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谱”的呈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东欧国家的政策差别

2011-11-20 00:51孙山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南斯拉夫艾森豪威尔东德

孙山亦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32)

【国际关系研究】

“光谱”的呈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东欧国家的政策差别

孙山亦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3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东欧共产党国家的政策,呈现出三色“光谱”的样式。美国政府在1948年苏南冲突后就确立起对南斯拉夫的差别政策。随着演变战略的推行,美国政府全面调整了对苏联卫星国的政策,开始改善对卫星国政权的态度。但美国政府对东德政权坚决抵制,并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文件。波匈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加速推行演变战略,倡导反对“共产党帝国主义”。美国先后重新修订了对南斯拉夫、波兰和对一般卫星国的政策,扩大同这些东欧共产党国家政权的交往。与此同时,美国对东德的政策仍延续不变。这些政策差别,一方面表明美国总体上改变了对东欧共产党政权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柏林墙时代之前东德处于美国的高压政策之中。

冷战;美国;东欧;卫星国;南斯拉夫

近年来国内学者较多地关注到20世界50年代美国对东欧共产党国家的差别政策,尤其集中于美国对南斯拉夫政策,以及波匈事件后美国对波兰政策的特殊性,将这两国同苏联的一般卫星国相区别①近年来关于20世纪美国对东欧政策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进展,参见:许加梅《美国对东欧政策研究(1955—1968)》(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4年);李广艳《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南斯拉夫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许加梅《冷战时期美国对南斯拉夫政策评析(1948—1958)》(《北方论丛》2008年4期);《波兰事件与美国对波兰政策的演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徐林、许加梅《波匈事件后美国对东欧新政策》(《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1期);许加梅《冷战时期美国对东欧政策述评(1949-1969)》(《史学集刊》2008年4期);李广艳《杜鲁门政府对东欧政策与“南斯拉夫差别”》(《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期)。。与当前的这种二分法模式不同,一份1958年的美国政府官方文件指出,美国对东欧共产党国家的政策实际上形成的是三类色调的“光谱”。从文献条件和研究视角来看,以往研究成果未能深入探讨美国对东德的政策,从而忽视了“光谱”的一端。本文在充分利用两大美国最新解密档案文件数据库的基础上,试从更为宏观和立体的角度,再来审视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东欧共产党国家的政策差别,认识这一所说的“光谱”。

一份于1996年解密署期为1958年5月21日的美国国务院备忘录文件,在论及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这几个“苏联统治下的国家”时,明确指出当时美国对东欧共产党国家的政策如同“光谱”,“这些政策分为三类,明显各不相同”。文件做出如下说明:(1)在光谱的一端,是美国对南斯拉夫和波兰的政策。美国通过财政援助和其他方式,鼓励这两个国家不同程度独立于苏联统治。(2)在光谱的另一端,是美国对东德的政策。美国不承认东德是一个单独的国家,并同其没有关系,美国认为在东德有近35万苏军的情况下,东德是在苏联的军事统治之下。因此国家安全委员会政策设计委员会认为没有必要修订对东德的政策;(3)在这两端之间,就是美国对其它苏联卫星国的政策。美国方面认为这些国家虽不及波兰的程度,但存有机会并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向着独立于苏联的统治而演变[1]。备忘录中这一“光谱”的比喻,巧妙直观地概括出了当时美国对东欧共产党国家的政策差别,供参联会主席内森·特文宁(Nathan F.Twining)将军、国务卿约翰·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国防部长尼尔·麦克尔罗伊(Neil H.McElroy)和财政部长罗伯特·安德森(Robert B.Anderson)这些政府决策层人士参考。当然,这一“光谱”的比喻,也为后人认识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指引。这一“光谱”的呈现,是美国对东欧共产党国家政策的横向切面的现象,但从历史纵向来看,却是美国对东欧共产党国家政策长期分化演变所致。对于这一“光谱”,需从横向和纵向适时适度地结合认识。

(一)美国对南斯拉夫和苏联卫星国的政策差别

在这一光谱当中,最明显的是美国对南斯拉夫政策和苏联卫星国的政策差别。这一差别早在冷战初期阶段就已形成。1948年6月南斯拉夫同苏联分歧公开化之后,杜鲁门政府就开始高度关注南斯拉夫局势的变化。随着对苏南分歧认识的加深,美国政府对南斯拉夫的立场,从最初的谨慎观察,逐步转而寻求利用南斯拉夫在冷战中的战略意义,对抗苏联集团[2]。1949年初美国开始考虑对南斯拉夫放松贸易管制等措施以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3]。同年秋,美国在假定苏联颠覆南斯拉夫政权前提下,开始考虑对南斯拉夫的军事援助问题[4],南斯拉夫拒绝加入苏联集团,给美国带来了一定的战略优势。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将南斯拉夫纳入到全球军事战略考虑当中。按照美国方面的构想,如果凭借南斯拉夫的地理位置和30个师规模的陆军,西方国家可以维持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地位,并加强在非洲和近东地区的总力量[5]。基于此,美国政府在1951年1月更新了对南斯拉夫的政策立场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援南抗苏的政策立场[6]。

美国对南斯拉夫政策和苏联卫星国的政策差别,在1949年12月杜鲁门政府出台的NSC 58/2号文件《美国对东欧苏联卫星国的政策》就已明确。杜鲁门政府将南斯拉夫排除在苏联集团以外,因为“尽管它(南斯拉夫)是一个共产党国家但当前它既不服从克林姆林宫,亦不是苏维埃体系整体的一部分”。杜鲁门政府认为,“南斯拉夫的本质和苏联帝国主义的本质”区别,是苏南分歧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美国对苏联卫星国的政策立场,主要是考虑“能否做更多的事情来消灭或至少减少苏联在东欧卫星国的势力”。受南斯拉夫模式的启发,杜鲁门政府期待在东欧共产党国家中出现一种新型政权来消除苏联对卫星国的控制,而不是直接建立西方的民主政权。这是因为美国方面注意到,除捷克以外,东欧国家普遍没有民主传统。另一方面,美国不愿在东欧负担过多,也不希望去刺激苏联。杜鲁门政府希望首先能在东欧能出现分裂的共产党政权,以取代当时的斯大林主义政府,最终刺激东欧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摆脱与苏联的不平等地位[7]。

195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后,一些新的国内外形势变化,影响美国调整了对苏联卫星国的政策。首先,随着斯大林逝世和苏联政坛的变幻,反斯大林主义这一主题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淡化。其次,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出现重大调整。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新面貌”战略,力求在国家发展和冷战对抗中实现“大平衡”。美苏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是新任政府继续关注的重点。在分离苏联卫星国前景不乐观的情况下,艾森豪威尔政府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将以干扰破坏为主,降低苏联集团威胁,作为美国对卫星国的政策方向[8]。其三,欧洲冷战的客观形势有所变化。随着苏联控制下苏联卫星国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秋美国政府意识到东欧形势已相当严峻,美国失去了在东欧问题上的主动权。改变东欧状态不再是美国想怎么样的问题,而是有无可能的问题。面对在东欧问题上是“战”还是“和”两种方案的选择,艾森豪威尔政府尝试走出第三条道路,相信“在这两种极端方案之间还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制定政策采取行动,用以限制乃至阻止苏联对卫星国的攫取”[9]。1953年底,艾森豪威尔政府出台了NSC174号文件《美国对东欧的苏联卫星国的政策》。由此,美国政府不再强势谋求苏联卫星国政权性质的改变,转而以降低苏联卫星国作为战略资源对于苏联集团势力的价值为首要努力方向[10]。

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政府继续对南斯拉夫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借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增进美国在东欧的冷战势力①美国方面认为,在政治领域,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共产党国家,在苏南冲突后成功地在苏联集团之外保持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共产党阵营和世界左翼力量中影响巨大。在军事领域,凭借着南斯拉夫的战略地位可以将西方在南欧的防务向东推进,在东地中海地区防御和限制苏联的进攻。当时南斯拉夫陆军规模维持在34.1万人,美国方面估计南斯拉夫陆军可以在30天之内扩充至120万人。此外,1953年2月28日,南斯拉夫同希腊和土耳其缔结友好协定和紧急军事计划,大大提高了其军事地位。参见:Staff Study on NSC 5406[Z].Feb 6,1954.Date Declassified:Nov 16,1992.DDRS,CK3100006953.。1954年2月6日,美国政府出台了新的对南斯拉夫政策文件,提出“继续使其存在于苏联集团之外”,“根据美国和自由世界的利益最大程度上利用南斯拉夫的潜力”,“在不损害这两个目标的情况下,引导铁托政权进行政治和经济自由化转向,以增进民众对防务方面的支持基础”[11]。这样,在对南斯拉夫差别政策下,1951年至1955年6月间美国共计划向南斯拉夫提供7亿9940万美元的军事援助。在经济援助领域,自苏南冲突后至1955年6月,美国向南斯拉夫共计划提供5亿320万美元的经济援助[12]。然而,南斯拉夫的政治动向,却非如艾森豪威尔政府所愿。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同南斯拉夫的关系的逐步缓和②1954年9月前后苏联减轻了对南斯拉夫的军事和政治压力并重新恢复了双边贸易,苏联的宣传路线也从对铁托政权的攻击转向接纳甚至是出现褒扬之辞。1955年5月至7月苏联领导人访问贝尔格莱德使苏南关系达到高潮。同年9月,苏南两国原则上缔结了对南斯拉夫有利的1956-1958年间贸易和信贷协定。参见:NSC 5601 U.S.Policy toward Yugoslavia[Z].Sep 5,1956.Date Declassified:Jan 08,1987.DDRS,CK3100238581.,美国方面估计苏联对南斯拉夫的最终战略目标是重新对南斯拉夫的施加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南斯拉夫在同西方进一步密切现有关系上有所抵制,表现出在两个阵营之间独立自主的欲望。这些使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于进一步发展南斯拉夫加入西方体系和在战时获得南斯拉夫贡献的期望值大大降低。1956年1月24日艾森豪威尔政府出台了新的对南斯拉夫文件,在原先的政策目标中插入“最大程度上发挥南斯拉夫的影响促进苏联卫星国的分离”和“不让南斯拉夫在实际上增进苏联冷战目标”两项,并将其置于利用南斯拉夫潜力和推动南斯拉夫政权变化之前。美国对铁托政权的动向开始保持警觉,并开始重新修订军事援助计划。在利用南斯拉夫独立的政治影响力方面,美国也开始注意“避免看上去鼓励铁托主义共产党的输出”。与此同时,美国继续对南斯拉夫实行有限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在当时美国开始对东欧国家实施演变战略的背景下,艾森豪威尔政府继续鼓励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西方同南斯拉夫的关系,促进文化交流[13]。

(二)演变战略下美国对一般卫星国和东德政策差别的出现

在继对南斯拉夫政策差别之后,美国对东欧国家政策实际上还有第二次的分化。随着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推行演变战略,美国对东欧国家的政策基础发生变化,导致美国对一般卫星国和东德政策差别出现。

1955年初,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推出对苏联及其卫星国的演变战略③1955年1月6日,艾森豪威尔政府出台了新的《国家安全基本政策》NSC 5501号文件,提出在长期的休战状态下最终以和平方式解决苏联集团和自由世界之间的冲突,实现有序的世界环境的冷战路线图。艾森豪威尔政府走出了传统冷战对抗的思维,在不可能即刻摧毁共产党集团势力的情况下,将引导苏联政策沿着与美国安全利益相符的路线不断调整,作为应对苏联威胁的政策路线。参见:NSC 5501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Z].Jan 7,1955.Date Declassified:Jan 16,1978.DDRS,CK3100383010.同月31日,艾森豪威尔政府出台NSC 5505/1号文件《利用苏联和东欧卫星国之弱点》,提出“演变而非革命”的说法,正式开始对苏联及其卫星国推行演变战。参见:NSC 5505/1,Exploitation of Soviet and European Satellite Vulnerabilities[Z].Jan 31,1955.Date Declassified:Jul 28,1997.DDRS,CK3100129330.。同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形成,欧洲冷战形势进一步升级。美国方面意识到“当前任何卫星国独立于苏联统治之外的实现都是遥远的”,放弃了在东欧对推回苏联势力的直接努力,甚至表明“不准备通过看似可行或可行的内部革命方式实现这一目标”[14]。在推行演变战略的背景下,艾森豪威尔政府继续坚持“中间”路线方案,但评判的绩效标准相应出现变化,转向“促进并鼓励所关注国家的苏联控制的减弱和实现民族独立”。美国希望利用已有的东西方联系,对卫星国施加更大的影响力,但同时避免被认为是同卫星国的反对力量联系,令卫星国政权受到刺激和感觉是被制裁(crackdown)[15]。1956年7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出台了NSC 5608/1号文件《美国对东欧卫星国的政策》。这一文件强调美国对卫星国政策的“主要重点是努力鼓励演变,造成苏联控制的削弱,通过国家自身的方式实现国家独立,哪怕不会直接带来其内部政治结构的变化”,并避免“将卫星国同苏联一体对待,助长苏联的统治。”艾森豪威尔政府希望通过施加影响,“使苏联在卫星国的控制复杂化,拖延苏联集团的军事和经济潜力的增长,同时鼓励卫星国国内力量向捍卫国家独立的目标发展”[16]。美国对卫星国的近期目标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动。首先,美国开始将演变战略而非遏制战略作为对卫星国政策的首要战略。NSC 5608/1号文件提出“通过影响卫星国政权及其民众选择其他既符合其国家利益,又同美国的安全利益不相冲突的行动,助长卫星国政权的本质和政策的改变。”其次,美国对卫星国的遏制方向也出现了变化。NSC 5608/1号文件不再简单地强调“破坏苏联与卫星国的关系”的方式,而是提出“鼓励当前苏联和卫星国关系向关注各自国家的国家独立的方向变化”。其三,美国开始放弃通过推翻卫星国政权的方式实现卫星国解放的思路。NSC 5608/1号文件在坚持减少卫星国对苏联集团贡献的同时,不再将削弱卫星国政权作为近期的目标。演变战略下美国对一般苏联卫星国政策的上述立场变化,导致艾森豪威尔政府将东德同一般卫星国政策区别对待。

在美国的冷战政策中,东德是一个特殊的苏联卫星国。美国在东德建国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东德视为地位未定地区。杜鲁门政府在1949年12月出台的NSC 58/2号文件《美国对东欧苏维埃国家的政策》当中,未将东德列入苏联卫星国名单当中。在美国的冷战政策中,东德同奥地利一样,被认为是以统一为前景的[17]。195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后,在当年8月出台的NSC 160/1号文件《美国关于德国的立场》当中认为“东柏林、东德未全然被纳入苏联集团轨道”,提出美国对东德的目标是“防止苏联统治全德,降低东德现存的苏联势力和全德境内的共产主义影响”[18]。但在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全面着手调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之后,美国政府改变了对东德的定位,开始关注东德作为苏联卫星国的战略意义①当时美国官方文件这样概括东德的情况:“1949年10月苏联创建了一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共产主义傀儡政权,德国的苏占区名义上转变为一个卫星国。德国的苏占区是按照这一模式最新建立的一个国家,拥有1850万人口,是当中的第二大国家。除了在控制全德的斗争中对苏联具有高度的战略重要性外,东德以其高度发展和具有特色的工业特长,为苏联势力做出了重大的经济贡献”。Annex B to NSC 174 Brief Survey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European Satellite[Z].Dec 11,1953 Date Declassified:Feb 27,1998.DDRS,CK3100136313.。在1953年12月出台的NSC174号文件《美国对东欧的苏联卫星国的政策》当中,艾森豪威尔政府将阿尔巴尼亚和东德两国纳入苏联卫星国行列。对此,文件做出特别说明,称“阿尔巴尼亚和东德在一些重要方面具有不同于其他卫星国的特征。将这两国纳入,是为了尽可能地将卫星国作为一整体对待”[19]。这样,在实施遏制战略的背景下,美国更多地是将东德纳入对苏联卫星国的政策当中一体对待。

但随着演变战略的实施,东德的特殊性又成为突出的问题。美国政府在推行演变战略的背景下,开始改善对苏联卫星国政权的态度,不再强调将卫星国政权本身作为主要的敌对目标。然而,在东德问题上,美国政府始终主张“统一德国于自由”,否认东德政权的合法性,坚决抵制东德政权。这一差别,导致美国在调整对东欧苏联卫星国政策时,仍在东德政策上沿用原先的政策,将东德政权排除在演变战略实施的目标以外。在推出NSC 5608/1号文件之后,同年9月12日,艾森豪威尔政府出台了专门的对东德政策文件,作为NSC 160/1文件的附案(Supplement to NSC 160/1),纳入对德政策系列当中。与NSC 5608/1号文件相比,东德政策专件非但没有演变因素在内,反而充满冷战对抗性。东德政策专件基本上仍是沿用NSC174号文件的立场,以遏制苏联势力作为重点。东德政策专件首先提出的是两个针对苏联的目标:“通过支持统一的手法使苏联处于防卫状态”;“通过利用西方在联邦德国和柏林的立场,削弱苏联对东德的控制。此外,东德政策专件还将矛头直接指向东德政权。文件将NSC 174号文件当中“助长卫星国军队和警察中的不满”的任务要求,作为对东德的正式目标提出,要求“削弱东德武装力量的可用性”。这同NSC 5608/1号文件不再强调动摇卫星国本国武装力量形成了对比。在军队、武装警察这些暴力机关对东德政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情况下,这表明美国仍对东德政权持完全敌视态度[20]。在这一时期推动东西方交流的大背景下,美国所提倡的是“保持与东德人民的联系”,并且“鼓励以特别项目反抗共产党政权”,并特别强调各种交流活动的原则应与美国不承认东德政权的政策保持一致。与此同时,美国继续在外交领域“反对其他国家承认东德政权,寻求限制其影响,支持联邦德国阻止东德政权在国际组织或会议代表席被承认”[21]。从对待政权态度方面,美国对一般卫星国和东德政策有明显的差别。这样,美国对东德政策专件,就成为美国对东欧国家政策中的第三种类型。

(三)美国对东欧政策“光谱”的呈现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影响美国对东欧共产党国家政策的差别定型,并最终呈现出“光谱”的样式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开始强化反对“共产党帝国主义”的主题,同苏联在全球范围进行对抗。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核威胁形成,美国的军事威慑力相对下降。与此同时,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东西方势力对抗在发展中国家地区愈演愈烈。斯大林逝世后,美国也需要树立一个新的矛头指向。根据冷战形势的变化,美国利用苏联关于对斯大林崇拜“秘密报告”给共产党阵营带来的混乱,开始鼓吹反对“共产党帝国主义”,试图利用各国对国际正义的诉求同苏联对抗。1956年3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在新的国家安全基本政策文件中重申了演变战略,希望通过助长共产党政权尤其是苏联的性质和政策的改变,使共产党国家放弃扩张主义政策。文件有所针对性地提出“破坏共产党集团的结构”和“利用共产党集团国家内部的弱点”等方针[22]。1957年6月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再次重申了演变战略,并提出要“揭露共产党帝国主义的真实本质”[23]。1958年5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在NSC 5801/1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当中,提出了美国在核对峙形成背景下的冷战路线。美国一方面仍坚持通过威慑防止苏联发动进攻和追求自身繁荣发展的冷战目标,另一方面在加速推行演变战略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国际层面同苏联进行冷战对抗,力图“向共产党国家民众,同时也向世界其它地区表明,自由世界反对中苏集团,是因为共产党帝国主义和持续使用暴力和颠覆”[24]。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末期,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基本政策文件中不仅重申了这一路线,还更进一步地指责苏中集团“拒绝承认其统治下民众的自由和尊严”[25]。这样,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确立了反对“共产党帝国主义”的主题,并以此继续对东欧共产党国家实施差别政策。

艾森豪威尔政府先后重新修订了对南斯拉夫和波兰两国的政策。美国一直对南斯拉夫实行差别政策,但南斯拉夫却试图东西方阵营之间微妙地保持平衡独立①1957年12月31日,美国向南斯拉夫提供了7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但南斯拉夫在1957年拒绝了美国的进一步军事援助。参见:Revisions to Ocb Policy Papers on Yugoslavia and Poland Detailed[Z].Date Declassified:Jan 29,1992.DDRS,CK3100335471.。波匈事件期间,美国顾及苏联的紧张反应,不敢轻举妄动[26],美国试图鼓励波兰向独立道路上发展,但同样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②为鼓励波兰向独立道路上发展,美国有选择地放宽了对波兰等几个共产党国家的贸易管制。美国通过贷款和剩余农产品援助的方式向波兰提供了1.93亿美元的援助。但哥穆尔卡政权却是在“刀锋”上行走,一面是波兰人民对免于苏联控制的向往,一面又惧怕苏联会对波兰进一步的自由举动采取行动镇压,在追求进一步独立上显示出犹豫。参见:Revisions to Ocb Policy Papers on Yugoslavia and Poland Detailed[Z].Date Declassified:Jan 29,1992.DDRS,CK3100335471.。尽管南斯拉夫和波兰都没有明确转向西方的倾向,然而艾森豪威尔政府在“是否应当援助一个共产党国家,以保持其独立于苏联集团之外或寻求降低其对苏联的依附”的问题上,却仍持肯定态度。美国方面认为,南斯拉夫作为共产党国家长期以来不臣服于苏联,波兰在当时显示出的更为强烈的独立于苏联统治的欲望,都“给自由世界提供机会助长演变过程,如果能在这些国家进一步发展并波及其它国家,将会减弱苏联势力和影响力”[27]。1958年2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出台了新修订的对南斯拉夫政策文件,承认此前关于战时南斯拉夫同北约国家在欧洲协同作战的战略构想没有实现,认为到南斯拉夫最大可能是会保持中立,维护其本国利益。美国调整了对南斯拉夫的政策目标,不再考虑直接利用南斯拉夫潜力参与西方战略目标。美国力求南斯拉夫能够保持独立,并在此基础上转向西方。美国政府继续对南斯拉夫实行有限的经济援助,并在排他性前提下仍允许南斯拉夫购买美国的军事装备。在同南斯拉夫政权关系方面,美国政府鼓励增加同南斯拉夫政府和政党官员的联系,以反击南斯拉夫同苏联交往的扩大化[28]。同年4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出台了新修订的波兰政策文件。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在波兰问题上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式,是波兰从当时的半独立状态通过渐进方式向全面独立演变,而不损害既得的独立。因此,美国对波兰政策的目标,是通过施加西方影响促进波兰和平演变,向着国内自由和国家独立发展,以及使波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进一步转向西方。艾森豪威尔政府在贸易、外交和东西方交流方面进一步放宽对波兰的限制,并高度重视发展同波兰政府层面的关系,提出“同波兰官员培养良好的工作关系,并在最大程度上可行的情况下,在美国惠及波兰民众的行动中使用波兰政府渠道”,并开始考虑允许波兰在美国设立领事馆①美国认为,自1956年10月哥穆尔卡政权建立以来波兰获得的有限独立,有利于美国的利益。在波兰对东欧其它共产党国家具有榜样作用的情况下,波兰保持其当时的“半独立”状态的能力,将是影响该地区未来政治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美国希望能够避免导致波兰的倒退,避免刺激苏联加紧对其它卫星国的政策以及引发全面战争的严重风险。参见:NSC 5808/1 U.S.Policy toward Poland[Z].Apr 16,1958.Date Declassified:Dec 13,1988.DDRS,CK3100265461.根据这一文件,美国曾一度允许波兰船只进入纽约港,但后根据艾森豪威尔总统关于港口安全的决定,1960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建议删除原文件中的相关一段。在经过这一修订后,NSC 5808/1号文件于1961年1月6日作为NSC 6103号文件重新出台。参见:NSC 6103 U.S.Policy toward Poland[Z].Jan 6,1961.Date Declassified:May 11,1988.DDRS,CK3100258014.。

在“反对共产党帝国主义”的矛头指向下,艾森豪威尔政府随后又出台了新修订的对苏联卫星国的政策。美国方面认为,苏共20大和波匈事件表明苏联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在斯大林逝世后被动摇,加上南斯拉夫的独立以及中苏冲突的影响,苏联对东欧的控制总体上陷入不利局面。苏联是在“依赖武力镇压为主”和“给予东欧国家进一步自主独立”之间寻求“中间”道路。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美国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包括私人和官方在内的活动,对东欧国家施加影响。为实质性地扩大同这些国家民众的联系,美国不能回避同这些国家政府发展积极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使美国在这些国家党内和政府官僚中寻找那些显露出独立思想、民族抱负,或愿意通过其去影响改变其国家顺服苏联关系的个人或群体。1958年5月,美国政府出台了NSC 5811/1号文件《美国对于苏联统治下东欧国家的政策》。与以往不同,美国将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改称为“苏联统治下的东欧国家”。针对这些东欧共产党国家,文件提出的近期目标是:(1)“推动被统治国家的和平演变,向着国家独立和国内自由发展,即便这些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在苏联政治和军事的密切控制下”;(2)“降低被统治国家对苏联力量的贡献,削弱苏联集团的整体前沿(monolithic front)和内部凝聚性”。在政治和外交领域,美国考虑“同现行政权建立更为积极的关系”,同当时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继续发展友好关系,准备允许捷克在美国境内重新设立领事馆。在经济领域,美国寻求同有外交关系的卫星国进一步扩大贸易往来;在信息和文化领域,美国继续同有外交关系的卫星国开展信息和文化活动,并鼓励那些能够唤醒更新卫星国同美国传统纽带的活动。与此同时,美国鼓励西欧国家与美国采取同样的政策[29]。

同对南斯拉夫、波兰和一般苏联卫星国政策形成对比的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对东德政策上,依然沿用旧有政策,并未进行更新。这主要是因为德国问题仍处于僵局状态。1958年2月,美国情报部门在一份关于东欧卫星国稳定性的报告中论及东德,认为“只要苏联人仍然坚定地反对德国统一,除非符合它的条件,苏联必然会去支持一个确保能够紧密控制高度不满的民众群体的政权”[30]。同年6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出台了新的对德政策文件,在对东德目标上继续要求“防止苏联统治全德,清除东德的共产党势力”,并强调“阻碍苏联有效利用东德,反对其为东德政权获取国际承认和国内认可所作之努力”。这一新的对德政策文件,没有调整对东德政策部分,仍是采用了原先的东德政策专件作为附案[31]。这一时期美国仍将东德划归苏联的卫星国行列,称对卫星国政策的许多方面也适用东德。然而,美国政府同时也强调东德在苏联的军事占领下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东德的许多问题包含在东德政策专件当中,需要特别的考虑[32]。1960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在重新编辑对苏联卫星国政策时,特别注明在对东德的政策实践中,如果对卫星国政策同东德政策专件出现差别,应以东德政策专件为准[33]。可见,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一直是在沿用1956年秋出台的东德政策。

(四)结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东欧共产党国家的差别政策表明,美国政府总体上摆脱了对除东德以外的共产党国家政权的敌视,转而以反对“共产党帝国主义”为主题,试图从国际正义层面,向共产党国家政权施加影响,激发各国的独立和民主因素,最终成就东欧国家民众的自由。这一方面是美国顺应斯大林逝世后冷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美国在美苏核对峙形成,缺乏干涉卫星国内部发展手段的情况下做出的战略调整。这种只反“共产党帝国主义”,不反卫星国政权的方式,将矛头指向苏联,给予了卫星国政权自身转变调整的空间。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民主价值观的输出方式,美国通过国际社会由外到内,或者说通过卫星国政权从上至下,推行独立自主等民主理念。在民主的维度下,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著名冷战史学者加迪斯在1997年出版的《我们现在知道了:冷战再思考》一书中,就将美国领导下的西方阵营称作是一个符合宪政精神的“应邀建立的帝国”,将苏联集团称作是一个“强制建立的帝国”[34]。

另一方面,作为美国对共产党国家政策“光谱”的一个极端,美国对东德的政策差别表明,当时东德的冷战压力远大于任何东欧国家。无论是在战略地位上,还是政治影响上,德国问题在冷战对抗中都有标志性的意义。美国在德国问题上坚持决不妥协的立场,一直对东德政权进行抵制。在美国对东欧共产党国家政权态度普遍有所改变的背景下,东德政权完全被孤立。东德既要对抗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又要坐视其它东欧共产党国家同西方关系的缓和,可谓腹背受敌。在危及政权的情况下,东德政权反而更加依赖于苏联,并最终形成反作用力——柏林墙的建立,正是以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东德的持续高压政策为背景的。

[1]Memo Regarding U.S.Policies toward the Soviet-Dominated Nations of Albania, Bulgaria, Czechoslovakia,Hungary and Romania[Z].May 21,1958,DDRS,Date Declassified:Jul 24,1996,DDRS,CK3100115752.

[2]NSC 18 The Attitude of This Government toward Events in Yugoslavia[Z],July 6,1948.Date Declassified:Oct 14,1972.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D00051.

[3]NSC 18/2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U.S.and Yugoslavia[Z].Feb 17,1949.Date Declassified:Sep 01,1981.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DDRS).Farmington Hills,Mich.:Gale Group,2007,CK3100461878.

[4]NSC 18/4 U.S.Policy towar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U.S.S.R.and Yugoslavia[Z].Nov 17,1949.Date Declassified:Sep 02,1981.DDRS,CK3100455397.

[5]Annex to NSC 18/5[Z].Mar 2 1951,Date Declassified:Nov 4,1992.DNSA,PD00057.

[6]NSC 18/6 U.S.Position Regarding Yugoslavia[Z].Mar 7,1951.Date Declassified:Jan 30,1987.DDRS,CK3100293722.

[7]NSC 58/2 States Policy toward the Soviet States in Eastern Europe[Z].Dec 8,1949,Date Declassified:Aug 20,1975.DDRS,CK3100354067.

[8]NSC162/2 Basic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Oct 30,1953[Z]. DateDeclassified: Sep 19, 1977. DDRS,CK3100391157.

[9]Staff Study on NSC 174[Z].Dec 11,1953.Date Declassified:Feb 27,1998,DDRS,CK3100136313.

[10]NSC 174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the Soviet Satellites in Eastern Europe[Z].Dec 11,1953 Date Declassified:Feb 27,1998,DDRS,CK3100136313.

[11]NSC 5406/1 U.S.Policy toward Yugoslavia[Z].Feb 6,1954.Date Declassified:Nov 16,1992.DDRS,CK3100006953.

[12]NSC 5601 U.S.Policy toward Yugoslavia[Z].Sep 5,1956. DateDeclassified: Jan 08, 1987. DDRS,CK3100238581.

[13]NSC 5601 U.S.Policy toward Yugoslavia[Z].Sep 5,1956. DateDeclassified: Jan 08, 1987. DDRS,CK3100238581.

[14]NSC 5608/1 U.S.Policy toward the Soviet Satellites in Eastern Europe[Z].Jul 18,1956,Date Declassified:Oct 11,1997,DDRS,CK3100125977.

[15]Staff Study on NSC 5608[Z].Jul 6,1956.Date Declassified:Nov 17,1999,DDRS,CK3100162272.

[16]NSC 5608/1 U.S.Policy toward the Soviet Satellites in Eastern Europe[Z].Jul 18,1956,Date Declassified:Oct 11,1997,DDRS,CK3100125977.

[17]NSC 58/2,States Policy toward the Soviet States in Eastern Europe[Z].Dec 8,1949,Date Declassified:Jun 24,1975.DDRS,CK3100354067.

[18]NSC 160/1 U.S.Position with Respect to Germany[Z].Aug 17,1953,Date Declassified:Oct 29,1981.DDRS,CK3100454506.

[19]NSC 174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the Soviet Satellites in Eastern Europe[Z].Dec 11,1953 Date Declassified:Feb 27,1998,DDRS,CK3100136313.

[20]Supplement to NSC 160/1 Statement of Policy on U.S.Policy toward East Germany[Z].Aug 7,1956,Date Declassified:Jan 24,1990,DDRS,CK3100286713.

[21]Supplement to NSC 160/1 Statement of Policy on U.S.Policy toward East Germany[Z].Aug 7,1956,Date Declassified:Jan 24,1990,DDRS,CK3100286713.

[22]NSC 5601/1 Basic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of the U.S[Z].Mar 15,1956.Date Declassified:Sep 30,1998.CK3100147977.

[23]NSC 5707/8 Basic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Z].Jun 3,1957. Date Declassified:Sep 27, 1977. DDRS,CK3100377821.

[24]NSC 5810/1 Basic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Z].May 5,1958.Date Declassified:Apr 15,1980.DDRS,CK3100192128.

[25]NSC 5906/1 Basic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Z].Aug 5,1959.Date Declassified:Mar 15,1983.DDRS,CK3100168040.

[26]NSC 5616/2 Interim U.S.Policy on Developments in Poland and Hungary[Z].Nov 19,1956,Date Declassified:Aug 8,1988,DNSA,PD00489.

[27]Revisions to OCB Policy papers on Yugoslavia and Poland detailed[Z].Date Declassified:Jan 29,1992.DDRS,CK3100335471.

[28]NSC 5805/1 U.S.Policy toward Yugoslavia[Z].Feb 16,1958.Date Declassified:Oct 29,1986.DDRS,CK3100232765.

[29]NSC 5811/1 U.S.Policy toward the Soviet-dominated Nations in Eastern Europe[Z].May 24,1958.Oct 14,1960(editorial revised).Date Declassified:Jan 19,1995.DDRS,CK3100067970.

[30]NIE 12-58:Outlook for Stability in the Eastern European Satellites[Z].Feb 4,1958.(Revised Estimate due in March.)SE00210.

[31]NSC 5727 U.S.Policy toward Germany[Z].Dec 13,1957,DNSA,PD00536.

[32]NSC 5811/1 U.S.Policy toward the Soviet-dominated Nations in Eastern Europe[Z].May 24,1958.Date Declassified:Jan 24,1990.DDRS,CK3100286659.

[33]NSC 5811/1 U.S.Policy toward the Soviet-dominated Nations in Eastern Europe[Z].May 24,1958.Oct 14,1960(editorial revised).Date Declassified:Jan 19,1995.DDRS,CK3100067970.

[34]John Lewis Gaddis,We Now Know: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M].(Oxford;New York:Clarendon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责任编辑 王 桃 责任校对 吴奕锜]

D81

A

1000-5072(2011)01-0118-08

2010-11-18

孙山亦(1982—),女,山东青岛人,暨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专门史专业博士生。

猜你喜欢
南斯拉夫艾森豪威尔东德
路基石方爆破降低炸药消耗量研究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浅析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南斯拉夫农业发展经验的学习与借鉴
追忆东德美好时光
从南斯拉夫到地心说
穿越25年:柏林墙倒塌时
小艾森豪威尔的“败局”
艾森豪威尔下棋
德国争论禁止东德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