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02 09:37徐元明
成才 2012年4期
关键词:司马光王安石逆向

■徐元明

逆向思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徐元明

用“逆向思维法”学习历史,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对现成观点结论的甄别能力,有利于我们开拓视野,活跃思路,丰富史论。

一、通过逆向思维,历史结论推陈出新

有些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特别迷信教材中的某些“权威”说法。其实,只要我们多读一些史书,多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多了解一些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往往会对教材中的某些说法会有新的看法。

如我们在学习初中历史《王安石变法》这一节课内容时,教材惯用的说法是,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因为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大地主阶级集团的反对,变法最终失败。对于这一说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疑问:

(1)既然宋神宗大权在握,司马光反对有用吗?(2)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既然对国家和老百姓那么有好处,司马光为什么会反对?最后为什么还失败了?(3)历史上享有“忠清粹德”荣耀的司马光究竟是个怎样的人?(4)“奇才”王安石是个怎样的人?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从书本上没法得到答案,需要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一周以后,学生们给我如下一些答案:神宗继位时年少气盛,对于边疆纷乱,不顾宋朝实情,一心想富国强兵,于是启用了才学丰实但刚愎自用的王安石。以青苗法为例,政府每年将钱强行贷给百姓,本来是想解救百姓,但是难免有人会乱花,以至于期满后无力偿还,到时候让官吏追着逼要,鞭打施暴,克扣盘剥,救民反而成为害民,民间苦不堪言。同时,王安石党同伐异,大权独揽,欺上压下。而司马光在洛阳呆了十五年,百姓们都很尊敬他,称他为司马相公,就是妇女儿童也久仰他的大名。当时辽、夏的君主曾说,“司马光为相,千万不要轻易生事”。司马光总是通宵达旦地工作,即使弥留之际,呓语的都是国家大事。他一生忠孝仁义,廉洁正直,甚至有的百姓把他的像挂起来,吃饭之前要祈祷一番。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最后失败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司马光等人的反对是不科学的,我们也从中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通过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多维思考

换角度思考是指我们对历史事物在从常规的角度思考之后,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去思考。这既有利于探索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多种因素,又符合创新思维的特征。

以学习“隋朝的大运河”为例。对于大运河的开凿,常规思维一般从这样三个角度思考:一是它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二是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三是它劳民伤财,地方官吏乘机勒索百姓,造成民怨沸腾,加上隋炀帝本人极尽奢华,政治腐败,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换角度设问:工程如此巨大,无疑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物力,假如隋朝经济凋敝,国力贫弱,那么能凿成这条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吗?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就从另一方面证实了教材上的结论: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及隋朝经济繁荣。又如,在长达四五千里的复杂地理和水文环境下,巧妙借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通道,这不正好反映了那时的水利勘测和工程设计的水平高超,从而证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创造力。这一点也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但又非常值得玩味。

三、通过逆向思维,引导学生科学分析

我们在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某些历史定论时,有时会不顾历史的某些特定场景,随意下结论。殊不知这样往往会误导学生,给我们的教学不仅没有增色反而添了乱。如我们在谈到“违背历史潮流的必然会被历史所抛弃,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这句话时,时常不加思考,四处乱用。其实,这句看似“真理”的话,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并不灵验”。

例如我们在讲《三国鼎立》这一节课内容时,习惯上将曹操、袁绍、刘备和孙权等各自的情况进行介绍,然后讲赤壁之战是因为曹军不习水战,加上瘟疫流行而失败,最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种讲法似乎成了定式,毋庸置疑。但是讲这节课时我采取了逆向思维模式,提出了以下问题:

既然曹操是想统一全国的,“统一战争”应该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得到人民拥护的,为什么他最后还是并没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反而遭到了失败呢?相反,孙刘违背了历史潮流,却取得了胜利,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为什么?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其实很简单,学生们只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即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破产流亡,社会经济崩溃,阶级矛盾尖锐。尤其是北方连年战乱,人民渴望过上安宁的日子。曹操南下,他的北方士兵更是如此。因此,受尽了战争、兵役、剥削之苦的老百姓,应该说反对的不是“统一”,而是以“统一”为名,不断战争、剥削老百姓试图进行“家天下”统治的历代帝王们。再者,曹操当时背负着“乱臣逆子”、“篡夺汉室”的恶名。在古代封建社会里,讲的是皇室正统的一脉相承,“篡夺汉室”、异性称王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啊!试想,无论曹魏政权里的老百姓还是孙刘政权里的老百姓还有谁会支持这个“乱臣逆子”呢?民心的向背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了,曹操想一统天下自然很难了。

四、通过逆向思维,将历史问题化繁为简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历史上的一些难事、复杂事简单化,尽量细化,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而采取逆向思维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先看一道困扰学生多年一直没法解决的问题: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会反映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为什么又说明清时期的专制制度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我们惯常的思维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放在明清时期,这两朝的统治者则是先“得天下”,再“得民心”。何以见得?我们以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为例加以说明。而明清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何将它简单化,让学生好记又好理解呢?

首先,我们明确明清时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皇权进一步加强了。其次,看它是怎么加强的:丞相废了,司法机构废了,行省废了;特务机构有了,文化专制有了,军权有了!三废三有,将很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了。明清的政治制度表明明清时期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用皇权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它不象隋唐统治者采用的“开放或较为开明”的制度。所以我们说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反映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明清时期的专制制度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同样明清的统治者都采取了非常规的手段取得统治权的,如朱氏靠着士人的越俎代庖,享祚近三百年,而爱新觉罗氏则依赖明朝叛将吴三桂进京。两代王朝依靠强权政治先得天下,再统民心,统治中国五百多年。

五、通过逆向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是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做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是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着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教授《鸦片战争》一课时,采用最多的是用问题导入:

(1)这场战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

(3)鸦片战争的经过?

(4)鸦片战争的影响怎样?

我在给学生讲授该课内容时,并没有按教材的一贯模式来讲,可选用一个有趣而又真实的历史故事作为这节课的开头:在我国近代有这么一个战争可谓在人类史上称奇,看到对方“船坚炮利”,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破敌,却迷信的认为西方的“文明”可以用“不文明”的方式破敌:即用马桶,尤其是妇女溺器等作为破敌法宝,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个战争就是我们要学的鸦片战争。学生们一听,哎呀,还有这等事?兴趣一下提起来了。整个课堂一下活起来了,我也趁热打铁,提了相关的许多问题,由学生去思考,这样,知识的落实也有了保证。

它既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启迪了其心智,又有一定创新性。

武汉第三寄宿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司马光王安石逆向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逆向而行
司马光砸缸之谜
北陂杏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司马光砸缸
王安石的坏习惯
司马光“警枕”夜读
初夏即事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