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和死亡
——《荒原》中的人性艺术化表达

2012-01-21 14:41黄昊文
关键词:艾略特情欲艺术化

黄昊文

(湖南科技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 湖南 永州425100)

情欲和死亡
——《荒原》中的人性艺术化表达

黄昊文

(湖南科技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 湖南 永州425100)

艾略特的诗歌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的精神幻灭,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荒原》是其典型代表作,时代背景的昏暗决定了作者诗作风格上的沉郁和晦涩,他将情欲和死亡这两个词完美的演绎在“死者的葬礼”、“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这5组诗歌之中,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将这两种人性特点加以归纳,全诗以情欲和绝望的死亡气息来发人深思。回忆、斗争、绝望、死亡都成了逼促情欲的方式,然后情欲最终送一个人走上死亡。分析和探究《荒原》中人性的艺术化表达,将让我们更深的熟悉作者、了解时代背景,并对当时人性存在有更深的认知,为我们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荒原;情欲;死亡;人性

英美现代派诗歌大师,诺贝尔文学奖(1948)获 得 者 T·S·艾 略 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是一位具有广泛世界声誉的大诗人、大批评家。他的诗歌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他的诗歌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作品情调比较低沉,习惯用联想、隐喻和暗示来表现当时时代背景下人的苦闷和迷茫,他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强烈而又模糊的内心独白,渴望爱情却又害怕接受爱情的矛盾心态,将一代人内心的空虚和行为上的怯懦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个阶段是艾略特诗歌创作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在技巧和内容上都更加复杂,让人难以捉摸,更显隐晦,也更具文学艺术感,从而将人性的某些分裂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曲折而又深刻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一时期的作品区别于第一时期在于已经不仅仅是表现一代人的苦闷和迷茫,而是更深的发现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极其渺茫的困境时,他们内心精神上所表现出来的空虚、绝望的生存状态,类似黑暗中的呐喊,黑暗中的警钟。第三个阶段,艾略特的思想开始出现了变化,更加向宗教方向靠近,试图在宗教中寻求解脱的途径,因而,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披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四个四重奏》便是他这个时期出现的重要作品,可以说是一组纯粹的哲学宗教冥想诗歌。它抒发的是人生的幻灭感,宣扬的是基督教教义——谦卑和灵魂的自救。

就这三个阶段的整体思想内容和创作风格而言,艾略特的诗歌着重在于发掘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趋势,当他发现当时人种种卑劣和堕落且几近死亡的生存状态时,他又去苦苦寻求一个解脱的途径,在绝望的时代背景下,看着绝望的一代人,诗人的诗歌中流露的也是绝望的状态和几近绝望的呐喊,因而,诗歌风格隐晦而沉闷。

诗人三个阶段中,当以其第二阶段的诗歌最具价值和最具艺术魅力,因而,更多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上会选择这一时期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以求更为集中和深层次的挖掘艾略特诗歌在语言艺术和人性探索上的成果,为当今文学艺术和人性价值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借鉴。而《荒原》[1]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不仅是艾略特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作品,而且它的出版编织着英美现代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被誉为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2]”,它将艾略特脑中的艺术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本文将以《荒原》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它的文学性和人性价值。

一、人性艺术化阐述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换句话说,人性指的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这一阶段,而是要受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人性进行文学艺术性探究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对文学作者所处环境做诸多探究,因为作品中的人性都是环境下的人性艺术化。由此,可以给人性艺术化这样一个阐述——在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艺术创作者通过某种艺术途径赋予一个艺术作品中真实存在的角色以人性的特点,诸如,思想、感情、性格、习惯、爱好和行为等,再以艺术的形式对这些人性的特点加以具体而生动的描绘,以求真实的体现或者夸大现实人性特点的存在。一句话来说,这种艺术化的基础在于现实人性的真实存在,艺术化则在于以艺术形式来体现这种读者本身可能看不到的人性特点。

艺术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文学艺术,也可以是影视作品等。本文将以诗歌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来探究艾略特诗歌时代背景下的人性真实写照。

二、沉暗的背景

艾略特出生于1888年,于1965年逝世,这正是整个世界最为动乱和黑暗的时段,尤其是西方世界,经历了整个资产阶级变革、数次文化思想革新和两次世界大战。

一次次的阶级革命迫使时代背景下的作者和人们去接受新的阶级思想,然而,革新过于频繁,诸如法国大革命类似的阶级斗争使得广大民众无所适从,政治上的高压,社会等级的森严以及制度上的不断更迭更让他们厌恶和憎恨,最后都变成了麻木的“空心人”,然而,最让他们处于这种状态的原因在于他们只是处在变革的边缘,这种被忽视和被压迫的感受最终造成他们内心的空虚和苦闷,可以说,现代人在艾略特的的笔下已然没有了思想,人类的现代文明带来的是精神的堕落和颓废,物质正在吞噬着现代人的灵魂[3]。社会变革进行的同时,思想界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进步主要在于有卢梭和费德罗这样的一群代表先进思想的人站在历史的舞台上高呼自由和平等,这似乎让很多在社会底层和漂浮在社会边缘的“空心人”看到了希望,他们也抱着满腔的热情去呼吸新鲜空气。然而,最终,他们也还是发现,那还只是口号,只给人一种去争取这种权利的思想引导,然而,社会的现实阻力让他们再一次望而却步,尤其是接踵而至的毁灭人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他们感受到了世界文明的苍凉、人心濒临崩溃的边缘。战争的疯狂逻辑,和人们表现出的残忍不仅摧毁了传统观念,也毁灭了人的信念和对未来的希望,传统观念、社会理想都变得虚假[4]。所以,在作者的眼中,当战火烧到每个人的身边的时候,尤其是欧洲这样的主战场,惨烈的血肉场景,妻离子散的悲剧不断上演,让他们的心灵再一次感到空虚和苦闷,活着明天就会死,或者现在活着已然死了,就像是行尸走肉一样顶着一个空脑壳在这个仅有半点留恋的世界里游荡,而这半点留恋已然是存留着的动物都具有的性质——肉体本身的欲望。

三、《荒原》人性概述

《荒原》是艾略特诗歌创作第二阶段的作品,他具有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特点——复杂、隐晦而曲折,引经据典,让人难以捉摸,整首诗歌充满了绝望感和分裂感,揭示了现代文明人精神生活的无序与无聊[4]。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中诗篇一开始就以四季来隐喻社会的萧条,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一片荒原的场景,表达出了作者对社会的绝望和人生的悲哀。人,只存活在欲望和回忆之中,而毁灭的文明让他们的回忆也变得荒凉而没有任何生机,在这样没有生气的环境下,人虽不死,然而精神却已经淹没,所以,他们只在这让人窒息的空气中溢生出本能的情欲。在这到处都是死亡的气息中,人也在麻木和苦闷的漩涡里走向死亡。诗人把现实隐喻成了地狱,现实中的人已然没有了精神和灵魂,只和兽类一样,整个世界都在举行“死者”的葬礼。

第二章《对弈》中作者引用了许多作品中的故事来表达作者深刻的主题,例如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这些作品。利用其中描写情欲和罪恶以及社会底层卑劣的肉体交易来批判精神空虚、道德沦陷的现代生活。文章标题为对弈,其实作者是拿古人和现代作对比,也体现现代人的勾心斗角心理,批判现代人的罪恶。

第三章《火诫》中的最后一句让火来燃烧,祈求主来拯救这个肮脏、庸俗充满罪恶的的世界。情欲泯灭了人性,只有靠一把熊熊的烈火来炙烤,来彻底的烧尽这个浑浊不堪的世界。作者从大到小来体现社会方方面面的不堪:伦敦这个昔日辉煌文明的城市如今充斥着的是罪恶的生活,就像是一片荒原,看不到生机;就连昔日圣洁的教堂,如今也染上了铁卢的兽行;那些精神空虚、找不到方向的青年人用苟合之事来打发光阴,他们“机械地满足着自己的欲望,没有高尚的追求,浑浑噩噩,得过且过,[6]”就连大自然也因为这些人的情欲遭到了破坏——夕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士河上漂浮着苟合之后的残渍。诗人最后的呐喊是绝望的呐喊,那是对主的申诉,已然不仅仅是对世人的批判。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既是对世人的批判也是对世人的真正告诫,虽然整篇只有那么几句话,却将人的情欲描写得刻骨,发人深思;虽然隐晦,却让人觉得他是在揪着一颗心、深皱着眉头写下的这几行字。诗人在批判人的情欲致人死地的同时,又希望他能够在死亡的过程中去反省,就像是炼狱,让人认清罪恶,最后洗刷灵魂。

第五章《雷霆的话》再次将欧洲描绘成一片死寂的荒原,没有生机,连耶稣也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这种对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都随意抛弃的言语,所表达出来的除了悲痛和绝望就是死亡。水,诗人把水隐喻成了希望,它可以使人活命,就像盼望救世主再次出现一样,给人以新的灵魂,然而,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声巨响——社会主义革命(诗人把这看成是灾难)。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要做做善事,多施舍,要有同情心,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欲,最好是皈依宗教,有所信仰。

《荒原》,以“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恶、充满情欲、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为主线贯穿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人性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否定。

四、艺术化的情欲

1.回忆中的情欲

《死者葬仪》一诗,将情欲附上了回忆的色彩。人在回忆中往往喜欢在原本已然的事实之外增添一些东西,将回忆变得美好。尤其是当一个人回过头看着自己已走过的路是那么荒凉的时候,他就会去想为什么我不能把回忆变得美好些。可回忆已成事实,能改变的只有未来。所以,作者在一开篇就这样说到: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参合在一起”

四月原本是春天,春天应该是充满希望的,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四月却成了“最残忍的一个月”,是一片荒地。原因就在于这是一片荒地,这里的“荒地”隐喻的是当时的伦敦整个社会环境,文明的凋零,恶俗的社会文化——情欲横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正如艾略特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西方的……工业化,正在导致人性的扭曲和自然资源的匮乏[7]”,社会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随波逐流,日趋堕落,灵魂腐化,心灵空虚,回忆里找不到任何色彩。所以,他们要在未来给自己的回忆增点光。然而,他们发现已然没有更好的途径去记住些什么,只有欲望能够让他们满足,这样,他们就放纵自己于欲海之中了。

2.斗争中的情欲

人都喜欢攀比,他们却喜欢称之为自尊,所以,社会总存在勾心斗角,你争我斗尤其是男人在女人的面前,这种好强斗胜的心理变得更为强烈,这一切都源于男人对女人的天生情欲。《对弈》这一篇中,诗人将社会人情欲上存在的勾心斗角,你争我斗描绘得异常生动。例如,诗中四次出现了这样一段话:

“请快些,时间到了

请快些,时间到了

明儿见、毕尔。明儿见,露。明儿见,梅。明儿见。

再见。明儿见,明儿见。

明天见,太太们,明天见,可爱的太太们,

明天见,明天见。”

“请快些,时间到了”这是一句催人快行的话,但是,在这里隐喻却是死神在敲着警钟,而且是一遍又一遍,越来越急促的敲着;后面这一段告别看似是向一群妇孺道别,其实诗人在这里是隐喻她在向她们永别,她将告别生活,走向“死亡”,而这一切,全是因为一个男人,她的男人艾尔伯特的情欲,“艾尔伯特马上就要回来,你就打扮打扮吧”,“他也要知道给你镶牙的钱是怎么花的”,显然,镶牙的钱肯定不是花在牙上了,女人“丽儿”知道自己面临的会是什么,“那我就知道该感谢谁了,她说,向我瞪了一眼”。“丽儿”付出了那么多,甚至差点送掉了性命(生小孩),然而,到头来,男人需要的仅仅是情欲,仅仅是尊严,仅仅需要她打扮的漂亮一点。

3.绝望中的情欲

在《火诫》这一篇章中,作者艾略特是抱着一个绝望的心发出了希望的呐喊:

“烧啊烧啊烧啊烧啊

主啊你把我救拔出来

主啊你救拔

烧啊”

诗人要烧掉的是泛滥的情欲,是粗俗的情欲,是充满罪恶的情欲,是象征一个文明毁灭的情欲。作者对这样的社会绝望了,对世人的麻木绝望了,对人性的泯灭绝望了。他看着昔日美丽的泰晤士河在今日的春光下腐烂,“在莱芒湖畔我坐下来饮泣…….”当作者唱完倾诉完之后,作者在背后的冷风里听见“白骨碰白骨的声音,匿笑从耳旁传开去”。“白骨碰白骨”不是真的白骨碰白骨,而是两个男女在苟合,在作者眼中,他们就是白骨,他对他们已然彻底绝望。不仅仅是作者对他们绝望,他们对自己也已然绝望,因此,兽性的情欲在绝望之中爆发。

“喇叭和汽车的声音,

将在春天里,把薛维尼送到博尔特太太那里。

啊月亮照在博尔特太太

和她女儿身上是亮的

她们在苏打水里洗脚”

博尔特太太是一个妓女,然而月亮照在她和他女儿身上都是亮的,两个人都没穿衣服,而她家里还住着一个客人——薛维尼。她对生活绝望了,让她女儿也一道做了妓女,并且共同服务一个男人;她的女儿也对这样的家庭和生活绝望了,选择了和自己的母亲共同服务一个男人。男人的情欲在于他们对社会混乱黑暗的无所适从和苦闷所造成的空虚和绝望,女人的情欲则是男人对她们的需要和她们自身本来也需要,加上这样的社会环境也无法提供给她们体面尊严的生活,所以,她们也在绝望之下选择堕落。

4.死亡下的情欲

人容易死在欲海之中。在死亡的面前,仍旧有些人选择纵一时之欲,以求偷得一刻之欢。更别说在一个人已然麻木得只剩下那么点欲望的本能时,他能做的就是在死亡下放纵情欲。

“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星期,

忘记了水鸥的鸣叫,深海的浪涛

利润和亏损”

水就是人的情欲,海,象征着人的情欲像海洋一样激荡。人已经在欲海中死了两个星期,随着浪涛飘荡,找不到任何方向和归宿,就连海鸥的叫声也听不到了,暗示着情欲也随着死亡销声匿迹。“利润和亏损”,到底是赚了还是输了?给每一个纵情欲海的人敲上一个问号,带上问号去反思。

五、情欲埋葬死亡

1.情欲是死亡的表达

“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荒地”是死亡的表达,“丁香”是仅存的唯一希望。“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回忆”已经死了,“欲望”还仅是脑袋中的幻境,“参合”在于“回忆”没有色彩,仅存着死亡,“欲望”给人期冀,所以,一个人在面对这死亡浓厚气息的时候,选择了纵情,让情欲占据整个灵魂,找个寄托,找一个自己还存活着的理由。

这片荒凉的土地,没有了文明,也没有了光明,失却了色彩,也遗忘了希望。全部都是“死者”,到处都在举行“葬礼”;充斥在作者眼中的人只有双眼中喷射着火焰的欲海,到处都是罪恶的肉体交易,到处都是恶俗的勾心斗角,在作者的眼中,这样的生活无异于死寂的生存状态,这样的人无异于已然死亡。所以,作者呐喊着,呼唤着主来一场熊熊的烈火,将情欲扫除干净,拯救空虚的世人,还他们以纯净的灵魂;所以,作者也期冀,期冀着世人在欲海中死去的过程里能够被欲海的海水洗刷,得到一刻的清醒,然后反思整个人生。

2.情欲导致死亡

《水里的死亡》一篇中,“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个星期。”弗莱巴斯死在水里,“水”在艾略特的笔下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他生动的把水隐喻成为情欲,很容易就能涌动,遇热更是激烈,所以,弗莱巴斯是死在情欲之中,换句话说,弗莱巴斯就是因为情欲直接导致的死亡。

当一个人还有欲望的时候,他还能作为一个人存在在这个世界,因为他至少还能让“回忆和欲望参合着”。然而,人只知道欲望的美好,往往只尝到了甜的一面,对于隐藏在甘甜后面的隐患却无暇相顾,或者是视而不见。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只会不断地膨胀,情欲也是一样。当一个人什么都不剩下而仅仅余有情欲的时候,他如果无法去学会克制,那么,当他发现某一天自己无法被满足或者无法被人提供时,也就是真正死亡来临了,那样的空虚和失落将是彻底的无以复加,只有选择死亡才能得以解脱。

小结

“情欲”和“死亡”是艾略特组诗《荒原》中的两大主题元素,也是他诗歌中反映当时时代背景下社会人人性的关键。从《死者葬仪》中“回忆”参合着“欲望”的死亡表达,到《火诫》中“主啊你救拔 烧啊”对生命、人性到灵魂的呐喊,期冀着死亡的重生;从《对弈》中社会昏暗、庸俗、罪恶横生的批判,到《雷霆的话》中“舍己为人。同情。克制。平安。平安。平安”愿望的表达,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已经接近社会文明濒临崩溃的边缘,作者仍旧希望通过自己的呐喊和愿景来求的世人的觉醒。回忆、斗争、绝望、死亡都逼迫着世人放纵情欲,选择行尸走肉一样的生活,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也没有方向,只是动物般的存活着。是情欲埋葬了死亡,也是死亡将情欲画上句号。《荒原》在见证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同时(作者展现给读者的是消极的一面),不仅仅是一座连接传统和现在的桥梁,而且是寓意了物质生活富足而精神生活贫乏的时代后果——一代人心灵上的空虚;同时也在警示人们这种现象已经普遍存在,而且无法避免。当今世界,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可是人们的担忧在加剧。伴随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特别是中国这样处在改革发展阵痛中的国家,一系列危机接踵而至,如经济危机、资源危机、诚信危机、信仰危机等,令人们谈“危”色变。然而,人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究其实质是人性危机[8]。因此,在精神追寻越来越关键的中国,认知和理解这种艺术化的人性将是必要和有益的。

[1] 艾略特.荒原(中国翻译名家自选集丛书)[M].赵萝蕤,译.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I)[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

[3] 董洪川.“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 刘胡英.从对人性的揭示来看小说《摸彩》的艺术风格[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1-43.

[5] 刘 燕.现代批评之始:T. S. 艾略特诗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 邓艳艳.从批评到诗歌——艾略特与但丁的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7] 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M].杨民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8] 朱雯云.人性危机、成因与遏制的哲学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58.

The Lust and Death: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Human Nature in The Waste Land from Artistic Perspective

HUANG Hao-we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100, Hunan, China)

As a master of modern poetry both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 S •Eliot has won a wide reput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His poems reflect the spiritual disillusion of Western people of his time, showing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in the Western modern literature. As Eliot’s typical masterpiece, The Waste Land shows us the depressed and obscure writing style with its dim background. In the fi ve groups of The Burial of the Dead, A Game of Chess, The Fire Sermon,Death by Water, and What the Thunder Said, he shows us the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lust and death to bring us a profound thinking of our human nature. Memories, struggle, despair, and death have each become a force to promote lust, which fi nally sent a person to death. The deep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human nature in The Waste Land from the artistic perspective will help us more deeply understand the author and his time, as well as the human nature, which would be a theoretic assistance to the moral construction in our society.

The Waste Land; lust; death; human nature

H313

A

1673-9272(2012)05-0116-04

2012-07-14

黄昊文(1982-)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研究。

[本文编校:杨 灿]

猜你喜欢
艾略特情欲艺术化
章鱼心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不规则抽象
面向真实历史的艺术化求知——电影《村戏》的影像风格与价值
成人警告:情欲与政治登上纽约舞台
艾略特的蜜月
掌握情欲催化剂
《白日焰火》:情欲秘语的性别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