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根据地妇女劳动力资源开发探析
——以纺织妇女为例

2011-04-12 03:53李常生
关键词:晋西北兴县训练班

李常生

(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晋西北根据地妇女劳动力资源开发探析
——以纺织妇女为例

李常生

(忻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抗战中期,日寇对晋西北根据地发动多次“扫荡”,并实行经济封锁,致使根据地军民的穿衣问题遇到严重困难。为解决军民的穿衣问题,抗日民主政府以发动农村妇女纺织为中心,从多渠道提高妇女劳动力素质,落实扶植妇纺的优惠政策,倡导互助变工,克服劳动力浪费,发展规模经营,鼓励民间纺织合作,增进妇女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使妇女潜藏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成为恢复和发展根据地棉纺业的重要力量,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晋西北根据地;妇女;劳动力资源;抗战

晋西北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重要根据地。为团结广大群众,壮大抗日民主力量,克服根据地经济困难,党和民主政府对发动农村妇女参加生产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力地支持了抗战。本文以动员家庭妇女纺织为例,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探讨了抗日民主政府开发纺织妇女劳动力资源的措施、成就与意义,以期对深化中国共产党党史及妇女运动史研究有所裨益,也为当今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一、纺织妇女劳动力资源开发的起因

抗战前,晋西北是山西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气候寒冷,地瘠民贫,多数地方不宜种植棉花,纺织业基础薄弱,只在临县和离石一带产棉区有土法纺织生产,群众所用布料基本上依赖从外地进口的土布。抗战爆发后,特别是从1940年春季以来,日军对晋西北根据地发起多次大规模的“扫荡”,采取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把整个根据地都变成“无人区”。日寇在“扫荡”的同时,又在经济上对边区军民进行封锁,外地的棉纱布匹不准流入根据地。“边区军民穿衣问题发生了严重困难,许多农民衣衫褴褛,十冬腊月穿不上棉衣。驻地八路军指战员因穿不上棉衣常常被冻伤手脚,有的甚至被严寒夺取了性命。”[1](P141)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战胜日寇给军民造成的困难,晋西北行署于1940年12月发出了“广泛发动家庭妇女参加纺花织布”的号召。由于历史上晋西北地区民间纺织业基础薄弱,仅是临县和离石等地妇女有纺织习惯,而其它地区的妇女甚至不会土法纺织。因此,在纺织运动中存在着劳动力资源大、素质低和浪费严重等问题;在没有纺织基础的地方,受陈规陋习影响,民众对妇女从事纺织有着严重偏见;因贫困无力购买织机和纺织原料的家庭也相当普遍。为此,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和妇救会从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提高纺织妇女劳动力素质,实施扶植妇纺的优惠政策,倡导互助变工,发展纺织合作等几个方面入手,以求很好地发挥妇女劳动力在纺织业中的积极作用。

二、纺织妇女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开展普遍的宣传动员 因民间妇纺并不普遍,纺织运动开展初期,一些新推广区的群众封建意识浓厚,认为妇女出来参加纺织是“风流”,守旧的家长害怕自己家的女子出来惹是生非,妇救会和村干部就不得不耐心细致地先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如兴县二区高家村,在做通青年妇女的思想工作后,又受到婆婆们的阻拦,他们害怕自己的媳妇和外人混在一起惹麻烦。“村干部就专门召开婆婆会议,给她们讲抗日的形势,讲纺织的好处,消除她们的顾虑,有8位婆婆自动给儿媳报了名。”[2](P56)冬学是根据地一种最为普遍的社会教育形式,有不少妇女是在冬学教育中转变了思想,参加了纺织,如保德县深沟村女富农韩桂兰不愿纺线,也不看纺线,经冬学教育,不仅自己很积极,还动员了村里20多个妇女参加纺织。

在宣传动员中,各地还采取了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如兴县冯乐村一合作社主任专门编演了一幕动员纺织的小歌剧《学纺织》进行宣传鼓动。离石三分区的湫水剧社根据边区妇女特等劳动英雄张秋林的纺织事迹,编演了大型地方戏《张秋林》,到边区各地演出,推动了纺织运动的开展。当时根据地流传着很多动员妇女纺织的歌曲,如“加紧动员纺花织布,这是我们妇女的中心任务,不说漂亮话,要办实际事,十万人的穿衣,全凭我们女同志。”[2](P57)

(二)开办妇女纺织训练班 掌握纺织技术是进行纺织的基础,开办训练班,是当时普遍提高纺织技能的较好形式。具体做法是:一开始由县或区里开办训练班,动员村中积极分子来学。学成以后,回各自村庄开办小型训练班,以层层轮训的办法来扩大纺织。这种培训方法首先在纺织基础较好的临县开展,此后逐渐在兴县、神池、偏关等新纺织区推广。1941年冬,临县妇女纺织训练班在县建设科和县妇联的共同努力下,首次开办,连续开办3期,共有264名妇女参加,这些妇女结业后被分配到各村组织纺织小组和妇女合作社,培训本村妇女纺织。[2](P468)1944年兴县共开办过大小训练班250期,较典型的是纺织能手杨雨儿,她在行署学会纺织后,先后开过5期训练班,直接训练了77名妇女。这些妇女回到各自村后,又先后举办了16期训练班,培训纺妇多达200人。在距敌较近的地区,为避免敌人的干扰破坏,妇女干部采取流动训练法,妇女们还发明了能够移动的“游击纺车”,平时便于搬动,有敌情时马上可以拆开,分处收藏。

(三)政府大力扶持 各级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和多种途径扶植纺织业的发展,其中以政府直接拨贷现款的形式较为普遍。1943年2月,晋西北行署拨款50万元(指晋西北农民银行发行的“西北农币”),扶植二、三专区及兴县、神府等地的妇女纺织运动。[3](P1663)1943年5月,临县共贷款11万元,贷款户395家,开设训练班6次,训练纺妇172名。临南贷款6万元,开办了纺毛棉经线训练班。政府贷款对象一般以抗属和贫苦妇女为主,目的是支助纺织,改善其生活。

有的地方,政府采取预付布款或贷花贷车的形式,如三专署为解决群众一时的困难,提高妇女的纺织信心,规定在未交布之前,政府先将布价的一半付给群众。这一措施大大激发了妇女的纺织热情,临县10天内收购棉布1000多匹。方山县温家沟村有6名妇女会纺纱却没有纺车和棉花,县政府贸易局就贷给她们棉花16斤,又从外地赊来10架纺车,让她们先开始纺织,赚下钱后再还纺车。据统计,自纺织运动开始到1945年底,边区政府先后发放纺织贷款3390万元,贷花15000斤。

(四)建立妇女纺织合作社 随着纺织运动的不断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的纺织形式已不适应群众和市场的需求,群众自发组织的纺织合作社开始出现。如1943年3月,离石县女参议员王月仙在县政府、抗联和妇救会的支持下,采用贷款和集股等方式筹资7万余元,建立了离石第一个妇女纺织合作社,经营纺花织布的业务。在半年时间内,纺妇增加到600人,分红20万元。临南纺织模范刘能林于1944年创办了妇女纺织合作社,低价卖给群众棉花与粮食,并利用合作社的织机组织群众进行纺织。全村妇女在她的发动下,纺织情绪高涨,仅1944年,全村240户人家就织标准布864匹。兴县纺织模范康桂英,在纺织合作社先后共开办了20期纺织训练班,训练出800多个纺线妇女,会土机织布的妇女260名,贷出纺车70架、织机30架和棉花1400斤,解决了贫苦妇女纺线的困难。在她的帮助下,所在区共培养出1400多名纺妇。[1](P164)

在开展纺织运动中,一些没有条件发展合作社的地方,出现了变工纺织的形式。当时在兴县采取的变工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人力股与经钱股结合,集体生产,按股分红,入股的妇女都参加劳动;二是纺线与织布变工;三是种地或干一些杂活与纺织变工。兴县杨家坪妇救会干事、纺织英雄杨爱英领导的妇女纺织变工组,吸收了全村能劳动的80多名妇女,有3架改良织布机和43架纺车。她以织布为中心,把全村纺妇分成3个小组,把20多个老太太组成一个捻线组,在小组与个人之间展开竞赛,订出生产计划。这种综合性变工省时高效,并且提高了纺织技术水平,照顾了贫苦妇女的利益。

三、妇女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成效及其意义

在党的领导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大力扶植帮助下,边区纺织妇女劳动力资源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1941年,全区仅有临县和离石2个县搞起妇女纺织,但到1942年,在一些没有纺织基础或仅有少数人会纺织的地区,群众性的妇女纺织运动也开始兴起,到1945年,民间妇纺差不多遍及了整个晋西北地区。据1944年对全区17个县的粗略统计,总共拥有纺妇7.12万人,织妇2.77万余人。1945年,全区纺织妇女增加到13万人,兴县和临县等5个县的妇女劳动力总数分别为11500人、30000人、10000人、12000人和55000人,纺织妇女分别为 15000人、28000人、8000人、9100人和45000人,纺织妇女占妇女劳动力总数分别达到130.4%、93.3%、80%、75.8%和81.8%。[4](P629~630)在生产力落后和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条件下,纺织妇女劳动力规模的大小,是纺织业产量的最终决定力量。随着纺织队伍的壮大,织布产量逐年增加,1942年晋西北全区群众纺织土布40万匹,1944年,仅边区妇女就织布60万匹。到1945年,以妇女为主的民间纺织业形成了蓬勃的群众运动,据神池、五寨等10个县的统计,妇女织布107万多匹,全部或部分解决了当地军民的穿衣问题。

纺织妇女劳动力资源开发,基本解决了军民的穿衣问题,支援了战争,为巩固根据地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对妇女的自身解放有着深远意义。

首先,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妇女在家庭的经济地位提高。临县的高三汝原来家里没有一亩地,学会纺织后,用所得收入买了五六亩水地。兴县六区冯乐村李改秀在七个月内织布95匹,挣回本币18500元,买回4石小米,不仅维持了全家人的生活,还购买了许多生活用品。临县索达干村244户人家,1944年全村应交公粮90石,同年,仅妇女织布864匹,赚米129.9石,除完全支付公粮外,还余30多石。妇女织布,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自己手头也有了不少零花钱。临县和离石等县,纺织突出的妇女每人都有万元以上的积蓄,许多妇女不但穿上新衣,而且戴上了银制首饰。一首歌唱出了她们的新面貌:“边区妇女打扮新,不穿旗袍不穿裙,黑布小袄蓝布裤,胸前一颗红五星。”[2](P64)

其次,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培养了一大批群众信得过,为群众办实事的乡村妇女领袖。自开展纺织运动后,妇女由于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参与家庭中的重要事情,而且也开始同男人一起出席村里的重要会议,发表意见,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开始出现在根据地的山村角落。兴县赵家川口白芬团原是一个童养媳,纺织运动中她动员妇女纺织,使全村绝大部分妇女都参加了纺线,连续四届被评为群英会上的劳模,村里有什么事情都跑去找白芬团解决,她还被选为村代表、县议会的候补参议员。临县、离石、兴县、河曲等地涌现出张秋林、刘能林、韩国林、赵凤英、张成女、刘竹叶等一批纺织模范,其中许多人都是妇救会或村干部。

四、结语

毛泽东曾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出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他对中国人民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他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5](P980)在遭受日寇封锁摧残的严酷战争环境中,党领导的晋西北抗日民主政府,几年内能使基础薄弱的民间纺织业得以复兴,根源在于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开发与利用占半壁江山的女性人力资源,为妇女广泛地参与社会劳动提供了良好条件,充分发挥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这一宝贵的历史经验,对当今社会开发与利用女性人力资源或许有所启发。

[1]兴县革命史编写组.兴县革命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山西省妇女联合会.晋绥妇女战斗历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3]张国祥.山西通史大事年编[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4]张国祥,刘晓丽等.山西通史(抗日战争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编辑 赵立人〕

An Analysiso f W omen’s Labor Force ResourcesDevelopment in the Area Base of Northwestern Shansi Province

LIChang-sheng
(Departmentof H istory,Xinzhou N ormal C ollege,Xinzhou Shanxi,034000)

In themiddle of Anti-Japanese War,the Japanese aggressors launched a lot of“mopping-up”to the area base of northwestern Shan x i province,and implemented economic blockade to it,uhich made the army and peoplemeet serious difficulties in clothes.To solve the clothes problems,the Anti-Japanese democratic government took arouse the rural women to textile work as it’s a central task,the government improved the women’s quality of labor force from all sides,adopted a great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foster women textile,advocated exchange work each other to overcome labormutual waste,developed certain scale operation and encouraged the spinners to collaborate so as to promote women’s labor efficiency,made the underlying labor force resources of women could be fully utilized.Thus Strengthened the ability of femal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rural women become an important strength to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the base area’s cotton textile,and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resistance war.

t he area base of northwestern Shan x iprovince;w omen;l abor resources;d evelopment

K265.9

A

1674-0882(2011)06-0020-03

2011-09-18

忻州师范学院院级基金资助项目(201027)

李常生(1969-),男,山西原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抗日根据地社会史。

猜你喜欢
晋西北兴县训练班
工业强县 文旅兴县
兴县蔡家崖 红色村庄别样红
兴县高家村:特色种植 振兴乡村产业
打造兴县杂粮精品 点亮农户脱贫梦想
比眼力
论许光达在晋西北抗战的贡献
晋西北地区近60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冠军的秘密
晋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减肥训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