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县高寒山区丰产茶园栽培技术

2011-12-08 14:02李祝芳
云南农业科技 2011年6期
关键词:茶苗茶树除草

李祝芳

(梁河县茶叶技术推广站,云南梁河679200)

梁河县山区、半山区面积1 01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7.5%,是一个典型的山多坝少的农业县。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全县境内的山区和半山区,且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1 900m的高寒山区。梁河县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适宜茶树生长发育,有利于茶叶优异品质的形成。同时茶叶也是梁河县广大山区、半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的40%以上来源于茶叶,茶叶已成为梁河县山区、半山区的一项优势产业。但受气候环境的影响,高寒山区茶园产量普遍较低。为了充分发挥高寒山区茶园品质优势,实现丰产丰收,自2003年以来,梁河县茶技站在该县大厂、小厂、平山等高寒山区进行丰产茶园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1 茶地选择

选择具有优良的宜茶气候、土壤和地理条件,地势平缓,坡度<30°,避风、向阳,土壤呈微酸性,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地下水位不高、排水良好,且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建园。

2 茶地开垦

2.1 开垦时间

根据当地劳动力资源和基地开发规模,合理安排开垦时间,一般以10月至次年2月为宜。此时雨季已结束,土壤含水量适度,可塑性强,开垦效率高,加之此时农事活动相对减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同时夏秋季埋入沟底的杂草、树叶经过长时间的沤堆得以腐烂、发酵,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此外种植沟经过雨淋后还可落土,避免了栽苗后产生“掉根”或“烧苗”现象。3~5月因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因含水量低而板结,耕性较差,开垦较费工,梯壁不易筑紧;6~8月雨水多,冲刷大,表层易流失,梯壁难以筑紧。

2.2 开垦

2.2.1 清理地面

茶地选定后,清除树木、恶性杂草、石块等地面杂物,树木砍伐后要清除树根;杂草可直接在开垦时翻入土中;对不妨碍茶园道路、排灌系统和茶行布置的树木,适当保留作遮荫树,一般每公顷留45~75棵。

2.2.2 开梯

梯宽1.5~1.7m,梯面呈等高水平,且大弯随势,小弯取直。坡度<15°的茶园,以地形最长的一边平行划线,并离地边1m划出第一行,然后按1.7m行距布置茶行,最后一行应与地边保持1 m左右的距离,不开梯,但必须把梯面范围内的表土深铲15~20 cm,翻入沟底填埋。坡度>15°的茶园,按坡度大小布置茶行,掌握自下而上,等高梯地逐级开挖,这样可减少水土流失,保水保肥。

2.2.3 开挖种植沟

开挖种植沟要充分利用自然肥力,保证种植沟内有充足的表土回填,以提供茶树疏松深厚的耕作层,种植沟深、宽各50 cm,种双行的要适当加宽。坡地茶园应掌握自下而上,“生土翻出,表土回沟”,将杂草和表层肥土埋入沟底。同时每公顷施农家肥15~22.5 t作底肥,上层用生土覆盖。

3 茶苗种植

3.1 种植时间

以芒种至小暑(6月初至7月中旬)种植为宜,因此时雨季已到,降雨量逐步增多,土壤湿润,茶苗栽后容易成活。移栽过早或过迟,都不利于茶苗成活与生长。移栽过早,雨水少,栽后不易成活;移栽过迟,当年生长期短,茶苗还未成长就进入冬季,易受冻害和旱害而死亡。

3.2 茶苗选择

高寒山区冬季气候寒冷多霜冻,必须选择抗寒抗冻性强的无性系良种茶苗,茶苗标准为苗高25 cm以上,生长健壮,主茎2/3已木质红褐化,根系发达,植株无病虫害。苗木必须严格保质保鲜,切忌挤压、揉折、曝晒、雨淋及长时间贮闷和不做任何保护处理的装运。目前梁河县推广的优良品种主要有云抗10号、云抗14号、清水3号、矮丰、凤系、佛香、雪芽、云梅、云桂、长叶白毫、香归银毫等优质、高产、多抗性的品种。

3.3 种植方式和密度

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关系到成园投产的快慢和产量的高低。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单行条栽,种植行距150 cm,株距30~40 cm,每公顷定植22 500株;二是双行条栽,种植大行距150 cm,小行距35 cm,株距40~50 cm,呈三角形排列,每公顷定植37 500株。

3.4 移栽技术

移栽步骤:平整梯面→开挖定植穴→栽苗→定型修剪。平整好梯面,使梯面外高内低。在定植沟位置挖定植穴,深度以茶根能充分舒展为宜,主根过长可稍剪短。栽种时,茶苗根系自然舒展,用土壤将根系覆盖并稍压紧,覆土到穴深的2/3时,用手捏住茶苗基部向上轻提一下,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然后将土壤覆盖到茶苗的原土印位置以上3 cm为宜。营养钵茶苗移栽,要打开钵底和钵壁。茶苗移栽后立即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以减少水分蒸发。

4 茶园管理

4.1 定植后茶园管理

此阶段的管理要点和目的是做好防冻抗旱等保苗、护苗工作,确保茶苗成活率,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搞好茶园维护,避免山水冲刷或牲畜损害;严禁套种高秆作物;若发现死苗应及时补苗,防止缺株断行;若遇连续晴天要注意遮荫。

(2)定植后至入冬前应及时追施壮苗肥1~2次,总量掌握在75 kg/hm2左右;追肥时应距茶苗根茎部6~10 cm,浅土穴施,以防烧苗;施肥后及时盖土,以免肥料流失。

(3)定植后至入冬前,浅耕除草1~2次,茶苗附近和小行间杂草用手拔除,大行间可进行浅耕除草,深度6~10 cm(俗称“刮破枯皮”)。浅根除草不仅能及时防除草害,还能及时破坏土壤地表层的毛细孔,减少地下水的蒸腾和有效防止土壤开裂。但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浅耕除草时切忌对茶苗造成伤根动根;二是切忌在冬春寒冷、干旱时期进行浅耕除草作业;三是切忌使用化学除草剂替代耕除作业。

(4)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查看茶苗的成长及地上、地下害虫的发生发展情况,针对害虫发生情况及时防治1~2次。

(5)茶苗定植后进行地膜覆盖或茶园铺草。地膜覆盖或茶园铺草是高寒山区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的关键措施。高寒、干旱、冻害严重的地区,立冬后用1m宽的无色地膜覆盖梯面,可起到增温、保湿、防霜、防冻的作用,有利于茶树安全越冬。用晒干的杂草、稻草、麦秸或玉米壳叶、木屑等物进行行间铺草,既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土壤保水、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增进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抑制杂草生长。

4.2 投产前茶园管理

关键措施是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和茶树树冠的培养,从而为建成“速生、优质、丰产、高效”茶园打下基础。

4.2.1 补苗

在定植后的次年雨季(5月20日至7月20日),应及时抓住栽茶节令,采用袋苗或2~3年生地苗进行查苗补缺工作,以确保单位面积标准植株数量。

4.2.2 中耕除草

茶苗定植后每年必须中耕除草3次以上,即开春至5月浅耕1次,深度10 cm左右;6~7月浅耕除草1次,深度15 cm左右;8~10月中耕除草1次,深度20~25 cm。要求做到土壤疏松并杜绝杂草危害。

4.2.3 茶园施肥

每年至少要追3次肥,时间分别为2~3月、5~6月、8~10月。具体要求:一是肥料要以农家肥或复混肥为主,氮、磷、钾合理配比追肥;二是坚持少量多次,结合每次中耕除草或茶树定型修剪进行追肥。施肥应开沟追施,平地茶园一边或两边施肥,梯级茶园要在茶行上方一边施肥,以防肥料损失。

4.2.4 病虫害防治

幼龄茶园幼嫩的茶树梢和根系易遭受病虫危害,常见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龟子幼虫、大蟋蟀、小地老虎、黑翅土白蚁等,可用2.5%天王星乳油1 000倍液,或4%茶保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10%吡虫啉1 500倍液等从茶树根茎浇施,以杀灭地下害虫;茶树地上害虫主要有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蚜虫、茶尺蠖、茶蚧壳虫、茶毛虫等,可用2.5%天王星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 000倍液等进行地上部分叶、枝、茎喷施防治。

4.2.5 定型修剪

是培养高产、优质、高效的茶园树群、树形、树冠骨架结构的关键技术措施。定植后的茶苗,只要管理到位,当年就可以进行1~2次定型修剪。幼龄茶树一般要进行3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型修剪:在种植当年或次年,当苗高达25 cm以上,主茎半木质化且茎粗达0.4 cm以上,距地面15~20 cm剪去主茎,保留成叶4~5片,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尽量保留外侧腋芽,使发出的新枝向四周伸展,保留1~2个较强的分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当一级侧枝形成次生主梢时,在上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5~20 cm剪去主枝,保留外生侧枝;第三次定型修剪:当二级次生主梢形成后,在上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5~20 cm剪去主梢。3次定型修剪后,树高达60 cm左右,有2~3级分枝结构,即可进行打顶轻采。采收时应坚持采顶留边、采大留小、采高留低、采密留稀的原则,以后通过进一步培蓬、定型修剪,完成修剪养蓬后,采摘面高度在80 cm左右,树冠覆盖率达到95%以上,才能按正式茶园进行管理和采摘。

猜你喜欢
茶苗茶树除草
20220508 水田除草机的研制及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中国西南 茶树和中华茶文化的起源
贵州省福泉市:抢抓时节育茶苗
新建无性系茶园“三改”快速成园技术
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茶的箴言
如何保证无性系茶苗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