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的中西交流研究*

2011-08-15 00:53杨京玲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文化

杨京玲,周 波

(1.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2.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的中西交流研究*

杨京玲1,周 波2

(1.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2.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是推动人类建筑与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的两条主线。东方和西方为国际现代建筑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因此,国际现代建筑文化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而保护民族建筑文化的最好方法,是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

建筑与室内设计史;中西交流;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中国特色

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并称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最为辉煌。中国与西方 (这里的“西方”在古代指欧洲,近现代指欧洲和北美)在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中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这种交流活动有平和的相互借鉴,也有激烈的文化碰撞,但无论是何种形式,它们都为中、西双方提供了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传统、通过引进对方的先进因子而改造自身的机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今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史已经与西方相互交织,在全球文化大汇流的大背景下,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的中西交流及其对双方的影响由此成为比以往更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一、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的中西交流溯源

高山、荒漠和海洋的阻隔使中西两大建筑体系在早期很难直接交往,在中国与欧洲之间,横亘着地域广袤的中亚与西亚,尽管汉代已开辟“丝绸之路”,然而至宋代为止,中国之“西方”主要乃当时之“西域”,即中亚、西亚与南亚,中国建筑与中西亚的伊斯兰建筑有着积极的交流,琉璃瓦和高床家具即来自中西亚,经过中华民族的改造而脱胎换骨,成为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的重要元素。自汉、唐开始,中国的建筑文化也给予中西亚建筑以积极的示范作用和持续的影响。[1]而中亚、西亚与南亚,也即古代欧洲之“东方”,由于宗教等原因,欧洲文化与中西亚文化常常发生剧烈的碰撞,拜占庭建筑和西班牙建筑正是在这种交融和碰撞之中接受了伊斯兰建筑的强烈影响。在中国和欧洲与中西亚的文化交流中,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也间接地传递着相互的信息。

公元1299年,《马可·波罗游记》问世,这位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险家以优美的文笔,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商业城市的繁荣,交通设施的完备,宫殿建筑的华丽,向欧洲传递了有关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直接信息。尽管处于中世纪氛围中的大多数欧洲人将《马可·波罗游记》看作“天方夜谭”式的神话,然而,仍然激起了他们对东方的强烈好奇和热烈向往,《游记》记述的中国城市和宫殿在欧洲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2]进入明代以后,中国与欧洲之间开辟了海上通道,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的中西交流由此进入直接对话的时代。

二、西方建筑与室内设计史中的“中国风”

(一)室内设计领域的“中国风”

中国商品在17世纪开始大量输入欧洲,中国的设计文化在欧洲产生了广泛影响。随着在东西贸易的繁荣,“中国风”达到了高潮。范围广涉瓷器、漆艺、家具、金属器、纺织品和室内设计等领域,尤其是中国的古典家具和瓷器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品质受到西方上流社会的亲睐,对西方的室内陈设、室内装饰潮流和上流社会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巨大影响。

室内设计中风靡全欧洲的洛可可艺术也有着极其深厚的中国文化渊源。洛可可艺术追求优雅、轻松、别致的格调,装饰题材有自然主义倾向,[3]最喜欢采用多变的卷草纹形成连绵不断、纤细柔美的曲线,这些恰恰是中式古典家具上常用的纹样。18世纪下半叶,许多包含人物、建筑物、家具及山水、花鸟鱼虫等装饰内容的中国传统设计图集在欧洲出版,例如马休·达利出版过一套有关中国设计的刻版图集,成为当时“中国风”元素的范本。中国传统家具工艺不仅促进了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而且本身也成为洛可可艺术的重要部分。例如洛可可家具中用得最多的颜色,从棘树皮中提取的中国青与从桅子中提取的金黄色,也是当时从中国引进的新材料。日本美术史、中国艺术史和文学史研究家小林太市郎这样总结洛可可艺术:“所谓洛可可艺术的特征,完全是由中国工艺美术而来,所以这个洛可可是一个暖昧不明的称呼,不如直接称它为中国——法国式美术。”[4]

18世纪以来的欧洲家具制造业或多或少也都受到过中国风格的启示,例如荷兰风格派代表人物里特维德于1917年设计的红蓝椅的造型就与中国宋代的一款古典家具椅子的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荷兰也恰恰是最早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欧洲国家。又如现代主义家具大师瓦格纳设计的中国椅子系列中,无论是简洁富有设计感的现代圈椅,还是经过简化改良而坐感舒适的官椅等等,其表现形式都依稀可见中国明清家具的身影。

(二)建筑设计领域的“中国风”

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中国风”主要表现为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对欧洲的巨大影响。欧洲传统的造园艺术以“几何形”为特征:草地、花畦、柱廊、水池、喷泉、林间小径都处理成几何形,连树木都修剪成几何形,整个园林组成一幅巨大的几何图案,而中国古典园林则完全大异其趣。因此,当欧洲人有机会来到中国,亲眼见到不对称、不规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中国园林时,他们的不胜惊讶与惊喜之情是不难想象的。

17世纪,一位名叫坦伯尔的西方设计师曾在其著作中这样形容中国园林:“中国人运用他们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来做成十分美丽夺目的形象,但是,他们不用那种我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规则和方法来配置各部分……它的美属于不匀称和看不到的规则。它使人们浮想连翩,觉得美不胜收却又不知其所以然”。[5]

在法国,位于凡尔赛宫殿深处的蒂亚侬瓷宫是一座受到中国风格影响的著名的园林建筑。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时的法国人眼中光彩夺目,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如同中了魔法一般争相去观赏。此后的1742至1744年,著名的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斯曾先后两次访问中国,对中国的建筑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出版了《中国造园艺术泛论》等著作,对西方的园林和建筑设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他在重整丘园的过程中,也运用了不少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这些中国式的湖泊、假山、宝塔、厅堂等与简洁而严谨的帕拉第奥建筑样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英中式”庭院风格,为后来的欧洲各国所纷纷仿效。

三、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的“西学东渐”

在中国造园艺术对西方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西方的一些建筑风格和样式也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二、三百年来,随着西方传教士和外商进入中国,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也出现了仿西式的园林和其它建筑,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北京的圆明园。圆明园中带有浓郁欧式风格的西洋楼,就是由意大利画师郎世宁、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王致诚等主持设计的,园中景区的植物布局也体现出浓郁的欧洲园林风格。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些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开通,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在当时的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以及南方地区,都出现了一些明显受到西方影响的园林建筑,如岭南四大名园、苏州扬州等地的一些私家园林等。19年代60年代上海开辟租界以后,更多的西方建筑师参与中国的建筑方案设计,至今在上海外滩、华山路等地还留存许多由他们设计并建造的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6]20世纪初,中国开办了清华学校,首次向美国派出了留学生,开创了我国公派留学的先河,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投身于建筑专业的学习,如梁思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学者。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带回了西方的建筑思想与理念,深刻影响了此后的中国建筑。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沿海城市的建筑业向近代化转型,大批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随之涌入中国,当时上海有一家名为赉安洋行 (Cabinet d’architecture L éonard-V eyssère-Kruze) 的法国建筑事务所,先后设计了不少著名的建筑,如现今淮海路的花园酒店 (前法国俱乐部)、中汇大厦 (前上海博物馆所在地)等。[7]西方建筑进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催生了中国传统旧体系建筑的“洋化”和外来新体系建筑“本土化”两股潮流 (其代表作是“金陵大学”等一大批穿上了“中国装”的教会学校建筑)。与此同时,“新艺术运动”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在欧洲崭露头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哈尔滨曾成为“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展示场所,而上海、南京和北京,则出现了一批中国建筑师参与设计的“装饰艺术”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中国建筑师们一方面探索着将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与中国的固有形式相结合,试图在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中寻找合宜的融合点,另方面又积极迎接着走向现代主义建筑的时代挑战。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建筑技术和管理体系因政治原因一度成为新中国建筑业的楷模,至1978年,中国又开始了全面对外开放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走出去”和“请进来”活动为中西交流开辟着日益宽广的渠道,而各种重大项目的设计竞赛尤其成为这种交流活动中的重要景观。上海金茂大厦、国家大剧院、鸟巢、央视大楼等一大批引人注目的建筑用无声或有声的语言,竞相传递着今日西方之设计理念,而中国建筑师则在此潮流中展开着关于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思索。

四、关于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的思考

综观建筑与室内设计领域内中西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原有建筑体系已经在这种交流活动中被消解了,西方建筑思想与建筑技术最终成为了近现代中国建筑活动的主流。于是,“保护民族建筑文化”和“防止文化单一”的任务就一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对此,笔者认为:

(一)中国近现代建筑潮流的变化不应看作“西风压倒东风”的结果,而应看作建筑业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必然产物。

西方建筑史告诉我们: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不仅催生出大量古典建筑体系的框架所不能容纳的新建筑类型 (工厂、银行、学校、车站、航空港等等),同时又不断提供新的材料、技术和设备来推动建筑业的变革,在新的功能内容与旧的建筑形式的巨大矛盾中,西方古典建筑体系首先被消解了;中国的传统建筑体系在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同样巨大的矛盾,因此,尽管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中国官方就再三倡导公共建筑物“以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民间也再三发出“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之色彩”的呼声,然而,木材的短缺、土地资源的短缺,社会生活的变革使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既不可能继续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体系,更不可能成为世界建筑的主流体系。[8]由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后发而被动,从西方引进现成的技术和方法成为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主义建筑潮流之所以被称为“国际式”,正是由于它能解决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性问题,即建筑的旧形式和新内容的矛盾。

(二)文化交融是一种双向运动,在国际现代建筑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作出过自己独特的贡献。

当西方的近现代建筑潮水般涌进中国的同时,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逻辑和哲学思想却渗透到了国际现代建筑文化的深层,成为其重要的思想原料和结构方法。人们不难发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开山祖师之一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著名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少则多”的思想有多么相似;人们也不难发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另一位开山祖师勒.柯布西耶关于现代建筑的代表性见解完全以框架结构为前提,而框架结构恰恰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基本特征。

以“有机建筑”理论闻名于世的美国建筑师赖特也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开山祖师之一,赖特独特的设计语言和宏博的理论架构与其深刻的东方文化体验密切相关。赖特曾于1918年访问中国,他极推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赖特在阐释其建筑概念和原理时,曾多次谈到中国的老子,他说:“据我所知正是老子,在耶稣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面墙和屋顶,而在于内部空间”,“这个观念精确地表达了曾经在我的思想和实践中所抱有的想法。老子的空间思想被赖特推而广之,渗透到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意识的诸多方面。[9]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古代哲学中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宇宙观、环境观正在日益成为国际现代建筑文化的核心理念。因此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不是西方独创和独有的,而是全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

(三)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是保护民族建筑文化和防止建筑文化趋同的最有效的方法。

文化是每天都在吐故纳新的生命体,把民族建筑文化作为“国粹”和“国学”,象保护文物一样地保护起来,其结果是导致它的死亡。社会经济发展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碰撞是推动人类建筑与室内设计文化发展的两条主线,保护民族建筑文化的最好方法,是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应当是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在历经痛苦的脱胎换骨以后的重生,是用中国的文化语言创造的最适合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要求的建筑艺术,而绝不意味着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去再现中国古典建筑的形象。这种创建工作,建立在对国际先进建筑文化的系统把握和对民族建筑传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是一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的工作。“现代”二字包含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最先进的设计方法,最先进的建筑材料,最先进的施工技术,最先进的管理体系,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集中体现;而“中国特色”则包含了对民族建筑传统的“钻进去”又“走出来”的过程。从20世纪初开始,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曾经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过积极而艰难的探索,也产生过类似南京中山陵和苏州博物馆新馆那样的杰出成果,然而,社会环境、经济能力和建筑技术水平的制约使得我们至今还没有培育出能够真正使用中国的文化语言来引领世界建筑潮流的大师。一个国家的建筑水平,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因此,这是一项应当由整个民族来完成的系统工程。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0.

[2]百度百科:马可波罗游记 [EB/OL].(2010-09-10)[2011-03-05].http://baike.baidu.com/view/1122333.htm.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3.

[4]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117.

[5]关精明张淑娴.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历史档案,2006(3):33-38.

[6]罗小未.上海建筑风格与上海文化 [J].时代建筑,1990,(10):4-6.

[7]陈 锋.赉安洋行在上海的建筑作品研究 (1922~1936)[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6:36.

[8]高 瞩.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工业设计审美传承研究 [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71.

[9]谭秀江.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泛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0(1):43-44.

On Sino-western Exchange in Architecture and In terior Design

YAN G Jing-ling1,ZHOU Bo2
(1.Design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 rts,Nanjing 210013,China;2.College of Artistic Design,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0009,China)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re the two key lines of propelling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hum an architecture and interior design.Both Chinese and westerner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international modern architecture. Therefore,th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e is the“co-creating,co-possessing and sharing”culture of the world.The best way to protect na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e is to make efforts to construct a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chitecture and interior design;Sino-western exchange;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e;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李 艳)

J527

A

2095-042X(2011)03-0085-04

2011-03-30

杨京玲 (1984—),女,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室内设计、西方设计史研究。周 波 (1979—),男,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展示设计、室内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室内设计建筑文化
室内设计作品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谁远谁近?
王菲室内设计作品
衣.恋专卖店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