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柴氏兄弟数来宝艺术的文化研究

2011-04-12 03:53石凤珍
关键词:民间艺术曲艺兄弟

石凤珍,李 佳

(1.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大同柴氏兄弟数来宝艺术的文化研究

石凤珍1,李 佳2

(1.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大同数来宝作为一种地方性曲艺品种一直拥有众多的爱好者。它的方言表达风趣幽默,内容移风易俗,寓教于乐,把是非长短潜移默化于谈笑之中。艺术上的创新使得它的听众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而受众面之广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持久的生命力。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时代题材的创新与延伸、对民间艺术的融合与包容等方面柴氏兄弟无疑走出了一条新路,这些都是传统曲艺以及其他民间艺术需要借鉴与思考的。

柴氏兄弟;大同数来宝;艺术特色;光辉未来

大同数来宝是在大同快板的基础上,借鉴相声、数来宝和小品的表现手法创新的一种现代曲艺形式,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人这样说,大同三件宝,煤炭大佛数来宝,这足以说明数来宝在民间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它的艺术魅力。近年来,大同数来宝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曲艺品种一枝独秀,一直拥有众多的爱好者,且影响越来越大。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和对时代题材的创新与延伸以及对民间艺术的融合与包容等方面,大同数来宝无疑走出了一条新路,这些都是传统曲艺以及其他民间艺术需要借鉴与思考的。

一、风趣幽默的方言展示

方言本身蕴含着无尽的幽默资源,柴氏兄弟凭着多年来扎根本地的研究,已经能够纯熟地驾驭大同方言,把大同人的日常用语提炼成艺术的语言。语言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使他们的作品在大同乃至周边一带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就连常年在外的大同人也会从他们的磁带或光盘中寻找乡音。像“瞧小伙儿打扮得圪整整”,“有啥问题您儿圪沓”,“咋整戳你也甭烦恼”(《喜事新办》),字里行间都是大同人耳熟能详的方言。在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大同方言还有“眊”、“耍”、“猛”、“寡”、“您儿”、“摸脱”、“扎愣”、“咋唬”、“逼低”、“没吊”、“戳鬼”、“灰鬼”、“日怪”、“日玄”、“日能”、“呱啦”、“杀生”、“日脏”、“合怕”、“圪磨”、“圪瘾”、“灰拦相”、“二格半”、“没人尿”、“家巴雀”、“别愣瞪”、“老没吊”、“烟熏气”、“讨吃货”、“妨主货”、“瞎眉处眼”、“失姿赖害”、“小家瓦器”、“脓带棒儿”……这些乡音乡韵方言土语使家乡父老乡亲感到亲切,也让他们在笑声中感受艺术的真实。

柴氏兄弟大同数来宝的包袱多,也是它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所谓包袱,就是引人发笑的笑料。包袱的穿插,是造成捧逗关系的重要手段,深刻的思想,往往寓于包袱之中。数来宝的包袱,在结构上较相声的包袱简单,不需要铺垫几个步骤,常常一两句话就把包袱抖响了。比如《老婆的外遇》中“叫大哥阁人真没岔儿,啥年代了还打快板儿?梆儿梆儿的真失笑,我以为碰上卖蟑螂药的了。”再如《打麻将》整个段子中大包袱小包袱接连不断,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也不断。“红火跟红火不一样,阁人那耍的就是棒!哄上家儿,顶下家儿,捏住那风头坑对家儿,又抠鼻子又撇嘴,抓耳挠腮尽是鬼,三四口牌您不要,记住杆子耍单调,忽闪的人们尽误牌,您是杠底开花顺手来,等人们发现上了当,您装上票票早就逛了!”“上班上班儿谁不上,去了哇不是个穷圪晃!发上顿牢骚起上顿混,正经工作又不怠问,哪如摸上几圈助助兴,也显得单位挺安定!咿呀!阁人可是单位的老麻将,这阵出啥贼相了!是不是嫌我们耍的小,那……你说多少就多少!”

大量的排比使数来宝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让听众忍俊不止,经典的段子大家都会模仿上几段。单句排比的有《下岗》中“一出生赶了个大跃进,一上学赶了个‘大革命’,一毕业赶了个下农村,一分配赶了个合同工”。《动手术》中“要么儿变得没感情,要么儿变得愣惺惺,要么儿打摆子出虚汗,要么儿吓得腿圪颤”。《好大大》中的“她对不住那两瓶果子汁儿,她对不住那三两青红丝儿,她对不住那四斤胡萝卜,她对不住那五盘烂腌菜,她对不住那六把高粱饴,她对不住那七块果丹皮,她对不住那八串糖葫芦儿,她对不住那九斤酸毛杏”。双句排比的有《外门经理》中的“明明他买了个玩具猪,可他硬让你开成本工具书;明明他买了个缎被面儿,可他硬让你开成个电配件儿;明明他买了把切菜刀,可他硬让你开成个公文包;明明他买的是大麻炮,可他硬让你开成大同报”。《下岗》中的“人家早就安顿让往出调,可咱两眼墨黑四没靠;人家早就经优让送送礼,可咱小家瓦器又送不起”。这些排比铺集中展示了大同方言,也成为数来宝的艺术灵魂。

二、移风易俗,老少皆宜

艺术的受众面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它的生命力,大同数来宝的发展印证了这一事实。柴氏兄弟的演出不受道具和舞台的限制,内容广泛,老少皆宜。他们深入生活,仔细地观察和分析生活,切准群众脉搏,反映群众心声。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柴氏兄弟创作的数来宝坚持“二为”方向,紧扣时代脉搏,贴近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与关注焦点,多方面表现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纵观他们二十年来创作的数来宝,无一不是选材于民众的生活常事,多数还是大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怨谁》批判了林彪和“四人帮”误人子弟,破坏教育革命的罪行,提出教育必须要革新,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携手并肩大步跨”。《人浮于事》和《合并与毛病》是宣传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的;《动手术》和《好大大》反映“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问题。还有反映交通安全问题的《借摩托》,有反映请客送礼问题的《喜事新办》和《出门儿》,还有反映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的《防不胜防》,有关于治理脏乱差问题的《家丑外扬》,反映家庭问题的《老来俏》、《婆媳之间》和《亲子鉴定》,还有下岗失业再就业问题,教育问题,腐败问题等等。柴京云说:“人们想什么,咱就写什么。”他们的这些创作轻松幽默,寓教于乐,竟把是非长短潜移默化于谈笑之中。[2](P263)喜爱他们的听众往往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九岁的小学生,听罢之后久久回味,在茶余饭后学上几段引众人捧腹大笑才叫过瘾。从中我们看到文化和市场成功的结合,受众面广,内容贴近现实的优势给数来宝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益,而积极向上的主题起到了鼓舞人、引导人和教育人的社会效益。它的双重效益为其他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的依据。

三、融合多种艺术,表演出神入化

长期的舞台表演使柴氏兄弟熟悉和掌握了数来宝艺术风格,比如见景生情、即兴编唱、夹叙夹议、诙谐幽默、上下合辙、声调一律等等。在说唱基本功上,他们学会了运用吐字、传神、使噱、变口、贯口、批讲、口技等表演技巧,并大量运用到新创作的作品中。熟练地以数来宝为基本艺术载体,又融合了对口相声二人捧逗的表现手法,再以大同方言为语言元素嫁接融合再生,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艺术品种。[3](P304)

多方位的借鉴是数来宝突破了传统的方言快板儿,比如小品的角色少、情节进度快,相声里的捧、逗和学、唱,戏剧里的独白和旁白等。传统的大同方言快板儿节奏单一,也较缓慢,柴氏兄弟的表演节奏有了明显的变化,有块有慢,有时急促,有时舒缓。句式变化增多,以韵白为主,有时插入一些简短的散白。每个段子都有几部分排比句,在表演上起到了贯口的效果。

深厚的舞台功底加上出神入化的表演,使数来宝有了极大的艺术观赏性。柴氏兄弟演过小品和话剧,他们基本功扎实,在舞台上说、学、逗、唱运用自如,闪、垛、却、叠恰到好处。京云老成持重,风趣善良,会铺垫;京海反应灵敏,幽默大方,节奏感强,包袱抖得恰到好处。哥俩在舞台上早已形成固定的角色,京云总是“捧”,扮演正方,京海总是“逗”,扮演反方。他俩一捧一逗,搭配默契,说学表唱,不温不火,妙语连珠,包袱叠起,雅俗共赏。在表演中,他们刻意追求口语化,就如同两个人拉家常一样,快慢结合,娓娓动听,把数来宝升华成无表演的“表演”。

四、成功背后的思考

上晚会,出专辑,市场的走俏似乎把大同数来宝推到了一定的高度,是否按现有的路子走下去? 2010年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九届大同文化艺术节期间的重头戏五幕歌舞剧《想亲亲》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大同数来宝的潜质,看到了民间文化辉煌的未来。

《想亲亲》以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把恋爱、娶亲、忙婚、出门儿、洞房、离别、团圆等极具爱情标识和民俗特征的内容贯穿起来,全剧分为《打樱桃》、《挂红灯》、《蒸喜糕》、《拜天地》、《闹洞房》、《走西口》、《故乡情》和《尾声》共8个场次。每个场次都由一段柴氏兄弟的《大同数来宝》开场,接下来,一幅幅生动唯美的风俗画上演,二人台、北路梆子、耍孩儿、罗罗腔、晋北秧歌、晋北民歌、晋北吹打乐、大同数来宝……众多的大同民俗文化元素都在剧中得到了表现。它们的出现并不生硬,而是完全融入了剧中,以出色的艺术策划和整合,让它们散发出特别的艺术姿彩,给人以非凡的艺术享受。

在第一场《打樱桃》中,柴氏数来宝用故作结巴而夸张的语言说道:

听说——

我爷爷的爷爷小名叫个钱贵贵,

彻小小就看对我爷爷的奶奶二妹妹,

我爷爷的奶奶长的那可真是毛眼儿一对对,

没做的两人在那樱桃树底下还常会会,

我爷爷的爷爷还假眉三道的打樱桃,

爬到树上不住气儿的偷看人家二妹妹这儿摊儿的那道壕,

我爷爷的奶奶还成里巴色的硬往上瞧,

让我爷爷的爷爷乘机摸捞了下后脑勺,

我爷爷的奶奶有一天在井边儿洗衣裳,

我爷爷的爷爷他不好好打水硬撩敞,

遛石头、吓唬人还把衣裳到处藏,

让我爷爷的奶奶一盆凉水泼了个透心凉。

第二场《蒸喜糕》串场词:

爷爷的爷爷那灰猴的手脚真叫快,

从正式提亲到娶亲拢共不到俩礼拜,

办事那天蒸糕、压粉可拌了些地皮菜,

贴对子、扫院、掸攉家真把那人忙坏了,

大同人办喜事就好吃油炸糕,

吃了糕才保佑你步步能登高,

二老板罗面小媳妇搋糕楞后生把火烧,

小孩子偷糕躲进了炭圪捞……。

每场串场词既是对舞蹈的诠释,又有自己独立的表演空间,在唯美的风俗故事中融入幽默欢快的风格,让观众始终处于轻松愉悦的观赏氛围中。可以说数来宝在《想亲亲》中的串场更增添了歌舞剧的地方色彩,它和其它民间艺术一起造就了《想亲亲》的成功。它们既是独立的存在,又是融合的整体,共同构成了舞剧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又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如何健康发展,大同数来宝的成功给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立足本土,开拓创新 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有生命力。大同方言涵盖晋、冀、蒙地区,能听懂大同方言数来宝的人起码有数百万。在一个特定地区由它形成的某种认同氛围是其它艺术手段所无法取代的,兄弟俩在学习、收集、研究和运用方言时,多用反映时代特征的方言,多用较大范围民众能懂的方言,而没有一味去搜寻挖掘僻语老词,以免走进死胡同。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改为“同普话”,让不懂大同方言的观众也能捧腹大笑。2001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曲艺大赛中,柴氏兄弟创作表演的大同数来宝荣获金奖,得到专家评委一致好评,为大同数来宝走向全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由此可以看出,民间艺术既要保持自己的原汁原味,起到宣传本土文化的作用,还要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变通。数来宝如此,大同其它的民间文化更是如此。

(二)顺应市场,打造品牌 在文化产业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民间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大同数来宝的成功还在于他们强烈的品牌意识和大众的认同感。从最初的基层演出到频频参加各种曲艺大赛,从兄弟二人的单独表演到串场大型歌舞剧《想亲亲》,大同数来宝的每一步都走得从容而又坚定。他们追求的不是眼前的得失,而是放眼民间艺术的大舞台。以数来宝为载体,宣传大同,让人们了解大同,进而弘扬晋北文化。每年的云冈旅游节既是旅游的盛会,更是民间艺术的盛会,游客们在游览名胜古迹的同时也了解了植根在这片土地的民间艺术。在这里,民间艺术给大同带来无限商机,大同的发展也推动了民间艺术,真正做到了“双赢”。20年来,柴氏兄弟表演场次数以百计,其中在中央和省市电台、电视台播放的节目有30多个,在各级报纸刊物发表的作品200余篇,荣获创作演出的大奖40多次,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日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作过详细报道,这些为数来宝创造了一定的名牌效应。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山西音像出版社、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连续出版发行《柴京云柴京海大同数来宝精选》磁带4集、VCD2集、CD5集,共20余万盘,出现了“满街争听数来宝,处处皆闻二柴声”的热烈效果。在曲艺和戏曲演出市场萎缩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三)政策扶持,领导关怀 在取得一系列轰动效应之后,大同数来宝没有满足现有成绩,而是积极地把这种艺术形式推向更高的层次。为了保护和推动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大同市先后召开了两次柴氏兄弟大同数来宝专题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和热心听众开展研究与探讨,并出版了《柴氏兄弟曲艺选》,为宣传和普及这一民间艺术起到了理论推动作用。2005年,大同数来宝作为大同文化的一个品牌已写入《大同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今后几年政府在文化建设上重点扶持的项目。2010年,在市长耿彦波的大力支持下,大型歌舞剧《想亲亲》呈现在大同观众面前。这部由柴京云总导演的大型歌舞剧把大同数来宝作为串场的重要元素,融合了众多民俗文化元素,使我们对民间艺术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路。民间艺术不是孤立的和单一的,艺术的互补和融合将会发挥它们更大的潜质。《想亲亲》在各地的巡回演出为宣传大同民间艺术,推动大同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纵观大同数来宝的发展,可以说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柴氏兄弟将大同民间艺术数来宝和市场经济进行了有效链接,让我们认识到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可以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大同数来宝的成功不仅可以为文化产业化提供实践依据,也为文化产业化提供理论参照,这些都将为繁荣和发展大同市的文化产业提供宝贵的经验。

[1]柴京云,柴京海.柴氏兄弟曲艺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李 金.山西曲艺崭新的品种——论柴氏兄弟大同数来宝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A].柴京云,柴京海.柴氏兄弟曲艺选[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3]王 颂.大同数来宝的艺术价值和地位[A].柴京云,柴京海.柴氏兄弟曲艺选[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4]马文忠.继承借鉴,推陈出新——柴氏兄弟大同数来宝探析[A].柴京云,柴京海.柴氏兄弟曲艺选[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编辑 赵立人〕

Datong ChantArtCulture theM irMhaiBrothers

SHIFeng-zhen,LIJia
(1.Research Center of Yungang Cultur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2.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Datong chantasa kind of local folk art loved bymany people.Itisvery humorous in expressions,and the contentabout the customs,most important,it can be easily accpepted by people with a good atmosphere.Nowadays,the innovation winsmore and more audience,the impactis largerand larger,in someextent,thepeoplewho love theartdecide thisart lasting vitality.The chaibrothes,find a new way to connect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 and developmentof form,innovation and extension,integration and inclusion.These are traditional,verbal folk artand other folk artneed tobe think and study from it.

TheMirChaibrothers;chant;artistic features;bright future

J827

A

1674-0882(2011)06-0042-04

2011-10-12

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0604105-02)

1.石凤珍(1968-),女,山西交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2.李 佳(1979-),女,山西怀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俗文艺学。

·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曲艺兄弟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落难两兄弟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搞笑逗图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