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2012-05-15 08:22黄丽萍王志力王庆涛王树祥李红开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年14期
关键词:臂丛上肢芬太尼

黄丽萍 王志力 王庆涛 王树祥 陈 娟 李红开

四川省江油市903医院麻醉科 621700

手术后疼痛是临床外科最常见的急性疼痛,影响患者心情、睡眠及食欲等,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笔者通过比较连续CPNA和PCSA方法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给临床术后镇痛提供一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员来自我院2011年3-5月接受上肢手术,术中麻醉效果满意并接受术后镇痛的38例ASAⅠ~Ⅱ患者,所有患者均无臂丛神经阻滞的禁忌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CPNA组19例,其中尺桡骨骨折术后9例(47.4%),肱骨骨折术后7例(36.8%),前臂断肢再植术后1例(5.3%),掌骨骨折术后2例(10.5%);PCSA组19例,其中尺桡骨骨折术后10例(52.6%),肱骨骨折术后5例(26.3%),前臂断肢再植术后1例(5.3%),掌骨骨折术后3例(15.8%)。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组别 n 性别(男/女) 年龄(岁) 体重(kg)CPNA组 19 12/7 38.5±17.771.5±13.1 PCSA组 19 13/6 37.8±18.368.7±11.6

1.2 麻醉方法 本组38例患者全部采用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患者完善术前检查,术前30min肌注长托宁1.0mg,床旁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嘱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暴露颈部,采用肌间沟法(前、中斜角肌间隙,环状软骨平面),穿刺针选用22G“Y”型静脉留置针,当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12~20ml,再沿针芯向前推进外套管,将外套管置于肌间沟间隙,退出针芯,回抽确定无血、无气、无脑脊液后,妥善固定,麻醉显效后开始手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必要时适量追加(1/2首剂)。术毕CPNA组静脉留置针针尾接镇痛泵,使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40ml+舒芬太尼100μg+生理盐水至200ml,背景剂量 4ml/h,PCA 量 1ml,锁定时间30min。PCSA组术中麻醉同CPNA组,术毕拔出肌间沟处留置针,于健侧三角肌处用22G“Y”型静脉留置针行皮下穿刺并留置镇痛泵,使用舒芬太尼100μg+2%利多卡因100mg+生理盐水至200ml,背景剂量4ml/h,PCA量1ml,锁定时间30min,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的静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动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PCA次数、不良反应及是否使用其他方式镇痛药等情况。

1.3 镇痛评价 术后4、8、12、48h行上肢静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和动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VASr评分即在白纸上画一条10cm直线,两端分别表示从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严重疼痛),患者根据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某一点做一记号,以表示疼痛的强度,从起点0分处至记号处的长度也就是疼痛的量。VASm评分则嘱患者伸展患肢后再模拟评分。PCA次数也可以反映镇痛效果。

1.4 不良反应统计 对患者术后出现的,明显与麻醉性镇痛药使用相关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呼吸频率低于10次/min,SpO2<90%)等不良反应进行统计、比较。镇痛效果差,有时需合并使用其他镇痛方法,如肌内注射哌替啶。

2 结果

CPNA组患者安静、治疗依从性良好,PCSA组则出现呻吟、烦躁不安患者。术后4个时间点CPN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PCSA组,见表2。CPNA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以及PCA按压次数较PCSA组少,镇痛不满意,需要肌注哌替啶的例数也较少,见表3。

表2 两组术后VASr、VASm评分的比较(n=38)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等情况比较〔n(%)〕

3 讨论

目前研究认为上肢手术后48h内疼痛最严重,疼痛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显著增加,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及皮质醇等释放,儿茶酚胺等又可加重血管痉挛,使患者进入持续疼痛的恶性循环[2]。因此,及时有效地阻断疼痛是终止不良循环、改善患肢微循环,防治术后并发症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3]。以前CPNA多用于断肢(指)再植手术的术后镇痛[4]和一些疼痛治疗中[5],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中笔者将其应用于其他上肢手术术后镇痛,经验总结如下:持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常采用肌间沟入路、锁骨上入路和腋路。肌间沟入路药物可被误注入椎内动脉、静脉及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等导致严重并发症,同时易致膈神经阻滞和气胸等并发症;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主要并发症是气胸和血管损伤;腋路臂丛阻滞则容易将药液误注入血管内以及损伤腋动脉,并有部分患者会在麻醉过程中因血管吸收致局麻药中毒而发生抽搐。因此,在选择入路时应细致评估,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操作者个人技术能力综合考虑,不可盲目选择[6]。由于肌间沟易暴露,异感明显及医院习惯,本组病例全部采用肌间沟入路,穿刺出现“异感”时回抽无血、无气、无脑脊液后留置固定套管针,妥善固定后注入药液。在药物选择方面,舒芬太尼镇痛作用是芬太尼的5~10倍,作用时间是芬太尼的2倍,较其他麻醉性镇痛剂更适合用于术后镇痛;罗哌卡因在高浓度时具有麻醉效应,低浓度时具有感觉阻滞作用的“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的特殊性质,并且与其他长效局麻药相比,还具有心脏毒性低、副作用小的优势,因此是持续臂丛神经阻滞的理想用药[7]。本研究通过将CPNA与PCSA组相比,术后4个时间点CPN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通过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相比传统的患者皮下注射自控镇痛在镇痛效果方面具有卓越的优势。不足之处是因为22G“Y”型静脉留置针外套针较软,两组都有导管打折,导管脱落影响镇痛效果的情况,需通过加强术后镇痛巡视加以解决。

4 结论

随着操作技术的成熟,穿刺针械的改进,持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具有镇痛效果好、持续时间长、术后恢复快、副作用小等特点,值得推广。上肢手术后持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CPNA)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适于临床应用。

[1]余斌,孙佩莉,杨博,等.改良肌间沟法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6):63-66.

[2]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4-155.

[3]徐奎斌,徐霁虹,张铁铮.上肢手术后三种镇痛方法的对比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4):649-651.

[4]吴明生,郭杰,赵立连.臂丛神经阻滞对肢(指)体血流及再植后血流的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16(2):67.

[5]杨代和,张俐,林菊珊,等.连续臂丛阻滞用于肩-手综合征镇痛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2):178-180.

[6]吴昱,李进,毕好生.外周神经阻滞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823-825.

[7]McClellan KJ,Faulds D.Ropivaeaine:an update of it’s use in regional anaesthesia〔J〕.Drugs,2000,60(5):1065-1093.

猜你喜欢
臂丛上肢芬太尼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瑞芬太尼、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淋巴结结核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臂丛阻滞时的入路选择和注意事项知多少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芬太尼,滥用才是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