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中知识层面的读者顺应

2011-11-30 13:43陈昌奇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信息

陈昌奇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罗定 527200)

英语写作中知识层面的读者顺应

陈昌奇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罗定 527200)

写作中知识层面的读者顺应是指作者从读者入手,正确判断读者的现有知识与认知能力,通过补充、措辞或修辞手段提供足够信息,以促进读者对话语的理解,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读者知识顺应;补充信息;措辞或修辞

一、读者定义及其相关理论

1. 读者意识的重要性

可能最先重视读者意识是亚里士多德,他详细讨论了所谓的感伤,即读者的精神状态和特点。Wallace说:“有句格言清楚地告诉我们,所有的语言沟通最终是要以听众/读者为中心。”[1]这里“沟通”者意味着参与者,也就是写作活动中的作者和读者。Flower和Hayes认为,作者写作时考虑读者方面的时间量是衡量其善写与否的标志[2]。Moffett从写作教学的角度强调了读者意识的重要性,他说:“如果要从事写作教学,首先要做的是提高人们的读者意识。”[3]培根也阐述了考虑读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要向不同对象说起同一件事,措辞就应该注意不同对象。”[4]从上世纪 60年代起,随着西方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提出,读者之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意义也被重新定义和解释[5]。在写作中,读者意识是最重要的。

2. 读者的定义

写作中的读者、期刊新闻报道、学生的研究论文或广告等的读者是什么?Walter Ong指出,在严格意义上讲写作只有读者(readers)。他认为,作品读者始终是虚构的。然而不管文本之外的读者是否真实,写作时必须以某种方式体现读者意识,特别是在情况不明确,没有特定的读者存在时,作者必须想象一个读者。更准确地说,作者必须创建一个读者可能进入或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其读者的语境。读者的概念可能非常广泛,作品可能有不同的读众:他有外部读者(external audience),与作者分享心声/话语诱发读者(evoked audience),如图1所示。

图1 作品不同的读众

“读者”的含义往往在两个大方面:文本外真实的人,潜在的或想象的可能或不完全适合的读者。本文的“读者”包括以上两种。

3. 何以了解读者

读者认同归因于作者对其读者的认知。Mead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群体。合作就需要理解沟通意图,合作包括读取、理解他人的行动、意图,并以适当的方式做出反应[6]。社会成员共同的语言使得人类的合作成为可能。语言符号的本质是社会性,它被群体中每一成员以类似的方式所利用而变得有意义。交流随着共享的语言符号产生才成为可能,人们获得信息,并立于读者/听着的角色上认同对方,完成心里应对反应。Mead认为,当读者构成概念化他者(隐射的他者)的思维映像时,角色也就形成,概念化他者代表着社会或文化中彼此认同普通成员[6]。为实现社会互动,个体必然跟他人一样,将概念化他者看成整体。有效沟通涉及到于人于己都可分析理解的信息生成能力,即意味着从一个信息到另一个信息的解码能力。使用符号来澄清与协调自己和他人是必要的社会行为。人是符号的动物,因交际而存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共享的符号系统来解释,使行动成为可能。通过过程中的角色作用,人们就会立于自我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人们之所以能够分享他人观点,部分因素正是其共同的文化、共享的知识和语言。人们处于某个社会背景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实质上社会就是人们的个性产品[7]。总之,人们是通过社会交往、通过语言来了解他人。因而写作时要注意对效果的关注和努力追求[8],从理性来说,是取得读者的认同。

4. 读者顺应

作者必须顺应他的读者,但并不意味着应该容纳读者的物质实体。从真正意义上说,读者顺应意味着作者对读者的价值观、个性、认知、知识、情感状态等方面的认同,也就是在读者最基本的层面寻找共同点。在复杂的文化意识层面上,通过修辞手段把自己融合到某一独特群体的国家、宗教、经济、政治、哲学之中[9]。Burke使用“同质”的同义词“认同”。他认为个体之间的认同就是共享物质构成:“A认同B就是使A与B同质。”[10]Holloran说:“达到‘同一’就是很好地构建一个分享共同的经验、意境和价值平台,一个他人可以进入的自我世界。”为了弄清楚认同(或同一)概念,我可以借用Hauser的解释:“符号的使用有助于我们对现实的建构形成人们的认知结构;此外,由于符号的约定俗成特点,向人们提供了如何体验、如何理解的概念模式,当这些模式共享时,我们相互达到同一。”按Burke的划分,“同一”功能有三个。首先,它可以作为一个达到目的的手段。其次涉及到交际的另一方,即彼此在共商基础上的合作。第三个同一最普遍,即“情境中潜意识下的认同”。Burke还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同一”存在重叠[11]。对物质的同一来自物品、事情、材料等;意识形态的同一来自思想、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行为规范的同一来自行为方式或其安排。作者如果能采用一种更富有意义的形式与人交流,认同效果就会更好。读者与读者的认同,如图2所示。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成功的沟通意味着读者对作者充满认同感,需要作者对读者准确无误的判断。

图2 读者与读者的认同结构图

二、知识层面的读者顺应探索

关于读者核心因素——价值观的顺应与认同、读者认知层面的顺应早已做过探索[12,13]。笔者仅从知识层面的读者顺应做一番探讨。

Grice的合作原则主要是为讨论、为会话含义而制定,然而他们也适用于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在内的普遍的人际交往。其中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规定人们交际时应该提供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又认为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规定人们交际时应该使用清楚、明了的语言,尤其要避免含糊与歧义,使其简洁而有序[14]。这是两个准则虽互相重叠,但都建议人们要提防言语累赘。就作者而言,与读者之间的成功沟通意味着对读者的主题知识多与少要作出正确判断,从不同读者的已知视角出发,利用措辞和使用修辞手段,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以便读者的信息解码。

1. 提供充分的信息

读者的已有知识是作者应该考虑重要的问题,如果认为读者可能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作者就应该补充。否则,沟通可能受到影响,或是出现“对牛弹琴”现象。如:PARIS── France’s top literary prize was awarded to Paule Constant last Monday.(巴黎──上周一Paule Constant被授予法国顶级文学奖。)

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法国最大的文学奖是什么奖?这Paule Constant又是谁?为什么要把该奖颁发给他,而不是别人呢?关于这一切读者只能猜测。明显的信息缺失!然而下面的表达会将你的疑问一扫而光: PARIS──France’s top literary prize, the Goncourt, was awarded to writer and university lecturer Paule Constant last Monday, for a novel centered on the lives of four women attending a seminar on feminism.(21st Century, Nov. 18, 1998)

巴黎──上周一作家、大学讲师Paule Constant被授予法国顶级文学奖——龚古尔奖。他因一篇描写出席妇女研讨会的四位女性的生活的小说而获此殊荣。(21世纪,1998年11月18日)

然而,提供充分信息并不意味着信息越多越好。

(A Letter of Application)

…Yesterday afternoon when I returned from home by bus I happened to see the annual prospectus issued by your school and found that it was the best graduate program of cross-cultural studies, which you are currently presiding over. As a student in China, a large and densely populated country,I am greatly interested in the program and hope that...

In 1990, I graduated from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 which is not very big but quite beautiful.My major was English, but I also took many other courses such as Chinese History, Politics, Physical Education, English. My English is excellent. This can be testified by Li Dong, one of my roommate....

这是典型的挤压现象(overstocking)。划线部分对读者来说与申请信的目的没有一点关系的多余细节,更谈不上对读者更好了解作者有所帮助。相反,他们可能构成一种对读者的不尊重,浪费其宝贵时间的,甚至可视作对读者的缺乏基本常识的侮辱。

在跨文化交际中,作者在知识层面的读者顺应显得尤为重要。如:For a long time, Chinese workers have enjoyed the privilege of the iron rice-bowl system. 什么是“铁饭碗制”?“铁饭碗制”是中华文化的产物,超越了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视野。为顺应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读者,作者/发话者可提供一个解释性说明(如划线部分):For a long time, Chinese workers have enjoyed the privilege of the “iron rice-bowl system”, a system in which your job is ensured for life.

同样,具有独特内涵的外来文化的表达形式,也应附有背景资料,以顺应跨文化交际中的本国读者。如中文“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来自于英语成语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将使得中国读者一头雾水:什么是“纽卡索”?为帮助中国读者很好地理解这个成语,关于纽卡索的背景资料的补充是必要的(纽卡索──英国的一个产煤基地)。

2. 尽量利用读者熟悉、精简的词:具体或图像文字

阅读中读者的信息解码涉及到符号认知知识。现代人体生理学认为,视觉刺激使得神经杆和视锥细胞兴奋活跃,将输入消息(感觉)传输到大脑皮层;大脑扫描这些感觉,与已有的信息进行比较,如果输入信息与之相匹配,大脑皮质会对认识或感知的刺激是什么和意味着什么做出反应。在阅读中词汇越多,文字识别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如果是更熟悉的词汇,解码的时间会更少。因此作者应该尽量用词精简、读者熟悉的词如具体文字或图像文字等,效果会更佳。如:

(1)The drunkard staggered home.(cf. The drunkard walked unsteadilyhome.)

(2)He banged the door open.(cf. He openedthe door with a loud and sharp sound.)

(3)Prices Rocket .(Title of a news story)(cf. Prices rise sharply like a rocket launched.)

以上三例都包含一个具体的图像文字。心理研究表明,外部信息通过感觉途径传入到大脑皮质。人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把感知到的外部信息传入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注意到传入信息,与已有信息进行对照,根据情况确定下一步该做什么或做何应对。例(1)中stagger不仅告诉我们走的动作,也暗示了走的方式(语义上“走路不稳”)。例(2)中banged同时从两条不同的感觉路径──视觉和听觉把感知信息传入大脑皮质,使得信息的掌握既快速、准确又完整。例(3)是一个新闻报道标题,必须醒目、简洁,具有很高信息含量。Rocket较为合适:更生动、更能体现短时内“急剧上升”语义(虽有点模糊性),rise sharply like a rocket launched太长,读者理解费时。另一种便于读者信息解码的方法是使用标志性词汇如拟声词cuckoo, croak等,这类词的形式与意义相联。

3. 从不同读者的已知视角出发来选用词语

视角(perspective)涉及观察者与事物的关系,是识解事件或抽象关系的方法。人总是选取一定角度去观察、描述事件或关系,视角便成为人获取意义、正确认识世界的方法。词汇概念视角(conceptual perspective)是词汇意义中的核心成分,用以表达对事件的态度或观点。如execute、assassinate、murder都是施事者置受事者于死地。但execute指行为是合法的符合法律程序;assassinate暗示不合法带有政治动机的行为;而murder表明不合法的犯罪行为。

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命名也体现不同读者的概念视角的差异和焦点的凸显。汉语“红薯”、“地瓜”、“番薯”指同一物体,“红薯”基于颜色视角,“地瓜”基于生长于地下,而“番薯”凸显原产地──西域。词汇概念不仅体现理性概念内容,还包括任何其他如情感和感知等体验视角内容。如scar(伤疤)不仅是皮肤表层特征,还是感知伤口愈合表现;而gallop(马飞奔)就必须从动作体验视角来理解。

4. 通过措辞和使用修辞手段来顺应读者

知识层面的读者顺应不仅意味着提供充足的信息,也意味着在不超越读者知识前提下充分利用好的词语(good diction)和修辞手段(figures of speech)。当说话或写信时,人们须要考虑自己使用的词语对方会不会感到陌生;否则,就谈不上有效沟通。

多年前,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被指控在海湾战争爆发前与伊拉克进行军火交易。一则以Iraqgate为标题的新闻报道出现在美国新闻US News(1992年5月18日)。该文作者联想到有关前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丑闻 Watergate,通过嫁接方式创造了“Iraqgate”,因而影射出布什总统的行为是非法丑闻。由此看出,标题“Iraqgate”既简洁又非常翔实而醒目。从Iraqgate一词的成功使用,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有关同类词Watergate的背景,读者的背景知识是理解这个名词的前提。

适当措辞或修辞手段应用能使读者产生相应感觉、联想或是构建特定的意境。如:

But belt-tightening in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 can prove troublesome for the poorer countries that have few places to turn to and must rely on the good will of their more prosperous global companion.(China Daily, August 8, 1992 )

这里的 belt-tightening或多或少能唤起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饥饿感。根据这个词语唤起的感觉及语言背景,任何人都能理解其意义──意味着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经济紧缩(政策)”。显然,这个词语的成功使用取决于belt-tightening可以唤起共同感觉,在于作者的精明和对读者知识敏感洞察力。当然可以用economic stringency或austerity policy来代替belt-tightening,但幽默的口吻与形象的意境就会消失。更为重要的是在文中其他地方,我们可以见到economic stringency。因此,用词的多样性也是必要的。

5. 顺应读者共有的感知顺序象似性

表达句法象似性较高,更接近语言自然的事件。句子结构象似性可以帮助读者“看到”如同身临其境发生的事件。例如:She saw there an object. That object was the gallows. She was afraid of the gallows[15]。发生在小说高潮部分──Mrs Verloc意识到杀害丈夫的全部后果的三句话,记录着简单、明了而又残酷的三种不同印象(对象感知→对象识别→恐惧产生),通过Mrs Verloc思维逻辑推进来描写她的发现所带来的不断剧增的恐惧感。这渐增戏剧性力量在复杂的句子中就会逐渐消退。中文也一样,如:远远地走过来一条黄色的狼狗。

上例遵循或模仿知觉顺序:首先人们看到一模糊之物在临近,但不能识别它;随之临近,清楚地看到其颜色,但仍然不能辨明其物;最后当进一步接近时,知道它是什么──狼狗!上两例表明,通过扩展(extension)可以控制好句子结构和文字组织结构,给读者一种真实事件想象。

6. 注意读者人际视角

人际视角(Interpersonal perspective)包括说话人、听话人的视角以及二者在选择视角时的融合或冲突,是语篇人际意义产生的根源,是语言主观性的体现。主观性是用词或结构传递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过程或现象,经常通过动词的体、时态、情态、指示语、人称代词、反身代词、定冠词以及倒装、被动语态等在语句只能够表现出来。反身代词和普通代词都能用的场合里代词互换会产生意义差异。如果说话人采用旁观者视角客观描述,就用普通代词;如果以主人公视角从论述对象角度看问题,就会用反身代词。

人类随着心理经验的丰富和发展,其识解方式也灵活多变,主要体现在人际视角对语言解码的影响、人对事件介入的程度上。如:a. John detects Bosch` s painting. b. Bosch’s painting disgusts John.[16]这两句都体现了感知者和现象对事件控制力的差异。John做主语时有更多的施事色彩和施事意义,做宾语时却有更多的受事意义;因而John为施事者时更能体现情感控制,掌握自己的意愿。

[1] Thomas Willard, Stuart C. Browon. The One and the Many:A Brief History of the Distinction[A]. Gesa Kirsch, Duane H. Roen. A Sense of Audience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C]. Sage Publications, 1990: 46.

[2] L. S. Flower, J. R. Hayes.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J].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981, 32: 176-240.

[3] Moffett, Squire. Teaching of English[A ]. The 75th Yearbook for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1[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7: 298.

[4] Smith, M. J. Social science in question[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1998: 70.

[5] 乔芳.浅论应用写作的读者意识与读者分析[J].理论导刊,2009,(2):111-112.

[6] Stephen W. Littlejohn. 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2nd ed.)[M]. Wadsworth Inc., 1983: 48.

[7] Sarah Trenholm.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M]. Prentice-Hall, 1986: 38.

[8] 张宗正.理论修辞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

[9] Gerard A. Hauser.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al Theory[M].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1986:132.

[10] Burke, P. Languages and anti-languages in early modern Italy[J]. History Workshop Journal, 1981, 11(1): 24-32.

[11] Stephen W. Littlejohn. 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2nd ed.)[M]. Wadsworth Inc., 1983: 57-58.

[12] 陈昌奇.析论写作中读者意识和价值观取向[J].商业时代,2010,(19):144-145.

[13] 陈昌奇.英语写作中认知层面的读者顺应[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98-100.

[14] Hu Zhuanglin et al. 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M]. Pek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183.

[15] Geoffrey N. Leech, Michael H. Short. Style in Fiction[M].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1: 219.

[16] 唐青叶.视角与意义的建构[J].外语学刊,2009,(3):78.

(责任编辑、校对:朱 燕)

The Adaptation of Audience in Terms of Audience’s Knowledge in English Writing

CHEN Chang-q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Luoding Polytechnic, Luoding 527200, China)

The adaptation of audience means the writer should start from the audience by rightly estimating the audience’s knowledge and cognitive power, then present the writer’s ideas by supplementing information, using good diction or figures of speech which can best facilitate the audience’s decoding. So the writer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audience effectively.

adaptation of audience’s knowledge; supplementing information; using good diction or figures of speech

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GDGZ10121)

2011-02-13

陈昌奇(1965-),男,江西萍乡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修辞与翻译。

H319

A

1009-9115(2011)04-0021-04

猜你喜欢
信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超市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