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细节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2011-04-01 19:57武汉市刘明志名师工作室程红霞
成才 2011年10期
关键词:长方形细节面积

■武汉市刘明志名师工作室 程红霞

把握教学细节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武汉市刘明志名师工作室 程红霞

教学细节是可以预设的,是预设中的生成与生成中的预设的和谐统一。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依赖于对文本、学生、环境的深入把握和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课堂导入怎样进行?如何创设情境?对意想不到的情景,该怎样处理?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可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怎样的评判?只有教师在预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思考,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的时候,才能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出亮点,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在教学预设时,我认为要特别注重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细节。

一、把握课前导入细节,构建趣味性的数学课堂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兴趣是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一个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课前导入细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课始,我故作自豪地说:“我可以随便写几个数并且要它能被2整除,你们信不信?”学生自然不信。于是,我在黑板上写出几个整数,学生笔算验证,果真能被2整除。“哇!老师您真行!您能告诉我们其中的诀窍吗?”这样导入,不仅让学生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探奇觅胜的求知欲,而且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有利于进入创新思维的最佳学习状态。

二、把握问题设计细节,构建探究性的数学课堂

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问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规律的探求处,可以使思考主题明确化、探究活动趣味化、探究内容形象化、探究策略多样化。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提问:“你能借助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这一问题,既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很好地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又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由于学生们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这样有利于知识迁移,促进知识的内化。此时学生兴趣高涨,有的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有的学生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把握问题设计细节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寻找一个或几个答案,使每个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火花。

三、把握情境创设细节,构建人文性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作为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联系的切入点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孕育生成的源头活水。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如下的现实情境:“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几个?”要求学生用击掌的方式来回答。“啪,啪”学生用两个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啪。”我不紧不慢说:“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有的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左手心,表示“半个”;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我趁机提问:“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你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熟悉的生活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有的学生用写字的方法来表示……我高兴地说:“你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了这么多的“一半”。这样,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现实情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性的表现任务,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而且可以对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表现出的行为、情感、态度,给予激励性评价,催生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创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数学才能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充满生活美,充满生命色彩,体现它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乐于创新,在创新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数学的价值,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把握教学评价细节,构建激励性的数学课堂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灵动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对学生心灵困境的理解,是点燃学生智力活动的独特火花,是对学生失败自卑时的激励,是学生融入课堂生活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刻珍视每一颗童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每一个的闪光点,使评价在尊重、宽容和期待中进行,在欣赏、发现和激励中进行,在和谐、主动和引导中进行……在巧妙的评价中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欲望,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和释疑的可能,在巧妙的评价中促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如,当有学生成功地解答数学难题后,我会及时给予充分肯定“解得巧,真聪明!”“陈景润是大数学家,你是小数学家!”等;当有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时,我会对学生随机进行语言评价,“如果你继续努力,下次你一定能行!”“希望你能与粗心告别,与细心交朋友!”把一些本需要批评、劝说的意思化为肯定、保护、激励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又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通过自己的表情、神态、动作、手势等蕴含的情感,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反应,让学生从教师的脸色、手势、体态等方面来体会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尊重和信任,充满着以心契心的温情与暖意。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教师与学生保持平等地位,保持心灵沟通与共振,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五、把握练习设计细节,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内容与要求不同的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分类要求、分层指导,不搞“一刀切”。既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又让学困生“能消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个知识点以后,我为学困生设计的巩固题是:直接求图形的面积的相关习题,如:一个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是8米,求它的面积;我为中等生设计的巩固题是:(1)图形的分割,如,从一个长为8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正方形的面积(2)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求长方形的宽,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4000平方米,长是80米,求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我为优等生设计的巩固题则偏重于技巧题和创新题:(1)知道图形的周长求面积的习题,如,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现在把它改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2)一题多解型,如:你能为王大伯设计出面积为640平方米的不同形状的花坛吗?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层次的练习后,再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可以自由选择练习量,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自由选择解题策略,可以一题一解,也可以一题多解,把练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作业、享受做作业主人的快乐,进而获得一种“我要练习,我要寻找最佳解法”的积极情感体验。这样的练习,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有机会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满足了不同智力层次学生的需要,又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挑战自我,很好地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最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长方形细节面积
我爱长方形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分类数 不出错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用面积求坐标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