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私
——关于人本性的思考

2012-08-15 00:45师建龙
关键词:性恶礼义私欲

师建龙

(太原师范学院 思政部, 山西 太原 030012)

人之初性本私
——关于人本性的思考

师建龙

(太原师范学院 思政部, 山西 太原 030012)

自从人类发展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圣贤大德们就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不愿承认或企图改变人的自私本性。其实,善恶美丑,只是对人的本性的外在表现的片面解读。人的本性是自私,但身处文明社会的人为了和谐共处,努力克制着自己的私欲。克制力强,甚至勇于牺牲自我者,表现出的善美多于恶丑,被誉为圣贤英模;克制力弱,甚至为了私欲不择手段地危害他人者,表现出的恶丑多于善美,被讥作小人败类;更多的人众则表现为亦善亦恶,亦美亦丑,无大善大美也无显恶显丑。善恶美丑的表现改变不了人自私这个本性。人之初性本私。这应该成为研究一切人类活动和进行决策的基点。

人;本性;自私

一、人的本性是自私

人的本性是自私。自然人——没有接受过家庭、学校或社会教育的人,只会从自我利益出发来思考和行事。然而,每个人都以自我为原点来决定言论和行动,势必要损害他人的利益;在利益的矛盾冲突中,人类这个群体一是通过教育手段来教化,二是以法律手段来强制规范,这可以说是双管齐下,软硬兼施。

1.人生而自私

一般人在面对名、利、情时都会显示出排他性。优先考虑自身利益,然后再顾及他人利益,这是人自私本性的自然流露。

名扬千里,流芳百世,是古今中外人性普遍追求的目标之一。小自各种先进模范等奖励,大到院士、诺贝尔奖的评选,无不引得世人绞尽脑汁,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名来”。从呱呱坠地的新生多胞儿争吮母乳,到兄弟骨肉争夺家产,乃至国家民族为了土地、资源等等,不惜发动战争,都是人自私本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攸关方面的真实表现,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西方自古就多决斗士,东方至今还有殉情者。亲情、友情,尤其是爱情,更能够体现出人本性中的排他性和占有欲,应该说,天下纷纷多为情争。

人对于名、利、情的追求和占有的欲望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自私性。这种欲望和追求并非完全是从自身生存意义出发,而是自私本性的自然表现。

2.善恶美丑是人自私本性的外在表现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孟子讲:“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三字经》更加明白地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中国传诵了几千年,儒家的性善论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主流。人在刚出娘胎的时候,性情都是善良单纯的,无所谓差别。只是在长大之后,由于社会环境条件和接受教育的不同,才造成了各种差别。

法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荀子及其弟子商鞅、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有善心的人是装出来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如果任由人恶的本性自由发挥,世道必然混乱不堪。因此,必须施以法治,才能让人人懂得礼义和谦让,进而达到清明政治。

近现代学者更多地强调人性的美与丑,普遍以美丑来衡量人的言行。谎言、诽谤、酗酒、偷盗、抢劫、凶杀、谋财害命等等言行,被公认为丑的言行;谦逊、诚信、勤奋、慈善、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等等言行,被公认为美的言行。

其实,善、恶、美、丑只是从不同角度审视人时对人的本性的外在表现的片面解读。人的本性是自私,但身处文明社会的人,为了和谐共处,被动地或者主动地克制着自己的私欲。克制力强,甚至勇于自我牺牲者,表现出的善美多于恶丑,被誉为圣贤英模;克制力弱,甚至为了私欲不择手段地危害他人者,表现出的恶丑多于善美,被讥作小人败类;更多的人众则表现为亦善亦恶亦美亦丑,无大善大美也无显恶显丑。善恶美丑的外在的、一时的表现代表不了人的自私的彻底的、不变的本性。

二、克制私欲的有效手段是教育和法制

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名、利、情。当某个人的私欲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势必会影响、妨碍,甚至侵害他人的名、利、情。这是造成家庭、社会矛盾的原始因子。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因子,需要对人的私欲加以限制。千百年来,圣贤大德们经过不懈的探索,找到了教育这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可以有多个答案。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选项是克制私欲。《三字经》讲“性相近,习相远”。人之所以有善恶美丑之分,是由于“习”——后天接受教育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不同而造成的,所以儒家十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自身修养。“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因此,对于单纯得像一张白纸的孩子,如果不好好教育,他的善良本性就会向恶的一方面转变;为了不让这种事情发生,关键是要专心致志地抓好孩子的教育。教育和修养是改变人自私本性的手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得人人都能够与家庭、社会和谐共处。个人接受教育并主动进行自我修养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能够被家庭和社会所承认和接纳,以便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出发的原点还在自私。

法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必须施之以法治,才能够让人懂得礼义和谦让,进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荀子·性恶篇》)

近现代社会普遍把教育和法制作为改变人的自私本性的双保险手段加以运用,效果明显。

三、正确解读人性意义重大

人是世界的主宰者,人类活动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地球文明。世界的发展主要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的本性——自私这一自然现象,才能够去把握其规律性,进而按规律办事,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的本性是自私,这应该成为一切研究人的活动的基点,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任何忽视了这个人性自私的理论,终将是脱离实际的理论,无法很好地指导社会实践。人的本性是自私,这也应该成为一切社会工作者思考问题的基点。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的社会工作路线、方针、政策,才是实事求是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人的本性是自私。自私并不可怕,合理自私是人生应当之义,怕的是少数人私欲膨胀,侵害大多数人的正当权益。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限制人的私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自我约束、教育、法制。自我约束、教育、法制三策并用,我们的社会就会井然有序、平安和谐,世界就会趋于和平美好。

【责任编辑 张进峰】

2011-07-20

师建龙(1964-),男,山西汾西人,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1672-2035(2012)01-0025-02

B017.9

A

猜你喜欢
性恶礼义私欲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荀子不是性恶论者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回声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希腊神话的内在文化精神
麟溪水长流
关于伦理道德的再思考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以性恶论说荀子的困境及其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