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的情感与形象特征

2011-03-31 02:16叶向阳
关键词:平仄声乐民族

叶向阳

(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学前系,福建泉州362000)

民族声乐的情感与形象特征

叶向阳

(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学前系,福建泉州362000)

民族声乐音律和谐、节奏鲜明,声乐形象由于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的不同而丰富多彩。

民族声乐;民族声乐语言;语言特点

民族声乐语言艺术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许许多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探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根本。“民族声乐语言”的界定不管其外延还是内涵,都有着众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我们无论是继承民间、传统的创作方法[1],还是“现代派”或者“原生态”,只要有着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精神、浓郁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神韵的创作都应该纳到“中国民族声乐语言”的范畴里面。当今的经济文化 “全球化”日益加快,更应该彰显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这不仅仅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固守,更有利于我们向世界各族人民展示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正确认识“民族声乐语言”的根本所在。

一、中国民族声乐情感

民族音乐语言音乐性的显著特征是音律和谐,节奏鲜明[2]。韵律从狭义上讲是指韵文体裁押韵以及格律,从广义上讲,韵律是指语音通过排列组合形成有节奏,对应,回旋的音律感,韵律是情感的酵素,它能扣人心弦,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比如,在歌剧《江姐》里面有这么一段歌词:“华蓥山上松涛吼,声声呼唤老战友,千条山泉淌热泪,万重云雾压山头”,这段歌词里面的韵母相同的是“吼”,“友”,“头”,所以它的押韵就是第一句,第二句和第三句,在阅读这些歌词时,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唱起来流畅和整洁,富有乐感。在古诗词中无处不在,如夏之秋的《思乡曲》“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在这个寂静地深夜里记起了我的故乡。夜里炮声高涨,火光布满四方,我独自逃出了敌人手,到如今东西流浪。故乡远隔在重洋,旦夕不能相忘,那儿有我高年的苦命娘,盼望着游子返乡。”在这段唱词里的合辙押韵的是“上、方、乡、仗、浪、洋、忘、娘”。歌曲《江南春》歌词来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歌词的押韵的是“红”,“风”,“中”。民族声乐语言不仅需要合辙押韵,韵脚和谐统一,还需要平仄和声调。抑扬顿挫的声调可以发出悦耳的乐律,产生音乐的美感。在我们民族语言文字中有四个声调,也就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或称它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阴平和阳平共同组成平声字,上声和去声共同组成仄声字。运用汉语言的基本原则是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汉语的独特规律是在句子中交替使用平仄声调形成音乐美。在构成音乐美方面,平仄和押韵都可以形成,但是押韵只是在句尾处,平仄可以出现在字里行间,对这个声乐作品的影响是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比如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面有这样的唱词,杨子荣的两句是:“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用“色”取代了原来的“天”字,两句唱词的声调就由“平平平平仄平平”转变为“平平平仄仄平平”,就形成了抑扬顿挫的声调,这样更为响亮而动听,并且唱起来也朗朗上口。在现代歌剧《刘三姐》里面,渔翁有这样两句唱词:“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这两句唱词的平仄是这样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在这段唱词里平仄相对,上仄下平,在声调上平仄更替,所以悦耳动听,富有音乐感。中国古典的格律诗有着严格的平仄相间的要求,比如我们熟悉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它的平仄就是“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因此可见平仄的运用规则是极为严格的。民族声乐语言有着唱词或者歌词的韵脚与声调,同时还有语言内部的平整起伏变化的节奏,如此才能构成极为诱人强大的音乐感。民族声乐语言的脉搏也就是节奏。著名文人郭沫若在他的作品《论节奏》里说到:“节奏对于诗,不仅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民族声乐语言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不同长短的语音与不同强度的语音,民族声乐语言这两方面的内容与其作品的思想情感有着极为密切关系。表达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一般用明快轻松的节奏,表达人物的高亢奋发的情绪一般用急促有力的节奏,表达人物悲凉凄苦的情绪一般用缠绵低沉的节奏,等等。例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里的歌词使用的皆为四字句:“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在旋律上形成了节奏舒缓和紧缩的强烈对比,歌曲主要表达了家乡的美丽景色,节奏明快轻松愉悦,情绪欢快奔放热烈。

二、中国民族声乐的形象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诞生,不论是当今娴熟的声乐技巧的运用,还是最原始的呐喊,这些都同中华民族声乐语言艺术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形式上多彩多样,丰富多彩。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语言,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和情感的表达形式,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民族的声乐风格,民族语言的不同造就了不一样的声乐民族风格,促使民族声乐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具有独具一格的民族传统,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它特有的民族,以及其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3](P749~751)。在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不同民族语言,所以形成了各具风格的音乐化表现形式。

(一)民族风格

中国民族声乐语言是由各民族演唱艺术与汉语言演唱艺术相互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声韵语言艺术。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到现在就有56个民族,因而民族声乐语言差异很大,随着古代的历代朝代更替和多次人口的迁移,逐渐形成了以众多少数民族语言为特色的、以汉语言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性声乐语言文化。中国民族声乐语言继承了中华文化优秀特色,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汉语言文化为中国民族声乐语言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涵,也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更具有浓重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中国语言文化特有的浓重的民族性内涵决定了民族声乐语言的强烈的民族性质。所以说民族声乐语言的根本在于它的民族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使用民族语言,它是民族感情的反映,民族音乐风格的体现,渗透的是民族审美[4]。民族性是声乐语言的本质特征。中国民族语言文化理所当然孕育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国是个具有辉煌而悠久历史的国家,她的文化博大精深;她的地域广阔无垠,拥有着56个少数民族的大家庭,也就具有了56个民族语言,这些都是民族声乐艺术形式发展多元化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想情感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民族语言的音调特征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声乐的民族音调的形成包括了民族语言的特征,如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东北的“二人转”、江南小调、苗族的“水腔”、蒙古族的“长调”、彝族的“海菜腔”、维吾尔族的“木片姆”“麦西来普”等。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演唱方法,在使用语音,音调和嗓音上都有所不同,因而都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和技巧。所以要表现出声乐艺术的鲜明的民族特性,就必须通过一定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各自民族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形象。声乐中技巧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民族的语言,在唱法上也是要表达民族语言。

(二)区域风格

声乐语言的民族风格与中国民族声乐语言的地域风格是息息相关的,这是由于民族本身就有着一定的地域性。中国民族声乐语言的地域风格除风土人情与地理环境不同外,还表现在方言和地方语言的区别上面。比如在我国北方的民歌粗犷奔放、旋律流畅,而南方的民歌曲调细腻、委婉、悠扬、柔软;高原地带的民歌明亮高亢,平原地带却是舒展平缓。虽然同一个民族的声乐艺术,但由于方言与地理环境的差异,表现出来的风格也迥异,更何况是地域非常广泛无限,而且同一个民族也有着不一样风格的音乐,所以同样能出现不同的地域风格,体现出来的地域风格也大相径庭。因此它不仅有着相同的民族所共同拥有的音乐风格,同时还拥有它自己的独特的地方特色。例如四川的民歌具有浓重的四川韵味,如“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一歌词,是因为四川巴山蜀水特殊的地理环境,这地方经常被烟雾笼罩,难得看见太阳,因此当人们见到太阳出来后心中有着无比的喜悦之感。“太阳出来罗郎罗,喜洋洋罗嘞,挑起扁担郎郎采,光彩,上山岗吆后……”可见人们在直抒喜悦之情。湖南民歌“土气”。虽然都是在湖南地区,但是在湘西地区的民歌有着山区的韵律,洞庭湖区有着渔歌的特点,有如苏南民歌,苏南是在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流域这一地带,中国古带称之为吴地,在中国有历史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而且它又是中国东南文化的发祥之地。所以苏南民歌就使用了苏南人自己通用的语言——吴语演唱,在语调和语音上都具有他们自己的地方特色。正因为吴语具有自己特殊的语调和语音,以及独特语言风格,语调和语音也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所以吴语使得苏南民歌更具有柔美细腻的风格。在歌曲创作过程,一般是根据地区的背景,并且使用典型的地区音调来表达出特有的地方风格。例如,著名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里面就运用了许多的民族地区的音乐素材来表达红军长征途中的战争历程,以及壮烈的战争场面。表现出了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形象的典型音乐特点。在《祝捷》、《到吴起镇》等歌曲里面,采用了信天游、秧歌、湖南花鼓戏、秦腔等音调。例如《四渡赤水出奇兵》采用了具有细腻的地方风格的云南花灯与少数民族的音调;《遵义会议放光辉》运用了贵州地区苗族舞蹈的音乐素材;《飞渡大渡河》运用了川江号子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地方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体现了壮丽的斗争画面和音乐形象,所以民族声乐的地方风格和地方方言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掌握地方方言的语音特点来把握具有地方风格的演唱技巧,实现和发展民族声乐地方语言的地方风格。

(三)时代风格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民族声乐艺术在歌词和曲调上都有着时代的烙印,都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精神面貌,符合时代的特点,拨动着时代的旋律。无论是哪种民族声乐语言只要它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就能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5]。比如,中国远古时期《诗经》、《楚辞》、《弹歌》、《成相篇》,汉代的饶歌与相和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时期的戏曲与说唱;由“西学东渐”的“学堂乐歌”至延安时期的“新歌剧唱法”;由建国初期的“土洋之争”至60年代的“百花齐放”;由80年代的“借鉴西洋、为我所用、以我为主”至当今的“多元化民族声乐”,我们根据它们所反映的内容来观察,它们都体现出中国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比如在延安时期,根据地的人民所需要的是能够充分反映人们翻身做主人的喜悦精神面貌,于是就有了率真质朴的演唱方式;在解放之后,需要讴歌社会全面发展,热情高亢的曲调,这成为当时主要的审美基调,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著名的新民歌《东方红》里的歌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他是人民大救星……”,它改编自《荞麦花》和《探亲》,歌词里表达人们歌唱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领袖,向往新生活的愿望,歌唱出中国人民的心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由于长时间的压制,更需要对美好生活的抒发,曲调甜美细腻、轻松;在市场经济和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审美日渐倾向于渐渐转向唯美和低俗。所有这些都显示着人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美”的外延和内涵的认识也不断更新和丰富了,对审美的需求心理也正发生着深刻巨变,紧紧跟上了时代的节拍。

三、结论

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产生艺术的时候,它就拥有了强烈的时代特征,中国民族声乐语言的时代风格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一定时代需求。在中国历史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声乐语言有着更大的创作发展空间,中国民族声乐应该具有丰富多彩的时代基调和风格。在演唱中可以运用各种声乐形式、技巧和方法体现不同民族声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无论是民间歌曲、戏曲或说唱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时代风格,展现它们的特点和独具一格的艺术生命力。

[1]冯康.论声乐语言的美学特征[J].理论学刊,2005(8).

[2]黄琦.对中国民族声乐界定的思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2).

[3]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4]刘世嵘.衬词衬腔在民歌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2003(1).

[5]程远.从民族声乐看语言创造的艺术美[J].丽水学院学报,2005(4).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J616

A

1673-1395(2011)01-0183-03

2010 10 -12

叶向阳(1965—),男,福建泉州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平仄声乐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多元民族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