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仁行礼:王船山仁之理念与礼之践行模式探析

2011-08-15 00:47陈力祥张昊雷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行礼船山涵义

陈力祥 张昊雷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本仁行礼:王船山仁之理念与礼之践行模式探析

陈力祥 张昊雷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周公制礼作乐和孔子从周隆礼,使礼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礼之所以能常青于中华民族,关键在于礼之践行不息。在礼之践行方面,船山提出了“本仁行礼而施之无不顺”的思想,“本仁行礼”表明在仁与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即仁礼互实与互为体用。船山礼之践行思想是基于仁礼关系而展开的,实现了对传统的仁礼关系——仁内礼外的仁礼关系的价值开新,也凸显出船山礼学思想的实学特质。

王船山;礼之践行;礼;实学

在礼学史上,有关礼学思想的理论探讨者颇多,但学界对礼之践行所遵循的方式、原则等缺乏应有的阐释。孔子在礼之践行方面,首次提及了礼之践行的“礼之用,和为贵”的基本原则。而后儒者对礼之价值探讨者较多,而对礼之践行探讨者偏少。船山礼之践行之思想可谓深邃,尤其是对礼之践行的原则方面,他提出了“本仁行礼”的礼之践行思想。为此,船山实现了孔子所提出的仁内礼外思想的价值开新。船山礼之践行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涵盖仁礼互实、仁礼互为体用、本仁行礼三个逻辑层次。从仁之内在的逻辑理论,上升到礼之践行,体现出船山礼之践行思想的实学特质。

1 船山 “仁”之理念

“仁”字最早不是出现在甲骨文中,[1]而是出现在儒家典籍《尚书》之中:“克宽克仁,彰信兆民。”[2]“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2]“仁”字最早见于《尚书》。从字义上对“仁”系统注释的是东汉许慎,他说:“仁,亲也,从人二,从人,刃声。”段玉裁对“仁”字注曰:“亲者,密至也,会意。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3]也就是说,“仁”是一个会意字,表示二人之间的相互友爱,因此仁是表现为二者之间的相互敬爱,单向度的人不能构成“仁”。仁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动态的相互尊重、友爱的关系,而不是指单向度的人的具体义涵。

在中国思想史上,“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仁政的基础。仁的最初涵义并非从哲学的角度来诠释的,而是从伦理学角度对仁进行解释的,后来才逐渐发展为具有哲学韵味的范畴。

船山乃明末清初的思想巨擘,他继承与发展了“仁”的原初含义。在船山看来,“仁”的基本涵义主要如下:其一,“仁”是指人的本心之纯。仁的存在是人心本然的恻隐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4]仁的第一种涵义就是指人心本身所固有的、由恻隐之心所扩充开来的本心,也即爱人之心。这种爱人之心是没有任何杂质可言的,它是心纯善的表现。人的本然之心犹如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污点,在道德伦理上则无任何私心杂念是也,也即船山所说的本心之纯。船山云:“仁者,心之纯也。”[5]人的本心是纯善无杂的,纯善无杂则表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其原因在于人有其知能,人的知能则能够辨别是非曲直而不使受到污染。船山说:“仁者,吾心存去之几。”[5]即是说,仁是人的道德良心的价值尺度,这种仁爱之心是天赋的。既然仁是纯善无恶的,是人之本心,因此,船山认为这种本心亦无任何私欲可言。他说:“‘仁’者,私欲尽去而心之德全也。”[5]私欲尽去表明人本心至纯的一条路径,船山于此表明仁乃本心之纯的道路:无任何私欲之念即是仁。船山反复申说:“‘仁’者,本心之全德。 ”[5]“‘仁’者,人心之全德。”[5]于此可以推断船山主张人性本善,而不是人性本恶。只有人性本善,才能发明人之本心,才可祛除私欲提供可能性。只有具备了仁,才能有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标准,人道才有可能。“‘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5]由于仁乃人之本心,而且这种本心是纯善无恶,由此推断出仁的另一基本含义,即“人之不忍人之心”,此乃船山之“仁”所具有的第二层次的涵义。“人之不忍人之心”的第二个涵义,是船山承接着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4]来诠释他所说的“仁”的。船山说:“仁者,人所固有不忍之心也。因此不忍之心而推之以及于事,则为仁政。”[6]由仁心推及仁政,由仁政推行与民修养生息的政策。由此,船山从仁政角度诠释了“仁”。“而人君推其不忍之心,以休养其民者,曰仁。”[6]由仁→不忍人之心→仁政→与民生息的逻辑线索,船山阐释了 “仁”的第二方面涵义。这条逻辑线索中蕴涵着一种“仁爱之心”,这种爱人之理即在其中。爱之理是船山之“仁”的又一涵义,也即“仁者爱之理”。[7]船山说:“‘仁’者,心之德,爱之理。”[6]“仁”乃爱之理,是对“仁者爱人”的延伸与发展。“仁”不仅是人纯善之本心,而且是爱之理,是爱人之心的延续。此外,这种爱是毫无偏心之爱,是没有丝毫私心之爱,是一种大爱,即以爱天下为己爱。“‘仁’,敦爱而无私之谓。”[7]仁乃爱之理是船山“仁”之涵义的第三方面。“仁”乃爱之理,则在爱的渲染之下,必会化生宇宙万物。船山云:“仁者,天地生物之心。”[5]宇宙万物都在“爱之理”的熏陶下化生宇宙万物,换言之,宇宙万物皆在爱心的滋润下生长。“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统四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6]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是大德,仁乃元亨利贞四德之统率,仁有此生物之心,才能使万物始生“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2]由此,仁乃生物之心,此乃仁的第四种涵义。仁乃本心之纯;仁乃不忍人之心,仁乃爱之理;仁乃生物之心;诸如此类对仁的解释,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仁乃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即人道,也即是礼。“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6]即是说,人之所以为人,须有本心之纯,须有不忍人之心,须具备爱之理,才能化生宇宙万物,所有这些都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也即礼产生的重要条件。由此,船山总结说:“自其本心而言之,人之所以为人者,仁而已矣。”[6]仁乃人之所以为人之理。所遵循的是人之理,但人之所以为人之理,有时候会发生偏离人之理的轨道,于是需要以天理规范人之行为,于是船山将“仁”定义为天理。故此,“仁为天理”乃“仁”的第五类涵义。前五方面的涵义,都必须在天理的关照之下,才能实现“仁”的本真存在。船山云:“仁者,人之心,天之理也。”[5]将天与人在“仁”的关照之下打通,实现船山视阈中的天人合一,最终实现人之德与天之德的融通与汇合。仁乃天理的解释,要求人类按照天理的道德规范实现人的道德之正,所以船山又回到前面所说的“仁”的基本含义,即仁乃无私心之爱。船山曰:“‘仁’者,无私心而合天理之谓。”[6]这是对天理的进一步要求,也即是说,人的行为必须合乎天理,这就要求人本心之纯,再次强调人心之纯,而不能有任何私心。要求人能够存善心,去私心,这样才能存天理、并与天理相合。“仁者,存心即以合天理。”[5]存心即是存本心之全德。反之,如果不存本心,也即失却本心,那么,天人合一之链条将会断裂,人类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一链条也将断裂。为此,船山云:“仁者心之德,学以精义。而不存仁以为之本、则无以会通而合于天德也。”[7]故此,船山强调说:“仁者,顺乎人心、顺乎天理者也,而不仁则逆。”[6]

总之,仁之基本涵义的提出,体现了一种内在的逻辑。船山关于“仁”的诠释,经历着从仁者本心之纯→仁者不忍人之心→仁者爱之理→仁者生物之心→仁者天理。首先,对仁的含义的阐释,体现了船山对内圣的一种人文关怀;其次,船山对仁的注解,体现了船山诠释学的几个层面,即从具体的诠释→义理的诠释→真实的诠释的三重解释。船山对仁之涵义的发掘,为其礼之践行奠定了内在的理论逻辑。

船山本仁行礼的礼之践行思想,说明在仁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对仁礼关系的揭示,是阐释船山礼之践行思想的理论前提。

2 仁礼互实与仁礼互为体用

船山在阐释“仁”之涵义时,他从仁者本心之纯→仁者不忍人之心→仁者爱之理→仁者生物之心→仁者天理五个角度对仁的进行了详细地阐释,体现出船山关于礼之内涵由具体的阐释,到义理的阐释与到真实的阐释的内在逻辑过程。船山之阐释,为船山之仁礼关系奠定了基础,因为仁之德外化即是礼。船山所谓的仁礼关系至少包含以下两个层次:仁礼互实与仁礼互为体用。

所谓仁礼互实,即是说仁乃礼之实存之内容,同时礼也是仁之实存之内容。船山说:“仁者,礼乐之实也。”[7]礼乐展开的实际内容即是“仁”,也即礼乐存在的内在张力即为“仁”,仁即是礼宜乐和之合而为。船山说:“仁为礼乐之合而天道人情之会也。”[7]礼是仁的外在化表现,仁乃礼之实存之内容,此其一;其二,礼也是仁的实存内容。船山云:“礼者,仁之实也。”[8]礼即是仁爱思想的外在化表现形式,有仁爱精神,在外即表现为彬彬有礼。从这种层面上说,礼即是仁的实存内容,也即礼以显仁。从仁礼互为对方之实存内容,仁礼互实而不杂,亦可以得出船山视阈中仁礼关系的第二个方面,即仁礼互为体用。关于仁体礼用,船山作了详细地论证。他说:“仁者顺之体,体立于至足,举而措之以尽其用,则仁之利薄矣。仁为礼乐之合而天道人情之会也。”[7]仁是礼之本,依仁行礼,则天下薄利重义,礼之用无不顺畅也,依仁行礼,也即是依人行礼,则仁礼皆合乎天理。因此,船山认为仁本礼用。船山云:“礼,仁之用,义之体,知之所征,信之所守也。复礼则仁矣,故可教而学者无如礼也。”[7]礼用,即是“仁”为体并外在化的表现形式,也即礼之文,礼是为体现仁而存在的,礼之用是为了表现仁。在仁体礼用之过程中,船山对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复礼为仁之极至,礼用即是对仁体的高扬。船山云:“敛情自约以顺爱敬之节,心之不容已而礼行焉;不崇己以替天下,仁爱之心至矣。故复礼为为仁之极致,心之德,即爱之理也。”[9]船山认为复礼即是仁,复礼也是为了体现仁,这是从礼用仁体的角度阐释了仁礼关系。仁礼关系的另一面是礼体仁用。对于这一看法,张立文先生说:“从礼的角度来看,礼体现仁的精神,仁是为行礼,否则仁便不能体现,得不到实行,就是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体仁用。”[10]仁之存在,必须通过礼才能表现出来,离礼无仁,从这种层面上说,礼体而仁用。当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内心之仁的存在,其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礼的价值和意义,同样也凸显出礼体仁用,以仁显礼,也即礼主仁辅。船山云:“仁著于酬酢之蕃变之谓礼,礼行而五德备矣。”[9]船山的这一提法,说明仁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礼之价值而存在的,也即为礼体仁用的具体实现。仁的存在而外化就表现为礼,换言之,仁的存在为礼行提供了必要的伦理基础和道德规范;无仁,则礼行缺乏必要的伦理基础和道德规范。当然,船山阐释礼体仁用,依仁行礼,这是为实现礼之人生哲学价值的。“仁之经纬斯为礼,日生于人心之不容已,而圣人显之。逮其制为定体而待人以其仁行之,则其体显而用固藏焉。”[7]仁的存在,是为了显其体(礼),船山再次从人性论角度阐释了礼体仁用。

总之,仁体礼用也好,礼体仁用也罢,仁礼是互为体用的。船山总结云:“天理之存为发用之本,忠信与礼相为体而不可离,故待忠信以行,《易》所谓‘显诸仁’也。”[7]仁礼是互为体用的。其间所谓的忠信是指“仁”,船山云:“忠信者,仁之实,诚之著,纯一而不已,则天之道也。”[7]忠信即是我们常说的“仁”,对人之爱忠信是其中一面。对仁与礼之间的关系,船山总结道:仁与礼相为体而不可离,但在礼体仁用之时,船山认为礼是为了显示仁的精神,也即船山所说的礼以“显诸仁”。一句话,“缘仁制礼,则仁体也,礼用也;仁以行礼,则礼体也,仁用也。体用之错行而仁义之互藏,其宅固矣。”[7]也即仁与礼互为体用而不乱,充分显示出船山对仁礼关系辨析的明析化与高度的哲学思辨化。

3 本仁行礼而施之无不顺

仁礼互为体用,这是船山仁礼关系的基本构架。但礼存在的理由在于礼有其价值,其最终价值在于礼用,即以礼来规范指导人的实际行为。这就关涉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礼之践行的可行性标准是什么。在人生哲学方面,以何来指导人之礼用呢?换言之,礼用的标准何在?船山认为礼用的标准是“本仁行礼”,也即以仁爱、爱人的方式行礼,因此,礼用的基本价值尺度关键在“仁”。船山云:“天之德、仁之藏也。仁者顺之体,故体信而达顺矣。天道人情,凝于仁,著于礼,本仁行礼而施之无不顺,皆其实然之德也。”[7]船山把礼用的依据标准确定为“仁”,这是因为仁的存在本身是有其价值的。如前所述,仁的基本内涵从仁乃本心之纯→仁者不忍人之心→仁者爱之理→仁者生物之心→仁者天理。反映了一个最为基本的道理——“仁者爱人”,浓浓“爱”意纵贯于人间之礼。只有本仁以行礼,则礼用可长存人世间。也即礼之价值可以长存。船山说:“仁则必根心之惨怛以立爱,而后可以任重而行远。”[7]由本心之纯,则仁爱之心尽显心中,有仁爱之心,则立爱以行礼。仁的存在是行礼的道德基础与道德规范,本仁行礼,也即有了行礼的道德底线,其间“以人为依”的道德理性纵贯其间。缘何本仁以行礼,船山作了进一步的论证与阐释。船山认为仁是万善之源,四端之统,因此,仁在礼用之中是极为重要的。但船山又认为欲作到仁也非易事。船山云:“仁以函载万物而无有间断,统四端,兼万善,是以难也。”[7]达仁虽非易事,但仁具有内在的道德伦理价值。船山说:“德至而教自行,仁所以为天下之表也。”[7]仁乃至德,仁乃万事之表,安仁则爱人,所以仁者修身必然以修仁为第一要义,因为修仁者能本仁行礼。船山说:“故为仁者以心治身,以身应天下,必存不过之则以自惬其心而惬天下之心,实有其功焉。”[5]仁者以心修身,心存爱意,则礼行天下,体现出仁者以心修身的价值。这不仅是君子之仁的作法,而且也是君主平治天下所必须凭借的工具,以心修身,则仁爱自现,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之目标,所以天下无不以修身为本。船山云:“圣王修德以行礼之本而极之于仁。盖仁者大一之蕴,天地阴阳之和,人情大顺之则,而为礼之所自运。”[7]礼用之本,则归之于仁。船山认为天地人三才只有在仁的关照之下,才能实现阴阳和合,人之性情和合。至为关键的是,修身则能安仁,安仁则能去人欲望而存天理,最终实现天理流行而人欲净尽。“安仁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中心惨怛,自行乎其所不容已,圣人仁覆天下之本也。”[7]当然,船山此处所说的人欲,并不是排斥人的正常的生理欲求,这是船山一以贯之的思想。只有安仁,才能依仁行礼,实现礼行天下的目标。礼行天下,则政治清明、万国咸宁。对孔子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船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明乎此,则三代之英所以治政安君,而后世习其仪者之流于倍逆僭窃,其得失皆缘于此,所谓‘道二,仁与不仁而已’也。”[7]仁的价值于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仁,则礼行;礼行,则政通人和;政通人和,则天下太平。反之,无仁,则无礼;无礼,则天下不得治,即天下无礼而乱。由此,本仁以行礼是天下得治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仁让有常者,大道之归而礼之本也,以礼体之,使民有所率循而行于大道者也。”[7]本仁行礼,则人之行以循礼而行,人皆如此,则天下得治矣。因此,天下得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得仁,得仁即得礼,则得天下矣;失仁即失礼,也即失天下。船山将孔子之仁与礼相结合,将仁的深层意蕴发挥得淋漓尽致。治国安邦关键在于修民之仁。船山曰:“故制民之行,不期其即仁,而特敦仁于躬,任重致远,使民见上之所为,根心达外,因以感发兴起,耻为不仁,则教令大行而坊不踰矣。”[7]船山强调礼以治民必然以“仁”为本,修身敦仁,使人皆树立起以仁爱为荣,以不仁为耻的理念。为履行此项修仁之重任,船山认为君子之责大矣,君子之责在于能够以仁而推及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信仁、守仁、行仁之道。船山云:“身心内外无非善道,以为之涵养而无杂也。君子仁成于己,而推致仁道之用以熏陶涵泳其民,则虽不急责以心德之事,而默移潜化,必世之仁自此而臻矣。”若如此,方能实现坊民之目标,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之大任。因此,船山强调要守仁,也即是守礼,守礼方能以礼正天下。因此,仁爱精神当中,“果仁矣,爱之曲体之矣;果有礼焉,敬之极致之矣。”[6]仁以爱之,则能礼以行之,则人能循礼而行;“反仁,反礼而已。”[9]仁之不在,礼焉安附!故而如若能依“仁”行礼,则能“以人为依”,因为“仁者爱人”。所以船山要求人们保仁、护仁,而不能贱仁、违仁。仁是人与禽兽、夷狄的分水岭,同时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船山本仁以行礼,得出礼亦是人与禽、君子与小人之分界线。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仁而已矣;中国之所以异于夷狄,仁而已矣;君子之所以异于小人,仁而已矣。而禽狄之威明,小人之夜气,仁未尝不存焉;唯其无礼也,故虽有存焉者而不能显,虽有显焉者而无所藏。故子曰:‘复礼为仁。’大哉礼乎!天道之所藏而人道之所显。”[7]仁的存在,是人与禽狄相互区别的根本,因此,船山认为人不能须臾违仁,如若“恃天之仁而违其仁,去禽兽不远矣”。[9]违其仁,则是违反天理,违反天意,人与禽兽几近矣。

此外,船山强调仁礼必存乎心而不可须臾离也,如若能本仁行礼,则礼之施而无不顺。为此,船山强调要仁礼存于心而不可一念违仁礼。船山云:“仁礼存乎心,吾之所不可有一念之违仁礼者,吾心之本体也。”[6]何谓仁礼存心呢?船山指出,“以仁礼存心,言以是存于心而不忘也。”[6]仁礼存于心,是人之本心,也即是善良之本心,使之不忘也,因之,人的主要任务是发明本心而不违仁礼。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因此本仁行礼,仁主生,而礼主治。“君子以为吾心与万物并生之理,仁也;吾心所以治万物而得其序之理,礼也。故以仁存心,惟恐私伪之伤吾生理,而保全此心者无念忘之;以礼存心,惟恐荡逸之丧吾天则,而防闲此心者无念忘之。”[6]不忘仁,则礼行,礼行则天下治,船山总结道:本仁行礼而施之无不顺。

4 结语

王船山关于礼之践行之思想,是礼学思想史上一璀璨的奇葩。他以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中核心理念——仁为出发点,通过对传统的 “仁内礼外”的仁礼关系的价值开新:仁礼互实与仁礼互为体用,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礼思想践行的理论基础与践行的理论根据。在此逻辑前提之下,船山提出了 “仁则必根心之惨怛以立爱而后礼行”的“本仁行礼”思想。船山关于礼之践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既实现了对传统的仁礼关系的价值开新,同时也为礼之践行提供了实践原则与实践路径,表现出船山在礼之践行方面的实学特质。

[1]葛荣晋.中国哲学范畴通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七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0.

[6]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八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0.

[7]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四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1.

[8]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一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8.

[9]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二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2.

[10]张立文.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PRACTICING ETIQUETTE BASED ON BENEVOLENCE:A STUDY ON WANG ChUANSHAN’S BENEVOLENCE PHILOSOPHY AND THE MODEL OF PRACTICING ETIQUETTE

CHEN Li-xiang ZHANG Hao-lei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3)

Chou Kung made ritual and Music;Confucius followed Zhou dynasty and regarded highly of ritual,which made ritual turning in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culture.Why ritual can evergreen in Chinese nation,the main reason is that Chinese Practicing etiquette ceaselessly.On Practicing etiquette aspects,WANG Chuan-shan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 practicing etiquette based on Benevolence which can make your behavior unblocked.Practicing etiquette based on Benevolence indicates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enevolence and etiquette,that is,Contents and ontology includes each other includes each other between Benevolence and etiquette.the model of WANG Chuan-Shan’s Practicing etiquette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nevolence and etiquette, which achieved value innovation between Benevolence and etiquette,which also indicate shí xuécharacteristics of WANG Chuan-shan’s ritual theory.

WANG Chuan-shan;Practicing etiquette;rites; shí xué

B249.2

:A

:1672-2868(2011)02-0001-05

责任编辑:澍 斌

2010-12-18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FZX02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南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中南大学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定向组织研究专项重点项目。

陈力祥(1974-),男,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中南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宋明理学。

猜你喜欢
行礼船山涵义
我的仙人掌
船山与宋学关联的再探讨
吟啸徐行,一见倾心
探究《说文》省形的真实涵义
《张船山 社日朴园斋中咏燕》
高职旅游院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庄园主与农夫
庄园主与农夫
我对国防教育的涵义的理解
财务失败涵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