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贷款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2011-08-15 00:46周磊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贷款资金学校

周磊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财务处,重庆40005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机制逐渐完善。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同时,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与财政经费相对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高校财务收支平衡面临着严峻挑战,高校自有资金不足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银行贷款成为大多数高校解决资金短缺矛盾的必然选择。然而,利用银行贷款负债发展,在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和隐患。因此,如何合理利用银行贷款促进学校发展,同时又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的水平,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财务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贷款的现状及其成因

1.高校贷款的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到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3%,普通高校也由1998年的1022所发展为2008年的2263所,在校生由1998年的341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2907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同时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不断扩大校园面积,进一步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拨款和学校各项收入都难以满足建设资金需求的情况下,贷款办学成为高校迅速筹集所需资金的一种必然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但《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显示,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至5000亿元之间。如果贷款年利率以5%计算,则全国高校每年用于支付利息的资金就高达225亿至250亿元左右[1]64。目前,虽然各级财政每年都会拨付一部分资金用于清偿高校债务,但无疑只是杯水车薪,绝大部分债务必须由高校自己承担,成为高校财务上的沉重负担。

2.高校贷款产生的原因

(1)内因:高校扩大和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

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连年大规模扩大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一些高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实验室等教学生活资源超负荷运转,教育师资和管理人员也严重不足。为了满足高校飞速发展的需要,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力度,在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学校收入来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许多高校不得不利用银行贷款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2)外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内需不足的问题。为了尽快实现经济“复苏”,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我国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和鼓励社会消费,同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放贷。银行为了缓解经营中的困难,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也积极寻找安全的放贷对象,而高校有稳定的财政拨款,学费收入逐年增长,自然成为银行放贷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在高校和银行的双重需求下,银校之间的合作顺利开展,高校的贷款规模随之大幅度增加[2]60。

此外,在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与利用”这两个指标。高校为了达到教育部的评估要求,将大量的资金用于教学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校区改扩建、人才引进以及实训实验设备的购置等,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顺利通过教育部对高校的评估,相当一部分高校选择了向银行贷款,以缓解资金压力。

二、高校贷款存在的风险

贷款融资彻底改变了高校的资本结构,导致其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因债务负担过重而影响学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等风险。

1.财务风险

高校贷款所引起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贷款到期还本付息的风险;二是造成高校总体财务状况失衡的风险。部分高校贷款决策过程存在非理性化倾向,在确定贷款规模时,通常是以“能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作为第一标准,盲目贷款或超规模贷款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借贷资金成本和自身还贷能力考虑不足。由于高校是非赢利的事业单位,其资产不能通过运作产生经济效益,贷款本金和利息只能通过学校各项收入的结余来偿还。目前,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是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财政拨入资金有限,而学生学费标准必须由物价部门进行核定,上升空间不大。因此,高校所取得的收入大多只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还贷能力明显不足,一旦进入还贷高峰期,就容易出现流动资金短缺,无力发放工资,无法维持日常开支,乱收费和财务违规等现象。过度负债所带来的还贷压力势必造成高校正常财务开支的削减,而这种情况又将影响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高校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况。

2.信用风险

目前,高校使用的银行贷款有两种:一是项目贷款,二是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的周期长,利息相对较高,风险的可控性较强;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短,资金流动性强,使用灵活,资金利率较低,资金使用率高,负债成本相对较小。如果高校不考虑负债风险系数的大小,一味追求低成本,过多使用流动资金贷款,则会导致负债风险的短期集聚。在没有足够资金保证的情况下,举新债还旧债,一旦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势必使学校陷入财务危机,丧失银行信用,声誉受到损害,甚至还会造成资金链的断裂。

3.偿还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对贷款偿还能力的评估不足。同时,高校的学术价值、人力资源、办学声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一般无法衡量,具有不确定性,难以规范地按照市场价格定值,使贷款风险的衡量难度加大,难以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防范措施。因此,高校贷款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难以预料的偿还风险[2]61。

4.再筹资风险

高校贷款主要用于基本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周期较长。在高校资金还款来源单一的情况下,不少高校不得不举新债偿还旧债,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再筹资风险。一是利率风险。利率风险包含纯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变现风险和再投资风险等,每一种风险的变动都影响着利息率的升降。资本市场上的利率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不变,或者存贷款利率都上升,但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高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都会使贷款高校蒙受损失。二是政策风险,贷款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影响,一旦国家实施紧缩银根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各银行就会缩小对高校的贷款规模或者停止发放新贷款,高校筹资风险将会立刻呈显,并直接导致高校资金链断裂。三是运营风险。高校贷款的偿还依赖于预期的学费收入,如果高校不能实现招生目标,会面临巨大的还贷压力;如果不能如期还款付息,就会使高校陷入难以再筹资的困境。

三、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策略

1.强化政府责任,加强贷款监管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不高,不仅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改变政府财政供给能力有限的情况,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同时,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者和监督者,应该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高校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监督,控制各高校的建设规模,建立健全债务管理机制以防范高校的贷款风险。有关部门要明确落实党委和校长的经济责任,增强学校高层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以避免贷款决策失误的发生[2]66。要建立高校负债预警制度,用制度来防范高校债务风险,把高校负债纳入监督范围,对高校负债投资建设计划进行项目评估、论证、审批,建立长效的债务预警指标体系,对高校的财务状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此外,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还应加大对高校贷款的宏观监控力度,对个别已超出偿债能力,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高校,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贷款规模。

2.制定合理的贷款计划,优化贷款的资金结构

高校作为贷款还本付息的承担者,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还贷能力确定贷款的项目、额度,安排合理的贷款结构,在学校财力承受范围内科学举债。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对于贷款项目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对贷款资金的投放时间、投放顺序、投放金额进行科学的设计,以保证贷款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1]65。同时,高校还应该科学评估自身的还贷能力,合理安排负债的结构,要将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相结合,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资本负债率,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和措施,合理调度安排资金,建立适合自身财务状况的风险预警机制,避免因还贷期过于集中而出现的资金短缺,规避因资金周转困难而产生财务风险。

3.建立评估体系,完善贷款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沿用企业会计制度对高校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测评。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是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其中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计算,对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解释无实际意义。因此,银行应当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理清客户发展思路,根据行业贷款环境变化及信贷投放情况,建立适合高校的贷款评估体系,真正达到防范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的目的。这套评估体系应包括贷前评审系统和项目评审系统,对计划贷款总额、贷款用途、用款计划、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及贷款责任人等内容都有严格的评审指标。

商业银行应坚持适度进入的行业信贷政策,在加强信贷政策连续性和高校贷款总量控制的同时,细化客户结构,重点支持知名度高、生源稳定、办学规模较大的院校。贷款审批中,商业银行信贷部门要重点关注客户可还贷来源的充分性,综合考虑高校的行业资质、发展前景、招生和就业情况、办学规模和规划、学费及住宿费收费标准等,以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银行对高校贷款后的发展也应时刻关注,及时提出预警,真实反映贷款风险状况。要根据学校收入具有周期性的情况,合理安排还款进度,既要避免因银行贷款回收过快引发学校财务危机及信用风险,又要严格分类要求,严禁以贷收贷,以贷收息等掩盖贷款风险的行为[2]61。

4.多方筹措资金,增强还贷能力

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多渠道地筹措办学资金,进一步拓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走多元化办学之路。高校要积极承担国家、企业、社会团体等的各种科研课题,争取获得纵向或横向的科研经费,以缓解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要鼓励发展校办产业,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促进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以全资、控股、参股的形式配置高校资源,为学校开辟新的财源。政府应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有条件地进入高校,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捐资助学制度,积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的实体,在广开财源的同时,要树立经营理念,讲求成本管理,加强成本核算,杜绝资源浪费、资产闲置、公物私用、职务消费等不良现象和行为,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增强还贷能力。高校的财务收支应由学校统一管理,纳入学校总预算和决算,确保准确反映学校整体的资金运行情况。此外,高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持生源的稳定增长,从而保证学校的学费收入,在教育资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1]66。

5.创建监测指标,建立预警机制

高校必须建立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资金运营情况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反映和考察高校债务负担状况,如资产负债率、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和近期支付能力、远期支付能力等。此外,该指标体系还应重点考察高校的发展能力,其指标主要有收入增长率、收入支出比率、净资产回报率、净收入比率等。通过对以上指标体系进行实时分析,评价并揭示高校举债办学中的隐性财务问题,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起到预警预报的作用。

一般而言,高校学费的高低决定了还贷能力的高低,但学费标准是经过相关部门批准核定的,是相对固定的,要想增加收入,就必须增加学生人数。因此,在贷款额度与在校生人数之间建立一个相对应的关系,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贷款风险的高低,从而达到预警的效果。所以,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财务状况,建立风险评价模型与风险预警机制,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和额度,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3]。

[1]谢靖.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会计之友,2010,(2).

[2]赵蓓.高校贷款管理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0, (1).

[3]汪梅.浅析高校贷款风险及防范[J].财会通讯, 2009,(29).

猜你喜欢
贷款资金学校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贷款为何背上黑锅?
学校推介
还贷款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