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困难: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德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1-08-15 00:48孔绥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公办流动儿童

孔绥波

(宁波大学 法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流动儿童是未来城市主要的产业工人群体,其中的相当部分人将成为永久的城市居民,提高流动儿童的整体素质是社会的主要问题。目前大多数流动儿童进入当地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成为事实,国家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合提供了政策的保障和背景,流动儿童能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融合和良好的适应?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在学校能健康发展吗?

据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在2009年7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到上海的未成年人占全市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不断攀升。儿童的社会融入是主要原因,何雪松、刘东、张靖(2009)认为迁移可能使儿童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风险较高,他们要面对精神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信问题、认同冲突和行为问题,并由此导致行为上的偏差。周皓和章宁(2003)认为流动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1 融入困难:困扰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德育的主要问题

所谓社会融入包括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单向的努力过程,即在原有的文化基础、生活习惯、卫生礼仪上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过程;也包括流动儿童与当地社会实现较好融合的过程及状态,是流动儿童对环境的适应及环境对流动儿童的积极回应两者双向互动的过程。社会融入是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城乡差异导致流动儿童适应公办学校学习生活的困难

流动儿童被父母带入城市新环境以后,社会关系发生改变、原有的社区伙伴网络被打破、有规律的学习中断、教学内容连续性破坏、获得基本技能的效果较差、因为学习情况不熟悉被安排到不恰当班级的可能性增大、成绩落后的可能性增加。这些在儿童品德成长过程中的影响资源产生剧烈变化,将影响儿童的品德发展。

在农村相对封闭的环境下长大的流动儿童,思想上相对单纯,在礼貌、诚实、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等方面都做得较好,来到城市以后他们首先面对陌生文化的冲击,因为城市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与农村存在一定差异,这往往使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面前无所适从。而父母也无法给他们恰当的指导,公办学校也没有向他们介绍城市与农村尤其是日常在生活部分的区别。他们因此陷入了困境,特别是身份认同的危机,加之遭遇来自城市排斥而引发情绪问题,他们在心理上无法融入城市的生活,无法适应公办学校的学习。

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也是他们无法融入公办学校的原因。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考虑到居住成本,往往选择居住在条件较差的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地社区或城乡结合部,那里缺乏儿童文化活动场所,流动儿童难以获得在校外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而且可能充斥着行为失范,如赌博打架等不文明的社会现象,无形中给流动儿童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流动儿童父母在当地城市社会网络的同质化导致流动儿童的社会交往出现同质化的倾向。科尔曼认为,置身于紧密而非松散的社会网络成员更有可能积累丰富的社会资本。当父母是一名具有紧密社会联系和共同价值的社区成员时,他们不仅能依靠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而且还可以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对于流动儿童父母来说,流动不仅造成原先以亲缘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断裂,而且在城市社会所建立的关系网络也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因此,流动儿童很难依靠家庭资本融入公办学校的同学交往中。调查显示:25%的流动儿童认为缺少当地朋友,14.3%的流动儿童感觉不了解所在城市,14.2%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不敢接近城市同学,因为身份、教育、家庭以及潜藏在身后的社会因素等原因阻滞了他们与当地儿童的沟通与交流。这导致学生品德发展出现问题,严重者因此犯罪。

1.2 社会排斥与公办学校教育的无差别对待,使流动儿童无法真正与公办学校融合

因为国家政策的关系,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已成为事实。但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能否真正享受公平的环境?流动儿童能否在没有歧视和排斥基础上得到平等对待、能否使他们因迁移造成的教育不连续性等到差别补偿?尤其是他们身份上、心理上、社会关系上等得到认同?答案是否定的。

排斥是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健康成长的又一个障碍。排斥使流动儿童无法真正融入公办学校。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流动儿童只有在与公办学校师生接触与交往过程中,才能进一步融入学校,但是排斥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这个学习的机会。

家长排斥是流动儿童融入公办学校的主要障碍。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要交往的不仅仅是与自己有着相同身份的流动儿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城市的孩子,在城市孩子的背后,是与流动儿童家长身份不一样的城市人。城市家长对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态度构成了流动儿童一个重要的心理社会环境。一方面,城市家长的态度可能会“传递”给自己的子女,使其对流动儿童抱有相同的态度,进而影响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城市家长的态度可能会以微妙的方式影响教师对待流动儿童的态度。22.7%的流动儿童感觉难以与本地生交朋友,本地生家长对其孩子与外地生交朋友有意见,近1/3家长认为“流动儿童存在很多缺点,如果自己的子女跟他们交往过多的话,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家长对流动儿童的排斥将影响到公办学校领导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教师的排斥是流动儿童融入公办学校的第二大障碍。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感到公立学校的老师总是拿他们当坏学生,看不起他们,因而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存在焦虑,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是外地孩子,不能融入到目前的学校,有较强的社交焦虑。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呈正相关。

1.3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致使流动儿童无法解决融入公办学校

部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意识薄弱,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老师的责任,忽视了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所应该负担的责任。这样就使流动儿童的家长很难有意识地在行为、道德、价值观上引导子女。部分家长则是心有余力不足,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工作时间相对较长、劳动强度大,父母的教育方法粗暴,与子女交流沟通的时间相对少,亲子沟通有困难,亲子关系疏远,对子女监管不力,由此而使儿童的德育成为问题。大部分家长对子女在学业上非常重视,要求子女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却忽视了子女道德品行的教育。

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必然会经历一个社会适应和融合的过程,在遭遇不公平待遇等问题时,很可能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家庭思想教育的缺位,无形中放任了流动儿童成为了“问题儿童”的可能。这些流动儿童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也就影响他们去爱人、爱生命、爱社会。他们往往形成孤僻、内向、冷漠、有时攻击性强的性格,自然也会影响他们的幸福感。

根据调查,流动儿童家庭每日亲子沟通时间不足15分钟的占到41%,初到城市的流动儿童对父母产生敬畏、反感、紧张、不适应情绪的达到39.1%。流动儿童心理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性格胆小自卑,内向,部分儿童存在孤独感。他们人际关系不良,常怀有漂泊无助感,久而久之与周围城市中的主流文化出现了偏离,极易出现反社会行为。

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将直接导致儿童行为的偏差与失范,致使公办学校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在品德发展上存在差距。

2 融入困难引起的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的品德差异

儿童期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流动儿童少年的生存环境又直接影响着价值观的确立。因为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的融入困难,导致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在学业上与当地儿童差异不大,但品德发展上存在差距。

2.1 流动儿童的传统美德优于当地的儿童

因为流动儿童在流动过程中得到长辈的帮助,所以他们能更好地尊敬长辈,关心亲人,懂礼貌,体贴人,会自己做自己的事,会招待客人,体会到长辈生活的艰难,家庭责任感强。父母为了生计付出的艰辛流动儿童能感受到。他们大多数能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洗衣服、洗碗、做饭、收拾房间等。对目前生活表示不满意的流动儿童少年多是因为没有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而感到自责。50%的流动儿童少年承认自己存在最担心的事是“担心自己的学习”,怕将来不能上高中;其次担心爸爸妈妈的身体,“怕父母生活不幸福”。集体荣誉感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常为同学和老师称道。但有些流动儿童少年,可能对学习的期望太高,不关心班集体,这在学习成绩优秀的流动儿童少年身上表现尤为典型。

2.2 流动儿童的环境公德劣于当地儿童,日常行为与当地儿童差异较大

因为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异,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没有适应城市对公共道德的需要。乱扔垃圾、乱贴乱画、乱丢果皮纸屑等。甚至把周围环境的不良习气带到学校中来,大学生欺负小学生、用扑克牌赌钱等。缺乏友爱、合作、互助精神等。

2.3 流动儿童的价值观与当地儿童有一定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及其一生的发展方向。

首先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第一,与城市儿童相比较,流动儿童自我认定较好,内心不愿意自卑,但在班级事务和人际交往中还是表现出明显的自卑、敏感、不自信与缺乏魄力,行为退缩而心事重重。从行为上看,公立学校流动儿童能较好适应城市生活,但内心有严重的自卑、敏感和对不公平制度的反抗倾向。第二,流动儿童没有确定的归属感。部分流动儿童有着长时间的城市生活经历,他们希望自己是城里人,但由于父母居留方式不稳定,对家乡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了距离感和陌生感,逐渐成为一个游离于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之间的独立群落。第三,在自我能力、价值的评估方面,流动儿童存在着自信与自卑并存交错的现象。学习上他们有时勤奋学习、成绩拔尖,有时调皮捣乱、野性难驯;性格发展上有时积极,有时内向,孤僻等。70%以上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的能力“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60%以上的孩子对“未来的竞争中有信心战胜城里孩子吗”流露出了怀疑。

其次,流动儿童的社会理想具有注重实惠、功利性趋势显著的特点。在职业理想和学习目的的追求上尤其如此。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很多学生表示“学知识”、“报答父母”、“挣钱”。“学好本领,出人头地,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希望将来“学完学业,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所以,考上理想的大学是他们目前共同的愿望。

其三,实现人生价值的行为取向中流动儿童多靠自我奋斗获取成就感和利益,但由于行为偏差,有的赞同不择手段,“我家经济条件差,看到自己吃穿比别人差,就偷了”;有的崇尚武力,用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取财物等方式解决问题;有的不顾家庭经济状况,和别人攀比享乐,游手好闲,好逸恶劳,其行为甚至超越了社会规范的范畴。他们因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认为老师对自己不亲近、不理解,因学习问题在情绪上和老师对抗。

3 加强社会融入:解决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德育问题的路径选择

社会融入对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品德发展影响很大,要使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品德健康发展,需要加强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政府、家庭、学校、社区都要做出努力。

首先,政府要要为招收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如在教育考核上,这些学校不应过分关注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横向比较,而应采取教育增值方法,以便对流动儿童教育情况做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政府应从改善道德教育的角度,加强宏观管理,把中小学生的道德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科学指导和管理学校德育工作。把加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纳入到教育部门和有关机构工作范围。

政府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负责协调学校、家长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在流动儿童聚集的社区,整治社区的环境,同时加强社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对本地家长的观念教育,逐步消除他们对流动儿童的某些歧视态度,提高流动儿童的归属感,共同为改善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而努力。

其次,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要担负起流动儿童学校融入应有的教育责任。一方面家长要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要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家长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加强亲子关系联接。父母在家时候尽量增加与子女的沟通频率,了解孩子的生活、教育以及身心发展状况,同时也加深孩子对父母工作现状与家庭现状的了解,沟通内容除了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情感需要[7]。

再次,学校要积极为流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同时要树立成功教育的理念,培育流动儿童养成自信健全的主体人格。

学校重视流动儿童的特殊性,对于招收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用心呵护、悉心培育流动儿童稚嫩的心灵,解决流动儿童学籍管理、教师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教养管理等问题的挑战。

学校调和流动儿童教育背景差异与解决教育不连续性的问题。任课老师要在学习上给予一定的关爱和照顾,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教学之余,老师要特别留意观察流动儿童离群、受学生欺负或在学生中有称王称霸等现象,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包括校内、校际间及社会各界的各种形式的文娱、体育等活动,让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一起互动,增进彼此了解。

针对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公办学校要多开展心理辅导和相应的德育活动,促进流动儿童从认知、价值观上融入城市,并及时疏导他们自卑、孤独、压抑的情绪,增强其心理抗挫能力。同时开展关于城市文化的调适,向流动儿童班级介绍城市生活设施以及在城市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甚至是常见的城市方言,使流动儿童在生活上能很快适应[8]。

最后,社区要整合多种力量,形成流动儿童融入公办学校的合力。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为流动儿童融入当地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流动儿童教育生活现状的宣传报道。如城市社区宣传栏、新闻媒体等,以各种形式对流动儿童的生存因境进行报道,使更多的城市居民对流动儿童产生理解和认同。

[1]中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数据建设课题组.中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60.

[2]何雪松,刘东,张靖.流动儿童的敌意与行为问题——以上海为例的问卷调查[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6).

[3]周皓,章宁.流动儿童与社会的整合[J].中国人口科学,2003,(4).

[4]黄敏红,肖诗来.流动儿童教育困境的反思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9,(16).

[5]范元伟.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相互融合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6).

[6]曾守锤.城市家长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研究—基于上海市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08,(3).

[7]孔波,徐化美.由一个流动儿童作文引发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8,(10)

[8]黄敏红,肖诗来.流动儿童教育困境的反思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9,(16).

猜你喜欢
公办流动儿童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流动的光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