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1-08-15 00:48朱海岳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产学产学研办学

朱海岳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我国产学合作教育经过20多年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产学合作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得到高等院校的广泛认可,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一整套办学、育人、就业模式。产学合作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各高职院校正积极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应用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与机制创新。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将是我国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的战略新方向,也是我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认清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在新的发展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合作教育新对策,正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的现实问题。

1 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分类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是指在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完善形成的一系列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的范式。各高职院校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产学合作教育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行业、企业特点,创造性地发展了突出职业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多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不同的学者根据企业、高职院校参与产学合作的形式、参与的程度和投入资源的不同,通过模式的归纳和理论的提升,提出了不同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使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笔者综合文献中多种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根据产学合作教育的内容及其特点,结合实际操作,将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归纳为如下五种。

一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学生与社会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清楚合作的重要性,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还可以使学生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有助于学生就业选择。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操作方法主要是通过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合作形式,注重质量管理、过程管理。目前,比较典型的形式有订单培养、“2+1”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双证书”等。

二是实训实习基地共建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将企业生产、开发功能引入校内,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鉴定和培训等功能相结合,建立具有现代化先进水平的融实验、实习、实训、科技开发、技能鉴定与培训以及生产为一体的实训中心。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生产、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实训。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实验实训平台。

三是教育教学一体化合作模式。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参与教育教学,企业参与专业设置与调整,参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研究和制定,参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包括“双师”队伍建设,学校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专业建设,合作开发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

四是技术创新与培训模式。该模式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专业学科优势、实验实训条件以及师资力量,开展应用性科研、技术开发与服务、职业技术培训的一种合作模式。产学合作开展技术创新与培训,拓展了学校办学功能,促进学校形成教学、科研良性循环的良好局面,同时,学校在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中既赢得企业信任,又为区域创新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为产学合作教育开辟了道路。按合作的内容与程度不同,有共建产学研的经济实体、共建研发机构、科技协作、校办企业、共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职业培训中心等形式。

五是产学合作教育联盟模式。产学合作教育联盟是指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等各方基于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为了实现共同愿景、获得最佳利益和综合优势、或抓住新的市场机遇,结合彼此的资源或优势而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正式但非合并的合作关系。它是面向市场建立的一种稳定的整体和深层合作的技术、教育和经济联盟。目前,具有本模式特征的合作方式有:股份制合作、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董事会合作、共建二级学院等形式。

1.2 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特征描述

产学研结合有两层内涵:一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二是产学合作教育,前者突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后者注重实践教育。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与产学研合作创新以及普通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教育目标侧重于人才培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学校为主导,学生是产学合作教育的主体;校企双向参与,全面合作,企业参与办学的全过程;侧重于应用性的技术开发和职业技术培训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

2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高职院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产学合作教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的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产学合作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产学合作进一步的深入发展不仅涉及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等内部因素而且还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教育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总体而言还缺乏深度、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2.1 产学合作教育多数处于浅层次状态,管理机制尚未完善,在实践层面工作不够深入

所谓的“浅层次”一是指在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上创新不足,多数院校还停留在现有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在办学机制、政策导向、师资建设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上力度不够,缺乏有利于产学合作的措施和手段;二是指合作的校企双方对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组织协调规律尚未完全掌握,还没有建立健全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产学合作教育的管理机制。产学合作教育还处于规模的扩张和粗放式管理阶段,产学合作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 产学合作教育尚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产学合作的结构体系和运行体系不够完善

不少高职院校过分注重眼前利益,没有站在为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服务的高度看待产学合作教育,往往以离散的项目形式开展产学合作,系统性的产学合作教育及其支撑环境还未充分形成。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大都集中在接受学生实习、共建实训基地,合作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合作模式上,不同的合作模式各自为政,缺少整体的衔接与设计。另一方面,不少高职院校仅仅把产学合作作为学校办学的一个补充,没有把它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办学条件、体制机制建设等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理论和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3 政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未完全建立,还处于单向、短期、不稳定的状态

产学合作之所以能够形成,首先是产学双方各自利益驱动的结果。而目前产学合作中多数还缺少“利益共享”的合作基础,往往院校单头热,企业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企业方面而言,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很多企业的生存发展还停留在依赖土地、资源的低成本优势上,并非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的高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对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需求。就政府而言,政府所提倡的产学研合作主要还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对于合作教育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关注较少甚至没有,产学合作教育普遍缺乏各级政府部门、产业管理部门的指导与支持,政策与法规不健全,宏观的调控、规范、推动力度不大。就高职院校而言,由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社会、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不深,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还比较薄弱,实践教学条件、师资与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离经济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对行业企业还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产学合作教育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的认识与对策

3.1 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相关概念比较

3.1.1 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有两层涵义:一是产学研合作创新,本质是创新,目的是科技成果转化,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正式启动以1992年中科院、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共同组织实施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为标志;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本质是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我国最早引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引进的加拿大滑铁卢模式。就其涵义而言,产学研合作涵盖产学研合作教育,但由于历史习惯的原因,一般意义上所称的产学研合作专指产学研合作创新。

3.1.2 产学合作教育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合作教育”和“合作教育”本质上同为一个概念。自国外的“合作教育”引入我国后,先是经历了从“产学合作教育”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名称转变。为进一步明确高职高专院校在功能上与本科院校的区别,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高职教育要 “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不言而喻,在名称上产学研合作教育针对普通高校,而产学合作教育专指高职院校。

3.2 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的对策

3.2.1 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建立以产学合作为导向的办学模式,促进产学合作教育纵深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教育无论是合作教育的模式还是运行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积累了可喜的经验。笔者认为,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当前影响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不是产学合作教育本身,而是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机制。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体制机制已阻碍了产学合作教育的深入发展。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建立以产学合作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势在必行。

首先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办学体制。政府应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在继续加大对高职教育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利用政策杠杆和舆论导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与企业联合办学,拓宽教育投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

其次是要以产学合作为导向,重构高职院校组织机构。目前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基本上还是照搬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行政化和学科式的特征较明显,产学研合作教育受制于各个职能部门和院系,力量不能整合,管理体制不顺。高职院校应按照专业群设置院系,每个专业群对应一个行业。强化院系的职能和职权,在师资、教学、科研、培训、实验实训等方面做到职权的一体化,使之成为产学合作教育的实际主体。弱化院校职能部门的职能和职权,职能部门的职能应从行政管理转变为协调服务。学院与各院系的机构不再按原有的行政模式设置,而是按照产学合作教育的内容与职责设置相应的机构,涵盖技术开发、技术培训、产学合作教学、产学合作管理等产学合作教育的几个重要环节。

3.2.2 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先要建立柔性、灵活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机制。产学研合作教育使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学校和课堂为主体的培养模式被打破,联合高职院校和企业两大系统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与企业的生产规律,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籍管理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实施弹性学制的教学运行模式,构建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和学生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再是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实施“工教交替”的教师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与企业在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学校改革人事制度,建立企业教师准入机制,招聘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学校全日制的合同制教师而不仅仅是兼职教师,聘期至少半年,使企业教师在聘期内能够全身心地进行教学教研。同时,企业接纳学校的教师下企业参与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和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学校和企业互派人员、互顶岗位、工教交替。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改革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审时突出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单独成立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机构,单独制定职称评聘条件、设立各级职称的比例,从而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结构。改革分配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在教师编制、任职条件、职称评审、工资待遇、聘任政策以及教师引进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

3.2.3 依托行业,建立产学合作教育区域联盟,增强产学合作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要先确立产学合作教育区域联盟的概念。产学合作教育区域联盟是以市场为导向、高等院校为主体、行业和企业为依托,政府和中介机构为辅助力量,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一定区域内校企联合进行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稳定合作关系,是产学合作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时也要建立起产学合作教育区域联盟的组织架构。一定社会区域内的各高校按专业或专业群组成高校教育合作组织,通过校校联合增强“学方”的综合实力和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产学合作教育区域联盟由高校教育合作组织、企业、行业、行业与教育的主管部门和相应的中介机构共同组成。联盟设理事会,是联盟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下设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常务理事会向理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负责监督执行联盟章程和理事会的决策,提出理事会议案和工作计划,代表联盟对外开展各项业务,发挥组织、协调和管理作用。秘书处作为日常办事核心机构,起草理事会文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计划制订与监督执行,负责行政人事、财务管理、接待后勤、宣传公关等工作。联盟日常工作由秘书长负责。

[1]靳润奇,陈鸿雁,赵立民.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2]常小勇.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及选择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3]翟向阳.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研究[J]. 职教论坛,2007,(3).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6).

[5]唐小恒.产学研结合培养适用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5).

[6]易顺明.地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关系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6).

[7]沈霞.校企合作创新机制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0,(1).

猜你喜欢
产学产学研办学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校内产学合作岗位设置的优点和形式探究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