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实践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

2011-12-25 12:20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高军侯全生
中国轻工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高军 侯全生

高校思政实践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高军 侯全生

思政实践课在思政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思政实践课普遍面临着一些困境,必须提高对思政实践课重要性的认识,并从组织制度、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

思想政治;教学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而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在思政课程体系中,实践课可以避免课堂教学的空洞说教与照本宣科,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能力和求实精神,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使理论能真正地进头脑、进而内化为学生实践的动力。

一、思政实践课的重要性

首先,思政课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课的重要性。思政课的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理论、道德伦理等内容,其内容较为抽象,如果采用传统单一的灌输方式,很容易演变成为空洞的说教。而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程度,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验证所学的书本知识、理论学说,使学生从实际出发,与社会现实生活及国内外时事密切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运用所学理论研究、解决问题,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统一认识、理解理论,达到提高觉悟的目的。因此,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以更生动的形式使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知行统一,进而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内在品质的有效途径。

其次,伴随着大学扩招,当前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学生整体素质与精英教育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当今在校的90后独生子女一代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而形象思维能力则较强,因此,要求思政课必须转变传统的唯教材、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视生动活泼的实践环节教学。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比较强,而处于网络时代、信息化时代的他们,信息来源渠道比较多,思想活跃,很多学生对单纯的说教怀有反感情绪。此外,大学教育的收费与自主择业,促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误区,认为思政课作用不大,与自己的知识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对于思政课能逃则逃,能混则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其实也不能完全归于学生,事实上,在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确实存在较大距离,纯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说服力不强。而新的形势、新的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加强“说理”,坚持以理服人,因此,必须实现由单向的教,转向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要把单一的灌输,转向输与导结合;要把单调的讲授,转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赴革命先烈教育基地以及机关、企业、农村、社区、学校等地参观、访问、考察等途径,使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精神,调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使学生充分认识社情、民情、国情,让学生以切身的所见、所闻,来加深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强理论的说明力。

第三,国家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思政实践课程建设,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提到“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既重视课堂教学,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意见》还要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因此,高等学校要切实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中,规定学时和学分并提供必要经费。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学分又进一步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文件指出:“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二、当前思政实践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从理论上讲,思政实践课意义重大,但在当前高校扩招和力求减少成本投入的双重压力下,各高校在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面临以下问题。

1.思政实践课存在的问题

(1)课时保障难

据笔者调查,很多高校并未严格遵守思政课“05方案”规定的课时,相当一些高校虽然口头上重视思政课,但实际在排课时,思政课课时常被挤压。对于从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至2个学分作具体规定,各高校在执行过程中,差别亦比较大,对之予以打折扣的现象时有发生。

(2)经费落实难

社会实践需要经费支持,特别是大规模地组织学生外出搞实践教学往往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目前各校在经费投入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短缺问题,在没有强大的制度性保障条件下,寄希望于各高校自觉、主动地重视经费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

(3)组织难

现在各高校一年招生都在几千人,同时开课的学生更是达到上万人,而一般普通高校专职思政教师仅在二三十名左右,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来组织如此多的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此外,目前,很多高校尚缺乏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缺乏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一些高校稳固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并不多,有些教师若想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大多利用自己的关系,其结果,往往是从事思政实践课教学的教师个人年复一年地欠下了“人情债”,这将严重挫伤部分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4)评价难

一些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由于缺乏一种关于社会实践教学评价的科学机制,很多实践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学生撰写活动总结、报告往往是主观臆造甚至是从网上或图书馆抄袭得来的,缺少真实性。

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大都限在校内进行,即教师布置调查题目,学生在校内收集资料或者组织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校外实践活动一般只限于布置寒暑假期间的实践调查项目,由学生在假期完成,或者在小范围内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等方式。有的高校将学工、团委组织的常规活动亦作为思政实践课教学来应付思政评估和检查。有的高校甚至只是在课表上列出了实践课的课时,但实际上并没有实行,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2.造成思政实践课现状的原因

首先,认识上的误区。当前,很多高校领导,乃至一些普通的思政课教师,在对待思政实践课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认为思政实践教学可有可无,特别是对于大规模组织学生外出实践考察,如何保障安全问题,目前各高校都没有成熟的做法。外出期间,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带队的思政教师乃至校方都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因此,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态的支配下,尽量少开展甚至不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在校内走走过场应付一下成为很多高校不约而同的选择。这种误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预期效果的实现。

其次,中宣部、教育部相关文件虽然规定了地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各高校对思政实践教学的保障义务,但由于规定过于泛泛,缺少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实践中难以操作,特别是相应责任条款的缺失,导致实践中缺乏执行力。例如,上述三份文件中均提到了各高校必须为思政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经费,但并未规定“必要”经费的具体数额,或具体的计算方法,亦未规定如果不提供“必要经费”将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因此,很难具有执行力。再如,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要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免票。”但问题在于,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均有其主管部门,这些场所免票问题必须和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出台相应的办法,显然,这类问题并不是该《意见》一出台就能迎刃而解的。

三、提高思政实践课教学效果的途径

新形势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提高思政实践课教学效果并非下一纸文件就能解决,它需要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密切配合。

首先,高校领导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必须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到思政实践课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在此前提下,第一,高校党委要加强组织领导,从校党委的层面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与宣传部、团委、学工处等部门建立统一领导、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在其中的责任。第二,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经费列入年初的财政预算中,专款专用,在财力充裕的情况下,逐步加大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第三,要将思政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及学校教学计划和管理之中,明确课时与学分,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变临时考核为规范管理,使思政实践教学实现规范化。

其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实践课的具体组织者,对思政实践课承担主要责任,应多渠道、多路径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第一,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围绕大学生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以解放思想话改革,爱国奉献为主题,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特定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来进行,教师在全程中应进行有效地指导。第二,在形式上,实践教学可采用校内专题分组讨论、组织演讲比赛、辩论活动、招标政治理论研究项目,利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社会热点、难点、疑点等实际问题,撰写科研论文。也可采用校外参观、访问、单位见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以及参加有关公益活动等形式,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认识领域,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其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真正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成效和质量。第三,在思政实践评价环节中,应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或体系,重点考察实践内容的真实性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再次,要积极开拓校外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各高校应积极争取并力求广泛赢得社会的支持,逐步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德育教育基地、生产实习基地、课外科研基地和社会活动基地,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实现课外教学活动项目化、制度化、阵地化,真正做到思政课教学的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目前,各高校在思政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主要通过学校宣传部门、学工、团委,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关系”而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笔者认为,虽然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但是,思政实践教学长效的机制建立必须依靠法制的完善。笔者建议,国家应通过立法的形式,一方面规定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承担某些教育职能的机构负有社会义务,必须免费接待。当然,由于其容纳能力有限,具体操作层面可以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而进一步细化;另一方面,从“理性人”、“经济人”出发,通过相关立法,规定企事业单位自愿承担社会实践功能,对于被高校确立为社会实践基地的部门或单位,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这样,既可以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承担社会义务,主动建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目前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经常碰壁,教师欠人情债的情况,保护与鼓励思政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科[2008]5号.

[4]郑洁,代金平.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5]张玉麟,张茂仁.对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7).

G642.0

项目名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思政研究项目。项目号:KYY07013;项目名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号:JG10019。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