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害控制性手术理念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2012-04-15 09:53刘亦军张仲明沈兆亮
创伤外科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控制性病人理念

刘亦军,张仲明,李 卓,高 贺,杨 勇,沈兆亮

严重创伤患者的高并发症和高病死率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手术成败并不是患者存亡的唯一因素,严重创伤患者最终死亡归因于自身性潜能耗竭,临床上称死亡三联症(lethal triad of death)[1]: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损害控制性手术是一种复杂外科问题应急分期手术理念,主要指在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时应采用快捷、简单操作、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保留进一步处理条件,使病人有复苏机会做Ⅱ期手术,最早由Stone等[2]于1983年提出。损害控制性手术(DCO)是近年来创伤外科领域涌现出来的一个极具实用价值的外科原则,包括:简便有效、应急救命手术处理致命伤、污染控制手术、计划性再手术处理非致命伤的处理模式。其目的是提高患者存活率,通过控制污染、降低死亡三联症,为进一步确定性手术赢得时机。我院2008年8月~2011年1月间运用损害控制性手术理念,选择适宜时机和术式治疗21例严重创伤患者,通过对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手术时机与术式、手术设计与手术次数、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疗效评估,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8~73岁,平均36.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6例,挤压伤3例,高处坠落伤2例。18例(85.7%)伴有创伤性休克发生,其中19例(90.5%)存在1处或1处以上开放骨折。骨折部位:骨盆骨折9例,锁骨骨折11例,多发肋骨骨折13例,脊柱骨折8例,肱骨骨折7例,尺桡骨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10例,胫腓骨骨折14例。全部病例采用ISS评分,平均ISS≥30.3±2.1。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人按照损害控制性原则治疗,首先积极抗休克,挽救生命,同时请相关科室会诊,第一时间明确诊断及伤性判断。在DCO理念下行全疗程手术构思,Ⅰ期手术以挽救生命体征为主,完成Ⅰ期DCO手术后行ICU复苏治疗,采用保温、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凝血障碍,改善患者的生理状态,为Ⅱ期手术创造条件。Ⅱ期手术时机制定的主要依据:血流动力学、水电解质稳态、酸碱平衡、血凝、体温、尿量等为参考指标。本组除1例死亡外,余20例均采用DCO理念下的分期手术治疗,分别经历手术次数2~9次,平均2.9次。本组20例输血量为8 000~12 000ml,人均输血量2 400ml;患者住院时间为14~350d,平均45d。骨盆骨折并下肢严重撕脱伤者予以Ⅰ期乙状结肠造瘘,切断污染源,其它部位骨折予以外固定架、石膏及牵引制动。

结 果

1 例肝脾破裂、抗休克同时行急诊剖腹探查,术中因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脾切除2例,肝修补2例,上臂毁损伤1例(截肢)。从创伤到Ⅱ期手术时间为10~23d,平均7.3d。18例四肢骨折者,分别行交锁髓内针、钢板、锁定板、螺钉等内固定及外固定,均骨性愈合。20例随访7~28个月,平均12个月。骨科并发症:术后切口感染2例,对症治疗换药后乙级愈合,肺部感染1例,对症治疗后痊愈,压疮2例,换药后痊愈,骨延迟愈合1例,本组病例于6~11个月康复,未发现远期并发症,骨愈合程度均较满意,18例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21岁,车祸伤3h后入院,左臀、会阴、左大腿、左小腿、足踝部软组织套状撕脱辗挫伤,失血性休克,输血量10 000ml。入院后请多科会诊,拟定将该患者列为DCO理念下的分期手术组,制定治疗全程方案:(1)积极抗休克纠正生命体征;(2)Ⅰ期结肠腹壁造口,切断术后可能因而使污染造成创面感染;(3)股动脉断裂伴血栓形成,考虑到血管短缩,端端吻合后,术后可能因体位改变造成致命性大出血,放弃股动脉端端吻合方案,采用同侧大隐静脉代股动脉移植;(4)20%裸露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覆盖,待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后做Ⅱ期植皮;(5)大量失血,做好术后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的准备;(6)患者为未婚青年女性,考虑术后恢复美观程度,取皮设计优先选取不暴露区皮肤回植。该患者先后历经9次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恢复满意,重返工作岗位(图1a~f)。

图1 左臀、会阴、左大腿、左小腿、足踝部软组织套状撕脱辗挫伤

讨 论

1 传统救治理念与DCO新观点的对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损伤的患者日益增多,严重复合伤发生率明显上升。Bone等证明伤后24h内骨折固定对严重创伤的益处,并产生了对所有创伤全部早期治疗观点(early total care,ETC)[3-4],指导了上世纪50~90年代的治疗原则[5-6]。然而上世纪末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严重复合伤的病人运用ETC观念指导救治,出现的全身并发症(缺氧、低体温、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应激反应、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会导致急性器官功能障碍(MOF)和术后早期死亡[7],ETC手术理念并不适用于所有严重创伤的患者,对于一些创伤严重、生理功能耗竭严重、ISS评分高的病人,采用这种理念救治,反而适得其反。经验表明,对这类患者准确的判断,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这类患者不宜按照ETC理念进行救治。

DCO理念强调分阶段救治,其要点是早期简化手术过程,以减少对全身生理状态的影响,ICU恢复、正式手术。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和预后[8-10]。

并不是所有创伤患者都适合在DCO理念下施实救治,首先对创伤情况要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确保生命体征平稳。强调不能因手术致使患者病情发生不可逆性变化,减少因生理功能耗竭对生命支持系统构成的威胁。在DCO理念下实施分期计划性手术是最为适合的救治方法,主要步骤:(1)控制出血:暂时控制(填塞、结扎等)血管伤,快速简便修复止血;(2)控制污染:结肠造口、肠管破裂者,钳夹修补;(3)简易关胸腹:硅胶补片等;(4)术后处理:纠正血流动力学改变、复温、纠正死亡三联症。Pape等[11]根据ISS评分将严重创伤病人分为一般病人、临界病人和病情不稳定病人。一般病人可以接受ETC理念手术,临床病人及ISS≥25分的病人宜采用DCO理念手术,对于不稳定病人的判断主要从ISS评分和血流动力学方面进行评价。致死三联症(休克、低体温、凝血障碍)是DCO理念下筛选病人的一项参考指标,DCO理念手术患者筛选标准:(1)复苏和手术时间>90min;(2)危险因素:严重代谢酸中毒pH≤7.2;低体温≤34℃;凝血机制紊乱,非机械性出血;(3)血浆输注量≥4 000ml;全血输注量≥5 000ml;所有复苏液体输注量≥12 000ml。满足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选为DCO手术组[12]。二期手术时机的选择:血流动力学稳定;氧饱合度稳定;体温正常;无凝血障碍;尿量≥1ml(kg·h),血乳酸≤2mmol/L时[13]。

2 临床救治体会

DCO理念是一项新的正在发展的策略,其形式与临床应用是创伤外科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DCO理念已成为严重创伤救治的灵魂。早期行简单控制手术、ICU复苏、有计划地再次确定手术是其核心,是在DCO理念指导下手术成功的关键,该理念强调的是控制手术本身的损伤,而不是针对控制创伤而言[14],是以病人的生存为目标,以术后生活质量为前提,它更多强调整体观念,通过早期止血,控制污染,使机体达到最为基本的生存条件,为最终确定性手术创造条件。DCO理念的发展对外科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医生具备坚实的专业训练,广泛的医学、社会学、人品修养基础,更需要全面的临床眼光和统筹全局的思维模式。

损害控制手术理念是一项新的正在发展的技术,需要临床验证,该理念的涌现将对严重创伤救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1]Stawicki SP,Brooks A,Bilski T,et al.The concept of damage control:extending the paradigm to emergency general surgery[J].Injury,2008,39(1):93-101.

[2]Sailba W,EL-Haddad B.Secondary hyperpamthyroidism: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J].J Am Bosrd Fam Med,2009,22(5):574-581.

[3]Fox CJ,Gillespie DL,Cox ED,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a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strategy for vascular injury in a combat support hospital results of a case control study[J].J Trauma,2008,64(2S):99-107.

[4]Greenbujam LA,Benador N,Gokdstein SL,et al.Intravenous paricalcitol for treatment of 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 in children on hemodialysis[J].Am J Kidney Dis.2009,49(6):814-823.

[5]周贤杰,罗从风.创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J].国际骨科杂志,2008,29(3):142-145.

[6]李宁.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7(1):28-32.

[7]汤杰,何超,李文放,等.急诊绿色通道创伤管理模式对创伤患者临床疗效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报,2010,31(8):928-929.

[8]景炳文.创伤围术期救治中争议问题商榷[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4):289-291.

[9]樊建林,公保才旦,钱惠岗,等.损伤控制复苏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休克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7):620-623.

[10]陈晓斌,孙天胜,任大江,等.伤害控制骨科学及其进展[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7):603.

[11]Pape HC,Hildebrand F,Partschysh S,et al.Change in the management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in polytrauma patients:from early total care to 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 surgery[J].J Trauma,2002,53(3):452-461.

[12]Zehtabchi S,Tubridy C.Resuscitation of hypovolemie emergercy department patients:hypertonic or isotonic crystallioids[J].Ann Emerg Med,2009,54(1):128-131.

[13]陈晓斌,孙天胜,刘智,等.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在肌科严重多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J].华北国防医药,2008,20(4):317-320.

[14]陈仿.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5):2376-2378.

猜你喜欢
控制性病人理念
谁是病人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综述
分析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损害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肝破裂的临床效果
病人膏育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
我帮病人“走后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