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护士应用监护仪能力培训方式探讨

2011-06-21 08:20陈淑芳
海南医学 2011年21期
关键词:监护仪护理部心电

陈淑芳

(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监护仪作为实时监测危重患者和手术患者生命指征的重要设备,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但监护仪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护士具备熟练操控仪器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心电图知识。由于监护仪的应用尚未列为护理院校的常规教学内容,新上岗护士普遍存在监护仪应用能力的馈乏。我院对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年轻护士应用监护仪的能力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存在问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参加工作的133名护士,其中本科毕业11人,大专毕业108人,中专毕业14人;已全部取得护士执业证,独立排班;分布在27个护理单元,其中在病区110人,急诊科6人,重症监护室17人。各护理单元均配备有型号不同的监护仪2~3种,此批护士在进入科室时均由所在科室进行过入科培训,包括监护仪应用的初步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2 方法

2.1 不足 护理部于2010年1~3月每月护理质量检查时抽查各科青年护士1~2名进行监护仪使用的操作,并就应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将各人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分类,发现主要存在问题是:对使用监护仪的护理质量重视不够,工作忙时不进行报警值的设置;对多功能监护仪的监测原理不够熟悉;对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监护仪使用的不同细节掌握不透;对监护参数异常时报警值的设置把握不好;对五导联心电监护的应用了解不全;对报警原因的分析和常见简单故障的排除能力欠缺,对心电示波的判断力不足。

2.2 培训方法 (1)护理部集中举办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监护仪的应用操作培训班,要求青年护士根据自已所在科室的需求接受培训。(2)请心电图科医师作心电图知识专题讲座。(3)由护理部组织编写不同型号监护仪的操作规程和监护仪应用相关知识下发护士学习,将应用监护仪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编写其中,使之能有针对性地去学习。(4)护理部组织专门人员到临床对青年护士进行监护仪操作应用的实战考核,对应用存在问题进行点评和现场指导。(5)由科室实行一对一带教,指定专门的高年资培训老师按护理部的要求进行科内现有监护仪应用的系列培训后考试过关。

2.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 果

实施监护仪应用的系列培训后,提高了青年护士操作监护仪的熟练程度,应用能力增强,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护理部培训前后监护仪应用能力比较[例(%)]

4 讨 论

4.1 监护仪培训

4.1.1 教会操作的同时还要教会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我院对新护士应用监护仪的培训主要由科内负责培训工作的高年资护士实施,培训后经过操作考试合格才能单独操作监护仪。但检查中发现科室的培训小组对年轻护士应用监护仪的培训只局限于按操作规程教会操作,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指导极少讲解,使之只会操作仪器,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无法同步跟上,同时科室对提高护士监护仪应用的培训效果缺乏日后跟进和评估,也缺乏定期强化培训,使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未及时得到发现和纠正,形成“破窗效应”,影响了护理质量。检查发现相当部分青年护士对操作流程较了解,对相关的知识不了解,比如对仪器的工作原理不了解的占65.4%。在考核中发现,护士对心率、血压正常时报警范围的设置较熟练,但对生命体征处于异常状态时报警范围的设置欠熟悉的占66.16%;对三导联心电监护因应用较多且较熟练,对五导联心电监护的应用则知道较少;对心电示波的判断尤其是对常见心律失常的判断不熟练,提示我们对新参加工作护士监护仪应用的培训,不能仅局限于只教会操作仪器,应对监护的相关理论知识都纳入培训的内容中进行系统指导,这样才能确保和提高培训效果。统计学处理显示,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护士长在平时的工作中还要加强对年轻护士使用监护仪进行监控,因青年护士要将理论转化为能力需要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引导和带教过程方能达到。

4.1.2 要会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做 多功能监护仪主要用于监测生命体征,对其监护功能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但无论选择何种功能,都应对所选择的监护项目设置报警参数,使患者病情一旦发生变化,就可通过报警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以便能及时分析处理。可以说仪器的报警功能是提供医护人员发现病变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能轻易放弃这个途径或不充分利用好这个功能。检查发现报警参数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中,除有部分是护士对报警设置不熟悉外,另有相当部分是不重视对报警值设置所至。经过我们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后,纠正了部分护士不重视设置报警值功能现象。

4.1.3 扩大培训知识面,涉猎医学工程和电子信息基本知识 护理人员要较好地理解和应用好监护仪,需要对人体工程学和医学电子信息技术有一些了解,这样才能对仪器应用原理和简单故障的原因有所了解和做出判断。如指脉氧监测时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黄疸、碳氧血红蛋白水平升高、甲床光泽度、异常血红蛋白血症、直接强光照射、皮肤色素沉着、灌注受损、心动过缓等。监测血压时如袖带绑扎不合要求、肢体活动或压迫袖带,都会影响血压值[1];指脉氧监测时脉氧探头夹在测量血压的一侧肢体,导致监测结果高低不定,影响对患者病情的判断。从考核中暴露出部分青年护士对指脉氧下降报警原因分析不准确,其中原因之一是对指脉氧监测的原理及影响因素了解不足所致。经过对这方面知识反复学习和指导后,使青年护士对简单故障能善于从工作原理方面去展开思路,逐一排查,提高了应用能力。

4.1.4 心电图知识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同步进行 心电监护需要护士具备分析判断心电示波正常与否的能力,要使监护仪真正地发挥作用,需要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心电图知识和病理生理学知识,而心电图知识在校时学习和进入临床实习时学习的时间均较短,掌握不牢固,造成青年护士临床应用时这方面的知识明显薄弱。心电监护的主要监测内容是心率、心律、ST段,而这些都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心电示波波幅和扫描速度选择不当,会使心率显示减少和R-R间距失真,导联线安装错误时会出现一些导联的心电示波主波方向向下。三导联和五导联的应用应根据监测内容不同而所区别,3电极导联简单、实用,监测的重点是心律紊乱,适用于绝大多数危重患者的心电监测。5电极导联监测主要用于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对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判断更需要护理人员对心电图知识的刻苦学习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才能达到。护理部进行系列培训前,多数年轻护士对以上知识掌握不够,影响了监护仪的有效应用。培训后,护士对心电知识的知晓率大大提高。

4.2 培训效果

4.2.1 年轻护士应用监护仪的理论水平和能力有了提高 通过护理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年轻护士对监护仪应用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举办了不同型号监护仪操作培训班和下发有关监护仪应用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大大规范了操作行为,消除了不良的使用习惯,增强了操作能力,并且使相关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加强和拓展,尤其是通过护理部组织护理专家业务查房抽考,现场对存在问题进行指出和指导,使科内青年护士都从中受益,提高了他们对监护仪应用实际操作常见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检查证实青年护士应用监护仪的知识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培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2.2 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得到了保障 病情观察是护士的重要职责,监护仪的应用为临床危重患者的观察提供了科学、便捷的手段,培训后随着青年护士应用监护仪能力的提高,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得到了保障,克服了以往使用中不规范、不熟练等不足,减少了护士人为因素对监护仪应用效果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监护仪的功能,使其真正起到监护病情的作用,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和避免延误病情观察的不良事件发生。

[1]林小红.休克早期患者有创和无创血压监测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3):265-266.

猜你喜欢
监护仪护理部心电
适用于航空救援的除颤监护仪设计
胎心监护仪的多发故障解析与日常维护
护理部管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应用价值
多参数监护仪检定相关问题分析及建议
医用多参数监护仪计量检定中常见问题与质量控制
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延续性护理在老年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出院患者预后中的应用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
更正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