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祖堂集》点校辨正

2011-11-20 00:51李艳琴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雪峰标点和尚

李艳琴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中华本《祖堂集》点校辨正

李艳琴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中华书局于2007年出版的《祖堂集》是中日学者合作点校的最新成果,以其谨严的点校原则,眉目清楚的体例,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但白璧微瑕,在研读点校本中发现,仍有一点字误和标点之误。

祖堂集;中华本;点校;辨正

一、字之误

1.汝所行道,勿轻未学。(卷二《慧可大师》,第106页)

2.问:“末审此二人同别?”(卷十二《禾山和尚》,第555页)

今按:对第1句,中华本出校云:“未原作‘末’,据《宝林传》校改。”校记中所云之原本,即中华本所据之底本——日本京都花园大学图书馆所藏拓印本(以下简称花园本①日本花园本《祖堂集》,来源于韩国高丽本《祖堂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4年影印。),此本作“末学”,而非“未学”(第39页下)。校记中云所据改之《宝林传》之“勿轻未学”乃在《宝林传》卷八《第二十九祖可大师章》[1]319。然《宝林传》一书“言不雅驯,荐绅难言”[2]90,“唯《宝林传》原书并不佳,不过取其为古本而已。《传法正宗记》虽采此书,然《正宗论》卷上亦谓‘其文字鄙俗,序致烦乱,不类学者著书,或错误差舛,殆不可按,是必所承西僧,泛传不审,而传之者又不能裁之’云云”[2]91-92。可见,《宝林传》中的“未学”是否能作为改正《祖堂集》“末学”的依据,是中华本《祖堂集》的点校者应该审慎的。再者,“末学”一词指浅薄的学者,而并无“未学”一词,唐刘知几《史通·惑经》[3]:“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可知第1句中“勿轻未学”,也当是“不要轻视浅薄的学人”之意。中华本《祖堂集》将底本中本是正确的“末学”,据《宝林传》中的讹写,改成了错误的“未学”,实为不当。上引第2句中的“末审此二人同别”之“末”字,在花园本第232页上作“未”,“未审”是“不明白”之意,并无“末审”的说法。中华本此处将正确的字形改误,且并未出校说明改动的原因。

3.洞山改末后语云:“一句教併下口难。”(卷八《龙牙和尚》,第403页)

今按:“并”在花园本第168页上原作“”,此字形与“伊”更为相近,且文意上也更为协洽。故中华本当把“”过錄为“伊”,若过錄为“併”,不仅句意难通,而且也当出校记说明。

4.师韓师郁。(卷十《化度和尚》,第480页)

今按:“韓”在花园本第199页下作“諱”,从文意上看,也当是“諱”字,以此说明化度和尚的名讳。

5.师问:“从上诸圣,传授一路,请垂指示。”师答,良久,设礼而退。雪峰宽尔大笑。(卷十《长庆和尚》,第490页)

中华本注:答,疑为衍字;《景德传灯录》作“雪峰默然”。雪峰下原有“云”字,又“笑”原作“哉”,据《景德传灯录》“雪峰莞尔而笑”校改。

今按:“答”字不衍。此处当标点为“师答良久”,这段话的情境是长庆和尚的老师雪峰在验证他是否悟道时,问他:“从上诸圣,传授一路,请垂指示”。长庆以“良久”做答,即以沉默不语①良久意为“沉默不语”,据袁宾《禅宗著作词语汇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做答。所以“答”字不衍,且与“良久”合为一句。上引“雪峰宽尔大笑”,在花园本(第204页上)作“雪峰云宽尔大哉”,字迹清晰。从文意上看,此为雪峰赞扬长庆悟得的佛理宽广深透。而《景德传灯录》中的记载是“雪峰莞尔而笑”。从情境上看,似乎两者均可,但联系此段的上下文来看,雪峰已于前一晚知道长庆悟道,故开此法堂,当众验证长庆,以使众人皆知。当长庆当众表现出深得佛理时,雪峰自然是明确的表示赞扬,于是才有后文之“因此便住招庆也”,即从此后便住持招庆寺。所以愚以为《祖堂集》中的记载当更为确切,且《祖堂集》的成书年代(公元952年)比《景德传灯录》(公元1004年)还早五十多年,故对于这样文字非常清楚之处,不当以《景德传灯录》来校正《祖堂集》,按照其第一条“点校原则”,也当以忠实原文为主,故此处当校为:雪峰云:“宽尔大哉!”不当妄改为“宽尔大笑”。

6.问:“如何是大疑底人?”师云:“对一坐盘中弓落盏。”“如何是大不疑底人?”师云:“再坐盘中弓落盏。”(卷十二《黄龙和尚》,第570页)

中华本注:“对”字疑衍。(《祖堂集》第570页)

今按:此处不是“对”字衍,而是“一”字衍。《五灯会元》中对相同内容的记载是:“问:‘如何是大疑底人?’师曰:‘对坐盘中弓落盏。’曰:‘如何是不疑底人?’师曰:‘再坐盘中弓落盏。’(《五灯会元》卷四《黄龙诲机禅师》。)可知这里有“对坐”和“对一坐”两种写法。从文意上看,对坐盘中弓落盏”用的是“杯弓蛇影”的典故,故事中的杜宣就是去做客时,和主人对面坐下来,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蛇影而惊悸成病的。可知《祖堂集》中的“对一坐”实为“对坐”。而查检花园本《祖堂集》②花园本《祖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4年版,第239页,才知道这是中华本对字形的整理之误。原文“对”之下多了“一”的刻痕,但却不是“一”字。

二、标点之误

(一)当断未断

1.太子发弘愿言:“我若不成无上菩提,誓不起于此座而成正觉,号之曰佛。”(卷一《释迦摩尼佛》,第14页)

今按:太子所发的宏愿当为:“我若不成无上菩提,誓不起于此座。”后之文字,当为此愿之结果。故当把“而成正觉,号之曰佛”从引号中移出。

2.自是法道声扬寰海,玄徒不避瘴疠之奔而远凑。(卷五《三平和尚》,第268页》)

今按:“之奔而远凑”中的“之”字,中华本认为“疑衍”,实际“之奔”乃“之”和“奔”的同义连用,均表趋向的动作,义为“往;至”。

3.初见而独室小驻门徒,师乃看待数日。(卷五《德山和尚》,第274页)

今按:“独室”后当断开,意为“独居一室”。此言德山初见龙潭时,自己独居一室,稍稍地收了些门徒。

4.问:“和尚百年后什摩人续绍和尚位?”云:“四脚朝天,背底茫丛。”有人问第三百丈:“作摩生是背底茫丛?”百丈云:“不续无贵位。”(《祖堂集》卷八《踈山和尚》,第400页)

另一例为:

因鼓山说着威音王佛次,师问鼓山:“作摩生是威音王佛师?”鼓山云:“莫无惭愧好!”师云:“是阇梨与摩道则得,若约病僧则不然。”鼓山问:“作摩生是威音王佛师?”师云:“不坐无贵位。”(《祖堂集》卷八《踈山和尚》,第400页)

今按:上引两例都应在“无”字前用逗号点断,表示踈山和尚认为在别人看来受人尊敬的和尚位和威音王佛的老师之位都不是什么尊贵的位置,不用续,也不用坐。这表现了禅家破佛破祖、破除一切执着之念的思想。

5.师有时拈起帽子,问:“会摩?”对曰:“不会。”师曰:“莫怪老僧头风不下帽子。”(《祖堂集》卷十五《归宗和尚》)

今按:当为“莫怪老僧头风,不下帽子。”中间应该点断。

6.大师问:“秀才什么处去?”云:“入京选官去。”大师云:“秀才太远在!”(卷十五《五洩和尚》,第669页)

今按:当为“秀才,太远在!”此为大师对秀才的猛喝,如不点断,恐会引起误解。

(二)不当断而断

1.道吾云:“无。和尚一言堪为后来底标榜,乞和尚一言。”(卷四《药山和尚》,第232页)

今按:“无”后之句号当去掉。就是因为没有一言,所以道吾才乞求一言。

2.莫只拟取次容易,事持一片衣,口食过一生,明眼人笑你,久后总被俗汉弄将去在。(《祖堂集》卷十六《黄蘖和尚》)

今按:《祖堂集》中还有一例:

莫为人间小小名利,失于大事。假使起模尽样,觅得片衣口食,总须作奴婢,偿他定也。(《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

可知:“片衣口食”是个名量词组成的并列短语,意为“一片衣、一口食”,极言所得甚少。由此可知上引第2句中“事持一片衣,口食过一生”,当为“事持一片衣口食过一生”,其中的“一片衣口食”就是“一片衣 ,一口食”,所以不应点断。

3.新到展座具次,师问:“近离何方?”僧云:“无方面。”师起向僧背后立,僧把座具起,师云:“太好,无方面!”(《祖堂集》卷十八《赵州和尚》)

今按:“太好”犹言“大好”,古“太“与“大”相通。“大好”犹言好一个。《五灯会元》卷十一《云山和尚》:“僧问:‘庵主在这里多少年也?’师曰:‘祇见冬凋夏长,年代总不记得。’曰:‘大好不记得。’”《五灯会元》卷十一《鲁祖教禅师》:“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今日不答话。’曰:‘大好不答话’师便打。”可见,这里的“大好”后的逗号应去掉。

4.师云:“从上宗门事如节度使信旗,且如诸方及先德未建立如许多名目,指陈已前,诸兄弟约什摩体格商量?(《祖堂集》卷九《九峰和尚》,第436页)

今按:“名目”之后的逗号当去掉。建立名目是为了指称物事的,在名目之后,不宜断开。

5.三圣和尚问:“请和尚说向上。”师云:“阇梨眼瞎耳聋,作什摩?”(《祖堂集》卷十七《岑和尚》)

今按:“眼瞎耳聋”之后不当点断。(岑)禅师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已经在说法了,你眼瞎耳聋地干什么?”

6.师曰:“罗刹鬼国不远在。”3又问:“如何是佛?”

今按:此处标志下为第3条语录的“3”字符应该去掉,因为这里的上下文说的还是发生在同一场合的事情。“3”之上文言(于頔)相公颜色变异,“3”之下文言“相公言下大悟,便礼为师。”故不当把此上下文分开。

(三)断错位置

1.师把针次,洞山问:“作什摩?”师曰:“把针。”洞山云:“作摩生把针?”师云:“个个与他相似。”洞山云:“若有,个个则不相似。”(卷六《神山和尚》,第294页)

今按:“若有,个个则不相似”当为“若有个个,则不相似”。此是神山和尚在把针时,洞山问他针线活做得怎么样?他说“(针线脚)个个相似”,意即自己的针线做得很均匀,很好。而洞山却借题发挥,说“如果还能分清楚个个的话,就不能说是相似。”所以此之断句当为“若有个个,则不相似”。

2.师年三十五而止石霜,更不他游。为洞上指唱,避不获,乃旌法寺。四海玄徒奔凑,日夜围绕。师走避深山而不能免。众复寻出围拷。(《祖堂集》卷六《石霜和尚》,第318页)

今按:“洞”下之横线当去掉,改为“为洞上指,唱避不获,”。中华本在“洞”下加一横线,表示是人名。看起来像是石霜和尚为了洞山的上等的说法(指唱),避众而不获,乃建法寺说法。这样的标点很让人生疑。石霜的生卒年是公元809年(另一说为807年)到公元888年,洞山的生卒年是公元807年到869年,两人可以说是几乎完全同时代的人,而且两人同为药山惟俨的徒孙,石霜是道吾的弟子,洞山是云岩的弟子,而道吾与云岩同为师兄弟。再说由洞山开启的曹洞宗,在洞山生前并没有形成很大的宗派,是到了后来的曹山的手上才发扬光大的。所以与洞山同时代的石霜不可能为了洞山上等的说法而回避众人。所以这里的“洞”不是人名,而是“洞达”之意。标点应为“为洞上指,唱避不获,乃旌法寺”。意思是“为了洞达更高的宗旨,唱说回避众人的话却不能做到,于是建立法寺说法。”这与下文的“师走避深山而不能免”,意思是相符的。

3.师每上堂示众云:“若不明自己事,乃至阇梨亦与他诸贤为缘,诸圣与阇梨为境,境缘相涉,无有了时,如何得自由?若体会不尽,则转他一切事不去;若体会得妙,则转他一切事,向背后为僮仆者。是故先师云:‘体在妙处’。莫将作等闲,到这里不分贵贱,不别亲疏,如大家人守钱奴相似。及至用时,是渠总不得知东西。这里便是不辩缁素,不识清浊。若是下人出来着衣,更胜阿郎,奈何缘被人识得伊。”(《祖堂集》卷八《曹山和尚》,第379页)

今按:这里的“如大家人守钱奴相似”应断在下句。前面说“如果体会得妙的话,就可以把一切事作为悟道的工具,这时就没有贵贱亲疏的分别。而如果象大户家的守钱奴一样(执着于贵贱亲疏的分别)的话,及至该运用这些佛理时,他就会总是辨不清方向了。”所以应在“不别亲疏”后用句号点断,而在“守钱奴相似”后用逗号隔开。

4.有大德问:“如镜铸像,像成后,镜明向什摩处去?”师曰:“如大德未出家时相状,向什摩处去?”(《祖堂集》卷三《怀让和尚》)

今按:当为“如大德未出家时,相状向什摩处去?”致误的原因可能是不明白“相状”的含义,“相状”意为“相貌”,“相”读作去声。

5.问:“只如维摩,登时或有人问,和尚如何只遣?”师云:“唯有门前镜湖水,清风不改旧时波。”(《祖堂集》卷十《化度和尚》,第481页)

今按:“维摩与文殊对谈之事,”《维摩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殊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①”从此经可知,维摩当时是以沉默回答了他对“不二法门”的理解。故《祖堂集》中的标点应为“只如维摩登时,或有人问和尚,如何只遣?”,“登时”就是“当时”之意。

6.师有时谓众曰:“某甲家风只如此也。肯与不肯,终不抑勒,阇梨一任东西。”(卷六《洞山和尚》,第312页)

今按:当为“终不抑勒阇梨,一任东西”。意即“答应也好,不答应也好,我终不会强逼你答应,随你自由行走”。“阇梨”[4]为 阿阇梨之略,又谓之轨范师,以其能为弟子轨范也。称对方为阇梨,当是对求法弟子的尊称。

7.师上堂,众已集,云:“灵药不假多”。僧便出来:“唹唹!”

今按:当为“僧便出来唹唹。”《玉篇·卷五·口部》[5]:“唹,乙余切,笑皃。”《广韵·卷一·虞韵》[6]:“唹,笑皃。”可知当时是此僧人出来笑了笑,模仿释迦摩尼灵山会上微笑之事。故“唹唹”是动作,不应以标志言说的符号出之。

(四)用错标点

1.诸供奉曰:“从上国师,未有得似和尚如是机辩。”师曰:“他家即师国,贫道即国师?”(卷三《慧忠国师》,第168页)

今按:“贫道即国师?”当为“贫道即国师。”因为慧忠和尚为国师是前文明确说明的(第163页:肃宗、代宗两朝并亲受菩萨戒,礼号国师焉),此处不需要再疑问,而是慧忠和尚对诸供奉说法的肯定,故当为句号。

2.问:“如何是诸佛师?”师云:“头上宝盖生者不是?”僧云:“如何则是?”师云:“头上无宝盖。”(《祖堂集》卷十四《鲁祖和尚》)

今按:当为“头上宝盖生者不是。”佛家有“杀佛杀祖”的观念,认为至圣之人也是隐于平常的事物中,所以认为即便是“诸佛师”,也是“头上无宝冠”的。在《五灯会元》的相同内容上,也标点为句号。见《五灯会元》卷三《鲁祖宝云禅师》,僧问:“如何是诸佛师?”师曰:“头上有宝冠者不是。”曰:“如何即是?”师曰:“头上无宝冠。”

3.问:“仰山插锹意作摩生?”师云:“汝问我。”“玄沙蹋倒锹,意作摩生?”师云:“我问汝。”(《祖堂集》卷十二《禾山和尚》)

今按:“汝问我”之后应用问号,禾山和尚认为对“仰山插锹意”这样的问题不应该问他,而应去问仰山自己,所以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自己的看法。对下一个“玄沙蹋倒锹之意”,禾山的回答是“我问你”。这两个回答都把机锋巧妙地回给了提问的人,让提问者无法再问。

4.因举先洞山辞与平,与平问:“什摩处去?”洞山云:“沿流无所止。”与平云:“法身沿流?报身沿流?”洞山云:“总不作如是见解。”师代云:“觅得几个。”(《五灯会元》卷七《德山宣鉴襌师》)

今按:“觅得几个”之后当为问号。

5.师问病僧:“不易,阇梨?”对曰:“生死事大,和尚。”(卷六《洞山和尚》第307页)

今按:“阇梨”后当用句号。此是洞山禅师慰问病僧说:“不容易啊,你。”

6.(雪峰)云:“是什么?”其僧对云:“是什么。”雪峰便低头入庵里。(卷七《岩头和尚》,第339页)

今按:第二个“是什么”之后当为问号。此是两人初次见面互问之言。

7.师有时云:“与摩举杨,背地看来却成返仄。”僧便问:“当众举杨,为什么却成返仄?”师云:“只为容易”。僧云:“不容易作摩生道?”师云:“当不当。”(卷十《长庆和尚》,第492页)

今按:“当不当”后应用问号。此是禅师当场就给问话的僧人设的机锋。“你领会没有呢?(我已经说了)”,他想用这种方式体现“不容易(即不简单)”的说法方式。

8.文殊曰:“既不将来,空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何必识之?”

今按:当为“既不将来,空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何必识之!”“何必”意为“未必”,表示一种肯定性的推测。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7]:“历城房家园,齐博陵君豹之山池,其中杂树森竦,泉石崇邃……公语参军尹孝逸曰:‘昔季伦金谷山泉,何必踰此!’”

9.不味经律,遍参丛林,一造南泉,更无他往。既遭盛筵,宁无扣击。师问:“如何是道?”南泉云:“平常心是道。”(《祖堂集》卷十八《赵州和尚》)

今按:“宁无扣击”中的“宁”表疑问语气“难道”,其后当用问号。中华本《祖堂集》中另有一例:

问:“如何是古佛心?”师云:“世界崩陷。”僧曰:“世界为什么崩陷?”师云:“宁无我身?”(卷十二《和山和尚》,第559页)

此处“宁无我身”的“宁”表示“宁愿”之意,后当用句号。

(五)前后不一

1.僧云:“从来岂是道得的事那,作摩?”(卷十一《保福和尚,第508页》)

(1)师曰:“何曾失却那?作摩?”(卷四《石头和尚》,第199页)

今按:两句句式一致,中华本在第(1)句下出校记云:“此处断句据曹广顺《试说近代汉语中的“(那? 作麽?”》一文”,既然如此,上引第1句中的标点也应为“从来岂是道得的事那?作摩?”,不应前后不一致。

2.师向道吾曰:“不信道老僧不虚发言。”

(2)师云:“不见道:常闻于未闻?”

今按:两句所用的句式十分相似,但标点却十分不同,可统一为“……?”,表达反诘语气。

[1]蓝吉富.禅宗全书(第1册)[M].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

[2]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3](唐)刘知己.史通[C]∥《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4]丁福保.佛学大词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宋)陈彭年.玉篇[C]∥《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6](宋)陈彭年.广韵[C]∥《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7](唐)段成式.酉阳杂俎[C]∥《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责任编辑 范俊军 责任校对 吴奕锜]

H13

A

1000-5072(2011)01-0113-05

2010-09-28

李艳琴(1978—),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史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古词汇史。

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禅籍俗语词汇释》(批准号:SC09B025)。

猜你喜欢
雪峰标点和尚
三个和尚有水吃
标点兄弟的春游
缺少标点的谜语
要退休了
小和尚
小乌龟学标点
小和尚的烦恼
看山是山?看山非山?
有趣的标点
小和尚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