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问题设计需要关注“六性”

2012-03-21 06:57浙江省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313300汪继荣
地理教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案例思维课堂

浙江省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313300) 汪继荣

地理课堂问题设计需要关注“六性”

浙江省安吉县昌硕高级中学(313300) 汪继荣

2011年12月14日进行了同课异构的优质课评比活动,课题为湘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赛教师共4位,来自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校。上课地点为一所普通高中。本人从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观察维度参与了听课。结合四堂课中的问题设计实例和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地理课堂问题设计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情境性

所谓“问题情景”指的是给学生创造问题的背景。如课堂中提供的图像或文字材料等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高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且多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在提供的情景思维材料中,感性材料较理性材料更有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特征的理解,更能激发兴趣,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如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其中两位老师的问题设计有很大不同:

[课堂案例1]A老师的问题设计。城市化进程中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原因?解决措施?大屏幕展示河水呈红色、香港铁笼屋、上海求职拥挤等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

[课堂案例2]B老师的问题设计。展示某企业简介:湖州诚达化工厂是一家精细化学品的企业,是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注册的企业,主营含硫塑料固化剂、色浆、含苯发泡剂、酸性染料。公司位于中国浙江安吉县……。热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参观、考察、洽谈业务。

联系人姓名:袁※忠 先生

传真:86-572-56753

网址:http://company.ch.gongchang.com/ info/58653827_4e35/

小组合作调查该化工厂的污染类型、污染物、危害?

对比两者的问题设计的情境性,第一个案例感觉离学生很远,缺乏问题的情景性,很难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学生很呆板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第二个案例更容易将学生带入问题情景,所给的素材有企业简介,有联系人,有网址,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实际情况是学生探讨很热烈,各组成员表达也是“此起彼伏”。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生活性

新课标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倡学以致用。在地理课堂问题的设计中引入生活元素会使课堂更精彩。

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交通带来的影响,其中有位老师的问题设计就非常成功。

[课堂案例3]地铺城市交通问题调查

①居民出行方式调查(并指出主要的出行方式);②地铺汽车站及其附近地区交通问题调查(主要从交通秩序、车流与人流量和出现的问题等方面);③周六放学时,昌高学校门口的交通安全调查(主要从学校的措施、道路交通流量、公众的配合、学生的态度、出现的问题等方面);④胜利路与地铺南路(百汇大厦)停车问题的调查(主要统计泊车的数量、停车等待时间、停车秩序、出现的问题等方面);⑤改善交通的措施(通过上述调查,体会公众与交通建设的各个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城市交通出现的问题?试着提出解决的措施?

该案例的课堂问题设计抛弃传统做法,设计身边的五个交通问题来设问,且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效果就大不一样。多数学生选择了离他们生活最近的第三个校门口的交通问题进行探讨,因为他们有生活体验,有切身感受。虽然校门口的交通无法代替整个城市的交通,但却是城市交通的一个缩影。学生提出的一些措施也基本能体现城市目前改善交通的一些措施。如学生提出应充分利用学校多个大门,一进一出(体现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增加值日领导的管理(体现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开设交通安全课(体现加强城市交通意识宣传);各年级错时放学(体现城市错时上下班)。有生活体验才会有想法,有想法课堂才会更精彩。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什么样的问题设计是合理的?我觉得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合理的切入点,让学生能从问题中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这里应避免两种情况,一是问题的设计太大,使得学生无从下手;二是问题设计过于细碎,看似一个个小问题循序渐进,但可能束缚学生的思维。

如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在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切入点上,有位老师设计得很到位。

[课堂案例4]甲乙两市人口密集,交通问题日渐突出。甲市地面公交运力不足,而出租汽车发展迅速,其所承担的客运比例已上升到20%。此外,私家车车辆迅猛增加,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乙市地面公交一直是客流运送的主力军,加上地铁的快速发展,它们所承担的客运比例高于甲市。但是,目前地面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存在走向重复的现象。

(1)在下面的统计图中,明显反映两市交通拥堵程度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注:“CO对大气污染分担率”“NOx对大气污染分担率”是指机动车排放的CO、NOx在城市CO、NOx排放量中的比重。)

(2)根据图文提供的信息,分析甲、乙两市交通拥堵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3)两市的交通除了拥堵,还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此问题?

在本案例中,问题设计的层次和切入点上很好,一段材料,一组统计图,三组的不同梯度的问题足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之间联系,对城市交通问题思考“入木三分”。

四、问题设计要有生成性

什么是问题设计的生成性?就是要允许在学习活动中,师生间、生生间等多向交流中,进行不同观点的交锋,从而产生心灵的碰撞,甚至产生人格的感召和渲染。在这里应该注意问题设计的预设性和问题的动态生成性。这次听课中多位老师未能关注问题的动态生成性,有多次“及时”纠正学生偏离“轨道”。我认为在课堂调控上有些“过度”,过分关注课前问题设计的预设性。

[课堂案例5]安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建

为破解生活垃圾处理难的问题,县委、县政府与湖州美欣达公司多次接触并达成合作协议。昨天上午,安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举行开工典礼。安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以安吉县域生活垃圾为服务范围,……项目建成后,年发电3098万度,节约煤炭2万吨。标志我县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将由填埋向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方式转变。

小组合作学习。垃圾的处理方式、垃圾填埋地分布?

在小组讨论成果汇报时,就有小组的回答超出老师原有问题设计的预设,如垃圾焚烧发电会不会有二次污染;垃圾发电在能源方面的意义等。

问题的解决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会提出问题。针对学生众多的问题,有的教师担心一些问题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性不大,会冲淡课堂教学。而我认为能反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异想天开”,可以加以适当引导,不能抹杀学生的创新。

五、问题的设计要有探究性

问题设计的可探究性指的是能围绕某一问题,运用探究或探讨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生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以问题的提出为学习的开始,以问题的解决为学习的终结。问题既是学生学习、探究的依据,也是学习过程的桥梁。因此,一个好的探究性问题能启迪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对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了“热岛效应”,其中某参赛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课堂案例6]右图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之一。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问题被称为城市_____效应。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只考虑这一效应,说出该城市的近地面风向。为什么城市上空云量多于郊区?

该问题设计从知识内容落实看,毫无问题,但问题的可探究性不强。一是图中信息很直白,基本不需要思考就能找到答案;二是对本节知识内涵理解把握不够。本节重在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热岛效应的成因探究上,而非热岛效应的原理,问题(2)显然偏离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如果对这一知识内容的问题设计稍作改进,探究效果可能会更好。以下是本人尝试对这一问题设计的改进。

材料一:近日,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成都市热岛效应变化趋势研究》取得最新进展。利用卫星遥感的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热岛效应发生了明显变化。

材料二:成都市2000年与2004年热岛效应分布图

(1)对比两幅图,热岛效应在分布上有哪些明显变化?

(2)选择其中一处,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哪些行为会引发这种变化?

六、问题的设计要有思维性

若按照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可把问题分成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在我们高中地理课堂中,问题设计应注重启发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思考,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应用、评价等高级思维能力。

如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内容问题设计,有两位老师的问题设计在思维性上有明显差异。

[课堂案例7]A老师: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表现。

(1)对地形:使地形趋于_______。

(2)对气候: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________。

(3)对水文水系:使城区_______十分紊乱,每逢暴雨_______,极易积水。

[课堂案例8]B老师: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北京市),比较城市和郊区自然环境有何不同?试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有文字陈述,分别从地形、气候、水文等角度作了说明。显然,第一位老师的课堂问题设计是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来归纳,应属于识记层次,是低层次思维。而第二位老师设计的课堂问题是通过城市与郊区的几组数据观察,找到造成两者在上述数据方面差异的原因,最后也回到了地表形态、河流水文与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差别,但问题设计的思维性上就不同了,后者强调用对比分析,是属于高级思维能力。

总之,在地理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多关注以上几个方面,调整一下问题设计的角度,能体现出其中一个或多个设计思想,也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案例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