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摄影创作能力的思考与探索*

2012-04-02 13:44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12期
关键词:摄影者景深事物

邓 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摄影课是很多非摄影类专业的基础课,旨在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掌握拍摄的基本方法,达到能够创作符合专业要求的作品的水平。人们对摄影作品的要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传统摄影的年代,学生通过为数不多的课时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拍摄、冲洗、放大等复杂的操作,得到影像清晰的照片就算不错了。但到了数码摄影普及的今天,记录清晰影像已经变得非常容易,简单的操作、友好的界面、强大的功能、即拍即显和不用考虑拍摄成本,几乎不用专门训练就能够拿起相机进行拍摄。摄影的普及使人们的欣赏水平大大提高,对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我们的非摄影专业的摄影教学并没有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生的创作能力还比较欠缺。不少学生缺乏发现美的能力,拍摄的随意性比较大,对相机的自动功能依赖性很强,不能很好地通过相机把对事物的理解表现出来。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摄影创作能力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非摄影类专业的摄影课应该抓好以下环节。

一 从欣赏入手,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不强是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实的情况也正是如此,经常看到学生面对美景而拍不出漂亮作品的情况。

拍什么?怎么拍?这是学生在数码摄影创作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美存在于从社会到自然的方方面面,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修养、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气质、不同爱好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摄影者根据自身的审美观念进行拍摄,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的美感效应。但是,不是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都能被他人接受。摄影作品是信息的传播载体,要让社会大众能够领悟到摄影者的创作意图,在摄影创作时就必须遵从人们已经约定俗成的审美规范。在从1839年到现在的一百多年的摄影发展历程中,摄影家们创作了大量成功的作品,他们以犀利的眼光、从独特的角度、用娴熟的技术,记录和再现了他们对事物的感悟。现在指导人们进行摄影创作的审美规律和方法,就是后人对他们的成功经验的归纳总结。

要创作出好的摄影作品,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和方法。但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内容往往是在某些章节中集中进行介绍。由于其高度的概括性,学生很难在短时期内深入理解,因此就出现了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在创作中依然我行我素,理论和创作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审美的素养是需要长期培养的。在教学中我发现,从本课程开始就应该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在对作品的讲解中融入相关的摄影理论,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欣赏摄影作品,既要有对名家名作的“精读”,详细分析作品的创作思想、采用的技术技法,也要有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的“泛读”,广泛接触现今的各类作品,包括不是很完美的摄影爱好者的习作。课堂教学中以精读为主,每次课都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有计划地“读”作品。这样,可以把枯燥的理论和规律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在以下两方面进行着重的引导:

(一)培养镜头感

人眼的焦距是不变的,在观看事物时,人们习惯用眼睛扫视。这样获取的信息是一段时间内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各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只能反映不断运动的客观世界中某一局部在某一时刻的景象。同时,摄影镜头的焦距是可以变化的,从镜头中看到的世界可能与用眼睛看到的完全不同。学习摄影必须培养镜头感,熟悉不同镜头的成像特点。

摄影不可能记录眼前看到的全部,只能用一幅或者几幅画面展现摄影者对被拍摄对象的感悟,因此,面对拍摄的场面,应该提醒学生认真思考自己要表现的主体是什么、拍摄多大的范围、从什么角度拍摄、用什么镜头拍摄,才能反映被拍摄对象的本质。摄影将三维空间的景物记录在二维的平面上,摄影作品是静止的、平面的,人们在欣赏时往往是近距离长时间观看,画面中的各种细节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传达不同的信息。被拍摄对象的空间感、质感等是通过光线、影调、色彩、形态等表现出来的,而这些都是平时观看事物时很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摄影作品是摄影者对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通过摄影艺术语言传达其思想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的。在数码相机高度智能化的今天,不少学生习惯拿起相机就按快门。镜头感的缺失,往往使作品主题不突出,主体不鲜明,要用照片打动观众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训练摄影思维

摄影作品是用来传播信息的,怎样才能让摄影者的创作思想被观看者接受呢?很显然,摄影者要按照人们通常的审美习惯和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处理画面。

1.作品应有明确的主题和完整的内容

在创作实践中经常发现,学生面对拍摄对象一筹莫展,似乎值得表现的东西太多了,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其实,摄影的表现能力是有局限性的,一幅摄影作品讲述的是事物的某一个片段,不可能包罗万象,所以,只有记录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瞬间,才能让观众对被表现的事物有整体的认识。

对于初学摄影的学生来说,对作品内容的完整性要有全面的理解。一方面,摄影是瞬间的艺术,为了捕捉事物决定性的瞬间,往往不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耐心等待,然后适时地按快门;另一方面,完整不是完全,摄影不可能把眼睛看到的全部记录下来,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撷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部分。同时还应该注意,视觉有延伸效应,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补充、完善画面中没有出现的内容,实现认知上的完整。

2.要突出主体,重视陪体

主体是表现主题、传达情感的主要对象,是画面的核心,主体可以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也可以是一样物体或一类物体,一幅作品中只能有一个主体。使主体处于画面的中央,同时占据较大的面积,尽可能祛除主体周围的事物,是很多初学摄影的学生突出主体的常用方法。其实,主体不是孤立的,一般情况下,它的周围还有其他的人或物,这些就是陪体。虽然陪体处于从属的地位,但它与主体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能帮助充实、完善主体所处的地点、时间、方位、大小等信息,还能够使画面更加协调,强化主体的表现力。陪体具有帮助主体抒情表意的作用,因此,在陪体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与主体的关系,通过改变拍摄距离、方位,变换镜头参数等,避免喧宾夺主。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其它突出主体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摄影思维。

3.要注意画面的均衡

要让观看者理解摄影者的创作思想,首先要让观众乐于观看,表现的形式非常重要。初学摄影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端平相机,使心目中的水平线与画面的上下边框平行,而忽略画面的均衡。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具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固的,塔吊要加一定的配重才不会倾倒,很多生活中的现象形成了人们求均衡的心理,并在审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均衡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否则,会使人产生不安定的感觉。在欣赏作品时,可以通过遮挡或截取部分画面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均衡与否的视觉效果。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大量欣赏摄影作品,有了画面形象的积淀以后,摄影审美的基础慢慢就形成了。当然,作品欣赏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学生对摄影创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他们对理论的理解会更透彻。

二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提高创作中的控制能力

我们在抱怨学生摄影创作能力不强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有些摄影理论并没有讲清楚,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教学。由于摄影技术涉及到很多的科学门类,在非摄影类专业的摄影教学中,出于兼顾各专业知识结构的考虑,在教材及教师的讲授中,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只给出了简单的结论,有的甚至为了简化,连结论的前提条件都没有强调,没有体现出摄影科学的科学性。

如果把传授知识理解为信息传播的过程的话,要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就应该采取与受众相适应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与受众的文化层次密切相关,对于文化层次低的受众,直接将结果告诉他们能使他们很快接受,而对于文化层次高的受众,他们往往是带着审视的态度对待新事物的,只有清楚了前因后果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我们低估了学生们的能力。虽然学生们有着各自的专业背景,但他们都有很好的综合素质,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完全有能力对所学的知识了解得更深,更透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以景深的教学为例,对于影响景深的因素,一般教材中只给出了诸如“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焦距长,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距离远,景深大;距离近,景深小。”之类的结论,既复杂,又没有将光圈、焦距、距离三者对景深的综合影响体现出来。按照以上规律操作,只改变一个因素时结果正确,当几个因素同时变化时,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这样的规律是非常不严谨的,只会误导摄影者。其实,将这个问题简化为一个几何问题,学生们都能够推导出景深的近似公式,在公式中,光圈、焦距、距离与景深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通过公式的推导,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景深的理解,而且澄清了很多人对景深的错误认识以及某些教材中不严谨的提法。

摄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摄影需要多拍多练,不断积累经验,前人的经验能给我们以指导。但对于只有几十个课时的摄影学习者,要完全从实践中“悟”出前人经验中的真谛是不现实的。而现行的教科书经验性的介绍多,深层次的理论分析缺乏,因此,很多学生感觉书本介绍的方法有点“玄”。凡是科学都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只要让学生了解了其中的原理,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摄影是光的艺术,曝光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为什么号称“你所需要做的只有取景和按快门”的自动相机并不能保证每次都正确曝光?曝光补偿时的量如何控制?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早已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可惜,现行的教材都没有认真的介绍。当给学生们补充教授该内容后,在曝光的问题上,学生们再也不用听命于照相机了。在数码摄影中,涉及到感光度、白平衡、色温、记录格式、数据、分辨率、影调层次、色彩深度、对比度、噪声等等很多参数的设置,知道了这些参数的意义和调整的原理后,学生们创作中对设备的驾驭能力明显增强。

摄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是要运用到很多技术进行创作的艺术。摄影技术有其严密的科学体系。在引导学生对摄影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在创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觉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1]周家群.摄影艺术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杨绍先.摄影技术与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李 强.摄影画面构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冯建国.跟亚当斯学摄影[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

[5]彭国平,张宗寿.大学摄影基础教程[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6]钱元凯.摄影光学与镜头[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摄影者景深事物
一种结合物理模型和景深估算的图像去雾算法
美好的事物
冬日黄昏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奇妙事物用心看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简明FOTO词典:景深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