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后柱解剖型记忆固定器治疗骨盆骨折

2012-03-31 16:17刘安民
创伤外科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斜位后柱髂骨

梁 军,刘安民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具有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在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我院自2005年5月~2010年6月采用髋臼后柱解剖型记忆固定器治疗骨盆骨折21例,临床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23~71岁,平均43.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3例,坠落伤1例,井下工伤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合并腹部闭合伤6例,胸外伤5例,脑外伤1例,泌尿系损伤4例。本组患者术前常规拍摄骨盆前后位、闭孔斜位及髂骨斜位X线片,部分患者行骨盆CT三维重建。按Tile(1988)改良分类法分类:本组A型(A2型)3例,B型8例(B1型4例,B2型4例),C型骨折10例(C1型3例,C2型5例,C3型2例)。内固定材料全部采用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髋臼后柱解剖型记忆固定器。

2 治疗方法 术前根据骨折类型治疗,如B2型骨折行伤肢皮牵引,余为骨牵引。对无复合伤者,1周内手术,而合并脏器损伤者,则先行相关专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一般在伤后2周内手术,部分合并严重复合伤的患者,手术时间可推迟约3周左右。

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于A、B型骨盆骨折或部分C1、C2型骨盆骨折,采用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沿髂嵴切开自髂骨内板进入(A型),或耻骨上入路(B型)、髂腹股沟入路(B型、C1、C2、C3型);而对于部分C3型骨折须前后联合入路,后方入路一般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体位则采用可仰俯变换侧卧位。手术进入骨折部位后,直视下复位后复位钳临时进行固定,根据骨折部位,先选择合适大小及形状的髋臼后柱解剖型记忆固定器,根据髋臼后柱解剖型记忆固定器臂的长短,在骨折线的两侧选择固定点,钻孔,安装髋臼后柱解剖型记忆固定器。固定在髂骨内侧面的一般选择I型固定器,固定于骼外侧、耻骨支的一般选择Ⅱ型固定器,固定于骼骨嵴的一般选择Ⅲ型固定器,如固定器在单一使用时,应尽量采用多点、多面三维立体固定,固定方向应与骨折面呈垂直关系,以增强骨界面间的把持力;同时应注意固定点间距应大于弧臂记忆间距,此举才能保证可靠固定及充分加压;对粉碎性骨折及不稳定的骨折需联合重建板固定。本组单纯以髋臼后柱解剖型记忆固定器固定者15例,联合重建板固定者6例(B型3例,C型3例)。最后C型臂X线机下透视复位情况。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3~7d。术后第1天即开始行下肢部分肌肉功能训练,防止深静脉栓塞并减轻下肢水肿。对于A、B型骨折,术后1周内行髋、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C型骨折根据术中固定情况,术后适当辅以皮牵引,个别C型骨折术后可维持骨牵引3~4周,同时行相应的功能锻炼。

3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5~13个月(平均8.5个月)随访。术后常规拍摄骨盆前后位、闭孔斜位及髂骨斜位X线片,判断骨折复位情况。本组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中及术后摄X片显示15例达解剖复位(其中A型3例,B型8例,C型4例),5例复位满意(其中B型3例,C型2例),1例复位基本满意(C型)。2例下肢不等长,其中1例短缩<0.5cm,1例短缩0.5~2.0cm。6周后回访有13例活动后感髋部轻度不适,但髋关节功能正常,7例行走时感髋部疼痛不适,髋关节功能稍受限,1例行走时即感髋部疼痛,髋关节功能受限。所有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10周(平均7.4周)。无内固定松脱、断裂。按刘利民等[1]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1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1%。

讨 论

髋臼后柱解剖型记忆固定器是一种在特定温度下对形状具有特殊记忆功能的镍钛合金材料,其变形温度为0~5℃,恢复温度为37~45℃。镍钛合金具有强度高、抗弯抗扭转作用强、耐疲劳、耐腐蚀、无毒及组织相容性好等特点。其作用原理即是利用记忆合金随温度改变产生的回复力,这种回复力足以对抗肌肉的张力,在整个骨折愈合过程中使骨折断端间产生动态的、持续的压应力,增强骨折间的把持力,使骨折端获得足够的稳定性,从而达到固定作用。依此特性,目前已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固定器,并在临床骨科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髋臼后柱解剖型记忆固定器,即为其中一种,但更多应用于髋臼骨折的辅助固定[2]。我们尝试采用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髋臼后柱解剖型记忆固定器,单独固定不同类型骨盆骨折,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采用髋臼后柱解剖型记忆固定器固定不同部位、不同类型骨盆骨折时,具有传统单一内固定器无法比拟的优越性:(1)操作简单,髋臼后柱解剖型记忆固定器勿须塑形,将复杂的固定变为简单的安装;(2)固定牢固可靠,由于持续的自加压功能,增强了骨折断端间的把持力,从而增强了固定的牢固性,同时力臂倒钩形设计增强了固定齿与骨之间的摩擦力,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器脱出;(3)适应性好,对不同类型、不同部位骨盆骨折均可应用;(4)促进骨折愈合,由于其独特的自加压功能,在整个骨折愈合过程中产生持续的压电效应,这种压电效应不仅能加快骨愈合,而且有利于骨胶原纤维的重建[3],在整个骨折愈合过程中无不良应力作用。

[1]刘利民,雍宜民,沈惠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骨外固定技术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10.

[2]张春才,许硕贵,王家林,等.髋臼骨折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的设计与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2):709-713.

[3]康庆林,张春才,高堂成.天鹅记忆接骨器对长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2):113-118.

猜你喜欢
斜位后柱髂骨
复拇畸形术前拇指正位与斜位X线表现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Beagle 犬髂骨嵴解剖及取骨术
累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分析
应用MIMICS软件对髋臼后柱顺行螺钉骨性通道参数的测量
骨盆尤文氏肉瘤/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征象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探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46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后内侧入路双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心房扑动消融
胸部斜位数字X线摄影在胸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修改
髂骨移植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