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本研修机制与实践研究

2012-04-02 09:37黄德灿
成才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科研研修校本

■黄德灿

高中校本研修机制与实践研究

■黄德灿

一、明确研究的现实意义

目前正在全国广泛实施的新课程,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然而,考察目前教师队伍现状及职后培训机制却不容乐观。老教师普遍感觉负担重,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慢,心理问题和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一般的教师师范毕业以后,没有或很少有学习的机会,导致成长的脚步跟不上要求。

从培训角度来看,传统的集中学习式的培训已经不适应教师的要求;由于进修、培训机构数量不中足,加上教师教学负担过重,很多教师没有机会到校外的专门机构学习。

从管理角度来看,教研组的管理是直线的线性管理,后来形成的年级组的块状管理也只是对学生的班级行政进行管理,导致整个管理只是注重了教学的常规行为。这两者之间如何整合,如何对教师进行培训,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从科研角度分析,传统的教研和科研不同,传统的教研注重的是上课、备课、听课、练习、评价,是教学中的常规工作,而科研要求有研究课题,有研究方案,有研究过程,有成果展示。如何将传统的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教师培训整合起来走向校本研修式的科研,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其实,教育部很早就明确提出“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问题,如2004年9月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和后来的《国务院关于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都有明文规定。目前,全国已经有不少学校和研究部门在进行校本研修课题研究,只是如何根据新课程要求培训教师,通过校本研修唤醒教师的内在潜力,使专业得到发展,人生价值得到提升,大家都有同样的困惑和矛盾。

二、确立研究的具体目标

校本研修是学校自我发展的机制,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是对学校文化的探索,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创造性教学的平台。校本研修是教师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在岗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培养教师个人主动学习、共同探讨,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校本研修机制与实践研究”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一个课题。它实质上就是对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进行合理、有机的系统管理与实践研究。

我们认为,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是重要的,然而校本管理机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基础性的、制度性的和整体性的追求。如果缺少校本管理机制,任何校本研修尝试都是难以长久和取得实效的。所以我们应该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探讨的是教、学、研一体化的务实有效、持续发展的校本研修机制,从根本上保证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和操作性,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这也就是说,校本研修是以校为本的研究自修。所谓机制,探讨的是事物内在规律及其与外部事物的有机联系所形成的系统。我们的研究就是应该从机制上为校本研修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

三、选择研究的内容切口

1.依据课程理念,加强校本研修管理

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使教师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活动中提高能力水平,通过教科研培养优秀教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学校应该注意加强校本研修管理,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1)根据课改要求和学校实际,学校在宏观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机制与实践方案,用这个方案指导全校的校本研修工作。

(2)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研组、年级组工作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教科研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避免年级组取代教年组工作,在校本研修机制上明确区分二者的职责功能。

(3)强化教科研部门的管理责任,督促学校教科室(或教务处)为教师参与教科研提供服务。要求教科室(或教务处)负责任地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4)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基本要求,加强教师教学指导和过程监控,把教研落实到课堂,把课标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

(5)用科研的要求强化教师职责,对教师的学习、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作出科学评价。

(6)对那些在教科研上成绩突出的教师及时予以奖励,树立榜样,带动全体。

2.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校本学习制度

课改绝对不是一种形式,可以说是一次教育革命。所以,学校应该要求全体教师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立足学校实际,建立校本学习制度。

(1)推荐书目,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每学期读一本理论著作。如朱慕菊的《走进新课程》、倪文锦的《语文教育展望》、顾黄初的《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巢宗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等等。

(2)小组学习,切磋共享。坚持开展小组学习讨论,例如在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时,以年级为单位,集中时间、集中文本、集中专题进行学习。

(3)聘请专家,讲座指导。学校力争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教研活动,聘请专家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获得真切感受,教学观念产生根本改变。

(4)检查学习,考核成绩。在领导带头参加校本研修学习的前提下,学校确定专人负责教师学习考核检查,对那些不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缺席各级教育教研管理部门组织的学习的教师,及时督促提醒,创造条件鼓励学习,并树立学习榜样,做好学习示范。

3.注重实践效果,培养校本科研队伍

要打造一所品牌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以校为本、走群众性教育科研之路的科研策略,改变科研方式,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践相结合,规范教育科研过程,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如果能够培养一批教学骨干成为了教育科研中坚,校本研修就会取得丰硕成果。为了务实有效地培养这支教科研队伍,学校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1)师徒结对有制度。导师和青年教师即为师徒关系。导师有责任和义务指导青年教师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同时加强科研指导。导师在科研上成为青年教师学习的楷模。要求青年教师主动向导师学习,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学校以合同形式规定师徒教科研任务指标,一年总结表彰一次,给予青年老师和指导教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2)教学比武获经验。定期开展教学比武活动,在教研组、备课组的具体指导下,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投入教科研,在研究中通过比较、鉴别、讨论、提升,获得真切体验。

(3)讲听说评一条龙。开展全校性的"讲、听、说、评一条龙"的课堂研究活动。如“一科一课课堂教学研究”、“一科多课课堂教学研究”、“多人同课题教学研究”、“不同科目不同课题的教学展示”。在这种研究活动中,讲课的是老师,说课的、评课的既可是讲课者,又可是听课者,还可是专家。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既肯定正确策略,又反思评说“异位”“异质”“欠妥”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

(4)教学反思成习惯。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一定的课标理念下进行教学反思,并成为一种习惯。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学校要求教师有常态化的反思记录,适当的时候进行反思案例评选表彰。

4.立足课堂教学,开展校本课题研究

开展校本课题研究不少人仅仅理解为是学校的行为,是少数科研骨干的事情,是学校应该完成的课题研究任务。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学校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往往是两张皮,这样的研究成果自然难以推广,更谈不上有什么实际成效。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我们的课题研究也是如此。

(1)提倡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和科研合二为一,学校号召老师们积极参与科研。使教师们都认识到:上课、备课、听课、练习、评价,是教学中的常规工作,而科研要求有研究课题,有研究方案,有研究过程,有成果展示。课题研究有利于有效教学实践。学校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将传统的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教师培训整合起来,真正走向校本研修式的科研。

(2)教师参与科研有明确的任务。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最少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并务实地去做好研究的每一步工作;在教学中发现科研课题,用科研课题指导教学。学校教科研部门和专家负责引领,使老师认识到课题研究不神秘,从教学实践中选择课题,在理论指导下反思,获得真切感悟,就是科研成果。

武汉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教科研研修校本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略论基础教育期刊编辑与中小学校教科研共同体的互动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教-研-修”一体化网络教科研平台的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