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学反馈——由一节教研课引发的思考

2012-01-30 06:09范光富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8期
关键词:竖式交流算法

范光富

(江山市实验小学,浙江 江山 324100)

有效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学反馈
——由一节教研课引发的思考

范光富

(江山市实验小学,浙江 江山 32410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有效教学反馈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课堂教学反馈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教学反馈的改进措施,则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有效课堂;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运用有效教学反馈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时,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及时获取对方的反馈信息,用来改变自己的教或学。对教师来说,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会给出反应,它可以使教师及时掌握情况,改变和调整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这时教师给出的反馈信息可导致学生的自我评价,强化正确,改正错误,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对学习进行有效自我控制。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实施教学反馈,但大家是否认真地反思过:教学反馈对教与学有没有发挥促进作用?教学反馈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不久前,学校组织了一次以“计算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观摩了学校的一位数学骨干教师上的一节《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研究课,感触颇多。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有效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学反馈的思考。

一、教学回顾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公园的门票:成人票24元,儿童票12元。2位老师带领42名学生到森林公园春游,学生买票需要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明确算理

1.估算:12×42大约是多少?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后,交流估算的方法,教师只作了“好的”“真能干”的评价,就引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2.准确计算。学生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交流算法,同时,教师将学生交流的各种不同的算法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如下所示:

教师一一表扬了学生的算法,同时,还引导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分类、比较,然后鼓励学生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

(三)巩固拓展,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43×11 12×24 44×21

教师让3位学生(课后得知这3位学生数学成绩较好)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算术本上练习。练习结束,教师让学生用举手方式来反馈计算的正确与否。

2.解决实际问题:因时间不够,没有实施。

二、问题与思考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课堂教学反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反馈评价过于简单,缺乏指导引领

课例中,教师让学生估算12×42大约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交流了三种估算的方法,教师只作了简单的肯定,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找到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不能根据教师的评价信息来反思、调整自己的学习,错失了引导学生向更高水平的思维层次递进的机会。

(二)“串联”式信息反馈方式,费时多而效率低

在全班交流12×42算法时,教师随机指名学生反馈交流,学生一个接着一个地交流,教师一个接着一个地在黑板上板书。为了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积极参与,场面热烈,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其实是为展示和表现自己,而不是通过交流来发现各种不同算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对于各种算法的认识难以有“质”的提升。况且“串联式”信息反馈方式的教学节奏比较松散,师生之间往往是一对一的交流,不容易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反馈缺乏良好的交互性,费时多而效率低。

(三)信息反馈顺序难易倒置,违背认知规律

由于课堂上学生发言的随机性,所以课堂常常表现出这样的状态,即越是用抽象度比较高的方法的学生,往往越是有机会抢在别人的前面交流自己的算法,因为教师也会不由自主地把机会优先地给予这些学生,而采用一般算法的学生,往往因自信心的缺乏总是要轮到别人后面才有机会交流。这样,前面交流的算法常常比较高级,其解题步骤也比较简洁,如课例中的第1种(列乘法竖式笔算)算法,而后面交流的算法往往比较一般,如第2、3种(将一个两位数分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方法)和第4、5种(口算)算法。教学反馈中算法的交流过程不是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步提升过程,相反地却是从高级到低级、从抽象到具体的递退状态,而这恰恰又是违背人的认知规律的。这样难易倒置的反馈顺序不利于学生对乘法竖式笔算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

(四)信息反馈内容以偏概全,丢失纠错良机

板演是课堂上教师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常用的方式。课例的巩固练习阶段,教师让三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算术本上练习。练习结束后,教师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了三位同学的算法,并让学生用举手的方式来反馈学习结果。课上,绝大部分同学举手表示正确,教师一脸喜悦,没有检查有没有做错的学生,马上进入下一环节。不用多作分析,举手的同学真的都做对了吗?就不存在学生自认为正确而实质错误的情况吗?其实,学生在独立练习时,我有意巡视了一下,发现有的学生就出现了这样的算法:

由于练习时教师只盯着台上板演的学生,教学中自己又没有蹲下身子深入学生中了解练习情况,学生练习反馈信息的不全面、不准确,致使教师与典型的错例擦肩而过,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方法上出现的错误,势必造成课堂的“高正确率”与课外独立作业低正确率的落差。从课后的作业反馈来看,全班还有24%的学生没有很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也存在“不进位、数位没对齐”的计算错误。

三、实践与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反馈,虽然决非易事,但是我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反馈控制原理,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反馈时要多一些形成性评价

评价是反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反馈的回应,直接影响课堂的进展,是课堂教学过程能否往纵深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一味地评价,“好!”“很棒!”等一些简单激励性评价,这类评价就像一杯白开水,刚开始也许能吸引学生,时间久了淡而无味。因此,我们应当适当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增加一些引导性评价,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向学生传递启发、指导等回应信息,使学生从中受到教益和激励,激发起进一步获得成功的新动机。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估算12×42大约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了三种估算的方法,教师顺势作出引导性评价“三位同学的估算方法都说得很有道理,请比较一下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位同学的估算比较合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估算的意义,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估算方法的意识与能力,深化课堂教学的深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反馈方式应少“串联式”多“并联式”

面对同一问题,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往往会生成不同水平的材料,其中既有对错之分,也有优劣之别。这时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合理安排信息反馈的方式。如当学生独立思考12×42后有了多样算法时,教师采用“随机和并联”的方式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在黑板上。这样既节省了信息反馈时间,又能使全体学生有机会从整体上对这些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样互动交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反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是教学常识。有效的教学反馈必定源自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反馈内容的正确选择,因此,每一个环节的反馈内容选择要注意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相统一。我们要防止课堂上反馈的重点与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不一致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如在计算12×42时,学生想出了多种算法。这时,教师就应该认真巡视检查学生的算法,正确价值判断:列竖式笔算是基本算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口算的方法是学生原有算法,与列竖式笔算方法在写法上不同但算理是相同的,这对帮助理解竖式笔算的算理有益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口算的方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将一个两位数拆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方法”的顺序进行反馈交流。并重点对“口算的方法”与“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沟通情景图、旧方法、新算法三者之间的联系。将有限的课堂时间花在教学重点、难点的反馈上,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教学反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特别是对于好、中、差各个层次学生的整体情况全面了解,这样才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以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如在尝试练习时(43×11,12×24,44×21),教师发现了学生中的典型错例,反馈时应及时呈现错误,并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帮助学生在正误对比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这样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吴亚萍.论小学数学教学的互动生成[J].小学数学教师,2005(10).

[3]李玉华,徐斌艳.课堂教学师生教学对话的策略分析[J].小学数学教师,2006(3).

[4]彭豪祥.有效教学反馈的主要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9(4).

李雪虹)

猜你喜欢
竖式交流算法
错误的竖式
竖式趣题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竖式填数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调换数字
进位加法的两种算法
一种改进的整周模糊度去相关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