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讲话中框架的构建与重构——以文化指示语、隐喻、否定式为例

2011-04-07 17:33
关键词:听者讲话隐喻

李 耸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241)

政治讲话中框架的构建与重构
——以文化指示语、隐喻、否定式为例

李 耸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241)

从框架构建及重构理论角度研究政治讲话中的词语意义和文本解释,能够将话语与交际者的政治立场、文化语境、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讲话人的真正意图和话语产生的语境。以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和2011年国情咨文讲话为例,考察了三种政治讲话中构建及重构框架的方式,即文化指示语、隐喻、否定式,以说明框架构建及重构在政治语篇中的运用和功能。

框架;框架重构;文化指示语;隐喻;否定式

框架(frames)是一种特定的知识结构,是经验的图式化,“是塑造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心理结构”[1]15。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是把对话语的理解置于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框架中,从而利用已知的知识背景和概念结构更加准确地理解话语和说话者的意图。构建框架(framing)为人们理解事物提供了语境,重构框架(reframing)则为人们对事物的感知、解读及反应提供了新的角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客是最擅长利用语境信息构建和重构框架以引导听众按照特定方式去理解话语的群体。

政治讲话不仅是考虑自我表达或宣泄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设定、更新听众框架取向的社会心理过程(像游戏一样),因此政治讲话的用词、结构和预期功能往往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规划。在美国,人们把一类政府高级官员或幕僚称为“spin doctor”(直译为“旋转博士”)。顾名思义,“spin doctor”就是能够通过语言手段,把任何消极的语境都扭转为对己方有利或者对他方不利的人。换言之,这类人就是善于利用框架对政治语言进行构建和重构。例如,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时,年仅43岁。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候选人,他曾招致众议院发言人萨姆·雷伯恩对他乳臭未干的批评。肯尼迪对此回应:萨姆·雷伯恩已经78岁了,对他来说,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轻。通过转换看待年龄问题的视角,肯尼迪将对自己年纪的批判转为对对方年事已高的奚落,从而维护了自己的政治利益。

由此可见,政治人物作为政治讲话的发起者和主导者,其语言的使用和表述将对听众关注的焦点和理解起到重要引导作用。如何对政治讲话中所含的信息进行框架构建和重构是发挥政治讲话效力的重要环节,对政治人物能否实现预设的政治目标起到关键作用。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出发,以奥巴马国情咨文讲话(2010—2011年)为例,主要解析三种政治讲话中的框架构建及重构方式,即文化指示语、隐喻和否定式,以期揭示框架构建与重构作为一种工具性手段在政治讲话中的运用和功能。

一、框架及框架重构理论简述

很多学者都提到过框架的概念,但是不同学派对框架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框架理论具有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两大渊源,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社会学的研究中。Goffman用“框架”来表示人们理解社会情境的一种特定期望性诠释,它一方面来自人们的日常经验,另一方面受社会文化影响。此外,各领域学者对“框架”的叫法有所不同。德国哲学家Kant提出图式(schema)概念,在他看来,图式属于先验的范畴,在介于感性经验和理性能力之间的知性进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图式。英国认知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tlett在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认识到人们从过去经验和日常生活中得到的知识都是经过抽象和概括以图式的形式形成心理表征的。在人工智能领域,计算机学家Marvin Minsky于1975年首创框架理论(frame theory),其理论核心是包含各种材料信息的一个或多个关联的框架,可以把研究对象的背景知识表达出来。另外两位计算机学家Schank和Abelson两年后提出脚本(script)概念,指那些表征反复出现的有序事件的图式,可以用来理解说话人的经验和信念,提供表示词义的概念基础。

在语言学领域,Fillmore在1982年阐述了框架语义学理论,他认为框架“是一种‘与某些经常重复发生的情景相关的知识和观念’,是‘某个物体或事件的典型’,是‘纯语言知识和概念知识之间的一个接面’”[2]。也就是说,框架是一种描写认知语境的方法,其中包含了和特定情景有关的知识和信息。通过框架,人脑可以把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特定情景中的新信息联结起来,形成各认知范畴的知识网。另一认知语言学家John Taylor把“框架”看作“连接和特定语言形式相关的多个域的知识网络”[3]。认知语言学家Lakoff认为框架是人们赋予词语的内涵意义在语境中的体现。框架是无形的,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常识和理性感受到它的存在,也可以借助语言了解到它的运作。

上述学者的理论都为框架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见,框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影响人们处理话语信息和对话语作出反应的结果。下面将从文化指示语、隐喻和否定式来考察框架构建和重构过程是如何通过话语实现的。

二、框架构建及重构方式之文化指示语

指示性(indexicality)是语言的重要特性之一,揭示了语言和世界之间的表达关系。指示语(deixis)则直接反映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根据Levinson对指示语的定义,“指示语是语言对话语或言语事件的语境特征进行编码或语法化的方式,因此话语解释的方式依赖于对话语产生语境的分析。”[4]同时,Levinson[5]也指出对指示语的理解还必须参照话语发生的言外语境。为了更加有效地解读言语信息,不但要依赖话语发生的即刻语境,还要考虑指示语中隐含的文化语境信息,它一方面将语言结构和语境关联起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说话人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政治讲话作为一种传达党派观点及政策的语篇类型,其中运用的文化指示语能够帮助说话者有效建构及重构框架,如下例所示:

(1)…there aremany Americanswho aren’t sure if they still believewecan change.(……有许多美国人无法肯定他们是否还应该相信我们可以改变。)

(2)Wecan dowhat’s necessary to keepourpoll numbers high.(我们可以尽力保持我们的高民意支持率。)

(3)Sadly,some of the unitywefelt after 9/11 has dissipated.(遗憾的是,9·11事件后我们感受到的那种齐心协力的氛围已经逐渐消退。)

(4)Experts from across the political spectrum warned that ifwe did notact,wemight face a second depression.(所有政治领域的专家发出警告,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美国将面临第二次经济衰退。)

上述例子是奥巴马利用指示语的身份建构功能来构建框架的方式。“‘身份’指在文化语境中人们对于个人经历和社会地位的阐释和建构。‘社会身份’指某人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而这一身份对于该成员来说在情感和价值观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身份构建‘指一系列自我定义和对自我建构不断修正的过程’。”[6]身份建构是一种社会行为,在很多方面都受到语言选择的影响。说话者可以在政治讲话中通过变换包含文化语境信息的指示语进行视角定位(stancetaking),以呈现自我身份属性,使说话者和听话者在统一的框架内对话语进行理解。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奥巴马的国情咨文讲话中,表示集体概念的人称指示语We(我们)有多重含义,这可以从其中包含的文化语境信息中推导出来。例(1)中的We既可以指美国政府,也可以指奥巴马本人。因为奥巴马竞选时的招牌口号就是要给美国人带来“可以相信的改变”,因此这句话很容易让人将其与奥巴马本人联系起来。在例(2)中,We指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众所周知,美国的选举主要是两党竞争,每个党派都要竭力在民众中保持高支持率。例(3)中的We指称美国人民。9·11事件后,美国民众空前团结,爱国热情高涨。奥巴马呼吁民众重拾团结精神与自豪感,以应对诸多挑战。例(4)中的We是指美国这个国家。美国20世纪30年代曾经历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如今如果不采取有效行动,将深陷经济衰退泥潭。在上述例子中,之所以模糊单一指称和复合指称的所指,是为了构建说者和听者的共同框架,在这一框架内,双方具有共同身份属性。当人们进入一个说者和听者的利益、价值观和行为标准一致的框架内时,便倾向于认可说话者的角色、观点和语言信息等因素,并形成对自我和他人所属不同框架的意识。这一点可以进一步从下例对比中体现出来:

(5)And the lobbyists are trying to kill it.Butwecannot letthemwin this fight.(一些游说团体试图阻止改革方案获得审批,但我们没有让他们得逞。)

(6)Thesenations—they’renot standing still.Thesenations aren’t playing for second place.(这些国家①“这些国家”指中国、德国、印度。——它们没有原地踏步。它们不想成为次要国家。)

指示语的指示间距体现出的说者和听者的亲疏,能够在语篇中激活不同的框架。以人称指示语为例,第一人称是从本体出发,第二人称距离说者较远,第三人称谈及的对象最远。指示间距隐含的距离感有助于帮助听者理解说者设定的框架。在例(5)、例(6)中,通过we/them/these/they这些表示不同指示间距的人称指示语,奥巴马构建了这样的框架,“我们”是普通美国人民,“他们”是指:(1)众多代表外国政府或组织利益的游说团体;(2)美国的竞争对手。这就很明显将说者与听者置于统一框架内思考,对与己利益不一致的他方具有了排他性。另一方面,指示语以自我为中心定位,并从自我出发感知外部世界,还可以从指示语的方向性中看出来,比如:

(7)…ourtroops can begin tocomehome.(……我们的部队将开始撤军回国。)

(8)Time and again,theylenda hand to their neighbors and givebackto their country.(他们一次又一次向邻里伸出援助之手,一次又一次回馈自己的国家。)

例(7)、例(8)中包含的动向指示语come/lend/back分别表示动作位移的方向是趋向自我(如撤军、回馈祖国)还是趋向他方(如向邻居伸出援手)。奥巴马利用指示语的方向性再次强化了说者和听者都是属于“我们美国”这个统一框架的概念。

三、框架构建及重构方式之隐喻

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从隐喻中可以发现说话者对特定框架的构建及重构的努力。综观奥巴马的国情咨文讲话,其中蕴含的一个重要隐喻概念是“国家是一个大家庭”,如下例所示:

(9)We are part of theAmerican family.(我们是美国大家庭的组成部分。)

(10)And as extremists try to inspire acts of violencewithin our borders,we are respondingwith the strength of our communities,with respect for the rule of law,and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American Muslims are a partof ourAmerican fam ily.(对于极端分子激发我们国内暴力行动的企图,我们正以社区力量、对法规的尊重,以及对美国穆斯林是我们美国大家庭一份子的坚定信仰,作出回应。)

“所有的词语都和概念框架有所联系。当你听到一个词,你在脑海中就激活了一个框架(或一组框架)。”[1]15根据Lakoff的这一观点,当奥巴马提出“我们是美国大家庭的组成部分”时,与“家庭”有关的框架便得以激活。家庭的特点包括经济共存、提供保护、传递信仰、同甘共苦、相互信任、荣辱与共等。在这些共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听者能够与说者处在相似概念框架内进行思考,有利于取得积极的讲话效果。美国近几年身陷经济衰退之中,金融系统处在崩溃边缘,政府负债累累,医疗体系积弊重重,民众负担加重,同时还要应付各种国际纷争。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境下,在例(9)、例(10)中,奥巴马抛出“国家家庭论”的隐喻概念,用他口中的美国精神(如国情咨文讲话中提到的“在灾难面前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伟大的道德标准和巨大的力量”,“不放弃、不逃避,不允许恐惧和分歧破坏我们的精神”,“美国人骨子里的坚定和乐观精神”等)把民众团结起来,激励美国人民努力工作,摆脱经济困境,同时共同应对极端分子的恐怖行动。对于热爱国家、怀揣“美国梦”的美国人民来说,这种诉诸共同价值观的框架塑造方式不失为政治讲话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框架构建及重构方式之否定式

就像Lakoff在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中所主张的那样,越是不让你想一只大象,你越会想到它。也就是说,当要否定某个特定框架的时候,其实反而会进一步激活它。因此,如果通过否定方式传递政治讲话中的负面信息,会唤起人们对负面信息的联想,引发听者对其的排斥,这也成为政治家构建框架的一种基本方式。下面例(11)、例(12)通过否定方式,分别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和政治现状。

(11)But at a time of record deficits,we willnot continuetax cuts for oil companies,for investment fund managers,and for thosemaking over$250 000 a year.(但在财政赤字时期,石油公司、投资基金经理以及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人将不再有税收优惠。)

例(11)中,奥巴马为了改善民生,决意延长中产阶级减税计划。但是为了避免赤字继续扩大,不得不取消富人的税收优惠。其实,奥巴马在讲话中,时常将华尔街的银行及银行家与普通民众作为两个阶层对立起来(如“为什么华尔街作出错误举动却获得奖励,而普通民众付出了辛勤汗水却未得到任何回报”,“我们痛恨救助银行,我恨它,你们也恨它”,“华尔街的大银行将大部分资金借给大型企业,而小型企业要想获得资金却非常艰难”等),而他自己则表现出和普通民众站在一起的姿态。“Not continue”预设了富人享有税收优惠的现状,同时激活了听众对“富人”和“普通民众”分属不同框架,以及“富人”框架内所享有种种特权的联想。宣布取消对富人的税收优惠,在听者看来是为富人攫取财富设置了障碍,这有助于奥巴马获得普通民众的好感。

(12)I don’t thinkAmerican elections should be bankrolled by America’s most powerful interests,or worse,by foreign entities.(我不认为选举应该由美国最强的利益集团甚至是外国势力提供资金。)

另一个被奥巴马视为利益冲突的对象是国会里的游说团体。例(12)中的话语可以激活“游说团体”这一框架,使民众联想到游说团体代表的是众多外国势力或组织利益,其在华盛顿的所作所为都是与美国人民利益相悖的。那么,谁迎合游说团体谁就是民众的敌人,谁抵制游说团体谁就是政治英雄。奥巴马对活跃在华府的游说团体插手竞选进行否定,自然会受到民众欢迎。

总之,政治讲话中的关键问题是向听众传递观点,而如何让观点在框架构建及重构得到彰显,则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问题。奥巴马在国情咨文讲话中利用文化指示语、隐喻、否定式等语言手段,有效发挥框架组织起来的知识网络的作用。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框架为人们的认知提供背景知识,建立联想关系。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框架被激活时,其相关的认知范畴和文化背景知识便会浮现出来。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框架中解读,会触发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图景,从而左右听者对话语的理解,影响听者的决策和行动。了解框架构建及重构在政治讲话中的运作和功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话语的组织和理解,同时促使人们在日后的语言教学中,要将话语理解同认知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语言学习者综合理解话语的能力。

[1]LAKOFFG.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Know 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M].Vermont:Chelsea Green Publishing,2004.

[2]朱永生.框架理论对语境动态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1-4.

[3]TAYLOR 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87.

[4]LEVINSON SC.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54.

[5]LEVINSON SC.Deixis Proceeding of 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M].Oxford:Blackwell,2006:97-121.

[6]项蕴华.身份建构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9(5):188-192.

Fram ing and Refram ing in Political Speech——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s to Cultural Deixis,Metaphor and Negation

LIS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

In the study of the lexicalmeaning and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 of political speech,utterance understanding can be combined with political stance,cultural context,and life experience on the basis of framing and reframing theories,which is advantageou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and context.The State-of-the-Union Addresses(2010—2011)given by American President Obama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data to analyze threeways of framing and reframing in political speech,i.e.cultural deixis,metaphor,negation,and demonstrate their operation and functions.

frame;reframing;cultural deixis;metaphor;negation

H 030

A

1004-1710(2011)05-0112-04

2011-07-0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YY090)

李耸(1981-),女,山东青岛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

[责任编辑:吴晓珉]

猜你喜欢
听者讲话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劳工(外二首)
“注水”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三人成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