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传统鱼纹装饰的历史与发展

2012-01-29 03:08大连外国语学院国际艺术学院
中国艺术 2012年3期
关键词:鱼纹装饰传统

大连外国语学院国际艺术学院 刘 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长久不衰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半坡彩陶,还是青铜器,无论是民间手工艺,还是现代装饰设计,六千多年来的漫长岁月,传统陶瓷的鱼纹装饰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演绎着各种形式与风格,构成我国传统独特的“鱼文化”。

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鱼纹装饰贯穿始终。它们或粗糙简单,或繁琐纤细,或精致富丽,或抽象而有些虚幻,其装饰风格和变化与中国工艺美术各时期的风格保持一致。

中国原始鱼纹的优美意蕴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过程。母系氏族社会相对来说比较和平安定,其时的装饰特征也突出了这一特点。仰韶文化的半坡彩陶纹样,是这种社会氛围的写照,特别是各种形态具体含义已不可知的鱼纹,具有明显的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鱼纹本身也是一种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的艺术风貌。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造型丰富,表面装饰上视觉语言多样,常有鱼纹图绘。特别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基本都有手工绘制的鱼形装饰。从制作工艺上看,采用了磨光、拍印纹饰、彩绘等装饰形式。彩绘的颜色基本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半坡鱼纹图案有十余种,多反映了对鱼的旺盛的生命力的崇拜。鱼的形象概括简练、栩栩如生,表现出原始先民丰富的想象力。

青铜时代纹饰具有狞厉之美。商代的兽面纹及鱼纹装饰形式感较强,在直中带曲、刚中带柔的造型与纹饰中,显出极强的秩序感。鱼的头部与尾部的曲线变化颇具节奏感,整体气势中富于变化与美感。春秋时期,工艺品装饰呈现出不同的形式风格,百花齐放。这个时期的鱼纹装饰,写实浪漫更具艺术美。如“蟠螭龟鱼纹方盘”内以三角纹为衬地,饰有七行龟、鱼、蛙等水族动物,均匀规则地装饰其外表面。鱼形纹样清晰具体,图地分明,衬地饰以水波涡纹,以缠绕的三条曲线分割鱼等水族动物,比较充分地掌握了图案的形式美规律,设计具有动态及变幻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花鸟装饰史的转折时期,装饰特征大多呈现秀骨清风的特征。随佛教的东传和丝绸之路的商品交流,花鸟成为装饰表现的主要题材。佛教传入中原以后,其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教义迅速传播开来,对于在动荡社会中渴望解脱的百姓有着极大的吸引力。随佛教之传说而来的莲花纹、鱼纹广泛装饰于佛教题材的瓷器和工艺品中。

秦汉鱼纹装饰主要表现在宫殿画像石、画像砖和瓦当之中。画像石和画像砖被称为一种“以刀代笔”的独特艺术形式,存世数量巨大,表现内容丰富。鱼形装饰此时也有出现,它不仅把绘画和雕刻结合在一起,而且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形象和情景。艺术风格有的细腻传神,有的优美凝重,有的古朴豪放,呈现出一种深沉博大的气魄和力量。

宋元时期的鱼形装饰大多表现在陶瓷领域。如元代的《青花瓷鱼藻图》,一条写实的鱼在漂动的水草和大小浮萍中畅游,宛如一首点、线、面组成的轻松乐曲,自然灵动。再如《青花瓷盘双鱼莲池纹》,层层连续环绕的盘心上,一条鳊鱼和一条鳜鱼游动在莲花池中,造型准确精细,构图严谨,色彩鲜艳,是元代青花瓷的一件杰出代表。辽代著名的《青瓷飞鱼形灯》造型展翅扬尾,釉色碧如湖水般晶莹澄澈,飞溅在鱼翅和鱼尾的水珠暗示着正在腾飞的鱼即将演化为龙。既包含了写实装饰的影子,又寄托对神物崇拜之情,正是我国传统装饰中的精彩表现所在。

明清以后的鱼形装饰更富文化蕴意,多具吉祥寓意,并赋予鱼拟人化的形式来表现。如民间剪纸中的“鱼戏莲”,用鱼与莲的造型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借莲花的造型比喻女性的柔美和多子多福。此外,我国古代汉语“谐音联想”的修辞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图形艺术设计之中。比如“连年有鱼”、“吉庆有余”、“金玉满堂”等等。无论在陶瓷还是民间手工艺品上,明清以后的鱼纹样充满了更多的吉祥与喜庆之意。

综上所述,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艺术演变过程寄予了对“鱼”的崇拜和“鱼”带来的美好愿望。鱼纹造型丰富多变,鱼纹装饰是人类文化发展与演变的折射,亦是形象化的愿望和积极审美观念的综合反映,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概括性,具有超越现实的意蕴和浪漫色彩,并且给予人们无限美好的期望,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猜你喜欢
鱼纹装饰传统
「彩陶的随想」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鲤鱼旗装饰坠
基于传统鱼纹的中老年女装图案创新应用方法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吉庆有“鱼”——鱼纹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鱼纹瓷
装饰圣诞树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