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之美

2011-04-02 06:47王琦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爱伦意蕴意境

王琦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埃德加·爱伦·坡(以下简称坡)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魁奇之士,“为艺术而艺术”的第一人,象征主义的鼻祖,唯美主义的开启人,19世纪早期的典型浪漫主义者。他的诗歌作品奇异怪诞,字里行间充满了丑陋与笨拙、尸体与墓穴,笼罩着悲怆悼亡之情,还蕴藏着深厚、悠远的意义。坡曾说道:“文字的诗可以简单地界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它的唯一裁判者是趣味,对于智力和良心它只具有间接的关系……一首诗就是一首诗,此外再没有别的了,一首诗完全是为诗而写的。”①坡的诗歌理念虽然侧重于审美趣味,但诗作却远远超越了他的理念层次。那些悲怆动人的悼亡诗歌不仅有着哀婉动人的祭奠之情,而且,表现美与意蕴美浑然天成,内容和形式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文章结合坡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理论分析其诗歌作品,简论其诗歌中表现美与意蕴美完美结合所形成的诗美,凸显坡悼亡诗歌与众不同的诗美。

所谓的悼亡诗歌即生者祭奠死者,表达哀伤、怀念之情的作品。多数悼亡诗歌都沉浸着深深的悲伤,赞叹所逝去的人永恒的美,陷于深深的怀念之中,如弥尔顿的《梦亡妻》和托马斯·哈代的“艾玛组诗”中《逝》、《西威塞克斯少女》等,读来悲伤感人,通过诗歌使消亡的人得到了一种永恒的纪念。而坡的悼亡诗歌则将表现美与意蕴美完美融合,既表现了对逝去的人和事物深情的怀念,同时蕴含了对死亡深邃的哲学思考,悲戚幽怨却又暗含深意。

坡的悼亡诗歌笼罩、蕴藉着悲怆的悼亡色彩,以哀伤忧郁为基调,以幽婉凄凉的意象和弦泉幽咽的意境构成一幅幅凄苦婉转的画面,宣泄着坡自身难以言尽的幽怨。

(一)幽婉凄凉的意象

《海中之城》中高傲冷漠的死神、孤零古怪的城郭、漫长寂寥的黑夜、凄清恭顺的海水、寥无人迹的凉亭、咧着豁口的坟墓、阴冷骚动的潮水、千座王台之上的地狱等构成一幅幅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乌鸦》中有萧索寒冷的冬月、阴郁沉闷的子夜、难以望尽的黑夜、奄奄一息的余烬及古稀丑陋的乌鸦等等。晦暗的意象还包括被禁锢于死亡、流放命运的貌美娇艳的女神或少女,这也是坡诗歌读之令人哀情满怀的缘由之一,就如《十四行诗——致科学》中戴安娜月神、山林仙子等,《致海伦》中优雅富丽的海伦,《乌鸦》中娇艳绝伦的丽诺尔,《安娜贝尔·李》中年轻貌美的安娜贝尔·李。此外,虚幻缥缈的梦境和圣洁神秘而又遥不可及的仙境及模糊混乱的幻觉也是坡诗歌中俯拾皆是的意象,增添了距离感和彼岸感,更添置了无限延留的悲凉意味。这些凄凉婉转的诗歌意象联合协同,所构成的意象群体创造了一种哀伤幽怨的氛围,暗示出诗人孤寂悲伤的情绪和无限凭吊的心境。这便是群体意象的虚化,这些意象之间联合协同,超越了比喻和象征,创造了一种具体生动而又虚无缥缈的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某种心绪,此时诗歌中的虚化意象实际上是“诗人情绪的一种诗意的形象化”②。坡诗歌中黑夜、坟墓、尸体等幽婉凄凉的意象联合起来所形成的凄凉恐怖的意象群体,虚化营造出了哀伤孤寂的氛围,将坡内心失去亲人和爱人的孤单和哀愁诗意地形象化,这在《乌鸦》和《海中之城》中体现得尤为显著,而虚化的群体意象同时也营造出了坡诗歌弦泉幽咽的意境。

(二)弦泉幽咽的意境

清朝刘熙载在《意概》中从审美风格上将诗歌的意境分为四类。他认为:“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其中“弦泉幽咽”是一种悲凉凄清的诗美意境,坡的诗歌正是此类意境恰如其分的呈现。诗歌的意象与情感契合无间才能构建统一和谐的意境,在坡的悼亡诗歌中,幽暗阴冷的意象群体与其虚化所暗示传达的悼亡心绪交相辉映,营造出了弦泉幽咽的凄凉意境。经典诗作《海中之城》和《乌鸦》,一个个晦暗阴霾或虚幻朦胧的意象构成凄凉幽暗的意象群体,这些意象虚化暗示出诗人因亲人、爱人离去的绝望忧伤、消极孤单的情绪,其意象浸泡着情感,情感内融于意象,互相交融营造出了弦泉幽咽的诗美意境。《海中之城》中死神、城郭、海水、凉亭、坟墓和黑夜等意象无一不传递着诗人因母亲的离世及无法留存对母亲仅有的回忆而哀痛不已的凭吊,生死边缘徘徊的挣扎,阴暗绝望的心境,意与情溶解创造出了独具艺术魅力、恣意哀痛的幽咽意境。《征服者爬虫》中布满血腥恐怖的意象和场景,诗人低声抽噎着这恐怖之象的蔓延,使得诗歌在颇具震撼力的同时营造出一种无奈哀怨的意境。坡的诗歌,或是将曼妙的女子置于缥缈遥远的梦境、幻觉甚至坟墓中,或是孜孜不倦地怀念已经逝去的人或理想,抑或尖锐深刻地挖掘社会中的污垢腐败等等,这些绵绵不绝的悼念和哀怨都沉浸在弦泉幽咽的意境中,令读者痛其所痛,哀其所哀。

坡的悼亡诗歌在充斥绝望之余又夹杂着生命的期待,在挥洒哀寂之余却别有一番深意,显然,他诸多悼亡诗歌的深层意蕴围绕悼亡却又超越于悼亡之上。

坡的悼亡诗歌中渗透着他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和直白态度。在散文诗《我发现了》中,坡认为星系宇宙的一切源于上帝,每个人身上都有上帝的神性,人的生命由生到死的运动就是上帝的复原,死是个人灵魂与上帝相统一的过程,即死亡就是向上帝的回归。“当他人对上帝的宇宙持乐观态度时,是他(坡)率先指出了宇宙寂灭的暗淡前景。当他人肯定人类的理性时,他却展示了人类的毁灭倾向。当他人的上帝与生命和谐一致的时候,他的上帝的‘慈悲’却表现为与人类同归于尽。”③这是坡在现实生活中目睹人世的惨苦不幸和污垢腐朽后,为蒙陷于其中的人们所提供的一种安慰,在坡眼中死亡成为救赎方式和精神港湾,他通过诗歌将这一观念传达给了世界。

坡的此岸即人世,这是一个希望陨落、凄清残酷的尘世,欲望吞噬男女,科学啄食诗意,还是一个污蔑诽谤、阿谀奉承、虚伪厚颜蔓延的尘世。在《哦,时代!哦,风尚!》中,坡视人为一个整体,一个精明活跃的老板,致力于诱骗夫人小姐,标榜爱却道貌岸然的十足笨蛋。坡的彼岸则是一个恐怖忧郁的世界,一个寂寥阴暗的夜,一个鬼魂、食尸鬼、魔鬼横行的地狱,只有死亡才能趋向上帝,“那儿未及天堂的永恒——但却远离地狱”(《阿尔阿拉夫》),从而解脱于阴暗的人世。在《帖木儿》中,弥留之际拒收神父的安慰,“大限之期的永恒之声,伴着它永无终止的妙韵,敲响,在一颗神志恍惚的心中”盖过了神父的空话,“向我走来的死神(从那个远离福地的地方,在那儿人们将不再会失望)已经虚开他那道铁门……真理的光芒正透过永恒在闪闪发亮”,死亡闪现着真理永恒之光,摆脱人世的苦难、失望走向纯洁和解脱。坡热切希望“青春是一个长梦该有多好!愿我的灵魂长梦不醒,一直到那永恒之光芒送来黎明的曙光”(《梦》)。这是坡的安慰,是坡之诗歌世界给与苦难人们的安慰和救赎。

坡并不沉溺于悲观而趋向死亡,也没有变态地放大恐惧,渲染黑暗,更没有勾起读者的无限后悔或留恋,而是给那些在痛苦和阴暗中的人一种勇气,一种生命的向力,一种生活的呼唤,一种从哀痛中重生的力量。而坡在诗歌中运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④的手法,这是使诗歌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手法之一,这一艺术手法常需“置理性的逻辑于死地”,“让想象的逻辑再生”,有时甚至采用错觉、幻觉的形式将事物置于极处,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处于极处的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迸发出一种后生向力,一种重生向力⑤。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都处于极度悲怆凄清之地,但坡运用想象力构建了一种哀伤凄寂中蕴含后生向力,从死亡中获安慰和后生向力的诗歌逻辑,极尽黑暗之后绽放光明,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其诗歌的一种深层意蕴。

坡的诗歌作品中从意象、意境到深层意蕴构成和谐的艺术整体,彼此浸透交融,相辅相成,晦暗哀伤的意象和弦泉幽咽的意境相契合,蕴涵深厚的意蕴,一气呵成而又豁然蜕变重生,洋溢着悼亡色彩,暗含着重生意蕴。坡之所以能铸造出如此奇异怪诞却卓尔不群的悼亡诗歌,与其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诗歌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坡生命中所汲取的爱隐隐约约,转瞬即逝,人类的悲戚却体会得丰盈刻骨。父亲在其周岁时离家出走并一去不回,随后母亲因不堪劳苦而撒手人寰,其精神支柱爱妻却红颜薄命,以及深爱他的继母和祖母的过世,给坡心灵上蒙上了挥之不去的死亡阴影,加之继父的冷淡漠视,心仪女子或是与之擦肩而过,或是成为畸形的知心朋友,再加之工作中处处遭受责备,作品时时遭人非议,使得坡形成了孤独忧郁的性格。此外,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机器进驻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张、混乱和机械,现实的残酷驱散了往昔的诗意和和谐。坡说过:“最大的废墟是最高的文明付出的代价。”“无数浓烟滚滚的大城市崛起了。在锅炉的热气前,绿叶枯萎了,大自然娇美的面容,因恶疾缠身而毁损。”⑥一次次由希望跌入绝望,一次次体验死亡的恐怖,体味现实的冷漠,目视当前的残陋,坎坷孤寂而又满目创伤的生命体验使得坡存有连绵不绝的悼念,对生存价值和当前社会的看法愈加深刻,这是坡诗歌中幽暗意象横行,弦泉幽咽的意境与内在哺育的智慧交融,给人以诗美陶冶和生活启迪的原因之一。

坡有自己独特的诗歌理论,对其诗歌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坡诗歌理念的核心是效果论,所以总是从效果这一美学角度来修定作品的主题和模式等。效果论在其理论著作《诗歌原理》、《创作哲学》等中得以详尽的阐述,他认为Beauty is the sole purpose of the poem,诗歌创作的目的是表现美,即激发读者美的感受,艺术要使读者的灵魂获得某种刺激而变得高尚,要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而变得愉悦。坡在探讨郎费罗的诗歌时说:“心灵受到了震动,那心智也就不在乎接收扭曲的信息了。”⑦创作诗歌的宗旨是创造令心灵震撼、灵魂激动的美的效应,即使内容和情绪是阴暗低沉的也不影响诗歌的美感,这使得坡的诗歌形式和内容完美契合,悼亡之表现美和意蕴美水乳交融。

坡在《创作的哲学》中对《乌鸦》营造审美效果的创作过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诗应该有多长?我们知道长诗根本就不能算诗。那么就定在一百行左右吧,这样可保证读者一气呵成地读完,而不至于倦怠。语气问题怎么办?要受到普遍欣赏就应该把目标定在美上;表现美的最佳语气是什么样的呢?哀伤的语气;所以诗歌应该是哀伤的。需要定一个基调。可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现这个基调,在每一诗节都要重复一遍,重复部分应该短暂有力,声音要响亮……我们现在有了长度标准,语气重复,就还缺一个主题。那么最令人哀伤的主题是什么呢?是死亡。死亡在什么时候最富有诗意呢?当它与美人相关时。求证结果:美妇人之死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话题。⑧

因此,坡的诗歌以忧郁为基调,以死亡为主题,以年轻女子的离世为最有诗意的美。坡以营造诗歌的审美效果来刺激读者的灵魂为宗旨,创造出了一首首催人泪下的悼亡诗歌。《乌鸦》是坡审美效果理论绝佳展现的作品,从诗行的字数、语气、基调及主题等方面都围绕激发读者的美感而设定,诗行由一系列短句构成,读之一唱三叹,紧凑急促,每节以同一元音结尾,evermore出现1次,nothing more出现6次,nevermore出现11次,使用重复的手法造成停顿明确、短暂有力的效果。以一只丑陋古稀的乌鸦为意象中心,陈设了萧索寒冷的冬月、阴郁沉闷的子夜、难以望尽的黑夜、奄奄欲息的余烬等辅助意象群体,渲染了一种哀伤忧郁的氛围,营造出了亦真亦幻、弦泉幽咽的意境,以年轻貌美的诺尔的死亡为主题,浑然一体地创造出深切的悼亡效果。而且这首诗歌中还蕴藏着坡的生存哲学,“永不复生”是已经逝去的人和事不可躲避的命运,唯有坦然接受才能重新振奋,这是其诗歌的训导所在。然而,在坡的理念中,训导并非终极目标,真正的目的是使读者的心灵感受悼念的撕心裂肺之痛,体验所营造的无限哀伤之境,体会蕴藉的生存哲学。读者心灵在受到诗歌的这些刺激后产生震撼,得到净化,进而领略到艺术的力量。坡的悼亡诗歌孕育着的生命哲学使读者获得新生的向力,其诗歌艺术使读者扭曲的心灵得到净化,畸形的人格得以矫正,并体验到诗歌所带来的具有刺激性的美的快乐,这样的创作目标也是坡诗歌中表现美与意蕴美完美结合的缘由之一。

坡的诗歌表现美与意蕴美完美融合,幽婉凄凉的意象、弦泉幽咽的意境与深邃的哲学内涵彼此服务交融,展示了一种恣意哀寂的美、颓废绝望的美、阴沉晦暗的美。一种基于死亡的哲学思考具有生命向力的美,使得坡的诗歌隐秘怪诞、曲折颠覆而又纯美和谐、独树一帜。爱伦·坡在描摹哀寂幽怨和沉思生死上的开拓性融合使他在美国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卓然不群。

注释:

①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499-501页。

②洪迪:《大诗歌理念和创造诗美学——关于诗本体与诗创造的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③梁工、卢龙光:《圣经与文学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393页。

④⑤韩作荣:《诗歌讲稿》,昆仑出版社,2007年,第296页,第296-300页。

⑥王齐建:《试论爱伦·坡》,《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352-353页。

⑦朱振武:《爱伦·坡的效果美学论略》,《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第128页。

⑧熊荣斌、彭贵菊:《爱伦·坡作品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参考文献]

[1](美)帕蒂克·F·奎恩.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M].曹明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2]曹曼.国外爱伦·坡研究综述与比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13-15.

猜你喜欢
爱伦意蕴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悬疑与死亡: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恐怖意象渲染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