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综合性学习:我说鲁迅》教学案例

2012-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2年2期
关键词:朱安鲁迅文章

龙 健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分别自行阅读有关研究鲁迅的文章,结合自己的感想,撰写读书心得。

推荐思考方向:1.从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看鲁迅;

2.亲人眼中的鲁迅;

3.文人眼中的鲁迅;

4.了解鲁迅生存的恶劣环境,体会他文章中的痛心疾首和语言尖刻;

5.了解鲁迅深厚的古文底蕴和所处新旧文化交替时代,体会他的文风和语言的怪异;

6.鲁迅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学习了《阿Q正传》,又一次接触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中学课本中,我们接触最多的文学家就是鲁迅,很多同学不太喜欢鲁迅,说他的文章读不懂,实际上大多数同学也没有时间静下来读鲁迅文章。当然不喜欢鲁迅有不喜欢的理由,现代社会已经多元化了。但是,同学们如果要做一个有修养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还是应该懂得一点鲁迅。今天这次课,将为我们中学阶段的鲁迅文章的学习划上一个句号。

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回顾“走近鲁迅”的精神历程:

一、感受鲁迅(板书)

师:作为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深深地影响并开阔了一代中国人的身心。作为革命先驱,他肩负匡复中华、振兴民族的重任;作为中国文人,他又比常人更敏锐清醒地意识到中国需要革命。

现在让我们观看一些图片,零距离的接近鲁迅。(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今天我们再次感受鲁迅,就是要把鲁迅看作是和我们一样的“人”,让鲁迅从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处、远处走下来、走近来,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促膝而谈。同学们能谈谈你们此时的感受吗?

生1:是的,我们对鲁迅早有初步的认识,这些粗浅的认识有的有助于我们了解鲁迅,有的则使我们对鲁迅“望而生畏”,因而远离,甚至于拒绝鲁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要么将鲁迅神化,要么把鲁迅描述成一个尖刻、狭隘甚至变态的形象。今天看了鲁迅的全家照片,觉得他很亲切。

二、阅读鲁迅(板书)

师:请同学们把我们中学学过的鲁迅文章列出,并给这些作品归类。

生:(答案略)

师:学了这些作品,知道它们的出处吗?能说出几部鲁迅作品集的名称?

生:(答案略)

师:学了那么些鲁迅文章,请在笔记本上写出几句鲁迅的诗文名句。(巡视教室前后)

很好,大家写得不错。同学们可以课后交流。

以前我们更多的是阅读学习鲁迅本人的文章,下面在十分钟内阅读老师印发的文章中的一篇,看看别人眼中的鲁迅,谈谈你为什么选读这一篇。(巡视教室前后)

学生发言选录

生2:我读了周海婴的《父亲的写作》,过去读的鲁迅文章侧重于表现鲁迅的尖锐思想或表现出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很少表现他成年以后的家庭生活。看了他的全家照,又了解到儿子眼中的鲁迅是一个言语不多,专心写作,不喜欢被打扰,喜欢清静的想着,不浪费多余时间在无关紧要的事物上的人,他的写作习惯被家人适应,这样的鲁迅让人感到一些温情。

师:1919年,鲁迅就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写道,觉醒的人们,应先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鲁迅用这个典故,心中充满沉重的苍凉。他自喻为那位绿林好汉,愿意牺牲自己,愿意自己被黑暗淹没,而救出孩子,救出中国的未来。

生3:我读了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过去在鲁迅文章中读到他在日本学医时有位关心帮助他的老师,我很好奇在当时中日关系并不融洽的情况下,藤野先生的真实想法,没想到这位先生并未刻意的去关照鲁迅,只是对鲁迅尽到了教师的职责,却未意识到在当时中国人普遍受到歧视的状态下,鲁迅受到这样公正公平尽责的待遇,带给鲁迅的是一生的感动。

师: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动作可以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与人格。在举手投足间,尽显个人的内涵和修养。善待他人,就是一种人格魅力。

生4:我读了《为什么现代少年读不懂鲁迅》,因为我就读不懂,也不知道为什么。然而这篇文章作者却总结了三条:①现代少年读不懂鲁迅是因为现代少年接触自然和社会少,生活太单调,见识短,对社会了解得太少,而鲁迅有宽广的眼界,渊博的知识和对社会的深刻的了解。②鲁迅写作很注意细节,而现代少年写作文大多缺少细致观察和敏锐感触,缺少自己的思想。③现代少年心总不能平静下来,总是很浮躁。而鲁迅文章大多是很沉稳的、深刻的,需要细细的品味,要读懂得心静。

师:鲁迅作品所描写的人生和事件、所议论的那些问题,人们是可以感觉到、感受到的,但它们所能够暗示的内容却是无限的,是鲁迅自己也不一定全部意识到的。它们需要我们用一生的经历不断地去补充、去挖掘,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是供我们不断感受、思考、体悟、探索的对象。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鲁迅作品都适宜于所有年龄段的人阅读和欣赏。鲁迅到了三十年代,还说很少有人懂得他的《阿Q正传》。但阅读、欣赏、接受语言作品的基础不是“懂”,而是可感受性。可感就能接受,至于它们内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是可以随着各位同学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的。

生5:我读了毛泽东的《论鲁迅》,这是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没想到毛泽东对鲁迅评价这么高: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还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还高度赞扬了鲁迅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并号召向他学习。

生6:我读了罗广林《鲁迅与诺贝尔奖》,对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可以这样讲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斗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望,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师:确实,鲁迅对爱与美的追求,对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爱与敬畏,他的想象力与语言创造力,他的诗人、艺术家的素养与气质,构成了他生命的亮色,构成了他足以抵御外在与内在的黑暗的生命底气。无论是鲁迅的文章,还是别人写鲁迅的文章,让我们结识一个充满“赤子之心”的鲁迅。

师: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认识了鲁迅的尖锐、偏激,应该怎样理解他的严肃与沉重?推荐两篇鲁迅1907年创作的《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文章写得早,文字上有些难点,从两文可以看鲁迅如何对二十世纪中国以及中国历史作出自己的独特的极富启示性甚至是预言式的观察与表达:比如说,如何看待科技的发展与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鲁迅说科技进步是照耀世界的神圣之光,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翼。但另一方面鲁迅又说,不能过高评价科学对国民精神改造的价值,不是科技发达了,生活质量就高了,人的素质就高了。他反对在崇奉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精神的解放与重建。鲁迅提醒,物质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会加速人的欲望,如果不加注意,就容易出现一种通病,人文精神,人性关怀,可能会受到破坏。物欲膨胀所带来的人文衰落,是一种“通蔽”,是普遍的,是时代病或文明病。而且鲁迅意识到这种通病出来以后是难以控制的。比如环境生态问题,诚信问题,道德底线的突破问题,还有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在多年后的今天都出现了。鲁迅不幸而言中。

科学不是万能的,人对世界的认识相当有限。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最有价值的是,提醒在引进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记“根底”在人,在人的解放和民族精神的重建。这对当今也是非常有启发的。

三、研究鲁迅(简评课前作业)

读鲁迅文章写心得,同学们做得都不错,比较好的有以下同学(多媒体展示)

研究鲁迅就是让大家对鲁迅及其思想,文学作出独立判断与评价,鲁迅的思想与文学对成长中的中学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精神养料,但却不能盲从,要认真思考,真正把鲁迅的思想与文学化做自己的血肉,即使是在有着强大思想力量与人格力量的鲁迅面前,也要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与思想选择的自由。下面请同学派代表发言。

四、我说鲁迅(学生发言)

生7:我们组的同学主要阅读了有关鲁迅家庭生活的文章,也读了《两地书》中的篇章,对鲁迅的家庭生活有了一些认识。不可否认,许广平与鲁迅的结合是非常完美的。在那个到处充斥着白色恐怖的年代,两人同舟共济,相濡以沫,建立起的深厚感情是任何辞藻都无法形容的。而朱安自始至终都在扮演一个尴尬的角色。让人不明白的是,鲁迅与许广平结婚前还说什么如果和朱安离婚无异于判她死刑,与许广平结婚倒成了“义无反顾”地冲破舆论压力。但是朱安从不怨恨,甚至于将许广平看作姐妹,视周海婴如己出。鲁迅去世后,朱安的生活费主要由许广平和周作人负担。但朱安很快开始拒绝周作人的钱,因为她知道鲁迅和周作人合不来。当时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朱安的生活非常艰难。她的生活状况传到社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钱也不收。曾经有个报馆提出赠给朱安一笔钱,条件是交出鲁迅的遗作,她当即表示 “逊谢不收”,同时拒绝交出鲁迅的任何遗作。此类事并不是一件两件,但她一概谢绝,她说自己的生活“虽赶竭蹶,为顾念汝父名誉”“顾宁自苦,不愿苟取”……正是由于朱安的小心看管,鲁迅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保存……

师:今天同学们都讲得非常好,从鲁迅的作品、生活、故事以及评论的文章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假如鲁迅先生在我们边上,会点上一支烟,微笑地看着我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先生一生的写照,希望这句话也成为我们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奉献一生!

五、作业

以“中学时代与鲁迅的一次相遇”为题,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800字以上。

[教后记]:虽然在课堂上多次讲解鲁迅作品,但过去都重在教师的讲解分析,很少让学生深入参与,象这样作为一个专题,布置给学生准备并进行专题总结还是第一次,由于没有经验,加上内容涵盖面广,课堂不容易控制,上好这种课就更不易了。

让鲁迅走下神坛,还真实的鲁迅。教师不必像以往那样故意拔高鲁迅的形象,把鲁迅说成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冷漠、不近人情的战士,要把鲁迅还原为关注社会命运,关心青年成长的长者。他也并非处处高远,甚至可以告诉学生,鲁迅先生当年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后半句他的原意是“我愿意给我的儿子当牛”。让学生了解鲁迅、亲近鲁迅、学习鲁迅。记得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睿智地说过:“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有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责任,而鲁迅的文章恰好是我们应该传承的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份子,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鲁迅文章的教学,让鲁迅的文章能够真正地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摒弃劣根性的强者。

鲁迅作品教学的重点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对童年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师长、亲友的温情,因为,这一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对“人”的关注是鲁迅创作的原点,对这一原点的理解和认同,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鲁迅对“国民性”、历史文明和社会时弊的批判。第三,理解鲁迅走上文学道路的精神经历,对理解鲁迅小说内涵非常重要。第四,鲁迅的杂文教学应在这样一个层面上进行:鲁迅的杂文是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武器。同时探讨理解这一内容的路径:背景的补充、杂文与小说的联读等。

猜你喜欢
朱安鲁迅文章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原配朱安:一只被遗忘的蜗牛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朱安:你的光环我的黑夜
勇敢的男孩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