旅游专业学生地方文化英语教学调查报告

2011-03-31 02:16吴佳琳
关键词:泉州英语课程英语教学

吴佳琳

(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旅游专业学生地方文化英语教学调查报告

吴佳琳

(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涉外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要素。调查表明,大部分旅游专业学生在地方文化英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欠缺,大学英语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很少涉及到地方文化内容。随着旅游的国际化发展,旅游的文化享受越来越成为游客追求的目标之一,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渗透。

地方文化;旅游英语;资源

闽南地处福建南部沿海,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漳州、泉州、厦门3市。其西北有高大的戴云山和博平岭山脉,东南是广阔的漳州平原和泉州平原,内有九龙江、晋江流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闽南文化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闽南文化是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既不同于闽中的三山文化和闽西的客家文化,又不同于闽北的理学文化和闽东的畲族文化,而是一种独具特色、山海兼备的区域文化。另外,由于长期以来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词语,如歌仔戏、高甲戏、泉州南音、功夫茶、拍胸舞、蚵壳厝等等。英美游客因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往往会有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对这类词准确地道的翻译,有助于游客理解闽南文化,对弘扬和推广地方文化有着极大的作用。而有效利用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丰富性、直观性,可促使高职英语教学更加生动活泼;通过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也可使高校相关专业与地方经济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高校旅游英语课程涉猎地方文化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还有很多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比如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和现实结合不足等。这导致学生在完成所学旅游英语课程后距离该课程的培养目标仍有差距,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一、调查目的、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目的

深入了解旅游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泉州地方文化的能力的现状,地方文化在英语教学所涉及的分量,以及学生和英语教师对在旅游专业开设地方文化英语课程必要性的态度,从而为探讨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地方文化能力的对策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

此项调查的对象是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88名学生和外语系3名教师。学生分别来自06级(44人)和07级(44人),均已完成旅游英语课程的学习。教师为担任旅游专业大学英语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英语教师。

(三)调查方法

本研究运用了测试和访谈两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测试是用来调查学生用英语表达地方文化的能力。试卷内容主要涉及泉州十八景、饮食、名胜古迹、工艺传统、节日、风俗习俗、历史人物事件等十大方面,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汉英翻译,内容是常见泉州地方文化词汇30个,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出来;第二部分是泉州历史名胜写作,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一处泉州当地的历史名胜(如清源山、开元寺等)。测试时间为2010年6月,被测试者为旅游专业三、四年级两个班共88位学生。测试卷交付各班班主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或辅助工具,在30分钟内当堂交卷。

访谈是用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作为定量研究的补充。受访者为学生15人,教师3人。笔者用随机取样的方法,从被测试的两个班中每班抽取15名学生,分别与他们交谈。另外,还采访了承担旅游专业班英语课程的3位教师,主要了解学生在泉州地方文化英文表达方面的学习情况,英语教师使用的教材情况,以及他们对在旅游专业中开设地方文化英语课程必要性的看法。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此次调查发放测试卷88份,收回88份,回收率为100%。88份测试卷中地方文化词汇部分共答对704个词,仅占总数2640个的27%,其中三、四年级答对的词和所占比率分别为308个(7%)、396个(9%)。基本上能用英语介绍一处历史名胜的有24人,占总数88人的27%。四年级学生表达地方文化的正确率明显比三年级高,对第一部分的一些词汇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意译的方法大体翻译出来,故正确率较高,而三年级学生英语成绩一般,很多地方只好留空白。对于第二部分,有些同学只按中文提示写出了地点及活动的英文名称,没能用连贯的英语句子表达出来。

从第一部分中选取的30个地方文化词汇测试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翻译的正确率并不高。以泉州十八景的翻译为例,答对的人数及占总人数(88人)的比率为:清源山74(84%),开元寺60(68%),崇武古城10(11%),府文庙12(13.6%),西湖公园35(39.7%),深沪湾6(7%),牛姆林自然保护区5(6%),清水岩15(17%),天后宫30(34%),安平桥50(56.8%),东湖公园34(36.7%),洛阳桥34(36.7%),黄金海岸20(22.7%),仙公山24(27.2%),蔡氏古民居2(2%),岱仙瀑布10(11.4%),郑成功史迹5(6%),涂门街20(22.7%)。此外,对测试的卷面分析也反映出学生用英语表达地方文化能力十分薄弱,如清水岩,只有部分同学写对Qingshui Mount,很多学生直接用rock来表示“岩”;对于具闽南特色的惠安女Hui’an Woman,半数同学用了拼音直译;泉州名小吃东街肉粽,可直接用音译Rouzong,但需要加上注解Dumpling of Glutinous Rice and Meat wrapped with Bamboo or Reed Leaves,许多学生表达不清那是什么,用什么做的;郑成功史迹,正确表达应为historic site of national hero Zheng Chenggong,许多学生无法写出historic site;对十八景的英语表达还算可以,对许多小吃,如面线糊、满煎糕、土笋冻、海蛎煎,大多数学生则完全无法表达。

总的来说,学生所有被测的各项能力较弱,这表明旅游专业学生用英语正确表达泉州地方文化的能力严重欠缺。

(二)访谈分析与讨论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学生反映从初中到高中所学习的英语课程以及大学开设的《大学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精读》等课程几乎没有涉及过地方文化方面相关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反映在大三开设了《旅游英语》,但只有一篇课文谈到丝绸之路,一篇谈到佛教,所以他们对这两个词的英文表达很熟悉(从测试统计中也看出,三年级44人中百分之百答对了丝绸之路,35人答对了佛教,使这两个词的翻译正确比率排在第一第二位)。另外大部分学生反映,平时也不关注地方文化方面的英文介绍,认为这些与英语等级考试内容无关。只有部分有志于考英语导游证的学生通过看一些英文杂志,注意到了一些泉州地方文化的表达,所以在测试中能够填写一些。

针对这些平时极为常见的内容都表达不出的现状,学生也意识到自己在用英语表达地方文化方面的能力低下。当问及是否要开设相关英语课程时,大部分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他们谈到现在很多旅游景点酒店餐馆的菜谱都有中英文双语标识,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应熟悉相关的英文表达。另外有些学生要考英语导游证,也想提高自身用英语表达当地文化方面的能力。

在对上过旅游专业公共英语的两位老师和一位上旅游英语的老师的访谈中,他们也认为学生用英语表达地方文化的能力十分低下。谈到使用的教材,公共英语老师表示,大学英语主要使用的教材为《21世纪新视野大学英语》,涉及文化特色的内容较少;旅游英语教师使用的教材为全国旅游专业规划教材,课文题材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航空运输、国外旅游历史地理等,却极少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三位教师一致认为,有必要在旅游专业开设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英语课程,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本地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旅游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旅游专业学生在泉州地方文化英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欠缺,大部分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相关词汇话题不能用英语正确表达。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学生多年所学习的英语课程中,教材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教师教学极少涉及到地方文化教学。

旅游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严重欠缺的现状与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极不相符。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在旅游专业开设与地方文化内容相关的英语课程的建议,其依据主要为:第一,教育部在2003年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明确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会一门工具,还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为地方文化英语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近年来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课程在不少高校的英语专业开设过,这将为旅游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提供借鉴,而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给旅游专业大学生开设地方文化英语课,这是造成学生地方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明显不足的主要原因;第三,教师和学生对在旅游专业中开设地方文化英语课程持积极态度。除此次调查外,还有相关研究表明,广大师生认为,提升培训旅游专业学生用英语解释地方文化的能力最为可行的办法是开设必修或选修的地方文化英语课程。通过设置用英语来讲解地方文化的课程,可以训练学生掌握地方文化的英语表达技能,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韦秋杰,李绍波.对旅游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研究[J].社科纵横,2009(9).

[2]孙小珂.把“文化”引入旅游英语教学的课堂[J].江汉大学学报,2002(2).

[3]王才英.谈旅游外宣文本中闽南特色文化词语英译[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5).

[4]周芷羽.地方文化资源与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关系[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5]司马慧.闽南文化的特色及其地缘背景分析[J].福建地理,2002(4).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G424

A

1673-1395(2011)01-0172-03

2010 10 -14

吴佳琳(1981—),女,福建泉州人,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泉州英语课程英语教学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