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德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

2011-08-15 00:50周向东熊燕蒋英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德国人常州跨文化

周向东熊燕蒋英杰

(1.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01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在常德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

周向东1熊燕1蒋英杰2

(1.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001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在华德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东西方理念的差异给德资企业在跨文化管理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在常德资企业跨文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就德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提出相应对策。

德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对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跨国企业往往要面临着由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管理思维的不同与困难,因此,对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跨文化管理是研究跨国企业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最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跨国企业综合效益的一种管理理论[1]。目前常州已有数十家德资企业落户,其中包括:曼透平机械(常州)有限公司、卡尔迈耶(中国)有限公司、博世力士乐(常州)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毫不例外地面临着跨文化管理的挑战,对此应有所认识与研究。

1 在常德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特征

一个国家的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是一国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而一个国家的文化特性是由它的民族特征来决定的。当国外企业、特别是德国企业进入中国这个和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市场时,如果一味强调自身文化的优越性,或者是照搬中国的管理模式,都只会导致合作困难或者是失败。理想的办法是将两种文化进行结合,各取所长,建立一种适合中国本地特色的管理方式。德资企业在常州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久,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大部分德资企业的生产营运基本正常。2010年8月到10月间,笔者对常州博世力士乐、卡尔迈耶有限公司、曼透平机械有限公司等几家德资企业发放了大约50份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德资企业在常州的跨文化管理上具有以下特点:

1)实行人员本土化原则。在常州现有的德资企业中,基本上90%以上的企业员工实现了本土化,这也符合“思维全球化和行动本土化”的跨文化管理原则[2]。在德资企业中,除一些关键岗位(主要是总经理、技术部门主管等等)由德国母公司派遣外,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多由中方人员担任。其优点在于,一方面德国总公司可以节约向海外派遣人员的巨额费用;另一方面,在当地选用适合于不同岗位的员工也加速了德资企业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虽然,德资企业的总公司位于德国,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外子公司的不断发展,人员实行本土化给德资企业在华的日常经营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中德文化兼容的原则。德国经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德国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一直为世界所认可,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企业管理就一无是处;特别是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后,许多企业都积累了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管理经验,因此,当德国企业在中国进行投资和生产时,不可避免地会采取一些中国式经营管理模式。从总体上看,德国企业诚信度高、遵守法制、管理严格、严肃认真等;而中国式的企业管理则更注重集体主义、谨慎行事、注重结果、讲人情等等[3]。因此,常州的德资企业在管理上应尽量做到以两种文化互补,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实行跨文化管理可以避免在经营活动中由于不同文化而出现的冲突,力争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同一环境下达到观念统一,实现和谐工作。

3)尊重员工,强调平等原则。德国经济发展中,西方宗教宣扬的博爱、平等、勤俭等价值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到德国企业中,成为其企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常德资企业中,注重以人为中心,一方面,每一个员工都会受到应有的尊重,强调每个员工都是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视员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在培训的同时也培养了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向心力,为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创造条件;并且还非常重视职工参与企业的决策。在选择管理人员时,德资企业也会要求应聘者除了具备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基本条件外,还特别强调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尊重员工以及民主的价值观等,让职工真正明白他们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4)注重产品质量,培养职工责任感。德国产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断的创新和优质的产品质量是德国企业在国际上所具备的两大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德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上,尽力追求产品质量的完美,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生产流程的要求,在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要具备精益求精、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员工心目中培养“我们所生产出来的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的思想。与此同时,大力培养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它是指每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工作岗位或生产环节所承担的责任。鼓励职工在遵守规章制度的前提条件下,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脱离那种“一个人说了算”传统思想,充分发挥中国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将员工更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效率。

2 在常德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在常德资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一定的文化差异与冲突应属于正常现象,这也是大部分在华德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其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差异、价值观差异、传统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种族优越感差异和语言沟通方式等[4]。这些文化差异以及产生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思维方式差异。德国人天性坦率、耿直、做事务实,在思考问题上注重抽象思维,会公开表示自己的不同观点,并且随时可就不同观点进行讨论;特别是当别人出现错误时,德国同事往往会当面直接指出,并能开诚布公的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给人留下过分强调自我,而不顾及别人感受的印象;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趋向于形象思维,不直接指出问题的所在,有不同观点一般也不会当众表达出来,大多采取婉转的方式私下讨论,导致的结果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时间很难被德国人所接受;并且在德国人眼里,中国同事一般不愿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很多德国人往往摸不清中方员工的实际目的是什么,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

2)行为模式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造成行为模式上的差异。德国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在企业管理上处理事务时充满自信,行为上果断、直接和具有开拓性;并且,德国人太过于强调细节和数据,办事之前喜欢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实施过程,不会随意改变计划,显得不通融、缺乏灵活性;而较为婉转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中国人在处理事务上要“三思而后行”,出现与对方不同看法,也尽量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处处以“和”为贵;同时德国同事往往认为,中国人不喜欢制定详细的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也会随意更改计划内容,不能给人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容易造成合作上的困难。

3)人际关系差异。在人际关系方面德国人比较注重实际,而中国人比较注重感情。德国人由于其宗教、文化和经济背景形成了一种外露、直接、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民族特性,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德国人会照章办事,在人情和规则中他们更注重规则,因此,德国人往往显得较为冷漠和不近人情;而中国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社会,这种和谐是建立在传统孔子思想上的“仁礼”准则上的[5],其中的“仁”主张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和等级间的尊严,“礼”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强调以礼待人,出现问题,首先考虑的是不要发生冲突,结果在处理事务时容易过分强调个人感情而忽视规章制度的约束,也很难以德国人的标准去解决。

4)语言沟通方式差异。文化是语言交流的背景,文化的差异也会常常在语言中表现出来。总体来说,西方人简单直接的个性直接表现在其语言的表达上,而中国人的含蓄特性在语言上则多表现为模糊性和多样性,容易形成双方交流的障碍。除此之外,在沟通过程中由于对团队合作认识的不同,德国人很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在确定工作任务之后,德国人一般会按照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出现问题会一起协商解决,工作成果一般会以团队成果的形式出现。

3 跨文化管理中解决文化冲突的对策与建议

1)正确面对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和问题。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在短时间内是不容易得到改变的,这种价值观也往往会体现在一个国家的企业经营管理上。只有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它,而这种了解也应是双向的。要实现两种文化的结合,不能产生一方文化优于另一方文化的思想。对于德方管理人员来说,要加强对中国语言、法律、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了解,接受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而中国员工也要正确对待德国人直接和坦率的办事风格。只有这样,才能给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便利,提高工作效率。

2)积极开展对员工的跨文化管理培训。这其中既包括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也包括对普通员工的培训。德国母公司在选派前往中国的管理人员时,在注重其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同时,还应具有可以接受其他国家文化的思想准备。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员工的跨文化教育,比如定期选派中国员工去德国母公司进行技术上的培训,更好地了解德国文化;对于一般员工,可采取在公司内部举办德语语言班,让员工学习德语,了解德国文化,增加相互了解,减少双方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实现双方的友好合作。

3)确立合作双方都认可的经营管理模式。由于在常德资企业是在中国生产和经营的,管理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既要受到德国母公司的德国文化影响,又要兼顾中国文化在其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相互协商,确立一个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跨国经营管理模式,既区别于德国公司的纯德国式管理模式,又不同于纯中国式的管理模式,使两种文化达到一个最佳组合,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建立起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减少中德合作的摩擦与矛盾,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并发挥出双方各自的优势,从而使中德双方企业都能从精诚合作中获利并实现“双赢”。

[1]左从树.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融合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1):105.

[2]焦量,周献中.在华德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6):107-108.

[3]赵晓霞,孔海洋.在华德国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本土化研究[J].经济论坛,2008(17):74-78.

[4]高清.论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跨文化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0(5):108-109.

[5]明虹.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比较[J].中美英语教学,2007(4):70-72.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of German-funded Enterprises in Changzhou

ZHOU Xiang-dong1XIONG Yan1JIANG Ying-jie2
(1.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 2.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

With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the scale of German enterprises in Chin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large.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have set higher demand for Germanfunded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i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of German-funded enterprises in Changzhou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for German-funded enterprises.

German-funded enterprises;cross-cultural management;countermeasures

F 270.7

B

1672-2434(2011)01-0032-03

2010-10-31

周向东(1968-),男,讲师,从事研究方向:国际金融、国际贸易

猜你喜欢
德国人常州跨文化
常州的早晨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德国人为什么1年能休假178天?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