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盛不衰的万州(县)红桔产业

2012-01-24 21:47沈兆敏
中国果业信息 2012年7期
关键词:万州柑桔果农

□沈兆敏

红桔是我国古老的地方良种,目前以重庆万州沿长江两岸栽培最多,面积约1万hm2,年产量约13万t,俏销国内外市场。

一、全国红桔由兴变衰

红桔在我国四川、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和重庆等省(市)的一些柑桔产区曾有较多栽培,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和陕西等省(区)也有过零星栽培,目前全国保留下来的红桔面积已经很少。

红桔生产鼎盛时期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及90年代初期。当时,仅四川省就有万县、万县市、忠县、开县、云阳、巴县、合川、江津、永川、渠县、邻水、达县、内江、资中、资阳、金堂、乐山、富顺和汉源等30多个县(市)生产红桔;福建的福州郊区、闽侯、长乐、连江、罗源、宁德、霞浦,江西的清江、新干,浙江的衢州市,湖南的吉首、大庸,湖北的巴东、宜昌、秭归,陕西的汉中,以及贵州的兴义、罗甸和从江等县(市)也栽培较多。

红桔的大发展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桔畅销国内“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市场,外贸出口形势好(在当时,红桔出口苏联和东欧等地还要搭配锦橙),红桔果品供不应求,果农种植红桔也得了实惠。那时红桔产区流传着:“种桔子,得票子(钱),得了票子建房子。”

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柑桔产量超过456万t,其中,红桔占1/3,产量达150万t左右;柑桔栽培面积1 000万亩(66.67万hm2)以上,其中,红桔占30%以上。

其后不久,国内早熟、特早熟温州蜜柑、椪柑、脐橙等新品种不断推出,并得到快速发展,红桔在市场上的优势逐渐被上述品种所取代,一些产区出现了红桔挂树无人采的现象,红桔产区也因此不断缩小,不少产区的红桔被高换或改种温州蜜柑、椪柑或脐橙等品种。

据2009年粗略统计,全国生产红桔的县(市)已不多,唯重庆万州(原万县)的红桔历时20多年仍得到稳定的发展。

二、万州(县)红桔久盛不衰

全国多数地区的红桔生产为柑桔的其他品种所取代由兴变衰,唯万州(县)红桔久盛不衰。目前,万州红桔栽培面积约占全国红桔栽培面积的1/3,产量约占全国红桔产量的50%。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品种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万州(县)红桔这个“古老”的品种,能够坚持下来,并且久盛不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历史悠久,盛名远扬

万州(县)为红桔原产地域,是全国种植红桔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地区。据文字记载,万州种植红桔距今至少已有1 000多年历史。民国20—24年(1931—1935年)万县县志植物部分记载:“汉时桔正丰,故朐忍设桔官,境内约有30万株,以市郭里沱口为最多”。这是对汉以来万州(县)盛栽红桔状况的描述。朐忍是汉代万州的地名,桔官是专门管理和收购红桔的官员,可见当时地方政府对红桔种植和销售的重视。

民国时期,万州(县)红桔种植量已非常可观,民国25年(1936年)全县产桔100万kg,民国38年(1949年)全县红桔产量达145万kg,产地集中在五桥、长岭、太龙、新田、护城和举安等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万州(县)红桔产销持续繁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红桔市场跌宕起伏,到90年代中期,川渝两地原来的一些红桔集中产区都高接换种成锦橙或脐橙,但万州继续种植,继续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红桔产地。

万州(县)红桔一直畅销国内外市场。新中国成立前,红桔采收时节,万县城东门外的码头夜市便开张,每666个红桔为一担,装船运往湖北宜昌分流,最北能运往苏联,最南可到东南亚各国。

新中国成立后,万县红桔经历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那时,一到红桔产季,万县城里满街是鲜销的红桔,工厂里是加工桔瓣罐头的红桔,尤其是江边外销的红桔更是绵延数公里,万县县城成了一片“红色”海洋,成为当时川江上游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当时经过万县的旅客,在闻名遐迩的万县夜市上最钟情的便是万县的三种土特产:红桔、藤椅和皮箱。如今,万县藤椅和皮箱产业都已经衰落,但每年到万州采购红桔的车辆仍络绎不绝,即使在柑桔连年卖难的近几年也不例外,桔农基本上不担心会出现红桔卖难。

(二)气候适宜,品质极优

万州(县)红桔产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春早、夏长、秋绵、冬暖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7.7~18.1℃,无霜期320~349天,年日照1 300~1 600小时,年均降雨量1 243 mm,是红桔栽培的生态最适宜区。

万州(县)红桔优势产区年平均气温18.1℃,且春季温度回升早,4月平均气温达18.1℃,4—5月的平均气温达20.3℃,有效积温高,有利红桔开花结果,果实生长发育期长;而7—11月气温有利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和转化。夏秋两季,长江水温比较低,夜间气温下降快,白天地表温度高达50℃,晚上只有20℃,昼夜温差大,加上秋季适度干旱等,有利于红桔果实的营养物质形成和积累。特别是长江自西南的长坪乡入境,向东北横贯万州红桔区,经太龙镇转为正东向至黄柏乡出境,水体流速加快,两岸气流加快,尤其是7—10月季节性昼夜温差大,极利万州(县)红桔品质提高。极适宜的气候条件使万州红桔色泽鲜红,果大皮薄易剥,肉质细嫩化渣,汁多味浓,甜酸适度,品质极优,备受中外消费者青睐。

(三)以销促产,一抓到底

万州(县)红桔久盛畅销,万州历届政府、工农商检贸各部门、企业及广大科技人员、新闻界人士功不可没。

万州(县)红桔生产,始终“销”字当头,以销促产。与不少柑桔产区“以销定产”相比,虽只“促”与“定”之别,但销售力度大不相同。“促”是全力以赴促销,“定”是市场要多少产多少,一个积极主动的争上目标,一个是四平八稳的目标。为了“以销促产”目标的实现,万州区、镇(乡)各级政府,区农业、供销、质检、贸易、工商、宣传、技术等部门,以及相关的柑桔生产、加工、鲜果商品化处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营销大户,相互配合一起抓,一抓到底,才赢得果农红桔不愁卖,连年俏销。

万州(县)红桔常年销往华北、东北和西北为主的30多个市场,有较为固定的销售渠道和固定客户。据对大周、小周和太龙三镇收购红桔客商的不完全统计,每年来自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和广西等省(区)的客商达上千人次,本地红桔经纪人有2 000多人,长期从事红桔的营销。例如,太龙镇向坪社区的殷酩桉(红桔经纪人)常年销售红桔3 000 t以上。目前万州区部分红桔园已进行了出口备案,果品主要出口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以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年出口量在5 000 t以上。

2011年全国柑桔尤其是中熟脐橙出现罕见的滞销卖难,就连重庆和三峡库区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晚熟脐橙和往年不愁销的夏橙,也出现了“卖难”,至2012年6月初,还有不少晚熟脐橙和夏橙仍挂在树上无人问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2011年万州(县)红桔销售依然不错,开园时鲜销果平均收购价超过2元/kg,大量采摘销售的中期也达1.40~2元/kg。春节前后万州(县)红桔销售已基本结束。

(四)以桔为业,从不言弃

国家三峡水利工程,万州是最大的移民区,全区动态移民26.3万人,占三峡工程移民总数的1/5,占重庆市库区移民总数的1/4,是移民任务最重的区县。万州(县)红桔主产区主要集中在移民任务较重的乡镇和街道。这些地方,仅后靠的移民就有20万人,其中,以红桔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就有10万人。红桔是后靠移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他们安稳致富的支柱产业。推动万州红桔这一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后靠移民真正能够“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对长期以来以红桔为业,从不言弃的果农和移民的实实在在的支持。

万州(县)红桔主产区平均每户拥有200~300株红桔,年产红桔1万kg以上。黄柏镇向龙村种植红桔200 hm2多,年产量2 500 t,平均每户有红桔200~300株,年产量超过1.5万kg,每年户均红桔收入在1.5万元以上;陈家坝街道的塘角村,年产红桔8 000 t,人均红桔产量3.5 t。据对太龙镇向坪村、黄柏镇向龙村、大周镇五土村和宋家村以及小周镇大堡村等红桔主产区的调查表明,红桔占这些村农业产值的58%,红桔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3%,多数农民、移民靠红桔为生,他们有种植红桔的习惯与积极性,在柑桔品种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能坚持红桔种植,从不言弃。如太龙镇向坪村的乔正明家有红桔10亩(0.67 hm2)、500株,2005年收入2.2万元,2006年收入2.05万元,2007年收入1.5万元,2008年收入1.8万元,2009年收入2.4万元,2010、2011年每年收入也均在2万元左右。红桔产区像乔正明这样通过种植红桔致富的果农不少,江边桔园中盖起的一幢幢小楼,就是他们致富的象征。同样,也正是他们长期以来以红桔为业,科学种植,才使得万州红桔久盛不衰。

(五)鲜加结合,助推发展

柑桔加工业发展促进世界柑桔业的发展。中国柑桔解决卖难,发展柑桔加工业无疑是重要的举措。万州(县)红桔久盛不衰,红桔加工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1世纪以前,万州有多家红桔加工厂,加工桔瓣罐头等柑桔加工产品。自2002年起,北京汇源集团进驻万州,建起了北京汇源重庆三峡果业集团公司,规划目标是年加工100万t柑桔原料果,第一期年加工能力30万t,已于2003年投产至今。汇源加工企业为万州乃至周边柑桔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就万州(县)红桔而言,公司每年加工红桔汁,调配橙汁增色,需要大量的红桔加工原料。因此,果农生产的外观美的大果用于鲜销(平均每年外销鲜果占产量的76%),中小果用于加工果汁、桔瓣罐头和其他加工制品,当地红桔销售基本不愁。据加工厂称,1 000 kg红桔原料果生产罐头后剩下的皮渣,还可以加工成桔子酱100 kg,提取香精油6 kg,果胶5 kg,桔络(名贵中药)2.5 kg,价值不菲。加工红桔给果农、公司带来双赢,助推了红桔产业的发展。

(六)政府引导,技术指导

柑桔种不种、种什么、种多少,应由农民(移民)决定。但各级政府从目前农村的现实出发,竭力为农民致富服务,根据市场、产业发展前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柑桔产业,并从项目、政策、资金和技术上给以大力支持,使发展的柑桔效益高、风险小,成为农民(移民)真正的致富产业。

近10年来,面对全国不少柑桔产区出现柑桔“卖难”的困境,万州在红桔销售未受波及的顺境中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确保产业发展长盛不衰。2003年以来,万州区政府通过大力实施柑桔产业“535工程”(用5年时间,建成高标准柑桔基地30万亩,最终形成年产柑桔50万t),使万州柑桔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水平明显提高,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龙头带动,业主参与,农民为主”的发展格局。2008年,根据市场对柑桔需求和重庆三峡库区发展晚熟柑桔的优势,万州区又编制了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2008—2012年,龙沙镇、甘宁镇、熊家镇、天城镇、高粱镇、李河镇、白羊镇、长岭镇、新田镇和溪口乡等10个乡镇,新建标准柑桔基地8万亩(0.53万hm2),实现全区柑桔种植面积38万亩(2.53万hm2),年产优质柑桔70万t,优质果率60%的目标。

万州(县)红桔历史悠久,三峡工程175 m蓄水线下淹没了沿江大量红桔基地,屈原故里秭归也难见红桔踪迹。目前,在我国长江流域古红桔传统产地中,历经千年未变,历史文脉绵延一贯,但保存尚完好的产地仅存万州太龙、钟鼓楼一带集中成片的数万亩红桔基地。三峡库区蓄水后,万州红桔形成了“高峡平湖碧波清,百里川江古桔红”的巨幅山水画卷,是难得的集经济、生态、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宝贵资源。万州区政府不失时机地在太龙镇建起了古红桔保护基地,对古红桔树进行了挂牌保护,大力打造长江三峡“红桔谷”,让万州红桔卖向全国,走向世界。万州区政府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将万州(县)红桔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批准。所有这些举措,必将创造更大的红桔产业效益,让果农(移民)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阔步前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万州(县)红桔产业久盛不衰,离不开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万州广大果树技术人员,常年在红桔产地现场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让果农掌握柑桔栽培的先进实用技术,使果农要种红桔也会种红桔。为保护红桔产业久盛不衰,技术人员从不间断地开展红桔选种,从中选出早熟、晚熟和耐贮藏的红桔品种(系),延长了红桔应市时间。

三、我国红桔产业兴衰的思考

全国红桔生产由兴变衰是柑桔新品种推陈出新、不断被取代所致。新品种取代老品种,在我国柑桔品种几乎应有尽有、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的今天,红桔不可能再恢复到上世纪的鼎盛时期。货多必伤农,更何况红桔还存在果实不耐贮运、较易枯水等不足。

万州(县)红桔久盛不衰是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万州充分发挥天时地利的优势条件,在长江两岸长100 km、宽3 km、海拔400 m以下的红桔生态最适宜区,微酸性土壤的坡地上种植红桔;从市场、政策、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支持红桔产业的稳定发展,千方百计让果农种植红桔获得好的经济回报,极大地保护果农种植红桔的积极性。在全国柑桔滞销跌价的不利形势下,万州则千方百计让果农见好就卖,从不惜售,让客商购桔有钱赚,明年又来,这也是至今各地客商在红桔采收季节常来万州的重要原因。

万州红桔要长盛不衰,种植地域、规模应有严格控制。万州规划发展柑桔2.53万hm2,年产量70万t,其中,红桔控制在大周、小周、黄柏、太龙和钟鼓楼等20个乡镇、街道,海拔175~400 m的低山河谷地带,也即万州(县)红桔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地域;面积1万hm2,年产量20万~25万t,保持“物以稀为贵”的商品特质。万州做大做强柑桔产业的主栽品种是红桔、血橙、柠檬和加工橙汁为主的甜橙,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气候优势、鲜销优势和汇源工厂加工柑桔汁的优势。

全国柑桔生产应控制种植面积,调优品种和熟期结构。目前,我国柑桔产能过大,连年出现卖难,其中,如温州蜜柑、脐橙、椪柑等集中上市的中熟品种,卖难更为突出。应控制种植面积,调优品种结构和熟期结构,以免果多伤农。对于一些市场需求的品种,各地应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显明、竞争力强的柑桔产业,但避免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制造新的“卖难”。

猜你喜欢
万州柑桔果农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万州:发展生态经济 书写绿色答卷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万州面的乡愁味
我困在这座小城二十年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柑桔树青苔病的发生与防治
柑桔园冬季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