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形成的作用分析

2011-12-08 03:22史凤云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人文体育发展

史凤云

(黑龙江大学 体育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形成的作用分析

史凤云

(黑龙江大学 体育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学校体育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个性发展现状,结合体育教育特点,在体育教育中结合教师行为熏陶,学生人格塑造以及校园文化引导等几个人文教育方法,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积极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

体育教育;人文教育;个性

Abstract: The school sports teaching should help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According to current state of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in common institutions sports education, Comb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education, the affect of teacher's behavior, students character shape and the guide of campus culture and so on, this article advance we should deepen reform, and comprehensive and actively train and develop the student of the right individuality.

Key words: Physisal education; Humanities education; Personality

CLC number: G80-05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8-2808(2011)01-0114-04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1]。在体育教学中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无疑十分重要,然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个性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多方面的要求无疑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心理学指出,个性与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行为活动之中。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这正是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2]”。体育课堂应该结合人文因素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个性取向。

目前,我国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能正确理解当今课程发展的新理念,仍然停留在陈旧的被动教学模式中,体育课堂组织工作过分地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学活动单纯地为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的自身需要、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主体作用也没有得到切实关注。从根本上说,这种教学模式与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和谐发展个体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相矛盾。因此,高校体育课堂个性教学模式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处理好体育教学和发展个性之间的矛盾,使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和个性充分发展相统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提出体育教学结合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个性发展,希望可以解决体育教学和发展个性之间的矛盾。

1 体育教育中学生个性概况

1.1 体育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含义

体育教育中学生的个性,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3]。是一个人所以有别于他人的具有自己个人独特的体育行为、思想等精神面貌的总的体现,它包括体育个体倾向性(如需要、兴趣等)和个性心理特征(如性格、能力等)。学生拥有稳定积极的个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意志、培养正确情感认知、熏陶审美观念,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可以引导他们养成和发挥独立自主性的个性、创造力等才能。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由同一目标、被动的学习,转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发展其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能力,体验运动中的乐趣,培养自信、进取、竞争、拼搏等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文素质和意识。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中使学生形成稳定积极的个性品质,达到社会需要的个性水平,显得至关重要。

1.2 学生个性形成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对学生个性的教育不断得到重视,学生稳定积极的个性发展也有很大进步,然而,学生个性发展状况仍然令人堪忧,因为还存在很多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

1.2.1 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体育教学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这种模式把体育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跑、跳、投的练习和达标过程,而所施加的这些练习和达标强调的是教师按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进度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4],它不是想方设法扬学生之长,给学生之乐,而是一厢情愿地补学生之差,给学生之难,它所传授的运动技术又是背离了体育运动愉悦开心的本质内涵,在实施中又背离了把握个体所特有的学习过程与可能,面对这种非自我、非自主、非主动的体育教学,学生能不苦恼,能不感伤吗?自然不利于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不利于其个性良性发展。

1.2.2 教学内容统一要求,不能结合学生实际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在内容、方法、手段等多方面都来自竞技体育,譬如,体育的考试和达标中只有年级、年龄的标定,不考虑实际的发育情况,不考虑身心的实际状态,而学生在这些方面差别非常明显。教师手握跑表、皮尺就把学生分为强弱优劣、三六九等,这是不公平的,学生当然会怨声载道、苦不堪言[5]。对“更快、更高、更强”,很多学生不想为之,他们奔向运动场,或是为了健身、或是为了娱乐、或是为了放松身心,对充斥体育课堂的竞技式跑、跳、投训练,不得已为之,其中的无奈可想而知。体育教学中不能给每个学生机遇和场所,不能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不能给每个学生以特有的关怀和重视,这些更是严重制约着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进程。

1.2.3 校园精神文化价值缺乏 当前的大学校园氛围里面,大学生在其自身的专业选择、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就业择业等方面一般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开始转变转移,呈现出主体的自我化、取向的功利化、目标的短期化等等特点。这些不良影响因素,在体育课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体育课中,大多数学生都是抱着及格、争取学分、蒙混过关的心理,严重偏离体育教育激发学生兴趣、锻炼意志、培养正确情感认知、熏陶审美观念,养成和发挥独立自主性的个性、创造力等才能以及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集体观念精神的目标,学生养成了恶性的个性心理,严重偏离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

2 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含义

2.1 人文教育由来

从人文主义的传统来认识“人文主义”一词是西方传来的,其英文是Humanism,它是从德语Human-ismus转译的。1808年,德国一位教育家在一次关于希腊罗马经典著作与中等教育关系的辩论中,根据拉丁文词根humanus杜撰了德语Humanis-mus,成为“人文主义”一词的始创者。如果作进一步追溯,Human-ism还可以溯源至15世纪末,文艺复兴的初期,那时意大利把古典语言和文学课程,以及法律课程统称为studiahumani-tatis,英译为thehumanities。humanitatis在拉丁文上又源出于humanitas,意为“人性的修养”可见,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就是“德性的教化”。“人文”在汉语中,其原意也是“礼教文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对乎人文,以化成天下”。[6]人文教育观是人文精神渗透到成人体育的理念创制和具体实践中的一种教育观念。其意义在于:探索人性、人生、人权、人的本质以及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提倡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遵循人的本性生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活动,“以人为中心”是它的核心理念,教育人、发展人、完善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是它的基本功能。

2.2 体育中的人文教育

体育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身体和心理产生影响,人文教育正是抓住体育教学中的这个特点,通过体育教学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施教,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然而在体育教学中,个性的形成可以通过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自制力、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等方面进行培养,人文教育提供学生较多体现个性的选择机会。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过分地强调一方而忽视了另一方,都将对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这两种观念应当交流和沟通,需要寻找它们的结合点,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3 通过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完善学生的个性

3.1 通过加强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文化素质修养,教学中力求精神饱满、情感丰富,讲解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示范优美,在学生中塑造一个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形象,以优秀的品质、丰富的情感、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是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融为一体。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关键。教师应具备:春蚕吐丝、乐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春风化雨、言传身教的精湛技艺;以苦为荣、化苦为乐的竞技状态。一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一定都能记住,但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待人处事则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又持久的印象。教师要将自己的言行作为教育、影响学生的特殊教材,把自己的行为制造成一种“品牌效应”,悄无声息却又真实有效地影响学生。如果体育教师上课就是教动作和知识,忽视智慧、思想、灵魂的培育,忽视情感检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则偏离了教育的目的性,偏离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

3.2 通过体育教学加深学生的人格教育

当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到大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如7岁开始具有分享的意识,9岁以后摆脱自我中心、懂得合作,成人后能够形成较完善的人生理念、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这种教育一旦断层的话,就会反映出自我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等行为,这表明其心理社会化是不完整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教师要认真贯彻“利他取向”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是使学生学会换位思维,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最终形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格特征。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激烈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都为实施“全人格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会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表扬奖励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习者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好起着相反的作用。对于学习的评价不光是教师的专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互相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掌握评价的方式方法,评价的目的是互相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大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推进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评价时,一定要学会掌握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互相尊重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一个人人相互尊重的集体才是和谐的集体。只有人人相互尊重,才能共同发展。

3.3 通过体育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受到社会主导文化的规定和制约,又保持着先导性和广泛参与性,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而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能使人们在形象、生动和切实的体育实践中,受到现代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创设宽松、民主、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能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以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可以一方面想办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与奖学金、荣誉称号的评定结合起来,同时加强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确比赛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体育专业优势,如在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上多举行全校性的活动,以提高普通高校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有,可在这些学生中成立相应的兴趣小组或者是专门的文化社团,如演讲辩论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体育论坛等,平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专门的指导教师下开展训练和比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在上述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此基础上再参加学校层面的比赛,学生的自信心就会更足,积极性也就更高,从而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人文素质方面形成良性循环。还有,就是在学生中举行课外读书活动,每学期开学,由相关老师开出一些书目,让学生选拔确定后拟定读书计划,学期结束前写出“读书心得”,并评选出读书优秀个人给予奖励。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4 结 语

人文教育是一种具有广泛含义的教育思想。它是基于受教育者为主体性的教育思想,体育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要求能突出地把握体育在人的精神层面的教育作用,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即从人的本性上完善教育的最终目标,使人从整体性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人文教育应该和体育教育深入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体育教育就是要把身心合一的教育当成一种追求理想,塑造人生,完善人格的以人为本的事业。而人文教育就是要在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的前提下,重视所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主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文教育结合在现代的高校体育教育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个体兴趣、爱好和特长,体现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充分展示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状态。

[1]李凤玲,张宏磊,李正燕.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2): 174-175.

[2]王荣伟.个性化教学: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1): 117-118.

[3]朱长洲.学校体育的物化现象及改进[J].教学与管理, 2010, (8): 157-158.

[4]纪丽娟.高校体育教育个性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0, (6): 53-55.

[5]田芬芬.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3, (6): 70-72.

[6]尚华萍.从“人文教育”的视角看成人体育的发展与演变[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8): 47-48.

The Analysis for the Role of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to Students Personality in Common Institutions Physisal Education

SHI Feng-yu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Heilongjiang China)

G80-05

A

1008-2808(2011)01-0114-04

2010-11-29;

2010-12-26

黑龙江省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554148)。

史凤云(1964-),女,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

猜你喜欢
人文体育发展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们的“体育梦”
人文社科
教师发展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