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小议

2011-08-15 00:48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去行政化行政化权力

邢 颖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加大投入,在积极贯彻“科教兴国”,大力发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全国各地的各级教育部门、机构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尤其是国家的高等院校。当改革日益深入,高校的“去行政化”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议问题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应该认真探讨和总结高校的“行政化”形成的原因、影响,深入思考如何实现高校的“去行政化”问题。

1 高校行政化概述

高校行政化内涵丰富,主要涵义包括: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方面的行政化倾向,是指以行政方式干预学校的工作,使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限制。如果政府对高校过多地实施行政管理,高校就将逐渐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向行政单位倾斜,而不再是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是指学校的管理人员以行政权力压制教授的学术权力,使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使得学校的价值取向扭曲,大家都想获得更多的行政管理权限,而不专心教学科研,并使教师失去了学术权力。

本文着重从高校的内部管理入手,分析高校的行政化倾向,并探讨去行政化过程中高校内部的管理模式变革。

高等教育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教学、研究、服务的三大主要功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是高等教育系统发挥其最佳功能的前提条件。

在西方,美国比较高等教育专家伯顿.R.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系统以知识为主要材料组织自己的活动,作为知识载体系统的高等教育系统可分解为工作、信念和权力三个基本要素。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围绕知识开展劳动分工,工作按照学科和院校组成两个基本的纵横交叉的模式;信念是指位于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的部门的许多行动者的主要规范和价值观;权力是基于工作组织及伴随的信念产生的。

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通常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它是一个多层次多难度综合结构,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

由于高校一般是以学科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一方面要把这些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教师与一般的教学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高校又要把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教师等联系在一起。因此,高校的内部管理存在着专家、学者享有较大权利的同时,还出现了专门从事高校管理的机构和阶层。学术组织和行政组织同时存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存的现象是一个高校不同于其他的组织的显著特征。所以,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成为了影响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校的行政化,已有很多学者提出,但改革效果不明显,因为这涉及到各种势力与阻力,改革前途莫辨。

2 高校行政化的现实困境

高校的行政化由来已久,其现实困境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2.1 是我国几千年以来的“官本位”传统思想的产物

早在1949年前中国大学的官级已存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点还是被承继并得以强化。我国公立高校的校领导都具备行政级别:本科院校党委书记与校长为正局(厅)级,而专科院校书记与校长则为副局(厅)级干部。曾有学者专家指出,中国最大的官场在高校。在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下,高校教师一旦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相对应的可能也会要求在官场上有所成就。“教授治校”似乎成了一种常态,教授们纷纷转向了“治校”,渐渐忽略了“治学”乃是教师的最基本工作任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不但过早结束了学者的学术生命,也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学术群体利益,更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益处。最重要的是,这对学生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学生进入了世俗化、庸俗化的怪圈,出现了“学生会为了学分为了毕业证书行贿教师”、“研究生为早日事业有所成就无心学业”等现象。

随着高校行政化程度的加深,管理活动成为了手段也成为了目的,并有取代学术活动成为高校核心的趋势,以致高校的运作大多以行政权力为主导。“谁的权力大,谁就有发言权”、“依靠非学术的因素获得巨大的学术控制力”。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一些教学科研人员对教育和学术的追求也就逐渐转向了对权力的追逐。

2.2 是行政管理作风官僚化的产物

在高校内,行政管理机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和科研而设立的。但是在某些高校内部则存在作风官僚化的现象。他们以“管理者”自居,缺少服务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行政作风的官僚化会影响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不利于高校形象的树立。

3 高校去行政化的实现途径

克拉克科尔在《大学的功用》中提到,“大学为社会服务,应该建立在大学自身能够顺利发展的基础之上,大学应该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跟着社会摇摆而失去自我。”

3.1 政府应当适当放权,对大学校长任命实行校长遴选制度或公开招聘

中国高校校长一般都采用任命制。要推动高校的去行政化,必须要先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模式,构建政府、社会、学校之间的新型关系。应当充分遵循高校教育规律,同时赋予高校合理的、充分的自主权,让高校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因此或许考虑取消校长由政府包办制,采用高校校长遴选制度方式,公开招聘,公平竞争,通过至上而下、从学术组织内部民主选举产生,最后上报审批任命。行政系统更多的是作为办事或服务机构而存在。校长是教授与教师一起选出来的,其他行政岗位也只是一种分工,不应是被争夺的权力载体。总之,应当要理顺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做到政事分开、政校分开。

3.2 建立现代高校制度,加强学术氛围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就是去行政化改革的先驱。他说:“我希望今后十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十年,再过十年,二十年。中国教育改革能完成。教育改革就是我一直所说的:恢复大学的本来面目——追求学术至上,去掉行政化。”南方科技大学管理工作岗位不设行政级别,但设置了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机制,希冀未来能凭借教学科研的成就赢得社会的尊重。

高校去行政化就是教授治校,学术自治;承认教学、科研的教师教授代表着学校学术发展方向。也就是说从内部关系入手重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实现学术本位管理。因此要进一步通过改变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以平衡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严格划分并执行各自的职责与权利,实现学术本位管理。让学术权力更有理由、有条件、有氛围坚定学术理想和信念,坚定学术目标和追求,这样才可以弘扬学术精神、营造学术氛围、树立学术权威地位和良好学术环境。

3.3 构建创新组织结构,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内部去行政化,并不是要去掉行政、去掉行政人员,而是要建立一种科学和谐合理的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要推行行政组织的简约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管理重心下降。其次,要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并赋予处理学术事务的独立权限,奠定学术本位的组织基础。最后,要加强综合服务机构建设,通过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综合性服务机构的效率与服务质量。

有人认为,高校去行政化就是教授治校,这也是片面的。可以在以坚持党委领导的校长责任制的前提下,以自愿为基础,让教授专家学者到各行政管理机构里任职,发挥他们的管理才能。高校行政必须打破“官本位”思想,树立行政人员服务学术的理念,明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界限,两者应当保证各自范围内事务的良好管理。

有位华裔美国名牌大学校长曾今说过:“除了为师生服务。我这个校长没有任何特权,财务上的大学董事会说了算,业务上的大事教授(学术)委员会说了算。”我国的学术委员会中人员构成有多少比例是教授专家学者呢?显而易见,我国的官本位行政化高教体制制度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可喜的是,近年来从政府层面也不断体现出要探索并采取积极有利措施“去行政化”。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线交流时明确地说,现在的教育问题很多,“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大学最好不要设立行政级别”,体现了政府去行政化的坚定态度和决心。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学校和政府、学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转变观念、落实措施,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1]刘尧.大学去行政化,打破利益格局还是成为官场[EB/OL].http://www.cnr.cn/allnews/201005/t20100505_506379288.html,2010-05-05.

[2]陆琪.中国高校管理“去行政化”问题辨析[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7):67-70.

[3]毕洪东.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认识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18-19.

[4]汤文婷.论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去行政化”的困境与出路[J]. 东方企业文化?远见,2010,(12):134.

[5]张建林.高校去行政化需要找准平衡点[J].特别关注,2009,(11):3.

[6]林祥柽,范丽娟.服务型管理与高校去行政化改革[J].中国轻工业教育,2011,(1):3-24.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页,2010-05-06.

[8]温家宝在线交流[EB/OL].http://daxue.163.com/10/0303/18/60SD6E2F00913J5R.html.

猜你喜欢
去行政化行政化权力
政府购买服务背景下劳动关系的嬗变及其规制——派遣与行政化的因果视角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大学“去行政化”更需去行政思维
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实践问题研究
对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权力的网络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
去行政化 超前理念遭遇经验认识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