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及脂联素相关性研究

2011-04-20 06:58杨生
中国全科医学 2011年15期
关键词:糖基化脂联素硬化

杨生

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大血管病变之一,其发病率及致残率极高,成为下肢血管闭塞导致截肢的主要原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损害血管的完整性,启动及加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脂联素 (ADPN)是脂肪组织专一表达的一种蛋白质,具有抗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硬化的作用。AGEs和ADPN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AGEs及ADPN水平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09年12月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44例为实验组。按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将其分为两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 (B组)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平均年龄 (52.3±7.3)岁;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 (A组)76例,其中男40例,女36例;平均年龄 (50.7±6.3)岁。2型糖尿病诊断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存在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或血管闭塞。排除急慢性感染、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肝肾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免疫系统疾病、半年内手术或创伤史者。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正常者59例为正常对照组 (C组),其中男28例,女31例;平均年龄 (46.3±6.6)岁,均无急慢性内外科疾病。3组受检者性别、年龄间有均衡性。

1.2 方法

1.2.1 双下肢动脉血管彩超检查 受检者取静息仰卧位,采用日本ALOKA10型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双下肢动脉血管走行、管壁光滑程度以及动脉斑块特点,作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依据。

1.2.2 生化指标检测 受检者晨起抽空腹血检测血清空腹血糖 (F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1.2.3 AGEs及ADPN水平测定 受检者于实验前晚8时开始禁食8~10 h,晨起抽取空腹肘正中静脉非抗凝血5 ml,静置30min,将血清放入3 000 r/min离心机常规离心10min,取上层液分两份放入1.5 ml E-P管中,置于-70℃冰箱保存,待测AGEs及ADPN水平。AGEs水平测定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试剂盒由美国Genelab公司提供。ADPN水平测定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测定,试剂盒由Rapid Bio实验室生产 (美国)。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而变量间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观察指标水平比较 3组受检者BMI、T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 FPG、HbA1c、TG、LDL-C、AGEs、ADPN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与C组相比,A组及B组ADPN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而 AGEs、FPG、HbA1c、TG、LDL-C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与B组相比,A组AGEs水平升高 (P<0.05),A组ADPN水平降低 (P<0.01,见表1)。

表1 3组观察指标水平比较 (x-±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level of observed indexes in three groups

2.2 AGEs及ADPN与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AGEs与 FPG、LDL-C、HbA1c均呈正相关 (P<0.05)。ADPN与BMI、FPG均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 (P<0.05,见表2)。

表2 AGEs及ADPN与各因素相关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GEs and ADPN with factors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变凉、麻木,间歇性跛行,静息时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等,严重者可由于组织血液供应不良导致患肢坏疽、截肢,甚至死亡[1]。AGEs及ADPN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关系密切。

AGEs先由还原糖葡萄糖的羰基 (醛基或酮基)与生物分子 (如蛋白质或脂质)的游离氨基反应形成早期可逆产物醛亚胺 (如糖基化血红蛋白),再经分子内重排形成更稳定的糖-蛋白加合物,进一步脱水和凝聚形成不可逆的终末产物,呈棕黄色,可发荧光[2]。该过程称为非酶糖基化反应,又称maillard反应。AGEs与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形成共价交联,沉积在血管壁引起管腔进行性狭窄,糖化的LDL-C颗粒固定于糖化了的管壁蛋白上,从而促进了纤维脂质斑块的形成[3]。AGEs刺激内皮细胞增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外基质、促凝血因子、组织因子、血小板与平滑肌细胞接触,引起单核巨噬细胞迁移,吞噬脂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促进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4]。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AGEs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AGEs水平高于单纯糖尿病患者,提示AGEs是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从AGEs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还原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关研究表明高血糖程度是AGEs形成的关键因素[5]。本研究结果显示FPG、HbA1c及LDL-C与AGEs呈正相关,是促进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的因素,提示糖脂代谢紊乱可以促进AGEs的形成,控制糖脂代谢紊乱可以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ADPN是由脂肪细胞特异性分泌的具有类似胶原结构的血清蛋白,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糖、脂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炎等多种生理作用。有学者在对冠状动脉的研究中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ADPN水平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并且随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而下降[6-8]。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及单纯糖尿病患者ADPN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ADPN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患者,提示低ADPN水平是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一般认为,超重、肥胖者血清ADPN水平较正常体质量者下降,随BMI的增加ADPN水平下降。ADPN可以促进脂肪酸的氧化,降低血TC的水平,并通过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代谢[9-11]。本研究结果显示,ADPN与BMI、FPG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与上述报道相符。肥胖、糖脂代谢紊乱影响体内ADPN水平,是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AGEs是糖尿病下肢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低ADPN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病变程度的重要标志因子,检测体内AGEs及ADPN水平可能对预防和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此结果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更严格病例控制在内的大规模研究。

1 刘春斌,王立民,黄松.中国居民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研究 [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3516.

2 Wautier JL,Schmidt AM.Protein glycation:a firm link to 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J].Circ Res,2004,95(3):233-238.

3 Imanaga Y,Sakata N,Takebayashi S,et al.In vivo and in vitro evidence for the glycoxidation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in huma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J].Atherosclerosis,2000,150(2):343 -355.

4 Zieman S,Kass D.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cross-linking:pathophysiologic role and therapeutic target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ongest Heart Fail,2004,10(3):144 -149.

5 Goldin A,Beckman JA,Schmidt AM,et al.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spark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vascular injury [J].Circulation,2006,114(6):597-605.

6 周陵,陈绍良,叶飞.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C2反应蛋白关系的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6,22(5):400-401.

7 王新,郭磊,薛兆强.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0):850.

8 李桂平,李延兵,彭娜,等.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09,8(6):335.

9 Yamauchi T,Kamon J,Waki H,et al.The fat-derived hormone adiponectin reverses insulin resistance associated with both lipoatrophy and obesity[J].Nat Med,2001,7(8):941-946.

10 李晓红,马小莉.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探讨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3):3098.

11 柴国禄,杨玉红,王艳秋,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及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6):3867.

猜你喜欢
糖基化脂联素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蛋白质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自噬与脂联素诱导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关系
脂联素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冠脉舒张功能受损
脂联素、瘦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