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浅析

2011-08-15 00:47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周扬胡乔木历史观

王 佳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浅析

王 佳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关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争论,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文章通过对周扬以及胡乔木在这一问题上各自观点的研究、分析和比较,提出应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

1978-1984 年,在我国引发了一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争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其高潮是围绕周扬讲话所展开的争论以及胡乔木批判文章的发表。探析其观点的根本分歧,有助于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基本关系。

1 周扬与胡乔木基本观点及其异同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这一问题上,周扬与胡乔木分别做了相应的概括。

1983年3 月7 日,周扬在中共中央党校礼堂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的著名演讲,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作为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是根本不同的。他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纳入人道主义的体系之中,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全部归结为人道主义;但是,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包含着人道主义的,即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人道主义不同,它是现实的人道主义。他肯定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异化,并完全能够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克服异化。

1984年1 月3 日,胡乔木在中共中央党校礼堂作了题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重要讲话,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二者根本不能互相混合、互相纳入、互相包括或互相归结。因此,他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纳入人道主义,不赞成把人道主义纳入马克思主义,并否认存在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他肯定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但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异化,批判社会主义异化论。

通过认真研读周扬和胡乔木的这两篇文章,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上,两者的观点存在异同,具体表现为。

相同点:

第一、两者都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纳入人道主义的体系之中,“我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纳入人道主义的体系之中,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全部归结为人道主义;”[1]“他们或者要把马克思主义纳入人道主义而成为人道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一个派别,或者要把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纳入到马克思主义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一部分。这两种含义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2]并指出它们的根本区别: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以抽象的人和人性为出发点,用抽象的人道观念去说明和解释历史,未能跳出历史唯心主义的框框。马克思主义从人类社会、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去谈论人、人性、人的本质,它所指的人,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克服了费尔巴哈的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并把它改造成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现实的人道主义,或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1]

第二、两者都肯定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异化”的思想,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承认有异化,才能克服异化。”[1]“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认识到异化作为理论和方法是不能揭露事物的本质的,他已经超越了这种理论和方法,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2]

不同点:

第一、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问题上,周扬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包含着人道主义的,即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但是,我们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包含着人道主义的。当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1]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从根本上抛弃了人道主义,而是抛弃了抽象的人道主义,克服了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着重人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实践的人。胡乔木提出二者不存在包含关系,讨论人道主义问题,必须注意区别其两种含义,即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以及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原则,不能混淆其意义。从世界观与历史观方面,他反对把人道主义纳入马克思主义而成为其一部分,批判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不能互相混合、互相纳入、互相包括或互相归结。完全归结不能,部分归结也不能。人道主义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也不能补充、纠正或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反,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说明人道主义的历史根源和历史作用,指出它的历史局限,结束它所代表的人类历史观发展史上一个过去了的时代。”[2]

第二、关于“异化”概念的不同。周扬指出,所谓“异化”,就是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反对或支配主体本身。“异化”是一个辩证的概念,不是唯心的概念。唯心主义者可以用它,唯物主义者也可以用它。胡乔木指出,对异化概念,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作为理论和方法,一种是把异化作为表述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现象(包括某些规律性现象)的概念。他认为“异化”应指的是后一种概念。“一种是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作为理论和方法,一种是把异化作为表述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现象 (包括某些规律性现象)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拒绝前一种异化概念,而只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并且把它严格限制在阶级对抗的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2]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异化之观点的不同。周扬指出,异化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是普遍规律,是基本范畴。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异化,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异化,并且社会主义的异化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以克服,承认社会主义异化论。“社会主义的异化,同资本主义的异化是根本不同的”,[1]“异化的根源不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在我们的体制上和其他方面”。[1]胡乔木指出,异化作为表述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某些特定现象(包括某些规律性现象)的概念,它不是普遍规律或基本范畴。因此,马克思主义使用后一种意义上异化的概念,并且把它严格限制在阶级对抗的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异化,异化只会毁灭社会主义制度,批判社会主义异化论。“抛开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方法,把如此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异化,似乎有很深刻的内容,实际上思想极为贫乏。它在认识上不能推进任何对真理的接近,在实践上不能提供任何解决的办法。相反,由于它具有模糊的但是又相当固定的反现实的倾向,又具有可以到处乱套的抽象形式,可以把社会主义的一切消极现象都归罪于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力量,把反对的目标集中于党和政府的领导,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在社会上散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党的领导的不信任情绪和悲观心理。”[2]

2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近30年,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的争论仍在延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我们既要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截然对立的“对立论”,也要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完全纳入人道主义体系的“归结论”。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道主义的继承与超越中不断发展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由人道主义演变而来的。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最初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即民主主义的理论基础,被作为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反对封建统治和论证民主主义的工具。空想社会主义接过了人道主义论据,这种以道德原则来论证社会主义的学说,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历从民主主义转变为空想社会主义的过程。他们都曾经是新黑格尔派的成员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在1842年前后由于革命形式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他们在哲学上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然这种转变仅限于自然观,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者,即人道主义者。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体现于人的劳动异化论,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表述的劳动异化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过程,即劳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过程。劳动异化的扬弃就是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即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时,马克思仍然是用人道主义方法来论证社会主义,可见,他还未摆脱唯心史观。直至当他和恩格斯发现了生产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时,唯物史观诞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出现,这实际上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道主义历史观转向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3]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对人道主义的继承和超越。

马克思一生中有两个重大转变,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而创立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至1847年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 (和辨证)唯物主义。

2.1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传统人道主义的核心思想,即尊重个人的人格、权利、自由,尊重个性的解放,等等。人道主义精神贯穿于马克思理论创立和实践活动的始终。人道主义提倡人性、人人平等以及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利和自由的追求。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强烈地谴责了雇佣劳动对人的蔑视:“时间就是一切,人不算什么;人至多不过是时间的体现。”[4]在《资本论》中,他愤怒地控诉了资本对工人剩余劳动的狼一般的贪求:“它侵占人体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饭吃,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5]在晚年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在谴责殖民主义者的入侵造成农村公社的解体时,无限感慨地写道:“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开始了。”

2.2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传统人道主义在哲学基础上大多是历史唯心主义,它们对人性,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发展等做出了抽象的理解,而马克思主义彻底摒弃了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人的解放等方面的问题。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他指出: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7他还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8]关于人的解放,他指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9]另外,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突破了阶级局限性,提出了解决阶级压迫,实现理想目标的现实途径,即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可见,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扬弃了传统人道主义,即批判地继承了传统人道主义的精神遗产,并将之改造、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上。

[1]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N].人民日报,1983-03-16(4-5).

[2]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N].人民日报,1984-01-27(1-5).

[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6):1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马克思.资本论(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INTERNE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JIA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 of 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9)

There was a great controversy between humanitarian and the problem of alienation in the 1980s,the core of which wa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rxism and humanitarian.In this paper,we should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rxism and humanitarian throug studying、analysing and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respective views from Zhou Yang and Hu Qiaomu.

Marxism;humanitaria

A81

:A

:1672-2868(2011)02-0018-04

责任编辑:澍 斌

2010-12-25

王佳(1984-),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政治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管理。

猜你喜欢
周扬胡乔木历史观
Parity–time symmetric acoustic system constructed by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plates with active external circuits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追忆“文革”中的周扬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谁动了我的肖像权
习近平的历史观
爱情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