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失范的文化诱因及调控①

2011-03-31 02:16谢宏忠
关键词:价值观念建构价值

谢宏忠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大学生价值失范的文化诱因及调控①

谢宏忠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化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后现代文化的传入与大众文化的勃兴,无疑是导致大学生价值失范的诱因。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应建立起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调控机制。

大学生;价值失范;文化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失范的主要表现

失范是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产生紊乱,人们的行为失去标准或不遵守规范,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的状态。价值失范既包括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失范,如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漂移、含混、不合理,也包括个人对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迷惑或不认同。[1]判断价值失范至少可以从社会整体价值观念与行为和社会个体价值观念与行为两个层面加以考察。从社会层面看,如果社会的价值目标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社会文化丧失了对个人和组织行为的约束功能,从而形成以“价值真空”为特征的价值观念失范现象;从个体层面看,如果个体预设的价值目标偏离了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或个体的价值目标与社会共同的价值目标相吻合,但其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偏离了社会普遍认可的程度,均属价值失范。

其一,理想信念动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大学生由于经受不住西方文化的诱惑,出现理想信念的动摇。这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一旦与对其他信仰的眷恋相结合,则很可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化为乌有。海南省高校工委对全省大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理想信念持模糊认识。如在回答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时,有17%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在回答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看法”时,有26.3%的大学生认为“说不清”;在回答对“资本主义的看法”时,有24%的大学生认为“资本主义有相当的生命力”;在回答“对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和政治局势的总体看法”时,有21.4%的大学生认为“说不清楚”。[2]

其二,理性精神缺失。理想主义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它在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中具有建构功能。它既是人的自我建构,又是人的社会建构,是人的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的统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介入,在西方文化产品的外部导入及国内市场发育的内在驱动下,精英文化的式微与大众文化的勃兴深深改变了大学生的文化性格。“和过去的青年相比,这一代青年的理想主义色彩相对淡了,只有直观的朴素的责任感,缺乏对祖国历史使命的深刻理解和执著追求,没有取得情感上直至理性上的认同,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的自身状态和现实的利益。”[3](P273)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还表现出泛功利化的倾向。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地采用利益标准而不是是非标准;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清晰,但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模糊。从学业追求来看,重实用知识、轻基础知识的倾向较为严重,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技术等实用性强的知识成了大学生首选的学习内容,而对那些基础知识大学生却往往不愿意学。从政治追求来看,有的大学生把入党作为实现自己功利目的的手段,为毕业时找到一份“好工作”增加筹码。

其三,价值取向扭曲。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依然得到大学生们一定程度的认同,但多数人则表现出更为务实的态度。也有人在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旗帜下,完全抛弃了对社会集体的责任和义务,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更加注重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有。

二、大学生价值失范的文化诱因

首先,文化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引起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困惑。当前我国文化多样性的趋势,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产生了相当的冲击。从质的方面讲,有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有先进文化,也有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残余;从量的方面讲,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扑面而来。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一方面使大学生摆脱了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暂时失去了精神的依赖。因为无论大学生是否具备成熟的选择能力,他们都必须独自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在现实中被迫做出价值选择。文化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正是这种“无法承受之变”。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文化多样性之所以给大学生带来了价值观的混乱与价值选择的困惑,其真正的根源在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能力,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的鉴别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在多种可能性的条件下无所适从,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孤立无援,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当他们面临价值观念混乱和价值选择困惑的时候,极易跟着潮流走,跟着感觉走。

其次,西方的文化渗透弱化了大学生对主导文化的认同。据共青团上海市委2000年的“当代传媒与青年”的调查显示,青年的学历与喜欢美国影视作品呈正相关,即学历越高,越喜欢美国影视作品。有63.1%的大专学历、66.8%的本科学历、74.5%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青年选择美国影视作品,而选择中国本土生产的影视作品的人仅占20%左右。[3](P192~193)美国文化产品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冲击已显端倪。凭借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产业上的优势,这种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渗透,使得部分大学生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盲目崇拜,并可能怀疑、否定、背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出现新的信仰危机。

最后,后现代文化的传入与大众文化的勃兴导致大学生理性精神缺失。大学生理性精神的缺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大众文化的勃兴与精英文化的式微无疑产生了主要的作用。后现代主义渗入对大学生理性精神产生消解作用。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维,它追求的是“解构”和“不连续性”,力求表达的是“去中心化”、“去神秘化”、“去合法化”。后现代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蔓延,后又渐次向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接触这一思潮,大多不是通过阅读原著,从学理上进行理性分析,而是从浸染现代艺术潮流开始,他们消费后现代文化,但从不过问它来自何处,又将去向何方。在这里,对生活的形而上学思考、对生命的终极意义关怀、对社会的使命与责任被搁置、被疏离。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先是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时尚与个人趣味,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思想品格,如认识上的功利主义、价值虚无、物质至上等,但最根本的表现是理想主义价值的失落、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泛化。

三、建立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调控机制

在人们思想的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具有多样化与差异性。事实上,在多样化的价值选择背后,大学生个体的价值目标总是取决于社会所指向的价值理想。一言以蔽之,解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矛盾,首先必须解决社会的价值导向的矛盾。这一解决的途径在于,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完善的网络管理,建立起大学生价值导向的调控机制,以多方联动的整体思维防控大学生价值失范。

第一,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舆论宣传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偏离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传播内容有所增多,传媒和舆论误导人们思想的情况时有出现,大大增加了引导、调控传媒与舆论的工作难度。这就更加突出了在舆论导向中弘扬主旋律的意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协调各种手段和工具,把增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力作为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要进一步增强传媒运用能力和舆论影响能力,加强对价值观念环境的监测,对价值观念取向的监督。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的公开报道,将错误的观念和行为置于大众的视野和舆论压力之下,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揭露,起到“社会排气阀”的作用,使不良的价值观念及其行为成为“过街老鼠”,一方面让民众的不满情绪得到宣泄,一方面起到警戒作用,维持核心价值体系的稳定发展。

第二,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制度,从广义上讲,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出现和形成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规章、规定和规则体系的统称。制度实质上是价值要求的外化,是价值观念的载体,具有特殊的规范功能。因此,理念可以建构制度,制度也可以建构理念,这充分展现了制度的行为导向功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要减少甚至消除多元文化对人们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引导人们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与社会价值取向之间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仅靠思想教育和精神引导是不够的。我们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置和制度安排来调控社会价值观。制度设置与安排必须主动担负起引导与调控大学生价值观的重任。

第三,以完善的网络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一般而言,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表现出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它实际上涵盖了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认知能力,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疫力,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利用大众传媒为自己的生活、工作、发展服务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一个涉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问题,因为正确地辨别媒介内容、批判和使用媒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坚持正确方向的问题。大学生是我国网络用户的重要主体,网络信息的传播使得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因此,要逐步改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在防御”的策略,建构完善的网络管理,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方向性的引领,保证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正确。

[1]朱力.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J].江苏社会科学,2006(4).

[2]赵康太.大学生理想信念中的认识误区[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

[3]杨雄,等.社会转型与青年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G412

A

1673-1395(2011)01-0175-03

2010 10 -20

谢宏忠(1969—),男,福建政和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①本文受福建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资助(闽师人[2008]4号)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建构价值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一粒米的价值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给”的价值
混血家庭的悲剧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