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县牦牛业良种繁育推广模式初探

2011-06-09 05:41赵国琳张刚娟
中国牛业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牧户种牛甘南

赵国琳,张刚娟

(1.甘肃省畜牧管理总站,甘肃 兰州730030;2.陕西商南县畜牧中心赵川兽医站,陕西 商南726305)

1 玛曲县牦牛业发展现状

甘肃是全国的牦牛的主产区之一,存栏牦牛110万头,占全省存栏牛总数的25%以上,主要分布在甘南州、天祝县、肃南等纯牧业县。其中甘南州牦牛存栏87.7万头,占全省牦牛总数的80%以上。玛曲县地处甘南高原的黄河第一湾部,有闻名遐迩的亚洲第一天然草场,和阿万仓牦牛、欧拉羊、河曲马等地方遗传资源,是甘南牦牛的主产区[1]。该县现有草地面积85.86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4.3%,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83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96%,全县人工种草面积0.22万hm2。2009年全县牦牛存栏达到51.15万头,牦牛饲养量占牲畜饲养量的81.5%。在玛曲县经济中的比重达到80%以上。搞好良种繁育,有效保护利用牦牛种质资源,提高牦牛生产效益,对推动玛曲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玛曲县牦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1 数量不断增长,质量下降 据有关资料显示,和1980年相比,牦牛存栏数量由23.4万头增加到51.15万头(表1)。但个体却明现变小,生产性能下降,成年牦牛的平均体重至少下降10%。据牧民口述“牦牛比过去小多了,好的牦牛很难找,现有的牦牛好一点的约占10%~15%,中等牛约占1/4,中下等约占1/4,比较差的占1/4多一点”。基本上反映了甘南牦牛的现状。

表1 玛曲县牦牛数量变化统计表

1.1.2 生存环境恶化,草畜矛盾突出 目前玛曲县全县近90%的天然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166.66万个羊单位(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635-2002)规定,1只体重50kg并哺半岁以内羊羔,日消耗1.8kg标准干草的成年母绵羊,或与此相当的其他家畜为一个标准羊单位。),2009年实际载畜量已达到330.52万个羊单位,超载163.86万个羊单位。牦牛长期处在四季营养不平衡状态,夏饱、秋肥、冬春乏瘦死亡的状况未变。

1.1.3 良种选育滞后 政府和牧民对牦牛的选育改良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规划计划不到位,投入不足,良种选育滞后,人工授精难以推广,长期处在自群留种、自然交配的状态。

1.1.4 养牛科技意识薄弱,技术推广的难度大,生产长期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畜群非生产性牦牛的数量多,繁殖母畜比例低,畜群整体生产效率低下,据调查牦牛的出栏率约20%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于11.4%[2]。

1.2 阿孜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基本情况

阿孜畜牧科技示范园区位于甘南州玛曲县中部的阿万仓地区,土地总面积0.51万hm2,草场面积0.46万hm2,草地平均鲜草产量395kg/亩,理论载畜量13057个羊单位。人工草地40hm2,半人工草地66.67hm2,标准化牲畜圈棚1700m2,饲养牦牛880头,羊150多只,是甘南州的牦牛良种饲养配送基地,主要工作是引进和饲养种牛,配种季节向牧户配送种公牛,配种结束后将种公牛收回集中饲养。这种方式使种牛得到良好饲养管理,起到牧户之间合理调换种公牛,避免近交问题。但是没有选育生产种牛的功能,种公牛需要经常引进,缺乏可持续性。从2009年开始,甘肃省畜牧总站与玛曲县阿孜畜牧科技示范园区,根据甘肃省牛羊产业大县建设的要求和州、县的安排部署,开展了牦牛良种选育和繁育示范。采取以园区为龙头,牦牛良种繁育协会会员为支撑,牦牛繁育乡为主体,园区组建核心群进行选育,会员户繁育,牧户使用的模式推广良种公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玛曲牦牛改良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

2 良种繁育推广的模式与效果

2.1 组建良种繁育核心群

园区在原有牛群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压缩存栏,淘汰不达标牛,通过兑换、购进等方式,调进优秀种公牛和母牛组建繁育群。目前已经组建4个群,存栏牦牛880头,其中繁殖母牛460头。繁育群种公牛全部达到特一级标准,母牛特一级比例达到45%以上[4]。繁育群牦牛体尺体重见表2,牦牛体尺体重比较见表3。

表2 繁育群牦牛体尺体重

表3 牦牛体尺体重比较表

2.2 建立牦牛良种繁育基础群

依托周边10个牦牛良种繁育协会会员(包括30个牧户)建立了牦牛良种繁育基础群,饲养牦牛5000多头。这些牧户都是当地的养殖能手,其牛群质量、草场和饲养管理水平相对比较好,园区与会员户形成了一种松散的联合机制。聘请其中有一定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养殖能手作技术顾问,走群串户,选购优秀种牛,开展指导和服务。近两年园区共为繁育协会会员选配特一级种公牛60头,向会员提供了良种选育、防疫、饲养管理等技术指导服务,对会员生产的优秀母牛犊由园区议价调入,补充核心繁育群,种公牛由园区统一配送到5个牦牛繁育乡[5]。

2.3 建立良种推广区

在搞好良种繁育和选育的同时,结合省上的牛羊产业大县建设牦牛良种选育项目和州县安排,以阿万仓等5个牦牛繁育乡为主建立良种牦牛推广区。园区和10个会员户繁育的种公牛除自用外全部推广到繁育乡。共推广达标公牛1300多头,其中达到特一级标准的公牛约占10%~20%[6]。良种牛选育推广模式见图1。

图1 良种牛选育推广运行模式

3 建议

1)尽快研究制定甘肃牦牛选育和利用规划,进一步加强牦牛良种选育和改良工作,把牦牛改良纳入全省的牛改计划,统一部署,统筹实施,重点扶持,促进牦牛产业的发展。

2)将种公牛选育作为突破口,建立以牦牛良种场为龙头,繁育户为主体,协会为纽带的良种繁育体系,采取自选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种公牛群体。抓住国家和省上良种补贴的机遇,建立完善种牛选育投放机制,加速改良进程。

3)结合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进行合理的压栏减畜,调整结构,推广快速出栏、全价日粮补饲、圈舍改造、疫病防治等技术,建立牦牛高效生产体系,提高生产效率。

4)抓住国家实施牦牛良种补贴的机遇,大力推动牦牛良种选育和繁育工作。特别要抓好抓好阿孜畜牧科技示范园区等目前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场户的选育和繁育,加大科研和资金投入力度,打造牦牛的良种选育和繁育的示范和典型。

[1]张容昶.中国的牦牛[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杨 勤.甘南牦牛产业的优势和问题及发展思路[J].中国牛业科学,2008,34(4):65-69.

[3]杨 勤,马桂琳,祁红霞.甘南牦牛选育改良及提纯复壮发展对策[J].中国草食动物,2010,(专辑):50-53.

[4]赵国琳.甘南牦牛改良选育现状和建议[J].中国草食动物,2010,(专辑):41-43.

[5]郭 宪,阎 萍,梁春年,等.中国牦牛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牛业科学,2009,35(2):55-57.

[6]阎 萍.牦牛养殖实用技术[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牧户种牛甘南
甘南走读
甘南九章
甘南记
《去甘南》
生计资本对牧户牲畜养殖规模决策的影响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
如何加强我国种牛、种羊防疫体系的建设
科尔沁沙地草原畜牧业经济效益研究
草原牧户游升级记
分析养殖场种牛防疫工作的管理①
我国牧户生计脆弱性研究进展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