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

2012-08-15 00:48尹维红
滁州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团队精神群体班级

尹维红,李 琳

(1.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2.滁州学院 组织部,安徽 滁州 239000)

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

尹维红1,李 琳2

(1.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2.滁州学院 组织部,安徽 滁州 239000)

团队精神是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当前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通过思想理论教育,增进大学生对团队的认同和对团队精神的认知;加强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实践训练,促进团队意识的外化;以群体动力理论为指导,重视在高校班级建设中团队精神的培养;以教师的团队精神垂范、引领大学生的团队建设实践。

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合作意识与协同能力则是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界的共识。但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中团队精神的缺乏和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加上大学生成长背景的差异以及家庭和学校教育中观念上不重视、方法不当、措施不力等一系列因素,当代大学生在团队精神方面尚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团队目标不够明确,凝聚力不足;协同合作意识淡薄;班级、团队组织涣散等等。

分析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根据现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运用团队精神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主要有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思想理论教育增进大学生对团队的认同和对团队精神的认知

“理论教育法以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方法。”[1]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要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通过理论灌输,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受到先进思想、科学理论的影响,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正确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乃至整个社会都发挥积极独特的作用。它能对个人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具有心理调适、情绪调控、人际关系调整和利益调整的功能,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建立良好社会风气和新型人际关系的根本途径。因此,团队精神的培养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思政课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理论宣传手段,创新宣传方法和教学手段,增进大学生对团队的认同和对团队精神的认知。

二、加强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实践训练以促进外化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由此可见,道德的培养是不能单单在认知领域就能得以解决的,必须依赖于教育主体的有目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中去体验、感悟和培养。“社会实践是学生获得道德体验的主要方式。实践环境的易感知性和直接现实性,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条件,可以促进学生在鲜活的社会生活氛围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3]团队精神作为一种道德素质,也同样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和培养。

(一)在集体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团队技能

大学生课外活动丰富,组织者多为班级、学生会或学生社团,因此活动多以团队活动的形式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二课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精心组织以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为重要目的的活动,比如,开展各类团体竞赛、组织团队外出调研、承办学院和学校的大型文体活动等,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往往是依靠分工明确、组织协调较强、善于互助协作的团队。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强化对团队精神的体验

当前社会在各方面的变革和调整,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拓展训练以自然环境作为依托,采用专门设计的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训练项目,让学生经历心理挑战的锻炼,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勇气;调适身心状态,体验团队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团队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更融洽地参与团队合作,对培养社会需要的合作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在社会实践、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中养成团队合作倾向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而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青年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如,军事训练、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勤工俭学、参观考察、大学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

“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在校的学习与在用人单位或企业的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的同时也使他们从心理素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顶岗实习为大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感受生活,了解在社会中生存所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顶岗实习使他们在真实环境下实践、体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因此,在这些过程中,要提前策划,主动实施,充分利用真实环境育人的机会,实现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内化。

三、通过群体动力理论指导下的班级建设培养团队精神

班级即团队,大学生团队最主要以班级的形式表现出来。班级是大学生团队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抓好班级团队建设,就能为团队精神的培养提供一个基本的实施环境。因此,在群体动力理论指导下,进行班级团队建设,是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最重要的途径。

群体动力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群体动力学主要研究‘有所有作用于群体的力’,通过对群体动力的科学研究,以增进对群体本身、群体发展及群体互动的了解。其主要研究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群体内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力、领导方式与群体生产力、群体目标与群体成员动机以及群体的结构性等。”[4]对群体动力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他的研究为群体动力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概括地说,群体动力学主要群体动力、群体压力、群体冲突和群体士气与凝聚力。群体动力理论中关于动力、压力、冲突、士气与凝聚力理论,可以应用到班级团队建设中,直接指导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一)建立群体规范即班级制度,完善评价机制,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能够使团队产生凝聚力和动力。“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你肯定渴望被群体接受,这样你就会倾向于按照群体的规范做事。”[5]勒温也认为,正式组织有其程序和作业标准,规范就是群体成员所期望的行为标准,是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那些违反了群体规范的人常常由其同伴用各种方式来指出其错误,促使他重新遵循群体规范。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全体成员一起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使班级有正式的规范存在,做到有据可依。同时,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正义的氛围,制造出无形的规范。如有谁违反了制度,除受到规章制度惩罚外,还会受到大多数人的指责,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做出合乎班级制度的从众行为。让成文的规范及非正式的“规范”促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而形成班级团队的团结精神、责任意识和良好的风气,在竞争和发展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大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合理确立群体目标即班级奋斗目标,增强团队动力

合理目标的制定,能够给团队带来巨大的动力。“目标是群体共享的远景与努力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但可给群体清楚的方向指引,更可帮助定下优先辅导、集中时间、精力,建立可行的、完成任务的步骤。”[6]在班级成立之初,就要主动地有意识地指导班级成员制定合理的班级目标。班级目标要为大部分学生接纳和认可,要把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结合起来,保持大方向的一致性。利用班级目标激励班级同学为之努力奋斗,并对每一位班级成员提出实现目标的期望、鼓舞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这样就能够给学生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为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尽心尽力百折不挠地奋斗。

(三)形成正确的群体舆论即班级舆论,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和传播

根据群体动力学原理,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受到他人或群体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突出表现为从众现象,从众行为引导得好,就能发挥重大作用。因此,在班集体舆论导向上要合理地加以运用。

班级舆论是班级中大部分成员都认可的并在他们心理上产生共鸣的观点、言论与主导性意见。舆论能够对个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强大的压力和约束力,从而使人产生从众行为。班主任、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会宣传,物质激励等多种形式来弘扬正气;并对错误思想、不当行为、不良倾向及时批评指正,任课教师也要利用教学内容,合理渗透道德理念,辅助良好舆论氛围的形成,并充分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让团队精神在班级成员之间相互感染和传播。

(四)营造群体文化即班级文化,提升班级成员士气

班级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班集体活动在班级成员观念形态、精神风貌上的客观反映,是班级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士气形成的动力,体现了班级成员共同的志向、理想、信念和情操,“它一经形成,就以观念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规范着每一个成员的日常行为、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它”。[7]实践证明,文化氛围搞得好的班级,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学风也都非常好。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生活心理环境中,团队成员的心理挫折少,焦虑少,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士气。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班徽、班旗、班服、班训、班级口号等代表班级的各种标志,布置自己的宿舍,美化自己的班级等。这样团队成员认同团队存在的价值,营造一种关系和睦的氛围,就能减少彼此冲突、埋怨、敌对现象,大大提升团队的士气。

(五)通过班干部队伍即团队领导的决策、执行力实现团队发展

团队需要领导,领导可以协助保持团队内外关系,促进成员间的互动,以实现团队目标。“领导是影响个人、群体和组织去实现目标的力量和行为过程”,[7]是任何一个团队的最基本而又最难得的资源。

一个班级的管理工作和班级的集体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班级的班风、学风能否改善,主要取决于所选用的班级主要干部的作用和能力,取决于他们能否形成正确的决策并把全体同学凝聚在活动之中。所以班干部一定要选好,要挑选学习成绩优良、组织协调能力强、决策能力强、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沟通交际、有思想、有主见的学生,也就是具有“意见领袖”地位的学生担任班级干部。鼓励并指导他们主动决策,敢于决策,善于决策,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决策的能力。提高班级工作效率,强化班级的团队精神。

四、以教师的团队精神垂范、引领大学生的团队建设实践

榜样示范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层面的上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这个职业具有特殊性,他们从事“育人”的工作,肩负着“育德”的重任。而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具体、最生动、最深远的教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团队精神本身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团结互助的教师团队,才能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并以其团结一致,互相尊敬的模范行为和良好风范对学生施以影响力,使学生在无声教育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之间的互相维护、互相帮助、互相尊敬、和睦共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集体氛围的可亲可敬,感受到教师团队力量的强大统一。教师的团结协作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然而,当今高校教师中也存在团队精神缺乏、团队意识淡化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几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文人相轻”的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习气;另一方面,现在学校对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晋级以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等等造成部分教师之间明里不比,暗中较劲,勾心斗角,从而影响了教学和团结。但是,作为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团队精神与学生、集体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发扬的团队精神,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也具有垂范和引领作用。

因此,学校领导在加强学生团队精神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高校的管理者也应该在政策制定和管理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从而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结束语

21世纪,是竞争与合作共存的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学会别人分工协作,才能够真正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好学好问,积极进取,可塑性强,这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成效的良好基础。作为高校应该紧紧抓住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主动采取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养措施和方法,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各类活动,切实加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2] 戴 锐,吴树烈.社会实践德育问题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3] 张术松,汪 雷.管理心理学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83.

[4] 刘燕华,刘 萍.组织心理与行为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281.

[5] 张术松,汪 雷.管理心理学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90.

[6] 刘燕华,刘 萍.组织心理与行为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307.

[7] 张术松,汪 雷.管理心理学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329.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eam Spirit

Yin Weihong,Li Lin

Team spirit is one of the basic qualities of a talent demanded by contemporary society.But due to different reasons,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lack of team spirit.Here are major ways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eam spirit as follows:to stimulate their understanding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wareness-raising of team spirit,to strengthen their understanding through practical training for the display of team spirit,to attach importance to it under the guidance of group motivation theory,and to guide their team construction practice following the example of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cultivation of team spiri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colleges;group motivation

G641

A

1673-1794(2012)01-0088-03

尹维红(1979-),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 琳(1978-),男,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与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2011sk551);滁州学院科研项目(2011qd19)

2011-10-19

猜你喜欢
团队精神群体班级
班级“四小怪”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团队精神培养研究
班级英雄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编者的话
论企业如何建造团队精神
浅析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班级被扣分后