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黄帝内经》理论分析进食障碍患者的典型临床特征

2012-01-29 11:32李雪霓张大荣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24期
关键词: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杨 婧 张 捷 李雪霓 张大荣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心身医学科,北京 100010;2.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 100191

试用《黄帝内经》理论分析进食障碍患者的典型临床特征

杨 婧1张 捷1李雪霓2张大荣2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心身医学科,北京 100010;2.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 100191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治病的法书,是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本文试从内经的视角,对进食障碍患者中几个临床典型症状的发病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中医学科治疗进食障碍提供一点临床思路。

进食障碍;黄帝内经;临床特征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ED)是一种十分严重的以饮食行为问题为特征的疾病,由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家庭压力、遗传因素和生物学易感性,还有文化中存在的饮食习惯和对瘦身的过度追求[1],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和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BN)两大综合征,是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女性的心身疾病,患病率为1.0%~4.2%,在美国、日本、西班牙、中国香港等地开展的研究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呈增加的趋势[2]。

进食障碍的临床表现在于神经性厌食的患者通过节食或者过度运动等以减少热量摄入,而神经性贪食的患者通过自我引吐滥用泻药及利尿剂等方法,依赖泻出以限制热量摄入。进食障碍的临床躯体特征较明显,多数可见月经缺失、脱发、便秘、心动过缓、重度营养不良、水肿甚至腹水、血压低等,同时也会伴有抑郁焦虑、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精力变化等精神症状[3-4]。患者的社会功能丧失,严重者甚至能危及生命。

查阅相关书籍及文献,祖国医学未提及关于进食障碍的相关病名,与其相关的多有“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但与此病还略有差别,不能完全等同。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5]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有大量关于饮食平衡的记载,倡导“饮食有节”、“五味调和”、“寒热适中”,从防养生病、饮食与疾病、体质和与饮食、病后顾护、宜忌等方面对饮食平衡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记载了多种饮食失衡导致的病证。其丰富的平衡饮食思想,对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后世医家关于饮食平衡与健康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中医《黄帝内经》经典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进食障碍患者中几个典型临床症状的发病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1 饮食

《内经》从朴素的唯物主义出发,明确提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指出自然界的空气和食物是人体生命的必要物质条件,人类无此就不能维持生命。《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两千年前提出的饮食搭配原则,到今天仍然是科学、完善的饮食结构。几千年来,中国人依照这一营养方案,以五谷为主,以荤食为辅,合理搭配蔬菜和水果,不偏不过,从而保证了机体的营养,达到强身健体、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指出脾胃接受了饮食五味物质,水谷之精微经过中焦脾胃功能奉心阳之气的气化作用乃化为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与血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皆化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在生成、运行和发挥作用方面,都有赖于五脏的功能活动[6]。

就饮食的量而言,饮食量不适度包括过饱和过饥两方面,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过饱,指饮食超量或暴饮暴食,造成正气的损伤,脾胃难以运化而致病。《素问·痹论》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而《灵枢·九针》则明确指出危害,曰“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强调节制饮食量的重要性;《素问遗篇·本病论》有云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说明饮食过饱出汗是由于伤及胃气而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饱食能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能使人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下降,加速衰老,导致心血管疾病,甚至直接导致死亡[7]。过饥,指摄食不足,会导致气血亏虚及正气不足,而继发其他疾病。临床营养学认为,由于饥饿引起能量摄入不足,可造成体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也因此而下降[8]。如《灵枢·五味》言“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素问·平人气象论》言“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指出过分饥饿导致的危害性,失去饮食五味作为生命物质的来源和基础,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

2 月经

《黄帝内经》关于“女子不月”的经文主要有四条,其中有两条与此病相关。其一条:《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阳,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阳明(脾)受纳水谷,化生气血,供养全身脏腑。脏腑经脉气血充足,血海有余,则月经经量、经色、经质、经期正常。倘若饮食不节、情志抑郁、劳倦太过等因素,导致阳明虚,脾气不运,心脾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血海无余,形成“女子不月”,故可经闭。

另一条为《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内经》最早认识了妇人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与肾气、天癸、冲任、子宫有着密切关系,其认识与现代医学的月经产生与丘脑、垂体、卵巢、子宫有密切关系是相吻合的[9]。在月经产生中,天癸的至与竭起着主导作用。正常情况下,女子十四岁左右,身体生长发育,肾气日渐旺盛,癸始盛而成熟,冲任气血通盛,则月经能按时而下。女子七七时,五脏精气的衰减,天癸渐臻竭尽,女性月经不再潮至,这是月经至与绝的正常规律。天癸除了与先天之精气关系密切之外,与后天之本脾、胃也有着重要的关系。《黄帝内经太素·风水论》载:“月事不来,病本于胃也。”当出现饮食偏嗜、营养物质摄入不足甚至极度匮乏时,五脏六腑特别是先天肾中之精气与后天脾胃之精气无以得到充分滋养,脾胃化生气血少,冲任之脉不能满溢,天癸提前衰竭,造成血枯经闭[10]。

3 脱发

关于脱发之病名,《内经》称之为“毛拔”、“毛坠”。中医认为,头发跟人体内冲任、肝血、肾气、二脉相关,故有《黄帝内经》“发为血之余”、“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生于血,其华在发”之说,又称“肝肾同源”。在《灵枢·五音五味》中有一段原文是这样说的:“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此条文指出冲任二脉的循行及气血生发的原理。妇人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冲任气血充足,则气血调和。头发色泽、润泽跟肾气相关,《内经》称“发为肾之华”;头发的生长速度跟肝血相关,肝主生发,因此头发还有个别名叫做“血余”。当饮食偏嗜,过饥或过饱,水谷精微不能保证,导致肝肾亏虚或冲任血脉充盈不足,若肾虚,肾精收藏的力量不够,可引起脱发;肝血不足,头发可能变白或干枯,并最终导致脱发;冲任气血不足可见血虚,“发为血之余”,血虚则不能充分濡养头发,可致头发枯黄或早脱。在临床中,原因可以是其中之一,也可以是由两种或三种因素共同所致。

4 便秘

便秘一症的认识始于《内经》[5],称之为“大便难”、“后不利”、“秘涩”、“秘结”等,其认为便秘病位在肠,与脾胃关系密切。《素问·厥论》曰:“太阴之厥,后不利”,指出脾胃失和是便秘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认为便秘与脾胃湿胜有关。中医认为便秘一症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皆密切相关,是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失调的一种局部表现。当进食障碍患者因饮食失调,最终出现便秘症状时,我们可以从肺、脾、肝、肾多个脏腑进行辨证。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当饮食偏嗜或进食失调,致肺气郁滞或肺虚气陷,升降失调,从而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形成上窍塞而下窍闭;“脾主升,胃主降”,当其长期营养物质缺乏或暴食后,致脾胃运化失司,脾升胃降功能失常,“脾气不升,则生镇满,浊阴不降,则大便秘结”;肝主疏泄,疏即疏通,疏布水谷精微,泄即发泄,泄下糟粕。伴有情绪抑郁的患者,多肝郁不畅,致大肠传导失职,则大便秘结,欲便不出;《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肾……开窍于二阴”,二便不通反映肾脏功能失常,“肾藏精而主五液”,肾阴不足,则津液亏乏而便燥;肾阳不足,则传导无力而便涩。

《黄帝内经》提倡“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等经典理论,它是现代养生的宝典、治病的法书,也是多学科研究医学的典范。综上所述,本文只对于进食障碍较普遍临床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还存在片面与不足之处,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中医同道关注进食障碍,关注心身疾病,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及优势理念,也希望通过对《内经》的学习为中医学科治疗进食障碍提供一点临床思路。

[1]Herpertz Dahlmann B,Holtkamp K,Konrad K.Eating disorders:anorexia and bulimia nervosa[J].Handb Clin Neurol,2012,106:447-462.

[2]Hoek HW,Van HD.Review of the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eating disorders[J].Int J Eat Disorder,2003,34(4):383-396.

[3]张大荣,杜贵平,贾庆梅,等.51例进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58-760.

[4]席巧真,李雪霓,张大荣.104例进食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1):37-39.

[5]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6]丁家欣.《黄帝内经》与饮食营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4):262.

[7]许磊.论《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之道·饮食有节[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6,(3):26-28.

[8]孙秀发,顾景范,凌文华,等.临床营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

[9] 张春莹.《内经》对月经病的贡献[J].薪火传承,2004,8(2):34.

[10]潘霞.基于《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理论探讨“女子不月”的治法[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Analyzing the typical symptom of eating disorder by the theory of Inner Canon of Huangdi

YANG Jing1ZHANG Jie1LI Xueni2ZHANG Darong2
1.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Center Psychosomatic Medicine,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10,China;2.Peking University Sixth Hospital The Mental Health Institute of 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Inner Canon of Huangdi(Inner Canon in short)is a classic medical literature which is existing in China.It reflects the medical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China,and is found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edicine.It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The article analyzes preliminary and discussion on the causes of the incidence of several typical clinic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eating disord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er Canon of Huangdi,I hope that the clinical thinking will provide for treating the patients with eating disorder of TCM.

Eating disorder;Inner Canon of Huangdi;Clinical symptoms

R749

A

1673-7210(2012)08(c)-0107-02

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资助(编号:SF2007-Ⅲ-26)。

杨婧(1982-),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志疾病。

2012-04-11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