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晚熟柑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2-01-24 13:33王振兴
中国果业信息 2012年2期
关键词:长寿区晚熟柑桔

□ 张 利 王振兴

一、产业现状

柑桔是重庆市长寿区农村经济第一大特色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全区柑桔种植面积达1.83万 hm2(27.5 万亩),年产量 13 万 t。 其中,晚熟柑桔种植面积1万hm2,主要品种为塔罗科血橙新系、W·默科特、长寿夏橙、鲍威尔脐橙和班菲尔脐橙等;结果面积0.47万hm2,年产晚熟柑桔8.5万t。长寿区是重庆市最大的晚熟柑桔生产基地,是长寿农村名副其实的 “摇钱树”,柑桔产业还带动了运输、包装、劳务和加工等相关产业创收1.6亿元左右,为促进区域农民增收、城乡人口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产业优势

气候优势。长寿区位于重庆市东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暖春早,初夏多雨,盛夏炎热多伏旱,秋季多连绵阴雨,无霜期长,温差大,多雾少日照。常年平均气温17.6℃,最高20.4℃,最低16.7℃;绝大多数年份极端高温38℃,极端低温0℃。常年降水量1162.7mm,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常年无霜期360天,适宜柑桔生长。特别是受境内长寿湖、大洪湖和长江等大水体的作用,冬暖夏凉,春季气温回升与冬季降温缓慢的小区气候特点明显,最适宜晚熟柑桔种植。生产的柑桔具有果皮红润、质地光滑,果肉细嫩多汁、风味浓甜等特点,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深受消费者喜爱。

品种优势。在次年4—5月成熟上市的长寿夏橙于1972年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因长寿区气候独特,果实内质优于国内外同类果品,曾获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居国内现有三大夏橙基地之首[1-2]。2003年,重庆市恒河果业有限公司从澳大利亚引进W·默科特杂柑和鲍威尔与班菲尔晚熟脐橙栽植,是中国(大陆)最早发展晚熟脐橙生产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观察,晚熟柑桔品种在本地区丰产性好、品质优良,得到国内外专家一直好评。长寿晚熟柑桔特色明显,能“人无我有”,以晚取胜,在1—5月抢占国内外市场。

技术优势。重庆市在柑桔苗木繁育、果园建设、集约化经营、采后处理和果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全国柑桔“规模看赣南、技术看重庆”的美誉。作为重庆柑桔主产区的长寿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西南大学和重庆市果树研究所等市内外科研院校的柑桔专家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及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晚熟柑桔种植园。目前,全区已建成了年产50万株苗木的现代化无病毒柑桔良种繁育场和年加工能力达5万t的果蔬加工厂以及数条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线。

市场优势。目前我国柑桔总产量超过2600万t,由于成熟期过于集中,绝大部分品种成熟期在10—12月,采收旺季供过于求、果贱难卖现象十分突出。纵观全国柑桔市场,2月份以后市场上柑桔鲜果量少,价格一直较高,特别是到了5月份以后,高档柑桔鲜果市场基本被进口产品占领,价格居高不下,售价在20元/kg左右[3-4]。长寿区晚熟柑桔中,长寿夏橙种植面积约占50%,达0.49万hm2,年产量6.15万 t,每 667m2最高产量达 3500kg,4—6月成熟,果园售价 2.80~3.20元/kg,较早中熟品种售价高1.20元/kg。2007年开始,长寿区种植的塔罗科血橙、W·默科特和晚熟脐橙等开始挂果,每年1—4月采收供应市场,果园售价达6~10元/kg,较早中熟品种售价高4.80~8元/kg,且供不应求。

三、存在问题

配套设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晚熟柑桔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一遇长期干旱,果实膨大受到极大影响,植株容易生理受损[5]。长寿区柑桔主产区果园基础设施薄弱,道路不畅,一遇到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像2006年和2011年的特大干旱,便只能“望天兴叹”,眼睁睁地看着柑桔生产受灾。

栽植技术水平低,产量不高。晚熟柑桔挂果时间长,其栽培技术有别于早中熟柑桔品种,果农对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化肥、新机具等果园生产新技术的应用还未完全掌握;另外,乡村技术推广队伍缺乏,许多先进实用技术无法得到及时、全面推广,加上投入不足,单位面积产量低,品种的优良特性得不到充分展示,劣质果多,优果率较低。

管理体制不健全,商品化意识不强。业主和果农一般不愿意按照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意识不强,产出的柑桔果实大的大、小的小,酸的酸、甜的甜,商品化程度低。柑桔采后大部分没有进行分级处理,仍以初级产品统装混级销售,果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低,优质优价难以体现。另外,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支撑与维系,仍停留在果农自发生产与销售状态,产、供、销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面对市场准入和“绿色壁垒”难以有效应对。

四、发展对策

科学规划,区域布局。为充分发挥长寿区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全区柑桔产业发展必须按照 “一个核心园区,一个产业带,多个辐射区”的总体目标进行科学规划,争取到2015年,全区晚熟柑桔基地面积发展2万hm2。2010年,长寿区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50km2,涉及双龙镇和龙河镇的20个村,现已建成集中成片的晚熟柑桔基地约0.27万hm2;长寿湖产业带发展长寿夏橙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现有长寿夏橙面积0.49万hm2,是长寿区优质夏橙主要产地。另外,万顺、洪湖和石堰等镇也有大面积晚熟柑桔栽植,通过以点带面,串珠成线,连线成片,有序推进,形成长寿晚熟柑桔优势产业。

突出优质,推广良种。影响柑桔产量与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光照、土壤和水利条件。其中,温度对柑桔的甜酸度等风味指标影响最大[6]。长寿区常年平均气温17.6℃,是重庆市夏橙生产最适生态区,品质优,长寿夏橙已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也是全国晚熟柑桔种植最适生态区。适宜的自然条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近几年长寿区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了一批优质晚熟柑桔品种,市场反映不错,产品供不应求。今后应进一步加大优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品种贮备。

设施配套,标准建园。为了确保晚熟柑桔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建设,改土、改田、改路、改水统筹推进,高标准建园。要通过改土,“深作沟,宽做厢”,“深沟高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通过改路,改善园区道路,建设田间操作便道,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改水,完善田间灌溉、排涝和积水设施,实行沟、池、凼配套,改善灌溉和排涝条件。真正做到电线架设到园、路渠配套进园、水肥利用到田,建成一流精品果园。

业主经营,稳步推进。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把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晚熟柑桔产业发展的主体。通过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推动农民承包土地的有序合法流转,制订优惠扶持政策,实行规模化经营。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与引导,规范其管理和经营行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分户作业的经营模式,稳步推进产业发展。近两年长寿区新发展的果园主要是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经营,发展势头良好,能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生产经营者能够获得更高的生产经营效益。

依靠科技,持续发展。一是建立苗木繁育体系,大力推广容器育苗。无病毒容器苗具有定植不受季节限制、成活率高、无缓苗期、见效快等特点,是促进柑桔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产业发展,苗木须先行。二是引进先进技术。晚熟柑桔在翌年2月以后成熟,果实挂树时间长,需挂树越冬。近年来,长寿区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引进 “柑桔果实冬季落果综合防止技术”,晚熟柑桔果实挂树越冬脱落率控制在6%以下;同时,应用精准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省力化机械设备的合理运用,确保了晚熟柑桔增产增收。三是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和防治体系。以“五虫”(螨类、蚧类、粉虱、潜叶蛾、蚜虫)、“三病”(疮痂病、树脂病、溃疡病)为重点,突出生物防治、统防统治,确保柑桔产业安全。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技术服务队伍,建立遍布各基地乡镇的生产技术推广网络。

树品牌,创名牌。产品卖得出、卖价高、效益好是柑桔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通过有效包装与新闻媒体的全面宣传、举办晚熟柑桔节等形式,提高长寿晚熟柑桔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产业发展步伐。积极组织柑桔种植、加工企业参加各种农业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农产品推介会等经贸活动,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宣传、展示、推介长寿晚熟柑桔等特色农产品。认真做好“农超对接”这篇大文章,拓展销售渠道,推动长寿晚熟柑桔进入大超市、迈出国门、走向世界。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整合,争创名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依托,统一策划、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有组织、有秩序地推进晚熟柑桔销售。

[1] 谢金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重庆柑桔[J].西南园艺,2005(Z1):1-3

[2] 余艳锋,祁春节.中国甜橙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世界农业,2006(4):25-27

[3] 邓秀新.国内外柑桔产业发展趋势与柑桔优势区域规划 [J].广西园艺,2004(4):6-10

[4] 蒋自珍,刘彩迪.乐清市柑桔产业面临的困难与发展对策 [J].浙江柑桔,2004,21(3):6-8

[5] 张孝岳.对实现石门柑桔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考 [J].湖南农业科学,2002(3):56-58

[6] 王玉根,徐建国.浙江柑桔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浙江柑桔,2002,19(3):3-5

猜你喜欢
长寿区晚熟柑桔
长寿区成立“女科技人才之家”
晚熟
长寿区科协入户走访结对帮扶对象
晚熟苹果摘袋五忌
晚熟脐橙映峡江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柑桔树青苔病的发生与防治
柑桔园冬季管理技术
柑桔砂皮病研究进展
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