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新华社全媒体集群(二)从一部半电台到现代化通讯技术体系——新华社通信技术八十年发展回眸

2011-12-25 06:58孙宝传
中国记者 2011年11期
关键词:新华社毛主席多媒体

□ 孙宝传

(作者是新华社技术局原局长)

第一个时期(从1931年红中社成立到全国解放)

以莫尔斯电报及短波通信为主体的人工收发报的技术发展阶段。

先辈们用从国民党手里缴获的破旧设备,做出了骄人的业绩,出色地完成了毛主席和党中央交给的通讯和报道任务,被毛主席誉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新华人的艰苦奋斗下,新华社的通信事业日益发展,通信队伍不断壮大。

到解放前夕,新华社已能抄收30多个通讯社的新闻,可同20多个野战军总分社和独立兵团分社的通报台进行通信联络,并可用3千瓦广播发射机向全国作文字和口语广播。

第二个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

以电传、模写及模拟通信为主体的机械式收发报的技术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毛主席十分重视新华社的工作,新华社的新闻通信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通信设备逐渐由电传机和汉字模写机取代了莫尔斯收发报机,后来又增设了照片传真机,通信手段除采用短波通信外,电缆通信,微波通信也获得了应用,通信速度和通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新华社的通信技术人员仍建设了通信战备工程,自主研发了半电子式电传机、纸页式汉字模写印字机等设备,组织并参与了748工程的开发,充分显示了新华人的战斗精神。

第三个时期(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

以计算机处理及数字通信为主体的传媒信息化的技术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末以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世界性通讯社的初步技术基础。

“七五”期间,建设了“七五”国家重点工程,即新华社新闻大厦通信工程。该工程由编辑处理系统、通信处理系统、中文发稿系统、图片处理系统、程控电话系统12个计算机和通信系统构成, 经受了亚运会的考验,获得了亚运“新闻战中的第一块金牌”。

它的建成标志着新华社从电传和模拟通信阶段,跨越到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数字通信阶段。

“八五”期间, 新华社建设了“三网一库”:国内综合业务卫星数据保密通信网,国际高速数据通信干线网,新华社计算机广域网,综合信息数据库。

“九五”期间,新华社建设了“新华2000通信工程”:多媒体数据库,新华社园区网,全球卫星数据广播网,新华网,原有系统的升级改造等。

经过“七五”“八五”“九五”的技术建设,新华社基本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新闻通信技术体系,实现了新闻采集、编辑、审稿、签发、传送、存储、检索、播发及印刷的计算机化,为建设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打下了初步基础。

第二阶段(本世纪初开始):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的下一代技术体系。

进入新世纪后,为适应新华社向多媒体形态拓展、向终端受众拓展、向国际舆论阵地拓展,建设全媒体传媒集团的需要,提出并正在实施“下一代技术体系”的建设,其主要任务有:构建下一代全球多媒体宽带综合通信网络;建设全球统一的多媒体采编与加工生产平台;进一步完善、改造、升级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技术标准体系。

猜你喜欢
新华社毛主席多媒体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再创新高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