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诗歌互译在英诗教学中的作用

2011-08-15 00:54王晓燕
关键词:译诗格律汉英

王晓燕

(商丘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汉英诗歌互译在英诗教学中的作用

王晓燕

(商丘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翻译;英诗;教学;作用

由于翻译的特殊性以及诗歌在汉语文学以及英语文学中的地位,汉英诗歌互译在英诗教学中的合理利用必能为英诗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重大的作用,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诗诗意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英诗的格律、增强学生学习英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英诗的能力、激励学生去阅读英文原诗、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所以,只要任课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汉英诗歌翻译实践,英诗教学就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中国的诗歌传统历来受世人瞩目,我们不仅有着无数诗词名篇如银河中的群星璀璨,我们更有着读诗与诵诗的优良传统,中国的学生哪怕只是受过很有限的基础教育也能背诵几首诗歌。英国作家福斯特(E. M. Foster)曾经说“以它的散文衡量,英国文学不算是一流的。是诗歌将它提高到希腊、波斯或法国的水平。”[1](P280)可见,在英国人的心目中,他们的诗歌也是他们最为自豪的文学成就,拥有莎士比亚、米尔顿、华兹华斯、惠特曼、叶芝等世界一流诗人的英语文学同样拥有着十分耀眼的光环。既然汉语诗歌与英语诗歌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在英语诗歌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点通过汉英诗歌的互译来增强英诗教学的效果。所谓的汉英诗歌互译教学法就是在英诗教学中,在任课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安排学生通过汉语诗歌与英语诗歌的互译来学习英诗,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诗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英诗的意蕴,既促进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又加强了他们的中文基础,既了解了西方文化,又培养了民族精神。学生在汉英诗歌互译的实践中掌握的诗歌知识要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或学生课堂背诵丰富得多,牢固得多,因此,汉英诗歌互译在英诗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一 加深学生对英诗诗意的理解

翻译的基础就是对所要翻译的材料的意义的深刻理解,因为“翻译要求译者对原作理解得最深最透”。[2](P18)所以汉英诗歌的互译教学法在英诗教学中的应用必然促使学生为了翻译好一首诗歌而去广泛查阅资料,深刻体会诗歌的诗意。对于英诗教学来说,这种方法的突出作用主要体现在将英语诗歌译成汉语诗歌的过程中,在英译汉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竭尽所能地去理解一首英诗的诗意。翻译工作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对翻译材料意义的透彻的理解,无论一个译者接受了什么翻译理论,无论他遵循什么样的翻译风格,他的翻译最起码要达到的要求就是“达意”,要把翻译材料的意思一五一十地在译入语中传达出来。诗歌的翻译是翻译工作中最精细的内容之一,它对译者的要求非常高,而译者对意义的把握无疑是翻译诗歌的第一步,如果连一首诗的意义都捉摸不透,对诗歌的其他精妙之处的理解也就根本无从谈起。而对于诗歌的学习来说,最难的正是诗歌的“意义”,“诗歌是将最深刻的思想感情用最精练的文字表现出来, 其本身就比其他种类的文学体裁较难理解,”[3](P64)所以,“一些英诗初读上去往往给人一种不知所云或难以捉摸的感觉。这样, 学生由于没有能力解读一首诗歌, 就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心理, 希望教师把诗歌的‘意思’讲给他们听, 而教师也往往采取讲解的方式, 这正是英语诗歌教学的最大弊端。”[3](P64)这种弊端极大地损伤了学生对于诗歌,尤其是英诗的感情,而汉英诗歌互译教学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弊端对英诗教学长期的毒害,使得学生无法再来依赖别人。学生如果要把一首英文诗歌翻译成汉语,即使翻译成散文体,他们也要首先把诗歌的意思弄清楚,如此一来,对于任课教师已经讲解过的诗歌,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英诗意义的理解与掌握,而对于任课教师尚未讲解的英诗,这种方法可以敦促学生主动查阅相关书籍并掌握一首诗的大致意思,然后在教师讲解这首诗时候他们就会对一些自己没有理解到的地方印象深刻,从而加深他们对一首英诗诗意的理解。对诗意的把握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为从其它方面进一步解析一首诗歌奠定了基础,而汉英诗歌互译的方法正好可以解决英诗教学中学生对英诗的诗意把握不准或者理解不透彻的问题。

二 帮助学生掌握英诗的格律

汉英诗歌的互译教学法对于学生理解英诗的格律也不失为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将汉语诗歌译为英语诗歌的练习。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形式,在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中,诗歌是和音乐、舞蹈“原来是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声音、姿态、意义三者互相应和,互相阐明,三者都离不开节奏,这就成为它们的共同命脉。”[4](P122)后来三者分立,诗歌就成了依赖于语言文字的艺术形式,但是为了保持其“节奏”,诗歌创作就有了比其它文学形式要更为严格的格律,而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最根本之处就在于诗歌是有韵律的,为了韵律的要求,每一种语言的诗歌创作都有自己的一套诗歌格律。但是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两大不同的语系,所以汉语诗歌与英语诗歌在格律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也正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诗的难点之一,而汉英诗歌互译,尤其是将汉语诗歌译成英语诗歌的练习对学生掌握英诗的格律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中国的学生理解汉语的格律一般没有太多的问题,但是在将汉语诗歌翻译成英语诗歌的时候,学生就必须考虑到汉英诗歌格律的不同,翻译成的英诗在诗行、音步、韵脚、是否跨行等方面都必须符合英诗的习惯,只有这样,翻译出的英文诗歌才像真正的英语诗歌,要不然就只能是“分成诗行写”的散文了,形似英诗,而实际上并不能算作真正的英诗。为了译出合格的诗歌,学生必然要在翻译过程中考虑汉英诗歌格律的异同以及英诗格律的特殊性等因素,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英诗格律的理解,而且对英诗格律的掌握也会更加的生动具体,不用再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掌握这些英诗格律的知识了。学生能不能切实理解并掌握英诗的格律诗英诗教学成败的关键之所在,因为这为英诗教学中其他步骤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 增强学生学习英诗的兴趣

中国高校的英诗教学的现状一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学习英诗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他们“在课余时间宁愿读一些长篇小说,也不愿读一读那些经典的、短小的甚至能震撼心灵的诗歌”。[5](P99)众所周知,诗歌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来说,中国高校的青年学生应该不是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英诗,而是在接触了一些英诗之后,被英诗中不同于中国诗歌的格律所困,又加上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致使中国的学生在阅读英诗的时候要么理解起来不得要领,要么体会起来总觉是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在阅读英诗中体会到英诗的意美,音美,无法让切身体会到读汉语诗歌时同等的那种审美愉悦。汉英诗歌翻译的教学法帮助解决了长期以来影响学生学习英诗的障碍,让学生认识到英诗的别具一格的格律之美以及意义之美,学生才会发现英诗并不像他们最初印象中的那样晦涩。在汉英诗歌互译的练习中,学生逐步了解了英诗的格律,又能通过个人的努力参透英诗的意义,畏难情绪便会一扫而空,兴趣自然就油然而生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有了学习英诗的兴趣之后,其它的英诗教学环节就可以一步步的实施,为英诗教学质量的全部提高奠定基础。

四 培养学生自学英诗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是教育界的一个崇高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可以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已有知识储备和自助学习的能力通过自学获得知识的更新,而英诗教学自然也应怀有这种教学目的。无论教学的时间安排有多长时间,教师都不可能在课堂上穷尽所有的英诗名篇,不可能把英诗中的佳作毫无遗漏的讲解给学生,况且课程结束后英诗还会有很多新的优秀的作品出现,所以教师应该在英诗教学中合理地培养学生自学英诗的能力,而不应只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一些具体诗篇的讲解上,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汉英诗歌的互译无疑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因为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可以培养起学生依靠自己参透英诗意蕴的能力,只有理解了诗意才能体会到诗人为传达诗意所作的韵律上或者其它形式上的精心设计,不能理解英诗意义的学生是不可能具备自学英诗的能力的;其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英诗的基本格律,格律是诗歌特有的文学特征,只有掌握了英诗的格律才能在更深更专业的层次上感悟到一首英诗的魅力;最后,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诗的兴趣,这才为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英诗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对英诗的兴趣,自学英诗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五 激励学生阅读英文原诗

汉英诗歌的互译教学法除了安排给学生的翻译实践练习之外,任课教师还应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翻译经验和鉴赏能力之后列举一些经典的诗歌译文让学生品评其中的得与失。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过,诗歌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由此得出诗歌不可译的结论或许失之偏颇,但是这句话至少说明了再优秀的诗歌译文也无法完全代替原诗的所有魅力。虽然诗歌翻译史上也有经典译诗的例子,像蒲柏译的《荷马史诗》历来受到评论界的好评,但是译诗中已经有太多的译者的再创作了,致使蒲柏的译诗虽不失为好的诗作却失去了原诗的特征,所以蒲柏同时代的学者在评价他译的《荷马史诗》时就向他说:“这(译本)是首好诗,Mr. Pope;但你决不能叫它Homer。”[6](P49)可见,诗歌语言太过微妙,是经不起翻译的,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汉英诗歌的翻译实践,就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歌翻译的无法尽善尽美,从而明白为什么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汉语译诗的时候感觉:莎翁也不过如此而已。难怪“吉辛认为只有英国人通过本国的语言,才能领会莎士比亚作品的神味;要想通过任何异国的语言来领会莎士比亚的作品,那完全是隔靴搔痒,枉费心力”。[7](P216)而通过汉英诗歌的翻译实践以及经典的诗词翻译对比赏析,学生就会明白要想真正体会一首诗的魅力,必须去读原诗,而决不能仅仅是读读译诗就可以的。通过对比英文原诗与名家的汉语译诗,学生就会发现译诗中所失去的原诗的韵味,才会明白无论多么有名气多么有经验的翻译家的诗歌翻译都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聊胜于无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学生就会逐渐放弃依赖汉语译诗的习惯,养成阅读英文原诗的兴趣,毕竟阅读英文诗歌才是整个英诗教学的最终归宿。能够通过汉英诗歌互译教学法培养学生阅读英语原诗的习惯与爱好,这才使得这种教学法在英诗教学中具有了可行性。

六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汉英诗歌的互译不仅是语言上的互译,还应包含有文化上的互译。诗人艾略特说:“研究另外一个民族的诗会受到不少启迪。每一种语言的诗都有一些非本民族的人就不能理解的特质。可以这样说,在你的护照或签证被接受之前,有时你可以借助诗先行进入另一个国家。”[5](P99)翻译本来就有文化交流的目的,而“双语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促进文化间的共融共生,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理解与友谊。”[8](P150)每个民族的诗歌都承载着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英诗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学习英诗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能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做到兼容并蓄。汉英诗歌互译的教学法在英诗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西方文化,而且弘扬了民族文化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汉英诗歌翻译教学为英诗教学注入了中国元素,这样一来,学生既了解了中国文化,掌握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又了解了西方文化,在两种文化的对比中,学生就会发现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在这种对比中,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就慢慢地被培养了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比会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汉语诗歌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道理,培养其自觉的民族自豪感。这样的英诗教学中,学生既放眼世界,又立足于本民族,避免了以前的英诗教学“邯郸学步”的弊端,避免了为了学习西方文化而丢弃了民族文化的结果。翻译难,翻译诗歌更难,这一直是翻译界的共识,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习语、诗词格律、文学传统以及文化背景等发面差异很大,这一切都使得汉英诗歌互译长期以来都是个别人的工作而不是普通学生所能胜任的,但是在英诗教学中引入汉英诗歌互译的教学方法并不是要求学生翻译出优秀的译诗,而是要让学生在这种翻译实践中学到鉴赏英诗的能力。虽然目前中国高校的英诗教学还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学生学习英诗的热情还有待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待深化,但是只要任课教师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汉英诗歌互译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法的作用,英诗教学的现状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改观的。当然,汉英诗歌互译只是英诗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了实现英诗教学的目标服务的,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将英诗教学变成了汉英诗歌互译教学,所以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在使用汉英诗歌互译教学法的时候对学生加强引导,避免学生偏离诗歌鉴赏的道路。

[1] 裘克安. 英语与英国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2]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 闫建华,张平.英语专业诗歌教学新探[J].外语教学.2004(2).

[4]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5] 曹萍. 英诗教学探幽[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1).

[6] 刘半农.关于译诗的一点意见[A].中国翻译编辑部编诗词翻译的艺术[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7] 劳陇.诗的翻译[A]. 中国翻译,编辑部编诗词翻译的艺术[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

[8] 张保红.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On the Function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oems and English Poems in English PoetryTeaching

WANG Xiao-y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translation; English poetry; teaching; function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 features of translating and the remarkable position of poetry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translating of Chinese poems and English poems can shoe its powerful functions in English poetry teaching if it can be well applied. It can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a poem’s meaning, help them master the versification of English poetry, arouse their interest in English poetry, train their self-learning ability of English poetry, stimulate their intention to read English versions of poems, and form their accepta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ir pride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if the teacher can reasonably supervise students’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oems and English poems, the English poetry teaching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result.

H319.3

A

1673–2804(2011)01-0184-03

2010-03-19

猜你喜欢
译诗格律汉英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