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两课”教育改革探析

2011-04-12 03:53王萃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教师

王萃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高校“两课”教育改革探析

王萃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学体制的制约,我国高校的“两课”教育始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有所创新,方能有所突破,敢于探索,才能有所发展。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渗透人文教育,增加社会实践,有效利用网络,是改进“两课”教育的有效途径。

两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学生参与;人文教育;社会实践

自1985年始,我国高校的“两课”教育几经调整和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和主动参与性差等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高校大学生对于“两课”教育表现出上课精力不集中、开小差,厌学、逃课,考前仅靠突击背书应付考试的严重现象。在不少大学校园里,甚至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两课”不想听。”事实证明,我国高校的“两课”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一、造成“两课”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

(一)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了“两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虽然国家一再提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宣部和教育部也先后发文响应,提出具体意见,制定实施细则。但是,在“两课”教师中,对改革举措充耳不闻,埋头于故纸堆的仍不乏其数。由于旧有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很多“两课”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两课”教育与“两课”教学的关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仅仅注重课堂纪律、出勤率以及考试的通过率,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主体的有效参与。这种长期形成的“惟师”、“惟书”,呆板的教条化的教学方式,并不符合德育的本质要求,不仅使“两课”教育没有在当代大学生中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反而还造成学生对“两课”的误解,大大削减了学生学习“两课”的热情。

(二)“两课”教育的体制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现在,“两课”的课程设置已经缩减,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组成。这一调整虽然克服了以往内容繁冗、交叠重复和重点不突出等弊端,但并没有摆脱将思想品德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的传统习惯,抽象的政治性的内容仍然居多,而大学生比较关注的时事政治、社会矛盾焦点、品德修养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却很少涉及。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状,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另外,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自身对社会现实认识不足、研究不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导致讲授水平的提高受限;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认知规律缺乏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三)缺乏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两课”可上可不上,考试草草应付,这是当前大多数学生对待“两课”教育的态度。这有学生自身的认识因素在作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生在红旗下,长在蜜罐里,没有经历过艰苦的革命斗争和生活磨砺,对于马克思主义缺乏深厚的感情。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下诱发出的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等诸多不良思想,严重冲击了马克思主义阵地,从而也深深影响到当代学子的精神支柱和理论信仰,并逐渐形成了对“两课”持否定态度的心理趋势。

(四)“两课”教育缺乏实践呼应 “两课”和其他课程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对实践性的要求很高。为此,“两课”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动态来进行。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显然不够,它还需要“两课”教师在课堂外做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在和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接触的过程中充分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弄清他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无论是受教育者政治信仰的建立和道德认识的提高,还是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信仰的建立和品德的培养,不仅需要通过实践积累内心的情感体验,更需要在实践的知与行的转化过程中得到历练和提高,而相应的实践活动的缺乏,也是“两课”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二、“两课”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两课”教育的改革应当从“两课”教育基本理念的转变做起,应当要求广大教师们重新认识“两课”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现实意义,摈弃盲目推崇“学术权威”的陈旧观念,克服德育单纯为政治服务的传统倾向,确实树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围绕如何遵循德育规律,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需要,如何实现理论对现实的指导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逐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努力做到“传道”与“解惑”并举,使“两课”教育的育人润德功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具体说来,就是在“两课”教育中,教育活动应当充分围绕学生进行。教师传授知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则是站在平等的角度,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把握学生思想脉搏,了解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状况,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两课”的教育教学内容虽然有过几次调整,但其基本的条框并未有大的改动,尤其像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些早已定型的理论体系,还大体保持着原样。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仅以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很多国家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发展历程。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伦理习俗、道德信念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多元化”就能够全部涵盖。面对从这样的背景中走入高校的广大学生,如何将“老调”新弹,是摆在所有“两课”教师面前的挑战性课题。

首先,“两课”的教育内容必须要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但值得强调的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绝不意味着要忽视政治理论的学习,而是要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同时也用新鲜的经验和活生生的实践案例来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学生产生对“两课”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次,“两课”教师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除了应当在钻研业务、苦练技能上多下功夫外,还应当做好三门功课:一是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关注时政要闻、热点动态和社情趋势,并整理成素材,以备在教学中随时运用;二是深入学生熟悉情况,平等交流,多方沟通,并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针对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研究,使学生明白理论对现实的指导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三是为人师表,在学识、品格、修养等方面多加修炼,用人格魅力去濡染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除了“两课”课程的内容设置,其授课方式也是“两课”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课堂讲授法仍然是“两课”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鉴于课堂讲授理论说教性强,学生参与度差的缺陷,可通过创设一些互动性和趣味性强的授课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主要的思路包括:

1.主题研讨课。首先要选好主题(无论是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教材的联系越近越好),并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做充分的准备。研讨开始时,先由每个小组的发言人依次陈述他们的主要观点或是研究成果,然后留出一段时间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对于未能探明或争议较大的问题,可留待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作进一步探讨。主题研讨课的教学,教师应当注意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对于学生的各陈己见,不作过多的定性评论,从而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热情。

2.专题辩论课。设定正反两方,每方选派5~7名主辩人,发言的时间可定为2分钟,由教师作“裁判”。辩论中,若出现违规现象,如人身“攻击”、发言超时等,教师可及时制止并维持秩序。辩论结束后,教师不光要进行点评,还要给每位主辩人打分,并将这一成绩记入该生的总分。专题辩论课可以邀请班主任或辅导员一道参加,每次的主辩人都应轮换,以保证每位同学一个学期至少有一次参与机会。

3.情景模拟课。教师可以就某一典型的社会题材(如“发现小偷正在行窃该怎么办”)拟一个小短剧,剧中应当包括几个不同立场的角色,角色的台词(即内心独白)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要深刻到位。教学时,先选派好学生演员,然后组织其他同学观看表演,最后再组织大家一起讨论,评判是非,寻求答案。情景模拟课能够寓教于乐,但要注意突出其教育意义。

4.论文讲评课。教师可以选定几篇有代表性的学生论文,在课堂上以对话的方式,和作者一起探讨文章的创作思路、素材整理和观点方向等方面的情况,这样不仅能为其他同学提供示范和借鉴,也活跃了学术氛围,增进了大家的相互了解。

(四)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两课”教育品位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一直是我国高校“两课”教育的薄弱环节,而大学生品德情操的培养,从根本上是离不开人文知识的滋润与熏陶的。所以,“两课”教育应当在这方面有所加强和改进。提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分析理论和讲解道理不仅要尽量结合人文方面的知识,还要注重对审美层面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通过揭示理论知识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去感觉其中所折射出的人性魅力,品味人文情怀和道德操守的内在意义,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获得精神上的体验。

(五)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两课”的教育作用 一个人的信仰的建立和品德的培养,是各种理论知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心理约束的过程,是客观外部条件与主观内部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需要在各种实践活动当中,充分体验,逐步完善。为此,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将“两课”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引导学生或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或是带着问题去深入实践,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在思想品德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的锻炼和提高。事实证明,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增加了他们了解社会的机会。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多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诸如志愿者行动、社区调研、爱心援助等活动。“两课”教师不仅要在活动中提供帮助与指导,更要在活动后及时地组织交流与总结,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认识。同时,高校也应当积极探索建立稳定的“两课”教育实践基地。只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才能保证“两课”教育真正发挥其应用的职能作用。

(六)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网络信息的主要受众,“两课”教育应当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德育教育的延伸。建议每所高校的“两课”教学部都建立自己的网站,因地制宜开展德育工作。网站的栏目设置可以包括以下几项:

1.教师专栏。“两课”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案做成电子课件放到网上,以供学生随时查阅浏览。教师的著述或是一些关于学习方法和学术研究方面的资料,也可以提供给学生。

2.热点专栏。针对当前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开展讨论,帮助学生澄清认识,吸取教训。

3.主题专栏。针对学生的主流思想动态,开展相关的道德主题讲座,引导学生端正观念,树立信心;

4.学生专栏。这个信息栏主要供学生反映学习、生活及思想方面遇到的各种难题和各种困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都应介入,及时答疑解惑,提供援助和帮助,真正体现对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如果条件具备,“两课”教学部可组织专人。开设网上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解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提高应对挫折和自我疏导的能力。

我国高校的“两课”教育是一项细致而又复杂的工程,“两课”教育改革只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教学实际,循序渐进,敢于创新,就能够逐步走出困境,真正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重要作用。

[1]周大平.造就健全人格应成为大学使命[J].瞭望,2003(10):46-47.

[2]汤子华.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64-65.

[3]周德宝.追本溯源,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兼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教学[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6):87-90.

[4]张玉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J].黑龙江高教,2007(9):137-139.

[5]宋术学,崔振玲.论“两课”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5-56.

[6]李佳国,王小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8):223-225.

〔编辑 郭剑卿〕

O n T eaching R eform of M oral E ducationm

WANG Cu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s the constraints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and system weaknesses,the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failed to play its relevant role.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Innovations canmake a breakthrough and the willingness to explore can make a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is focus on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moral education,and on the basis of which I put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which hop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

moraleducation;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human-centered;studentparticipation;humanistic education;socialpractice

G641

A

1674-0882(2011)06-0085-04

2011-09-28

王 萃(1982-),女,山西运城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