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党员作用的一个“角色距离”视角

2011-08-15 00:51张光映
大理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农村党员村级党组织

杨 刚,张光映

(1.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党员作用的一个“角色距离”视角

杨 刚1,张光映2

(1.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广大农村党员的作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部分农村党员因角色能力不足而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角色距离问题,影响了村级党组织的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过程中,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的角色能力,克服角色距离,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新农村;农村党员;角色能力;角色距离;组织建设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进程,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济多元化和农民分层的复杂化等社会现实,使党在农村的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和显现战斗力的基础,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实现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关键在于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1〕。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党员的社会角色

(一)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的社会角色

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必须通过村级党支部书记为班长的一班人带领全体党员和广大农民群众来实现,农村党员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郑杭生教授认为,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2〕。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中央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原则推进,广大农村党员在这“二十字方针”中要承担着农村生产发展的“推动者”、生活宽裕的“领路人”、乡风文明的“倡导者”、村容整洁的“维护者”、民主管理的“实践者”的角色〔4〕。

(二)新农村建设战略对农村党员的角色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一项中心工作,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是由全国七千多万党员组合而成的集合体,作为执政党和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其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更要靠广大党员带头认真贯彻执行、落实。

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全局的重中之重的基础性问题。就“三农”问题,党中央曾“十一次”〔5〕作为中央一号文件加以定位,并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其中一个重大的发展战略。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和显现战斗力的基础,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政策的贯彻落实必须通过基层党支部书记为班长的一班人带领全体党员和广大农民群众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对农村在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时期内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发展的持久的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颈”的基本思路抓好农村发展和改革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过去相比,在基础、条件、目标、任务有着本质的不同,农村党组织工作内容和面临的形势要比过去复杂,遇到的困难比过去要多。对村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甚至是普通党员的角色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及各级政府已经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现在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政策措施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加以全面、有效地贯彻和落实。

二、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村党员角色扮演中的角色距离问题

(一)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距离问题

按北京大学社会学家王思斌教授的观点: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称之为角色差距〔6〕。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的发展和变化对农村党员提出了更高的角色能力要求,而不少农村党员的现状却远不能满足和适应新角色的能力要求。当前,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角色能力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而使角色距离问题成为农村党员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

农村党员的角色距离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角色混淆——部分农村党员由于对党员的角色规范和行为标准不清楚,而不知道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甚至有些党员对党员身份根本就存有不屑的心态,做事只讲回报;第二,角色冲突——对农村而言,大部分的党员是男性,而男性在农村家庭是最主要的劳动力和顶梁柱,承担着家庭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责任,而党员的身份要求他们撇开家庭去从事公共工作和承担社会责任,这种公私责任的冲突有时也让农村党员不得不放弃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而女性党员在农村“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束缚下很难走出家庭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第三,角色失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渗透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农民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局面,其中一些农村党员也加入了进城经商和打工的队伍,而且常年在外,就连党组织的民主生活会都无法参加,更不要说参与新农村建设;第四,角色紧张——农村党员队伍中多数党员年龄偏大,老年党员科技水平、驾驭市场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足,使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轻党员忙于生计而没有更多精力投入新农村建设中。

(二)角色能力不足是农村党员出现角色距离的根本原因

现阶段,村级党组织在建设新农村和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问题。为此,要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要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其执政能力、改善其执政环境。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村级党组织的建设都离不开广大农村党员,农村党员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农村党员角色扮演得如何有赖于其角色能力的强弱。在社会学有关社会角色的相关论述中,不少学者都已经注意到角色能力及其对角色扮演的影响问题,虽然当前就角色能力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就角色能力所指向的角色扮演者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心理特征及其作用问题却是基本一致的。有鉴于此,我们认为角色能力应该是指社会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利地完成角色期望和要求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社会角色承担者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且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出来。

广大农村党员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被党和人民寄予了浓厚的期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角色义务与期望的有效履行对农村村级党组织的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和实现与农村党员的角色能力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三)农村党员角色距离问题的影响

农村党员队伍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党员角色距离影响农村村级党组织的建设和执政能力的提升,还会对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党员的角色距离问题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农村党员的角色混淆问题,一方面使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降低,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了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党组织的凝聚力减弱,无法把广大党员团结起来,更不要说领导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二,农村党员的角色冲突问题导致不少农村党员,尤其是妇女党员在公共责任和家庭责任冲突的情况不能走出家庭参与组织生活和新农村建设,村级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发挥缺少了根基,组织建设缺乏人员支撑;第三,农村党员的角色失败问题导致对以非农产业为主业的常年在外经商、打工的农村党员,为了生计和发展,空有党员身份而不能发挥党员作用,在农村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村级党组织建设过程中,这部分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无法落实;第四,农村党员的角色紧张问题,农村的老年党员有心为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党组织的建设贡献力量、发挥作用,但其知识、技能却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年轻党员具有开拓精神、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却无法发挥作用,加上农村年轻人不愿加入党组织,致使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三、提升角色能力是克服农村党员角色距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农村党员是农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著名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F.H.Harbison)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因素;人是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7〕。农村党员的农民和党员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又与农村党员角色能力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现实中农村党员由于角色能力引发的角色距离问题及其表现却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党组织的建设。为此,应该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增强农村党员的角色能力。把农村党员角色能力的提升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级党组织建设战略发展中来考虑。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壮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领导能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无论是村级党组织还是每一位农村党员,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本着“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农民群众得实惠”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村级党组织和农村党员的认同和认可,为村级党组织在农村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形象。

第二,加强和改进村级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对广大农村党员的凝聚力和对广大农民的吸引力。要以“明确责任、考核监督、保障服务”原则加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从专业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等党员中选拔村党组书记,及时调整软弱涣散的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并在政策、待遇、发展机遇、经费、活动场所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同时,创新和规范村级党组织发展制度、丰富民主生活会的形式和内容,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村级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广大农民中树立良好的党组织形象,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增强农村党员的组织认同感和责任感,吸引更多的优秀农民(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党组织。

第三,要注重对现有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的教育和培训,针对农村党员在村务农或在外经商打工、老年或是年轻的实际情况,遵循“及时、灵活、有用、有效”的原则,对不同的党员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远程教育或实训,尤其是创新完善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增强农村党员的政治素养、科技文化素养,着重提高农村党员的政策执行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团结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增强农村党员角色能力,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村级党支部要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始终坚持“以广大农民为基础,依托农村党员”的原则,通过不断提升广大农村党员的角色能力,加强组织建设,提高自己在农村开展工作、创造新局面的引导能力、创造能力、规范能力和整合能力,以增强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的执政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前发展。

〔1〕王皓,王祥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J〕.理论前沿,2006(11):43.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8.

〔3〕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6-02-21)〔2010-12-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2/21/content_4207811.htm.

〔4〕陈义军.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党员的角色定位〔J〕.党史文苑,2008(10):52-53.

〔5〕人民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11个“一号文件”〔EB/OL〕.(2009-02-02)〔2010-12-29〕.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8732727.htm l.

〔6〕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6.

〔7〕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3.

(责任编辑 杨朝霞)

On the"R ole D istance"of the R ural P arty Members in N ew R ural C onstruction

YANG Gang1,ZHANG Guangying2
(1.C ollege of Politics,Law,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2.College ofMarxism,Dali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Rural party members are facing new and high requirement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Some of them encounter role distance because of role incompetence,therefore influencing the village-level party building and new socialist rural village construction.Accordingly,improving rural partymembers'role competence and overcoming their role distance are important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new rural village construction and village-level party building.

new rural village;rural partymembers;role competence;role distance;party building

D267

A

1672-2345(2011)03-0035-04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8X0327);大理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大院教发[2009]20号).

2011-01-07

杨刚,讲师,主要从事公共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农村党员村级党组织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380名农村党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坚持问题导向 增强农村党员开展“两学一做”教育的实效
富裕县设立农村党员创业扶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