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历史机遇 奋力开拓进取加快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跨越发展——在2011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2011-08-15 00:42山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杜昌文
山东水利 2011年1期
关键词:水利水资源改革

山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杜昌文

(2011年1月19日)

这次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是在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刚刚下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十二五”帷幕刚刚开启、水利改革发展迎来重大机遇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央《决定》和省委、省政府贯彻《实施意见》以及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水利成就,规划部署“十二五”和今年全省水利重点工作,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跨越发展,加快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全面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全面总结“十一五”水利工作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水利系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新时期治水方略,持续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积极推动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南水北调、胶东调水、治淮东调南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村村通自来水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六大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任务圆满完成,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转变发展方式、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作出了突出贡献。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顺利完成,综合效益显著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强力推进,公共供水服务日趋规范。农田水利建设连创佳绩,长效运行机制逐渐形成。防汛抗旱体系不断完善,防洪减灾成效突出。水网工程建设加速推进,水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资源管理实现重大突破,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行业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水利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水利队伍素质全面提升,科学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在五年的实践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保障民生作为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政府主导作为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把统筹治水作为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把依法管水作为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根本措施,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把科学用水作为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推动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加速转变。成就令人鼓舞,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密切配合、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凝心聚力、扎实奋斗的结果。

二、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保障防洪、供水、粮食安全和生态、经济、国家安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水利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确定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是指导和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好中央 《决定》,省委、省政府结合山东实际,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性机遇,奋力开创全省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

一是确立了水利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战略地位。《决定》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这是我党立足基本国情水情、着眼水利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水利发展规律认识的飞跃,是治水理念的升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不仅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不仅是发展之要,也是安全保障。不能就工程抓水利、就水利抓水利、就农业抓水利,应从经济社会全局来理解水利职责、谋划发展思路、提升工作水平。

二是确立了未来水利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决定》强调,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要兼顾公平和效率,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我们要正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提高水利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公民平等的用水权益;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并以此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布局优化,使治水方略与资源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三是确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决定》把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项制度”作为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并相应实行三条“红线”管理,这是我国水利制度建设的一大创举。以中央文件形式确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今年“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对于山东这样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来讲,加快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尤为重要和紧迫。

四是确立了党和政府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责任。《决定》提出,要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水利投入,力争在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一倍,同时明确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把水利改革发展成效纳入各级科学发展绩效考核体系,由水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考核,并将结果交由组织部门,作为评价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我们要主动为各级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积极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的建立,以此把水利改革发展的成效做为衡量各地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对完不成水利改革发展任务,供水、防洪、生态安全出现重大问题的要进行“问责”,真正把水利改革发展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水利改革发展的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

(二)抢抓机遇,积极迎接水利改革发展新挑战

一是考验我们的体制机制创新能力。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加快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红线”管理,有效破解水资源短缺这一最大“瓶颈”制约;如何依法对地表水、地下水、空中水、外调水等各类水资源统一管理,有效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如何解决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有效增强基层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如何深化水价改革,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促进节约用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些都是建设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面临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进行创新探索。

二是考验我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中央《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确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能否执行到位,能否实现投资建设和改革发展目标,对我们的政策水平、协调沟通能力、规划设计能力,乃至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综合素质、驾驭能力,都是直接的检验。

三是考验我们的建设管理能力。今后几年是水利大投入、大建设的重要时期,投资强度高、建设任务重、涉及环节多,既要确保如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又要确保资金安全、工程优质、干部廉洁,对我们的建设组织能力、质量监管能力、施工环境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等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四是考验我们的公共服务能力。水利发展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面对极端天气突发频发的气候变化趋势,面对面广量大的公共供水服务,面对日益繁重的水资源管理任务,面对保障防洪、供水、粮食和生态、经济、国家“六大安全”的神圣职责,对我们快速反应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统筹调度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五是考验我们的科技支撑能力。围绕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一系列要求,我们在科技兴水意识、科技创新机制、科技研发能力、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还都有许多不适应,特别是在水利技术集成研究、海水淡化利用、水循环利用、高效节水技术、水资源监测等方面亟待创新和突破。

六是考验我们的依法行政能力。实行依法治水,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特别是解决非法取水、非法采砂、非法侵占河湖水域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增强依法行政意识、完善法规体系、严格执法程序、加强执法队伍和装备手段建设,全面提高执法效能。

三、搞好“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布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水利改革发展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落实中央《决定》的关键环节、主要抓手和具体措施,要下大气力做好中央精神与当地实际结合的文章,把需要与可能统一起来,兼顾当前与长远,把握全局与关键,既要超前谋划,又要量力而行,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整体性、指导性。

(一)明确水利改革发展主要目标

按照中央《决定》提出的“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奋斗目标和水利部、山东省政府签署的《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合作备忘录》的目标要求,加快建设现代水网体系、防汛抗旱保障体系、雨洪水资源利用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和水利信息化体系,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十二五”期间,我省要大幅度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年供水能力达到300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一般年份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大幅度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基本完成规划内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任务,重点城市达到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大幅度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初步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灌排系统;大幅度提升水系生态质量,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大幅度提升节水型社会管理水平,我省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92亿立方米以内;大幅度提升水利科技与信息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水利建设预计投资约需2200亿元,其中拟建和续建项目约需投资1685亿元,储备项目拟投资531亿元,平均每年投资规模约需443亿元。各市在编制规划时,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把任务目标具体化,把投资来源明细化,把能力建设项目化。

(二)突出水利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根据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要重点实施大力推进以下几项工程建设:

——防洪减灾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中小河流治理、进一步治淮工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防潮堤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在巩固扩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的同时,使全省中小河流治理河段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防汛薄弱环节和山洪灾害易发区普遍得到治理,防洪安全能力大幅度提升。

——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南水北调、胶东调水干线及其配套工程,加快区域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完善市县区域水网。建设一批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新增引江能力15亿立方米,雨洪水资源利用5亿立方米。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推行农村饮水集中规模供水,加强沿黄地区平原水库建设和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实施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引黄闸改扩建工程,因地制宜兴建一批中小型水利设施,平原地区建设完善灌排体系,山丘区大力开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500万公顷。

——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业和城市节水及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基本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3,万元GDP取水量降到65立方米以下。

——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水土流失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水系建设、地下水保护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建设一批水利风景区。抓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实施回灌补源工程,修复地下水生态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河道、坑塘、沟渠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70%,地下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面积大幅度缩小。

——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全面实施 “金水工程”,重点建设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网络、公共平台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基本实现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三)加大规划实施的前期工作力度

迎接水利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高潮,必须在编制规划的同时,尽力做好规划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只有从早入手,充分准备,才能争取主动,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如期实施。当务之急是按照《山东省2008-2012年重点河道治理工程规划》和《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2009-2015年)》限定在2012年底完成的要求,尽快搞好两个规划的河道治理项目前期工作,还要提前做好调水干线配套工程、洪水资源化工程、平原水库建设和水利信息化、水资源监测工程等规划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尽早完成可研论证、报批立项,为如期开工建设准备好一切条件。其余所有规划项目也都要提前做好前期工作。

四、扎实做好今年水利工作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和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开局之年,是实施《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起步之年。全省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统筹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全面实施新时期治水方略,突出抓好水资源节约管理、防洪薄弱环节治理和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深化水利管理改革创新,着力提高防洪保安、供水保障和生态保护能力,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跨越发展,为“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开好头、起好步,为顺利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利保障。重点在以下八个方面寻求新突破。

(一)在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上求突破。严格落实三条“红线”管理,全省取用水量控制在267亿立方米以内,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万元GDP取水量下降到69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到16立方米以下,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45%。围绕实施 《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重点建立和完善三项基本制度:一是建立“红线”管理制度。确定省市县年度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限制纳污容量,配套完善监测体系。二是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审批新增取水严格执行“六个必须”,即必须符合年度用水计划、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必须符合用水定额标准、必须经过“三项论证”(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论证和防洪论证)、必须符合节水“三同时”要求、必须符合计量标准要求。三是建立年度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下年度用水计划挂钩,对突破“红线”的进行“问责”。通过严格限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有效保障合理用水需求,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转方式、调结构,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在构筑水网体系上求突破。科学编制水资源配置网、防洪调度网和水系生态网“三网合一”的山东现代水网规划,并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加快调水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要按照2012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要求,全力加快两湖段、鲁北段、济南以东明渠段工程建设步伐,完成投资47.5亿元。胶东调水工程要全面完成通水到威海米山水库的主体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协调推进调水配套工程、市县区域水网及雨洪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三是根据全省生态水系建设规划,重点实施南水北调、胶东调水沿线水生态保护工程,配套实施“截蓄导用”治污工程,确保调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同时按照“上游突出涵养水源,中游实行库河调蓄,下游建设生态湿地”的思路,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河系整治和水利风景区创建,积极开展生态河道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一批集防洪、供水、生态予一体具有复合功能的生态河道、生态水系、生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600平方公里。

(三)在提高水灾害防御能力上求突破。制订“十二五”防汛抗旱体系建设规划,突出防洪薄弱环节治理,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是按照治一条成一条的要求,集中治理50条防洪问题突出的河道,兼顾其他河道的重点河段,加快实施《山东省2008-2012年重点河道治理工程规划》和《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2009-2015年)》。二是抓好130条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道、15条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重要支流和独流入海河道的治理规划编制和前期工作,为2013年开始实施做好准备,同时科学划定蓄滞洪区,以此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三是抓住春季施工的有利时机,集中搞好水毁工程修复,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和农田除涝能力。四是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启动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加快防潮堤建设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五是加强省市县乡四级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集中抓好14个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落实,完善水利工程应急预案。六是面对持续加剧的旱情,做好抗长旱、抗大旱的准备。围绕保居民饮水、保粮食安全、保经济运行、保生态用水的目标,科学调度水源,加大应急工程建设力度,力求形成应对“十年九旱”、连续干旱的长效机制。

(四)在农村水利建设上求突破。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村饮水安全,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万公顷,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1。二是集中抓好规划内灌区续建配套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集中治理面积扩大到71万公顷,并配套建立农民自主管理的农田水利长效运行机制。三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力度,推行集中规模供水,扶持引黄平原水库建设,强化农村公共供水服务,完成新增260万农村居民和60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任务。

(五)在依法管水上求突破。严格水利执法程序,规范行政许可审批,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强化水利收费管理,努力提高执法效能。一是加强水利法规体系建设。推动出台《山东省胶东调水工程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小型水库管理办法》,修订完善《山东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二是积极推行水利综合执法,加强与公安部门的联合执法,努力扩大水利警务区覆盖范围,严厉查处非法取水、非法采砂、河道内违法建设、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等水事违法行为,挂牌督办一批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影响面大的水事违法案件。三是充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市县水政监察队伍纳入公务员编制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着力打造一支“纪律严明、装备精良、执法规范、服务文明、反应迅速”的水利执法队伍,创建一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重点县。四是依法完成山东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及19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和批复,深入开展“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年”活动,认真组织开展水利普查清查登记阶段工作。

(六)在深化水利改革上求突破。认真落实中央《决定》,着力在六个方面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水利科学发展。一是深化市县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各类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积极推动城乡供水、防洪、污水处理再利用等各类涉水事务的统筹管理。二是深化农村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制改革,积极推动乡镇水利服务机构建设。三是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落实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水利单位的事业编制和“两费”,积极推动经营性水利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小微型水利工程管护责任。四是深化水文体制改革。强化水资源监测服务职能,推行水文“双重”管理体制,增强水文水资源监测服务效能。五是深化水价制度改革,兼顾公平和效率,积极开展水价改革试点,逐步推动多水源城市实行综合水价,农民用水定额内优惠水价,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定额累进加收水资源费制度。六是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壮大水利投融资平台,积极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落实财政水利融资贴息政策,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水利建设。

(七)在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上求突破。认真落实科教兴水战略,加大水利科技投入,增强水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力争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一是加快水利综合试验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争取建立水利部重点试验室,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深入开展相关基础科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重大课题攻关。二是完善水利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坚持“工程带科研、工程带水文”的路子,认真搞好节水灌溉、水库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水利技术中试转化、集成利用和推广应用,引进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三是加强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开发、应用研究。重点抓好水利数字地图的开发建设,启动省水利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公共应用平台一期工程和防汛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实施信息化网络扩容延伸和市县水利部门网站集群工程。

(八)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求突破。重点围绕建立“水安全”领导责任制,明确推动水利改革发展职责,并强化考核问责。一是制订省对市、市对县年度综合考核办法。重点考核筹集水利建设基金、加大水利投入、优化征地移民施工环境、推动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改革完善水利体制机制、加强水利管理执法的成效,考核结果交同级组织部门作为衡量各地科学发展水平和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加大对各市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督查力度。将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确定的各项深化水利改革、促进水利发展的政策措施列出单子,逐条跟踪督导落实,并将督查结果纳入综合考核。三是建立问责机制。逐级落实防汛抗旱、饮水安全、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等行政首长负责制,对推动水利改革发展不力、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目标,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出现重大问题的,按照规定程序逐项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水利事业蓬勃发展的新春天已经到来,机遇前所未有,使命光荣艰巨,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更加深入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更加扎实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有效地转变工作作风,以崭新的风貌、昂扬的斗志、顽强的作风投身到水利改革发展实践中去,以出色的业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水利水资源改革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改革之路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改革备忘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