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特写中的“走转改”——简析《3小时消解5年积怨》

2011-12-25 06:58董彩兰
中国记者 2011年11期
关键词:瓮安县瓮安特写

□ 董彩兰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5个多小时实地勘察,3个小时现场调解,最终使长达5年的积怨在矛盾双方的握手中冰释、消解……这是新华社9月27日播发的特写:《3小时消解5年积怨——从一起林地纠纷调解看瓮安变化 》中的一些数据,一个事实。

1700多字,《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显著位置刊用,这是一篇“走转改”新闻特写的影响力体现。

我们不妨用一种略显机械的方式,以这篇特写对应一下“走转改”在新闻报道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走基层——不仅仅是走出首都北京,走出机关大院,而是深入到一个曾经因群体性事件被全国周知的贵州省瓮安县;不仅仅下到最基层,而且下到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是非之地”。

转作风——不是一到目的地就住进宾馆、招待所看材料,不是听有关宣传部门精心准备的汇报,而是坐在一个镇子的接访办,不论身份,不谈职位,只是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亲眼看看基层干部如何化解积怨,解决纠纷。

改文风——没有渲染,不做铺垫,单刀直入矛盾核心;写出问题原委,写明解决之道,写好百姓心声。

细细看来,特写之“特”正在于抓住了看似鸡毛蒜皮实则关乎搬迁移民切身利益的典型事例。孔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撇开这一思想的积极与消极不谈,单就今天的国情与现状而言,它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生活在最基层普通人真实的心态写照。因此,对贵州省瓮安县玉山镇小开洲村新寨组和龙蟠村坝子组这桩长达5年的林地纠纷案,稿件没有高高在上地表现出丝毫的不屑,更没有避实就虚地为了宣传而刻意隐瞒一些事实,而是原原本本地把矛盾双方的利益纠葛展示出来,以“会场陷入沉默,调解陷入僵局”等客观描述凸显基层领导工作之难。应该说,这是特写的巧妙之处:惟其难,才能衬托出基层干部解决问题的极度真诚与高超技巧;同样,惟有对高难度问题的妥善解决,才更能体现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办实事的政府。就是在这种看似平淡、不事张扬的客观描述中,“执政为民”这一根本没有出现的字眼,却被灵魂般地融入稿件里,进而体现出“走转改”的精神实质。

稿件的另一特色是短小精悍,读完之后,很是有一种享受了新闻报道本身带来的“绿色环保”的感觉。为什么?就在其精炼,清新,生活化。文字表面看平实朴拙,不着雕饰,不附风雅,实际上又是字斟句酌,不肯多费半点笔墨;结构上松紧有致,脉络清晰,将大背景——曾经发生的瓮安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小背景——两个村组林地纠纷等新闻要素在看似不经意间就交待得清清楚楚。而类似“只要打开天窗说亮话,政府给个公道,咱就不会有意见”这类原汁原味的百姓心声,又成为架构稿件的主要素材,也成就了该特写浓郁的基层特色。

猜你喜欢
瓮安县瓮安特写
从特写到长镜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瓮安:“体旅融合”新路径
党建引领
瓮安县召开2017年离退休干部、老年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
瓮安县关工委开展法治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
城镇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探讨
瓮安县委离退局学习贯彻《意见》精神
瓮安,打造黔中经济增长极——专访黔南州委常委、副州长、瓮安县委书记蒋映生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