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扩张与内向完善——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向度思考

2011-08-15 00:53
现代出版 2011年5期
关键词:出版物价值生命

◎ 崔 兰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图书事业部编辑)

如果说发达出版业的重要标志是出版物的质量,那么一位好编辑的重要标志是其编辑的出版物的文化价值。好出版物,无论是传统纸质出版还是现代数字出版,也无论时隔多久,都会给人以文化熏陶、思想启迪和精神力量。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文化往往是由它的悠久历史、深厚科学知识和人文底蕴积淀而成的。对于身负促成文化积累、文化宣传、文化创新等使命的编辑来说,其文化价值取向可以影响乃至引导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也就是说,国家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于其出版业的发展水平,而出版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于其出版物的质量尤其是文化价值水平,出版物的文化价值水平由编辑对文化价值的认识所决定,最终,编辑个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因而,正确认识和剖析编辑的文化价值取向,对编辑个人、对国家都是极其有利的。

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作为出版物成败的评价标准,尽管带动了一批高质量高效益出版物的诞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导致多数编辑在调查项目时更多关注如何开发得大奖、赚大钱的选题,而忽略选题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高低。从出版文化的本质来说,这是出版文化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①失衡的体现。长此以往,会助长出版界不良的文化风气,使得国家的文化产品品种趋同、跟风现象严重,势必导致国家的文化发展单一、文化价值欠高,最终必定会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化竞争力。

1970年6月牟宗三先生在《生命的学问·自序》中曾写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由真实生命之觉醒,向外开出建立事业与追求知识之理想,向内渗透此等理想之真实本源,以使理想真成其为理想,此是生命的学问之全体大用。”②这段话点明了生命的学问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核心地位。这其实给编辑们一个启示:既然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那么编辑的文化价值取向核心也应围绕着生命来展开。

为正确引导编辑对文化价值的选择,笔者从生命的外向扩张和内向完善这两个向度作一些思考。

一、外向扩张:缔构生命“真”的世界

1.出版“深浅”不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标尺

《出版:国人对你的期许没有变》一文对当前涉及出版界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其中第八个问题“如何引导出版人做文化、做内涵,也许是当前一个任重道远的问题,您认为呢?”③指出了当前社会存在的“浅阅读”和“深阅读”、“大众流行书”和“小众书”、“浅出版”和“深出版”等让编辑感到困惑的现实对立体。表面看来,“浅出版”和“深出版”等代表的是不同层次的文化价值,但从人类社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不断求真的过程来说,两者又是相对的。不管出版深浅,它们都应是人类对知识本原、对世界本真的反映,是人类积累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体现。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编辑,先不要管“浅阅读”和“深阅读”、“大众流行书”和“小众书”、“浅出版”和“深出版”谁赢利、谁冒险,而应要牢牢把握住选题是否能更好地反映生命、反映世界和反映知识本原这根杠杆。

正如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样,知识和文化在本质上也应没有深浅大小之分。有人提到出版的文化深度或文化价值,动辄以大部头的系列丛书来说事,好像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就只能体现在那些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的大部头的出版物上了。殊不知,出版的文化深度或文化价值,更多体现在出版物的内容上,而不是以出版物表现形式的大小多寡来评判的。谁能说一本《安徒生童话》对儿童的思想启迪或精神文化影响会小于一些大部头的教育系列丛书呢?编辑与其没有原则地去跟风所谓的流行文化、畅销书,不如实实在在地从探求世界本真出发,从对知识本原负责考虑,确立起广阔的文化视野,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宇宙观,为求真求实的文化价值取向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编辑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国家文化的密切关系来说,只有允许具有多元文化多种表现形式的出版物的存在,才会带动一个国家文化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2.尊重与突破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先导

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地域文化等价值观念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价值体系。正因为有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尊重与突破,才有了现今的多元文化价值格局。但部分出版社的编辑缺乏突破现时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勇气,往往使得不少优秀文化延迟或者消失。有位记者曾经采访作家阿来,问他:“现在的创作时代是一个市场经济时代,这是否表明我们的文化已经完全产业化?”阿来说道:“1994年我就写完了《尘埃落定》,长达四年时间在中国找不到一家出版社出版,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一个编辑都说现在已是市场经济时代,说不需要我这种艺术追求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仍需要艺术追求。”④

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本质是什么,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核心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是在允许多元文化并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探求得到的。尊重已有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固然可以不断传承优秀文化,但如果不懂得突破原有的文化壁障,那么更优秀更先进的文化只能与人们失之交臂。做编辑要想选择优秀的文化价值,就应该主动去突破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尊重和突破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先导。

二、内向完善:营造生命的“善”与“美”的境界

1.“善”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根基

有学者有感于当今出版界存在出版伦理缺失现象,归纳了其中“不求创新,挖作者就行”、“不论手段,能畅销就行”、“不讲道义,我做成就行”、“不讲质量,有关系就行”这四种至痛,指出:“做一个有德的策划人比码洋和利润更重要!不讲出版伦理的后果,可能严重到会毁了出版业。”⑤从出版文化角度来说,这实际上与编辑进行文化价值选择时以“善”为出版选题评价基础有异曲同工之妙。要重塑出版伦理,就得让编辑更具有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服务的文化价值观,这种博大的文化观需要建立在终极关怀和人道主义的道德考虑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心向善可以造就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环境。

无论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还是信息文明时代下,人们对“善”的理解和追求将会让人类更加关爱生命、呵护生命,并始终以生命为反思文化、塑造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根据不同时代背景来探求生命的“善”,也应是编辑实现自身文化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前提。尽管在不同时代,人们都会承担着不同时代的历史使命,但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依旧是让生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成长。古时编书之人,无论是为了记载历史文化、还历史本原,还是为了服务世人、学习知识和文化,他们的行为都有意或无意地起到了传承文化、宣传文化、创造文化的作用;现时的编辑,比古人拥有更多的技术条件、更大的内容空间、更好的社会环境,理应具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并能将编辑的历史使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2.“美”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努力方向

吴平认为:“要想使编辑的作品具有更多的思想性,编辑本身就要有较强的思想性,具有某种特定的思想品质——对作品和出版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也即形成一种出版理念,从而在编辑工作中表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思想品位与追求。因而,编辑思想的追求不同,其价值取向也就不同。”⑥该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编辑文化价值取向和出版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长远角度来说,该观点侧重在编辑理念的直接效应性上,而没有深入到编辑自身发展的环节来认识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发展性。

“完美”是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最高水平,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另外,它的存在价值更在于激发人们源源不断的动力。编辑在探索具有更高文化价值的出版物这一过程中,自身的出版理念将会带动编辑个体的内在追求,进一步说,编辑个体的内在追求也会促成新出版理念的诞生,即编辑不单要实现出版物的文化价值,还要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修炼是互补的,两者可以在共同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实现双向价值。因而,“美”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努力方向。

总的来说,编辑只有回归到生命的本原,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向外不断扩展文化的空间,向内不断修炼自身的文化品位,才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端正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而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有更高文化价值的出版物。

注释:

①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将合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②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自序:1.

③ 张君.出版:国人对你的期待没有变[J].编辑之友,2009(6):2-3.

④ 本报记者.文学创作要有三种精神[N].电脑报,2009-06-29(A4).

⑤ 周海忠.出版伦理缺失之痛[J].出版参考,2009(6):1.

⑥ 吴平.编辑思想的价值取向[J].南通大学学报,2005(3):153.

猜你喜欢
出版物价值生命
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
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奖名单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首届向全国老年人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公布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