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与体会

2011-04-13 07:05康映卓
化学教与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化学

康映卓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江苏宿迁223800)

新课程背景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与体会

康映卓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江苏宿迁223800)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思”中学,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课程;转变;学习方式;实践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在我们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以下是本人结合化学新课程教学,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实践和体会。

一、在玩中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到化学知识。

例如:在“空气”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证明空气的存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化学原理,我对实验进行了如下设计:由一名学生把一个空的集气瓶瓶口朝下,放入盛水的水槽中,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里确实存在空气。接着,启发、诱导,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结合学生设计的方案,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实验器材(估计实验时可能用到的)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想到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手压挤塑料袋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小气泡从针头冒出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吹气球的方法;有的学生还拿起书本往脸上扇风,来证明空气的存在……这样,变“单纯的教师讲述”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为了进一步增强化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化学知识,探求化学规律。新的中学化学教材中设置了许多饶有趣味的“家庭小实验”,如:鸡蛋壳与醋精反应、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等等。这些实验的用品及药品在家里都容易找到,实验过程简单易行、生动有趣,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鸡蛋壳与醋精反应的家庭小实验中,取一个小玻璃杯或一次性的小塑料杯,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然后加入一些醋精,立刻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可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实验观察的能力,又使学生巩固了盐与酸反应及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

二、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科学探究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与讨论、学会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做科学”中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它与传统的“听化学”、“背化学”截然不同。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1.做好分组实验

化学家戴安邦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佳场所。”新的中学化学教材中,有“活动与探究”栏目,其中设计了许多的实验探究的内容。这些实验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方案、收集资料、观察思考、探索科学原理.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做中学”,把“做”融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做”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果把这些实验仅仅作为演示实验由教师来完成,那么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例如,苏教版高中化学1(必修)教材第52页中,有一个“活动与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这个实验如果由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观察物质的形态和感受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放热,还是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等现象就不那么理想了。经过思考,我把这一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后把现象填写在表中并思考:

⑴碳酸钠属于盐,为什么又俗名纯碱?

⑵为什么盛有碳酸钠溶液的那支试管中滴入酚酞后溶液的颜色红一些?这说明了什么?

⑶导致两者的水溶液碱性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⑷泡沫灭火器的原理是什么?

⑸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还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

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进行实验,为了弄清每一个问题,他们一直在认真观察、触摸和思考。课堂实验中观察、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后还会主动查找资料来解决等。这样,既让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又学到了相关的知识,而且印象颇深。

2.做好实验设计

课本上的实验一般都有明确的结论,对于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而言,这些实验就成了验证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不大。所以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实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设计实验方案,再亲自做实验。

例如,在做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时,由于它不像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那样有明显的现象,学生不禁会想:“怎样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了呢?”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设计一些实验进行探究。学生联想学过的知识,设计出的实验方案有:将二氧化碳气体通人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二氧化碳气体塑料瓶;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二氧化碳气体并带有胶塞、导管、气球的烧瓶;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锥形瓶后,把一个软皮蛋放在瓶口,出现“瓶吞蛋”的现象等等。

3.做好课外实验

化学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探究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特征,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身边。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当的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做”,拓宽化学实验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的知识时,学生明确了酸、碱指示剂的概念,知道一些新鲜植物的花瓣、花冠、果实、果皮的酒精浸出液能做指示剂,在酸、碱性溶液中会显示不同的颜色。有一位同学在生活中发现,活的墨绿色的虾,煮熟后变成了红色,汤水也呈红色,由此萌生出煮虾后的红色的汤水能否作指示剂的想法。于是我指导学生找来足够的用品和实验药品,师生共同探究这个问题。再如:在讲授胶体与溶液的区别时,我除了让两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本14页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条件所限)外,我还用小烧杯盛装了少量豆浆带到课堂上做实验。当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豆浆时,我发现学生在观察豆浆的丁达尔现象时的表情,比观察氢氧化铁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表现得更兴奋。由此可知,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更加感兴趣。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胶体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我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检验肥皂水、洗涤剂溶液、鸡蛋清溶液、牛奶等是不是胶体。同时留下如下几个课后思考题:

⑴豆浆为什么会变成豆腐?

⑵什么明矾可以净水?

⑶为什么同一支钢笔在同时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时容易发生堵塞现象?

⑷为什么在河流的入海口处容易形成三角洲?

几天后,有几位学生来问我:“为什么我用豆浆做实验看不到丁达尔现象?”“为什么我用不同的牛奶做实验,有的能看到丁达尔现象,有的看不到丁达尔现象?”“我知道明矾净水的原因了。”可见,只要留给学生活动和思维的空间,学生就会积极去参与、体验,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化学知识会更加生动、真切,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

三、在思中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怠。”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到得出结论,都要以“思”贯穿活动的全过程,结合学生的“玩”、“做”,以“思”达到升华,把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知识。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他们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例如,在进行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些抽象难懂的化学知识的教学时,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既不感到枯燥无味又能主动参与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在讲授化学1(必修)中离子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时,我把课本55页中的“交流与讨论”中的问题讨论: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设计成实验,做完这个实验,引导学生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之后,我又做了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的实验同它进行对比,并让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同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写完后,我问学生有什么感想。有些学生说:“怎么这个离子方程式和前面的那个离子方程式一模一样呢?”这时,开始没发现这点的其他学生也说:“是啊!怎么一模一样呢?”这时,我再引出离子方程式和一般的化学方程式的区别,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至此,我没有立即结尾,我又设问:“除了以上两个化学反应,有没有第三、第四个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也是这样的呢?”问题一提出,学生议论纷纷,又投入到紧张的思维当中去了。“哦,我找到了。碳酸钾溶液和硝酸钙溶液的反应就是。”“碳酸铵溶液和氯化钙溶液的反应也是。”看到学生因顺利找出答案而洋溢在脸上的喜悦之情,我自己也体验到了愉快教学所带来的舒畅心情。

可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适当点拨,会使学生的“思”迸出火花,增强了学生钻研的兴趣,当他们苦思不得其解时,必然会寻求协作,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使“思”得到升华,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体会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只要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巧设学习情境,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思”中学,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建立并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就能确保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08-0546(2011)01-0055-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1.01.025

猜你喜欢
新课程中学化学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