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决策: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学理引进与突破
——评《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

2011-11-20 00:51郑英隆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决策

郑英隆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32)

就业决策: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学理引进与突破
——评《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

郑英隆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32)

捧读《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1](简称《流动》),我迅速感受到其当下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农民问题深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所洞察,他有一句话很经典: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其意简朴却深远。尽管“中国革命”的提法已变成了今天的“中国发展”,但农民问题依然是根本。近几年热议的转型期“三农”话题,被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农民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只不过是问题切入点不在土地,而在就业出路,在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劳动力就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为获得更大的比较收益,冲破各种阻碍,不断地由农村向城市流动。30多年来,尽管政策层面上对农民就业问题时有反复,但农民外出流动获取新的就业机会的热情持续不减。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经济社会现象。在上述背景下,深入研究农民的流动就业行为以及相应的政策变迁将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选题意义与内容质量,应是《流动》从众多申报中脱颖而出,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全额资助,纳入高校社科文库出版的一个主要原因。

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是政府关注的一个重点,也是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些年来更有引入行为经济学的思想方法,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流动个体的行为特征与收益水平的新趋势。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以“环境(就业结构)→行为→收益”的思想方法来统率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动态,先是农民流动与不流动的行为选择,然后是循两端展开研究。一端沿劳动收益水平的方向;一端是国内就业环境,就业环境可以理解为国家就业岗位提供与就业结构安排,劳动就业政策体现出具体的指向。进入21世纪以来,加入WTO后,我国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的正向效应不断强化,农民工劳动形态出现新的快速增长。一时间,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话题逐渐为农民工话题所替代。学者们把更多的思维空间放在了诸如劳动权益、二次流动[2]、民工荒[3]101-108[4]119-124、刘易斯拐点[5]24-30、劳动保障等问题上。有别于如上研究,《流动》一书以农户劳动就业决策行为为研究中心,从农户收入流来源的分析出发,围绕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论题,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深入分析了改革以来中国农户劳动就业决策的内在机制,农户劳动流动行为特征以及政策制度演变规律。根据如上思想框架,作者较好地运用我国农村实地调查资料和湖北农户跟踪调查数据对农户就业决策和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政策约束下农户就业决策和劳动力流动行为进行了验证,为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流动》是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流动问题的一部前沿著作,体现了农户就业决策行为的学理引进与突破。比较而言该书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农户劳动就业决策行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经济决策是近些年来我国学界的热门,研究或从宏观或从个体的视角展开,《流动》则从农户的视角,以农户为基本决策单位,围绕农户就业决策、劳动力流动与政策约束展开深入的探讨。基于农户视角的研究,继承了前人有关的思想成果,又有所突破,显示出不同众人之处。一是比宏观视角实用,又比个体视角开阔。农村劳动力流动发端于农户家庭,从农户决策单位开始。全书无论就业决策还是劳动力流动,无论静态分析还是动态分析,均以农户家庭为分析的组织基础。《流动》重点从农户家庭的整体决策分析劳动力流动就业行为,但绝不排斥个体劳动决策因素,而是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成员个体达成初步意向的基础上,综合内部和外部因素,形成农户家庭最终决策。二是从农户组织基础上揭示中国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是一个综合比较与选择的过程,这过程建立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同时是一个信息知识消费的过程。信息知识消费过程对促进农户的人力资本投资有重要的价值与现实意义。而且农户决策不同于宏观决策和个体决策,有不同的信息知识消费过程,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有不同的贡献与影响力。三是以户为单位的研究,有利于从经济社会组织层次揭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实质。农户是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细胞,是基本决策单元,具有整体性决策的特征,通过深入解剖这样一个细胞,会更有利于揭示中国农村经济组织的生命基础、发展动力与发展方向。

二、静态分析与动态演进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上的集成创新

在研究中国农户就业决策行为的发生机制和政策变迁中,《流动》将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以农户调查的横截面数据对农户劳动就业选择行为进行因素分析。静态研究认为:“农户家庭的人力资本状况、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等因素显著地影响着农户的就业决策行为。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农户劳动力就业行为的倾向性不同。”(见该书,第239页,下同)在动态研究方面,《流动》从农户的收入流增加出发,研究劳动力就业决策行为。动态研究认为:“农户家庭收入的增长呈现出理性预期的特征。农民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通常将会细致考虑自家劳动力的状况,根据劳动力就业的比较优势,将劳动时间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理性配置。”(第239页)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的有机结合,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农户的就业决策及其农户家庭成员的就业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劳动就业决策行为会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作者从动态演变的角度研究认为“从长期看,城乡收入的差异已经不足以对农民的流动产生重要激励,农民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提高通常取决于社会关系网络、制度环境和经济风险,因此,持续促进农民群体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应放在社会和谐关系网络的营造和对他们基本权利的保障方面。”(第243页)从书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实地调查和计量分析出发,得出了上述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农户之间的社会互动机制:本土化因素的引入与考量

近些年来兴起的农户就业决策行为研究,就其理论基础来说,是西方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的中国运用对创新我国经济学研究,开拓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新领域,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经济学所研究的效率、效益与成本等范畴,其背后毕竟都是通过人的行动来实现的,而人的经济行为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受价值观和行为习性的影响,又是大有差别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民族,其经济行为选择更有久远历史文化积淀、传承和民族个性特点,所以以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要注意理论的本土适应性,要关注当事人的行为选择特点。该书注意到了这一点,强调农户之间的社会互动机制对农户劳动就业决策行为的积极意义与影响。作者认为,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村庄中的社会互动行为较为普遍。互动是一种信息沟通状态,农户之间的互动,足以适应农户相互了解,消除隔阂,化解彼此间不确定性的功能与作用。开启农户互动如何影响农户就业决策行为的机制,为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与脉络的关键一环。作者认为,“在一定的政策约束下农村社区内农户之间在就业行为上通常会形成社会互动。在不断的互动影响中,外部政策变化对单个农户行为的影响会在社区内进行渗透,最终形成均衡的就业决策行为。当政策变动时,是否考虑农户参与社会互动,得到的政策影响效果具有较大差异。”(第231页)这样一种带有中国式农户特点的社会互动机制引入,显然有利于研究的深入与拓广。有关中国农户间社会互动研究,以往的社会学研究者大都从微观个体之间的社会行为进行定性探讨,而缺乏应有的定量分析;内容上,以往的文献注重对个体行为者之间的社会互动影响效果,而大大忽视了经济组织之间的互动影响研究。《流动》对农户就业决策行为之间的社会互动,尤其对村庄内农户之间社会互动行为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比较专注的研究。作者对社会互动效应在农村社区的渗透机制可谓刻画入微,互动机制分析方法还可以适度扩展至其他领域和和社会群体之间的行为分析。

四、农户劳动就业决策行为的政策变迁约束:由内而外的研究进路

研究范式上,不同于“环境(竞争结构)→行为→绩效”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进路,《流动》把农村劳动就业政策看作为农户劳动就业决策与行动的外部约束条件,并把它放在全书的后面。改革以来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中国城乡劳动力的分布和流动状况已然成为决定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如何从理论上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决策和流动的演变规律以及政策变迁的趋势,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论题。以往的文献往往停留于对历史表象的归纳和梳理,而缺乏对总体性规律和演化路径的详细刻画。《流动》正是在对农户就业决策行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的视域扩展至农户与政府政策动态演进的层面。该书运用动态演化博弈分析农户与政府政策之间的博弈,总结出改革以来农户劳动力流动就业行为和政策变迁的演化路径。研究认为,中国政府有关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政策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基于市场化经济改革方向的演化路径。笔者认为,这条路径包含有农户决策与政府决策之间的互动进程。

诚然,金无足赤,《流动》在政府决策行为与农户决策行为之间的互动,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转型时期,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政策,中央和地方在行为目标和具体政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民流动就业方面的共识越来越多,政策方向也更为明晰。如能沿着该书的思路,进一步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进行分类研究,探讨不同层级政府决策与农户劳动力流动就业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趋势,将更有利于深入揭示中国农户劳动就业决策的内生机制与外生机制的结合与问题。上述这些问题有待作者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1]王春超.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梁雄军,等.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浙、闽、津三地外来务工者的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07,(3).

[3]梁雄军,等.工业化进程中的“民工荒”形成机理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0,(3).

[4]李爱.“民工荒”促进行业发展:对海阳市针织毛衫产业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0,(3).

[5]周健.“刘易斯转折点”被推迟与“民工荒”[J].岭南学刊,2008,(3).

[责任编辑 王治国 责任校对 王景周]

F304.6

E

1000-5072(2011)01-0154-03

2010-08-12

郑英隆(1956—),男,广东阳江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劳动力流动决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流动的画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